又名: 我司雇我在
导演: 卡罗琳·萨
主演: 巴拉克·奥巴马 Karthik Lakshmanan Randi Williams Luke Starcher Chris Urmson Poornima Kaniarasu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3-05-17(美国)
集数: 4 IMDb: tt27619797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纪录片一共四集,从下至上,以一集一个阶层的篇幅,给美国的四个职业阶层做了个切片。 片子本身基本上是清汤寡水的平铺直叙, 4集下来可谓完全没有亮点 --- 除了人靓声甜的奥巴马。
我想可能正是由于前总统奥总的出镜,才导致了这个纪录片的克制:不能观点明确,不能有立场,甚至不能有侧重。 我看的时候觉得是很无聊的。但是看完后的一周时间内,却屡屡回想起片中的种种细节。虽然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稍微细看一眼,细节处还是有很多值得多想一下的东西。
(预警:下面篇幅有点长,但是比看纪录片还是快点 )
第一集:Service Jobs (服务工作)
这一集讲的的是美国从事的服务业的底层员工,从最偏远的密西西比的家庭护理员,到中等城市底特律的外卖送餐员,到纽约5星级饭店的客房清洁员。 虽然做的都是服务类的底层工作,但是差别挺大的。
密西西比的家庭护理员时薪只有9美元,在超市给女儿买个4美金的麦片都要想半天;底特律的外卖送餐员,每个月需要在小本本上精打细算,一不小心就会超支;但是在纽约做客房清洁的西裔移民大妈,在纽约待了20年,连英文都说不利索,一个月却有5000美金的进账,还不包括客人留的小费。大妈说“客人会给我留小费,5块,10块,昨天一个客人留了50块。我很高兴他们认可我的服务。但是我并不需要这些钱,我一个月赚的钱很够的。” 大妈在纽约住在一个舒适的小公寓,和同在酒店做保安的丈夫一起养育成人了好几个子女。可谓生活还是小康的。 --- 哪怕是偏远地区生活成本低很多,如果只是做底层服务业,还是去大城市的溢价高太多了。
大妈的工资高,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皮埃尔酒店是有工会的:工会保证了大妈这些服务型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同时保证了酒店不能随便解雇员工。这也是为什么大妈的生活水平不错,也有安全感。我觉得美国酒店业的工会可能还是挺厉害的,去年我居住的城市就通过了一项法规,本市酒店员工的最低时薪要达到惊人的24美金--- 我想肯定是工会说客在市议会的成功操作。
而在密西西比做家庭护理的年轻黑人女孩,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因为工资太低,最后还是转去了当地一家做家禽肉类加工的大工厂,给鸡肉拔毛---- 这份完全没有人味儿的工作,可以赚15美金一个小时。在当地可以负担她的家庭开销。 这种大工厂可以提供比较高的工资,多数也是多年来工会监督的结果。 我的男朋友在科罗拉多州居住过几年,他就说,当地很多居民都是在为麦当劳,汉堡王这样的连锁大公司工作,因为相比起当地7.5美金的最低薪资,这些大公司付的薪水足以让人们在这些生活成本比较低的州生活下去。 而当地的私人企业--- 比如黑人女儿工作的家庭护理公司,完全无法竞争,进一步压制了本地经济的活力。
奥总在这一集的最后,提出底层的服务工作者非常辛苦,他们的工作极端消耗,他们需要更多的尊重。奥总很克制的没有提他们是否也需要更多的薪资 --- 毕竟酒店清洁和鸡场拔毛的工资并不低,只是不人性化而已。
第二集:The Middle(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美国的国本,上世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保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但是这一集一开始,奥总就提到,今时今日美国的中产阶级和他们的父辈的“中产阶级”完全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现在的中产阶级不再均匀分布,而是下限被拉的很低。 奥总说,由于全球化的分工,现在这一代的“中产” 比起他们的父辈,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大彩电,新款手机,等等各种消费品,但是却更难负担起真正的资产:房产,教育。。。
这一集里聚焦的下层的中产阶级,正是如此,消费主义贯穿他们的生活。密西西比家庭护理公司的小组长,即使旺季涨价,还是会在周末和家人一起大啖最爱的小龙虾;底特律科技公司aurora的初级数据分析员卢克在地下室有一整间屋子的音乐设备;纽约皮埃尔酒店的接线员女士买了一柜子的LV包包和香奈儿鞋子。。。
这个阶层的人没有多少向上的动力,他们最怕的失去工作,阶层滑落。 纽约皮埃尔酒店的接线员贝弗利女士同时还是酒店工会的负责人,她最关心的议题就是酒店不能炒人,好让她安安心心干到退休;底特律Aurora公司的初级数据分析员卢克的同事们,对自己的工作也十分满意:工资合理,福利好,公司环境好。。。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初创公司撑不下去,自己要回去做之前的底薪工作。
这一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段是,数据分析员/音乐爱好者卢克在自己底特律的家中和父母一起吃饭的一段。他父母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样白手起家,挣出一份舒适的典型美国中产生活,他们希望卢克多在职业上精进,早日成家立业,不要不务正业的搞音乐。卢克在餐桌上心不在焉的点头如捣蒜。后来奥总回访的时候,卢克虽然听父母劝贷款买个了小房子,但是仍然不务正业的在地下室搞音乐。奥总问他说,有没有打算做职业的音乐家。卢克笑笑说,自己知道靠音乐赚钱有多难。所以他就想有份稳定的工作,支撑他业余时间安心玩音乐就好了。
这里面的年轻人卢克像极了我在里提到的Jenny小妹,名校毕业,却只想打份普通工,专心玩物丧志。虽然是个人选择,但是却也有全社会年轻人的机会消失,阶层跨越难以实现的大背景。年轻人纷纷表示努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财富积累,还不如自己玩去。
奥总并没有苦口婆心的教育卢克,反而是背着手躺在沙发上和卢克一起静静的欣赏他的音乐作品。我觉得奥总对卢克的选择完全没有意见。同样,他对热衷买名牌,生机勃勃的贝弗利女士,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喜爱。 这个阶层的人们只要工作稳定,就都能体面赚钱,享受生活。这不正是一个总统给选民们最好的承诺吗?
第三集:Dream Jobs(理想工作)
接下来出场的:美国收入前10% 的人群中,除去那超级富有的1%,剩下的那9%。
奥总说,如果你是牙医或是律师;如果住在美国沿海城市;如果你资产超过百万美金。。。 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这个阶层。 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是中产阶级,但是其实他们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所谓“中产”,他们创造的财富,超过了top1% ,也超过了下面的90% , 是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这个阶层可以称之为“knowledge worker”(知识工作者)。
出现的人物有纽约皮埃尔酒店的总经理;Aurora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总监;密西西比家护公司雇佣的说客。这些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用来定义他们人生的组成重要部分。
皮埃尔酒店的总经理,一个来自欧洲超级优雅的gay,他的伴侣说,即使休假,他只要路过皮埃尔酒店,就会忍不住走进去“看看”,然后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 根本无法阻止他工作。 Aurora公司的印度裔技术总监,最关心的是自己是不是和时代最前沿的科技贴的足够近,一旦发现有更激动人心的科技工作机会出现,马上就跳槽到了另外一家研究robot的创业公司。 做过参议员的家护公司非裔说客,马上要退休了,仍然在兢兢业业的为家护公司在州议会四处奔走,为了就是能“make more difference”。
这一集里有趣的情节:非裔说客大叔给导演们展示了自己行头,平常穿的$200一套的普通西装,和重要场合穿着的镶有他名字的量身定做的高级西装,配套的劳力士手表 ---- 他说,重要场合你需要这些,这样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那些人物知道什么是好货。 这一段,和之前贝弗利给导演们展示自己的香奈儿鞋子那段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贝弗利的生活完全不需要那些昂贵的鞋子,她是为了买这些东西而工作;而说客大叔的名表西装却只是他的工作道具。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再没有比这更生动的诠释了。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印度裔的技术总监问奥总,如果奥总回头看自己的30岁,有什么建议给自己?可以给30岁的他一个参考。 奥总说是的,自己30岁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大事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想的很大很远。 但是其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回头看看时,就能发现自己已经完成了很多事业了。 (潜台词可能是,年轻人不要每天整什么大词,攒什么颠覆的大事业,积水成渊,从小的改变做起 --- 比如我现在做这个记录片。)
第四集:The Boss (老板们)
最后这集,我想说有奥总在这里,还有采访别人的必要吗?
额,导演组还是采访了:皮埃尔酒店的总公司印度百年企业TATA集团的总裁Chandra;科创上市公司Aurora的创始人Chris;和密西西比家护公司的创始人Jeanette。
TATA的集团的总裁Chandra,住在孟买高楼的豪华大平层,家里有佣人,每天全球飞来飞去,最爱蔬菜汁和沙拉。 镜头记录了他一次会议的场景,在百年跨国大集团的高层会议上,Chandra和管理层们讨论的现在我们是对VR,AI ,怎么看。。。 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有点好笑:人家大财团的高层会议的讨论内容怎么和我们烧烤摊上扯蛋的内容也差不多 --- 区别就是我们说的多高瞻远瞩也就是扯蛋,人家的一个观点和看法都能可能影响几亿人的未来。 也是,一个富可敌国的集团的总裁,操的可不是总统的心嘛。
片中奥总和Chandra有一个对话,奥总问Chandra的问题是,你觉得自己能从一个普通员工,一路平步青云爬到公司最高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 我be like , 奥总,这个问题你问问你自己不就行了吗? 但其实奥总就是想借这个问题说:身处高位的人,并不是他个人能力比所有下面的人强,而是机缘巧合而已。 在这个位置的人,必须要有这个这个觉知。
在对Aurora科技公司创始人Chris采访时,Chris的弟弟也在场 --- 他是一位骨科外科大夫。 他们的父亲是英国人,但是觉得在英国觉得阶层固化,没有机会,于是移民到加拿大。两人回忆起,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会因为交不上电费而被断电。 但是父母一直在搬家,每次搬家,他们都会搬到一个好社区里最差的房子 --- 这样两兄弟就能去好学区里上学。 我听了这个觉得太感慨 --- 是不是很像孟母三迁? 重视教育的家长,即使贫困,也能给孩子更大的机会突破自己的阶层。纪录片把这段采访的重点全都在兄弟俩对往事的回忆上,可能是想说教育对贫困阶层来说有多重要,甚至是唯一可能让孩子们突破阶层的途径。
最后出场的是密西西比州AT HOME CARE 家护公司的老板Jeanette。她算是这3个老板中,最让人佩服的了。出生于一个有10个孩子的黑人单亲家庭,十几岁就辍学工作。当了妈妈之后完成了学业,然后创办自己的家庭护理公司。现在已经是密西西比州西南部最大的私营雇主了。但是她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由于州里的医疗经费削减,她无法支付给员工足够的薪水人员流失严重。于是她给自己发很低的薪水,请了说客,做其他生意进行补贴。希望能把这份有意义的事业坚持下去。
操着总统的心的Chandra在片中,问了奥总一个问题:是否对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感到担心?
奥总直言不讳的说,“这正是我最大的担心。” 然后奥总接着说,“ 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仅是制度上的,也包括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 ” 。
这应该也是他制作这个影片的初心。让各个阶层的人关心什么,向往什么,都被看到。毕竟试图互相理解,才是良性改变的开始。
人们初次相识时最常问一句话:“你是做什么的?” 在这个时代,工作成了个人身份的一部分。 而说到这个世界上待遇最好的工作,美国总统绝对算其中之一。 根据《美国法典》第3条,总统的年薪为4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260万元)。 更加感人的是,工作四年就退休! 美国总统的退休金,目前是每年22.1万美元(约合140万人民币)。
然而,有一位美国前任总统并不满足于此,退休了也没闲着。 他就是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 退休后的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成立了高地影视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并签约网飞(Netflix),主要拍摄纪录片。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高地制片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纪录片《美国工厂》。 口碑不错,豆瓣评分8.4。
去年,奥巴马又推出一部直击打工人心灵的纪录片《我工作故我在》,不知他是不是怀念上班的日子了。 片中分别展现了美国低收入阶层、中产阶层、富人这三类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三个阶层放在一起讲述,人间真实,对比有点残酷。
Working: What We Do All Day Season 1导演: 卡罗琳·萨主演: 巴拉克·奥巴马 / Karthik Lakshmanan / Randi Williams / Luke Starcher类型: 纪录片首播: 2023-05-17(美国)季数: 1集数: 4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灵感,源自奥巴马在上大学时读的一本书《工作》。 书中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人,询问他们对工作的感受。 那是70年代,今天的人如何看待工作呢? 奥巴马决定为此拍摄一部纪录片。 他选择了三家企业:家庭护理行业、科技行业、以及酒店业。 采访同一家企业中不同阶层的打工人,从底层人士一直到高层人士。
《我工作故我在》共四集,每集讲述一个阶层,分别是:服务工作、中产阶级、理想工作、老板们。 巨大的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在片中展现无遗,直击社会痛点。 奥巴马不仅担任了本片的旁白,也在片中以采访者的身份出镜。
目前,几乎一半的美国人都在做低薪的服务业工作。 包括家庭护理、清洁服务还有送货,这些工作有时被称为低技能工作。 因为没什么技术含量,门槛低,大多数是重复性劳动。
但是这种工作十分累人,会在身体上和情感上把人拖垮。 而且工作环境混乱,安全风险高。 人们依赖这些隐形的劳动者,却又倾向于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的工作不难找,但是这些工作不会提供医保或者退休金。 或是基本的安全保障,更不用提其他福利了。 最重要的是,薪水都很低。 一年赚3万美元都算走运。 在美国,这样的收入水平,日子会过得很难。
《我工作故我在》中,拍摄了三位从事这种服务业工作的人。 分别是:家庭护理员、酒店客房清洁工、送餐员。 其中只有酒店客房清洁工的薪资比较高,每个月的收入有4000美元。 另外两人就过得很拮据,她们还都是单身母亲+有色人种,可谓buff叠满。
艾尔巴是一名酒店客房清洁工,16岁从多米尼加共和国随母亲来到美国。 在纽约皮埃尔酒店工作了近22年,英语依然说得磕磕巴巴。 她每天要打扫15个房间,每个房间大概要花30到40分钟。
这份服务员工作并未给艾尔巴带来尊重。 在走廊上与客人打招呼时,经常遭到无视。 但艾尔巴早已习以为常,她从未因此轻视自己。
她的自尊心源于不错的薪资待遇。 除了每个月4000美元的收入,客人有时会留下5美元、10美元的小费。 一次有个客人甚至留了50美元。 她的丈夫也是酒店的员工,靠着皮埃尔酒店的收入,他们住在一间温馨的公寓里,还生养了几个儿女,可谓人生圆满了。
然而不是每个底层打工人都像艾尔巴这么幸运。 兰迪找了份家庭护理师的工作,在一家为残障人士提供成人监护的私人养老院,照顾老年人和残疾人士。 月薪1400美元,相比艾尔巴就少得多了。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她要负责做饭、打扫厨房、为客户跑腿、洗澡、刮胡子、洗头、吸尘、换尿布、帮瘫痪的人翻身…… 但兰迪还要抚养孩子,她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初始薪资9美元一小时,但超市里的一盒麦片就要6美元。 一盒麦片,一小时的薪水就没了。
过去,美国一套新房子的价钱是年收入的2倍,现在差不多是6倍。 保育费上涨了大约2倍,自1980年以来,上大学的费用几乎增加了2倍。 与此同时,劳动人民的实际工资,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兰迪的梦想是拥有一栋带花园的大房子,有可以晒太阳的玻璃房,有秋千的门廊,有草坪,有带按摩功能的浴缸。
如果她的时薪不是9美元,而是20美元。 如果她不是给科技公司送餐,而是在科技公司上班。 换句话说,如果她是一位中产阶级,兰迪的愿望可能并不遥远。
卢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 他在奥罗拉公司工作三年了,专门研究自动驾驶汽车。
工作内容虽然枯燥,但是待遇很不错。 工作环境好,公司还提供免费午餐和零食。 而且工作伙伴都是一些非常聪明的大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类比国内的互联网大厂。
卢克热爱音乐,这份工作可以为他的爱好提供金钱支持,他感到很幸运。 他在片中有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金钱没办法带来快乐,但肯定能提供找到快乐的方式。”
卢克的同事们也都认为自己很幸运,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如果做其他工作,可能要同时打好几份工才有现在的收入。 但好工作可遇不可求,更何况很多时候是靠机遇,而非个人能力。
接下来出场的是美国实打实的富人:美国收入前10% 的人群中,除去那超级富有的1%,剩下的那9%。 如果你是牙医或是律师,住在美国沿海城市,资产超过百万美金,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这9%。
这9%的人常自称是中产阶级,但他们超过了绝大多数“中产”。 他们创造的财富,超过了top1% ,也超过了下面的90% , 是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这个阶层可以称之为“knowledge worker”(知识工作者)。
卡西克就是这9%的其中一员。 印度裔的他是一名高级机器人工程师,与卢克在同一家公司,但他的职位比卢克高。
对卡西克来说,工作已经不再是为了生存,他说:如果只是为了上班而上班,我会不开心。 他不像卢克那样小心翼翼,如果这份工作干的不开心,他随时跳槽去其他公司,毕竟能力+资历,给了他底气。
比起卡西克,他的老板克里斯肩上的责任就很重了。 克里斯是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他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刚刚上市,无疑是成功创业者的代表。
采访克里斯时,他的弟弟也在场,是一位骨科大夫。 克里斯的父亲是英国人,觉得在英国阶层固化没有机会,于是移民到加拿大。
两人回忆起,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穷到会因为交不上电费被断电。 但是父母一直在搬家,每次都会搬到最好街区中最便宜的房子。 为的是两兄弟能上最好的学校。 正因为有如此重视教育的家长,兄弟俩才有机会跨越阶层。
教育对贫困阶层来说,是唯一可能让他们突破阶层的途径。 看来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 毕竟这是一个拼脑力的时代。
然而矛盾的是,底层出身的克里斯创业的领域:自动驾驶,恰恰在剥夺底层人的工作。 数百万美国人以驾车为生,自动驾驶将扼杀这些工作。 他的成功,可能意味着很多人的失业和陷入贫困。
未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是一大威胁。 很多人已经开始担忧,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淘汰约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 就像蒸汽机、电力和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一样,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场变革。
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最好的工作将被称作“知识型工作者”的人所承担。 而很多时候,这与教育资源息息相关。 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公平,还是更两极分化呢? 奥巴马也没有答案。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担忧,他才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我工作故我在》是一部不错的美国众生相记录,各个阶层的工作生活状态,几乎都在片中有所体现。 美国普通打工人的生活更轻松吗?不一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同等重要。 哪怕在人工智能崛起的今天,它依然是普通人获得好工作的唯一途径。 而对于从事辛苦服务工作的底层打工人来说,如何改善他们的薪资待遇,让他们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事。
*本文作者:RAMA
我工作故我在:人和人生儿平等,但社会化的分工让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差异,根据工作所需体能、技能和知识的不同,划分出了劳力型为主、技能型为主和知识型为主的工作区别,而由于技能和知识的获取成本不同,导致不同类型工作的创造价值和获取报酬的差别,进而出现了工作之间的等级区别。这个奥巴马参与的纪录片,选取了一家日料中心、一家纽约酒店、一家自动驾驶网络公司,分别从基层员工、部门中层、公司高层几个领域,选取有代表性的员工,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基层劳力型为主的员工困在大量重复体力劳动和低品质的生活中、技能型为主的部门中层算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离不开工作创造收入,也陷入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和高额消费主义的烦恼、公司高层以知识型为主算是少数享受工作的1%,也有公司生存发展的烦恼。比较现实。可悲的,科技的进步会进一步吞噬基层劳动力的工作岗位,比如这家自动驾驶网络公司,未来可能取代千万驾驶员、卡车司机。
好久没看纪录片了…比较喜欢第三集后半段和第四集。
1️⃣AI暂时无法替代的是“knowledge worker” who solves complex problem,adapting analysis、creativity、improvisation、social influence
2️⃣Mid-Class 三大迷思:
Am I on the right path?
Am I taking the most of my opportunities?
Is my job satisfying?
3️⃣先入为主是reality,个人门面很重要,
when u look good, u can perform good
4️⃣职业生涯类比出门旅行选酒店,是一直住在同一个酒店,还是每次都体验不同的酒店,这样在旅程结束后回顾自己的选择的
5️⃣ppl tend to undervalue the ppl that u dont see
6️⃣Money cannot provide happiness, but it definitely can provide means to get
happiness
7️⃣奥巴马说买房意味着你是成年人了,我听到的等价词只有压力和责任
8️⃣如果公司和你说公司就是你家,那你做了一份很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