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李香兰 李香蘭(2007)

李香兰 李香蘭(2007)

导演: 堀川とんこう

编剧: 竹山洋

主演: 上户彩 中村狮童 桥爪功 名取裕子 菊川怜 中村福助

类型: 剧情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07-02-11(日本)

集数: 2 单集片长: 121分钟 IMDb: tt1171470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20年,山口淑子生于奉天,在父母亲(桥爪功 & 名取裕子 饰)的影响下,她从小学习汉语,对中国存有深深的感情。为了治疗肺病,淑子同白俄好友柳芭向波多列索夫夫人学习声乐。其美妙的歌喉和流利的汉语引起满洲广播局“满洲之声”工作人员的注意,从此淑子用义父所赐的中文名“李香兰”(上户彩 饰)走进大众视野。

演员:



影评:

  1. 2007年2月上映的两集日剧《李香兰》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在日剧的脉络中,这样一部制作精良的短篇日剧选择历史题材,以相对高投资的投资制作仅仅4个小时的篇幅,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类似电影的作法。除了题材的有趣之外,《李香兰》明显地与以下这些电影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法斯宾德的《莉莉•马莲》、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以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比较,以及在电影史的角度对其的分析,来阐释日剧《李香兰》的后冷战时期的某系文化症候。

    事实上,贝托鲁奇发明的那个表述“个人是历史的人质”非常有效,在80年代的历史文化反思运动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末代皇帝》中的这个表述不无逻辑地延伸到了《霸王别姬》之中,日剧《李香兰》更是延续了这个叙事策略。而稍远一点的《莉莉•玛莲》则具有与日剧《李香兰》更亲密的关系。我以为,联想到《末代皇帝》是再正常不过的,除了本片中有溥仪、婉容、川岛芳子等角色,而同时,《李香兰》一开始给出的审判的场景,和片中众多情节的处理都在清晰地处理这样一个表述。而《莉莉•玛莲》和《霸王别姬》,同为有关社会激变之中艺术家位置的故事,又带来另一个层面的互文关系。当然,具体的诉求自是不同的。

    首先还是要稍稍梳理一下有关李香兰的史实。李香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她是日本“大陆电影”——满映公司的头号女星,以李香兰的艺名,在日本大陆政策之下红极一时,在中华电影公司拍摄《万世流芳》等影片更是影响巨大;同时又是与周璇等人齐名的著名歌星,《何日君再来》曾被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查禁,而此后因涉嫌汉奸罪的审判更是抗战胜利之后的重要文化事件之一。而李香兰和满映电影之所以成为某种禁忌,则涉及到诸多的原因:最明显的当然是李香兰是日本文化殖民政策最活生生的招牌,而这与“伪满洲国”一样,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块难以愈合的伤口,李香兰的身份问题之所以被大书特书,很大原因也是出于此。事实上这便牵涉到多年以来夹缠不清的中日关系。而另外一方面,李香兰又带出了牵涉到国共意识形态之争和中国合法性论述的问题,尤其在后冷战的文化格局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日剧《李香兰》给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表达便是李香兰本人在自传中所言的:“日本是母国,中国是故国。”李香兰生作为生在中国的日本人,与中国有极深的渊源。而她的走红除了她本身极高的艺术修养之外,却是来自“李香兰”这个伪中国身份,无论是在当时日本的大东亚幻梦之中,还是在中国观众的眼中,这都是相当逻辑的。这便带出来一个问题,如何判定所谓“国家”和“民族”。按照剧中的说法,作为李香兰的山口淑子对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她本身并不抗拒自己的“中国身份”和姓名,而在她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还因此遭到侮辱;在片中她将自己在中日之间的旅行描述为“回中国”和“去日本”;而她因“李香兰”和伪满文化政策走红是出于被欺骗和被利用,她一直对满映时期的电影《支那之夜》等涉及侮辱中国的影片深感愧疚。而更加有趣的是,她因为“李香兰”而走红,却因此获罪,必须证明自己是日本人——这在当时却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故事中另一个与李香兰构成完美镜像/互文关系的则是川岛芳子(爱新觉罗•显玗),她被日本人收养,在日本长大,某种程度上患有易装癖(当然一个解读路径是川岛芳子与李香兰的同性恋关系)。回到刚才的问题便是,李香兰在多大程度上算一个日本人,而川岛芳子在多大程度上算一个中国人?我注意到我选用的姓名正好都不是她们本名,而这却是用来描述她们身份困境的一个最好方式。那么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衡量所谓现代民族国家和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一个有趣的方式是语言,本片中也非常注意中文和日文的使用。参照文本则是岩井俊二的史诗级作品《燕尾蝶》,当然后者的中日英三国语言的杂糅拼贴是一种全球化的图景,而其间昭示的身份困境则是相同的。

    于是李香兰成为了一个不能被拒绝的身份,正如《莉莉•玛莲》中的维丽,然而法斯宾德的诉求是对纳粹和德国民族性的反思,而《李香兰》的诉求则是将李香兰塑造成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抱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片中李香兰逃避矛盾的方法和她周围人劝她的方法都是“你应该给影迷带去希望和梦想”,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日本逻辑了。当这句表述成为赦免李香兰的理由的时候,它同时赦免了殖民文化政策的罪责。而这句表述对中国研究者或者观众无效的原因在于中国大陆的电影史叙述之中内在的左翼电影的脉络,“软性电影论”尚且被打得抬不起头,何况宣扬中日亲善的“娱民”电影?——如李香兰在满映的《迎春花》等喜剧作品。支持这一论断的还有影片中对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的描述,将这个毫无疑问的军国主义分子描述成一个深爱电影的艺术家,这条逃脱路径不得不说是很有趣——在某些不能言说的时刻和问题上,《霸王别姬》或者《梅兰芳》都做到了,《李香兰》似乎欠一点火候——跟《梅兰芳》的问题相似,都是对一个真实人物进行的某种讲述;而《李香兰》的困境更严重,因为它不得不去寻找一个在中日复杂关系之中的位置。

    一个对照,或者参考,或者互文便是满映在中国电影史和日本电影史中的位置。毫无疑问满映影片属于日本影片——日本“大陆影片”。就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满映影片来说,其视听语言风格与经典好莱坞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满映电影中的中文对白则与上海孤岛电影采用的方式非常相似。如果再参照上海孤岛电影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视听语言关系,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满映电影仿照美国制片厂制度的日本电影某种程度上对日本占领区的“本土化”。满映的位置在何处?至少它并不逻辑地内在于中国电影史的建构之中。就日剧《李香兰》而言,满映电影具有“为观众带来梦想和希望”的重要作用。这与本片的叙事策略是一致的。

    于是在最终还是回到贝托鲁奇。“个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表述真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在冷战的最后时刻,贝托鲁奇寻找到了他作为“资产阶级之子”的疗愈方式。而这个表述作为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无论是欧美面对自己的六十年代,还是中国面对反右、文革以及两岸分裂,或是日本面对二战等等境况下产生的大众文化文本之中,都是可以借重的有效方式。这一表述是一种推卸责任同时又博取同情的表述。那么这种近年来的“共识”是如何产生的?——似乎难于梳理,大致说来,这是一种新自由主义逻辑,是一种后冷战的逻辑,天然地偏右,当历史被讲述的年代变得重要的时候,或许我们能从中看出一些彼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诉求。就《李香兰》而言,在中日关系从冰期走向缓和的2006-2007年,一部全部在中国拍摄的日剧,当然必须考虑中国观众的感情,某种程度上来说,中文互联网世界之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大的一部分是反日情绪,这使得影片必须处处小心,生怕踩到任何一个有涉嫌“辱华”陷阱之中,于是,追求电影艺术似乎成了一个最好的方式。而同时精心设计了几个真正的“汉奸”,让身份暧昧的李香兰得以脱身,顺利而逻辑地将其塑造成梅兰芳式的艺术家。还有一个有趣的处理是将李香兰遭受到的所有“不公正”待遇推到国民党军部一方,让李香兰言辞拒绝国民党从事反共活动的要求,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巧妙的修辞。但是又通过影片中的第三方——后来成为苏共的柳芭的遭遇和评价适度地表达了意识形态的分野,因为国民党和苏联都已经成了可以痛打的死老虎,却不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影片只是说,战争很残酷,除了在拍摄《黄河》的时候遭到中国军队射击之外,全片没有任何战争场面,或是对战争的描述,更不用提“反思”。因为这部影片本意不在此,我认为,日剧《李香兰》的主要诉求是通过“超越性的电影艺术”和“个人是历史的人质”的李香兰的故事,来建立一种描述满映电影、伪满洲国殖民史、乃至中日战争在后冷战时期的顺畅言说方式,影片的结尾也不无意外地落在了处决真正的“汉奸”和军国主义分子川岛芳子,和李香兰赞叹不已的“中日友好”之上,于是李香兰的歌声永恒,李香兰一代名伶便成功地成为了神话。于是暧昧的身份得以因为“爱”而得以明确成符号,于是历史的恩怨在相逢一笑之间泯了恩仇,无力的个人——尤其还是一个女人——得以在无可撼动的历史面前成为人质并最终获得解脱。
  2. 特别版电视剧《李香兰》是日本东京电视台今年2月制作推出的,全剧长达四小时,分两夜叙述,呈现出一种如电影般精致的风格,最后留意了一下制作单位,原来是和角川映画合作的,难怪如此具有史诗感。
    电视剧是以山口淑子(即李香兰)的自传为创作原本出发进行改编创作的,全剧描述了李香兰身处那个特殊时代,被国家与组织所利用,无法自主的颠沛命运,其实饱含对一个弱女子不幸被时代洪流所左右的漂泊命运的叹息。
    因为对李香兰一无所知,看了这个片子忍不住去网上搜索了一下真实李香兰的资料,基本与电视剧叙述的相同,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的日本女子,在被政治利用之后差点命丧中国,到底是谁的错?电视剧很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弱女子面对时代潮流的无力感与柔弱性,从这点来说,上户彩的表现非常到位,再是美丽,再是歌声婉转又如何?还是要被日本人唾骂、被中国人审判,所以李香兰在日军攻打北京之时,只好对同学说,“我会站到城墙上去。”宁愿被中日两国的流弹所打死,大概就是面对两国交战,一个在中国生长的日本人心情的真实反映吧。
    老实说,如果撇开上户彩的蹩脚中文不说(事实上,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李香兰中文程度怎么样),但那些上户彩演唱的中国老歌曲的确婉转动听,非常悦耳,《渔光曲》《苏州之夜》《凤阳歌》在上户彩的演绎下,也别有韵味,要是真的李香兰演唱时大概更是风情万种吧。顺便八卦一下:李香兰的电影生涯中有个重要的音乐人叫服部良一,是名曲《苏州之夜》与《夜来香》的编曲担当,而这部电视剧的音乐制作恰好是服部隆之,不知道这两个服部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呢?
    与上户彩比较到位的诠释李香兰比起来,电视剧中另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川岛芳子的扮演者就非常逊色,菊川怜的川岛芳子实在不够英挺,非但与原来梅艳芳版的川岛芳子无法比拟,就连同样是日本人江角真纪子扮演的那个川岛芳子(日本电视剧《流转的皇妃、最后的皇弟》中也有川岛芳子的角色)也大大不如,虽然后者的戏份非常之少。主要还是菊川怜的扮相偏柔弱,即使是癫狂起来的状态也感觉不够杀气。其实从剧本上看,川岛芳子在电视剧中被塑造成一个带有强烈拉拉色彩暗示的角色,从历史真实角度来说,也许可以解释她为什么喜欢着男式服装、军装见人的特点,问题是菊川怜演起来就没有那种感觉,虽然剧中安排了很多次她与李香兰的对手戏以及吃醋的场面,台词中也不无暗示,但菊川怜始终就是没有给人那种感觉,实在是选角不对啊。
    除了这两个算是比较知名的日本演员之外,电视剧中最大的大牌无疑是中村狮童了,不过他在剧中的戏份并不多,也算不得是李香兰生命中重要的人物,但想想中村在拍摄这部电视剧时,恰逢日本国内拼命追问他和老婆离婚的事情,那时他应该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吧。
    扮演李香兰父亲的桥爪功是日剧中很面熟的配角演员了,此外该剧中就基本没有熟面孔了,只是从电视剧中考究的中国外景地以及李香兰美轮美奂的那些旗袍来看,该剧投资不小。顺便说一句,上户彩在剧中的旗袍没有一次重复过,每款都非常之漂亮,奇怪怎么除了王家卫电影之外,我国电视剧中出现的旗袍都暴难看呢?
    电视剧对李香兰的个人爱情问题基本没有阐述,虽然有些暗示,但也是轻描淡写地带过,重点还是放在了对李香兰个人命运的喟叹,倒也不失大气。剧中还有一句台词让我这个中国人印象深刻,日本战败后,中国国民党官员看到李的户籍证明却仍然要以汉奸罪处死李香兰的时候,日本人为营救李香兰,说“中国不是大国吗?大国也应该有宽广的胸襟吧”,貌似就是这样一句话,打动了那个国民党官员,最终放了李香兰一码。
    另外,有意思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出来晃了一下,在外国电视剧中看到这两个人还真是感到亲切啊。电视剧中对抗日期间国内民众全力抗击日军也没有隐讳,还多次出现中国民众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去”的场景与台词,这样看来,也难怪这个片子在日本播出时收视暴差了,不管哪国人看到自己国家拍摄的电视剧出现骂自己的场景台词,也不会受欢迎吧。所以,应该和主演上户彩是不是票房毒药无关了。

     

     

    ●李香兰,本姓山口,祖籍日本佐贺县杵岛郡北方村。父亲山口文雄于1906年来到我国东北,在“满铁”所属的抚顺煤矿任职。

        ●1920年2月12日,李香兰出生于沈阳市东郊的北烟台(今属辽宁省灯塔市),取名山口淑子。

        ●1933年因其父的关系认奉天银行经理李际春为义父,取名李香兰。

        ●1934年山口文雄在北平结识了华北亲日派人物潘毓桂,李香兰认其为义父,改名潘淑华。

        ●1937李香兰毕业于北京翊教女子学院。由于在电台所演唱的中国歌曲轰动一时,被“满映”发现。

        ●1938年6月,李香兰被聘为“满映”特邀演员。

        1938至1940年间,相继拍摄了《蜜月快车》、《富贵春梦》等影片,这几部影片多为“满映”的国策片,政治上宣传“五族协和”,是赤裸裸的宣传品。李香兰在拍摄这些影片时,只是现场按导演摆布行事。但由于李香兰天资聪慧,形象出众,这几部影片很快使她走红。

        ●日本战败后李香兰被控“汉奸罪”判死刑,因户口簿证明日本人的身份得到承认。1946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无罪释放后回到日本。

        ●1947年恢复本名山口淑子,重回日本演艺界,并一度活跃在好莱坞。

        ●李香兰在美国时同雕刻家NoguchiIsamu结婚,闪电离婚。1959年与日本外交官大鹰弘再婚,中止了其跌宕起伏的演艺人生。

        ●此后李香兰投身政界,1974年当选为参议院议员,连任3届,为日本的外交事业奔波世界各地。

        ■影史探疑

        关于“满映”时期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现居长春的电影史家、“满映”专家胡昶老先生。

        疑点一:对李香兰的评价

        李香兰是在中国出生的日本人,我们后来找到她的户口簿,证明她确实是日本人。到日本战败前,在上海的中国国民党当局想以“汉奸罪”起诉后被无罪释放,这是1946年的2月。1978年李香兰曾以政治家、友好人士的身份来华访问,当时她对自己在中国曾经出演的“伪满” 电影十分懊悔,也非常自省。

        当时定下来的访问地点有上海、大庆、哈尔滨及长春,当时她也有很大顾虑,是否不受欢迎会不接待她,到了长春,当时“满映”她认识的几个人都热情地接待了她,她一再反省,称自己是“有罪的人”。尤其是中日建交之后,她对于中国是十分友好并且始终持支持态度的。

        疑点二:“满映”时期电影的下落

        满映存在的8年里,拍摄了不少的影片,既有故事片也有纪录片。这些资料胶片一部分后来流失到前苏联,日本人发现后出高价买回胶片,编成了30集的录像带,在日本发售,当时是卖30万日元一套。后来我们在日本的友好人士发现后向日本方面交涉,1995年5月,日本同意向中国政府赠送部分资料,一共带来了两套录像带资料,其中包括3部故事片,如《晚香玉》、《皆大欢喜》等;还有一些纪录片,现在这两套录像带资料一套保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另一套保存在长春电影制片厂。

        ■过去时

        “满映”始末

        1933年5月,关东军参谋小林最早提出了建立伪满洲国电影机构的设想。1937年8月,“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正式成立,简称“满映”。

        它是伪满洲国管理电影摄制,发行和放映的专门机构。

        1939年,曾任伪民政部警务司长的甘粕正彦被任命为满映的理事长。满映生产的影片分为“娱民”,“启民”和“时事”三种影片。

        “启民”影片是直接体现国策电影思想的片种,满映初期拍摄的《进展的国都》、《协和青年》、《光明的大地》等都是这类影片。在故事片制作方面,因为“国策”电影没有市场,以情节性较强,宣传性较淡的娱乐影片为主。

        1945年日本投降,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自杀,满映随之解体。在满映存在的8年里,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纪录片189部。

        李香兰心语点滴

        ●“当我们注视过去的时候我们不可以逃避。无论怎样痛苦,那里面一定有值得将来借鉴的东西”。

        ●“中国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骗了中国人。一种罪恶感缠绕着我的心,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陷入了绝境。”

        ●在李香兰的自传《在中国的日子———李香兰:我的半生》中提到,1937年她以中国人身份无意中参加了一次抗日集会,当时没有人知道她是日本人。每个人都表态“假如日本军侵入北京,诸位怎么办?”李香兰不知怎样说好,只能说“我要站在北京的城墙上!”接着,她写道:“我只能这样说,双方的子弹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个死去。我本能地想,这是我最好的出路。”
  3. 我終於分兩日看完了全劇,這猶如電影般細膩的日劇,給我一種莫名之感動。中日戰爭,中國和日本的民眾都是受害人。作為一個在中國成長的日本人,她又錯在哪裡?不過是在文化藝術上被野心者利用了麼?她也是受害者,只有怨這個亂世了......

    全劇有大量的歷史事件交代,個人感覺日本劇中對於歷史的態度還是非常客觀,是即是,不是就不是。反過來換位,此若是在中國大陸,又會如何?一定被審查了.....

    遠了,遠了......大家還是自己感受吧。
  4. (芷宁写于2007年9月3日)
        看了由上户彩主演的《李香兰》之后,突然怀念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于电视上看到的、由泽口靖子主演中日合拍的连续剧《别了,李香兰》。当然,这两部剧集都是自李香兰(即山口淑子)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改编。
        怀念旧版的原因很简单,泽口靖子的李香兰更有看头,更耐人寻味,特别是其中的心理戏份,仿佛令观众直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泽口靖子演绎出了特殊环境下既是日本人又是中国人的李香兰的尴尬和苦恼,也演出了李的痛苦与挣扎,迷茫与压抑,很有层次感。虽然旧版的篇幅以及美术效果不及新版。
        作为生长于中国的日本人,李香兰曾多次面临“我是谁”的拷问。原著作者之一的藤原作弥表示,“她在祖国日本和故国中国之间的夹缝中受到命运捉弄,度过了非常苦恼的青春岁月。”当她以潘淑华为名在彼时北平求学时,正值日本对北平虎视眈眈之际,同学们聚会,义愤填膺地抒发着各自的爱国热情,当她被问及如果日本人发动侵略战争,她打算做什么时,泽口靖子所诠释的李香兰面容从忧戚、难过、痛苦转为坚决,她站起来说:“我会站在北平的城墙上。”意为宁可选择被双方的子弹打中。
        18岁那年,李香兰因公第一次赴日,从来没见过祖国长什么样的穿着旗袍的李香兰遭到了检票员的大声叱责,泽口靖子那清丽而乌黑的大眼睛盯着那个男人,愤懑委屈又难以置信。在日本遭遇的一些事使她对祖国日本的幻想开始破灭,她感到了悲哀,“不是为日本人错把我当成中国人而歧视,而是祖国的日本人对我出生的中国———我母亲之国的侮辱。”
        战后,军事法庭最终裁定了李香兰日本人的身份,“汉奸罪”无法成立,获释离开上海赴日本时,正离岸的轮船上响起了那首著名的《夜来香》,泽口靖子将此时李香兰的复杂心情、百感交集、百味交汇拿捏得恰如其分,泪在眶内打转,面露经历痛苦后那种特有的微笑,喃喃自语:“别了,李香兰,别了,我的中国。”
        同样的情节,在上户彩(所演李香兰的年龄跨度从13-26岁)这里就显得有点弱了,只能说这位21岁的偶像女星对那个特殊年代并不熟悉,不太胜任这个角色(在某些镜头中,上户彩还真像老牌影星山口百惠,如受审的那场戏里着深色衣服时),特别是彰显心理活动的戏就差那么点意思,令人惋惜。或者,对于一个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奇女人,年轻的上户彩无法掌握其特殊的内心世界,更不能真正了解那种特殊的生命历程。之前看到《李香兰》今年2月份在日本收视率极低的消息时还不太理解,毕竟该剧演员阵容强大,场景美工制作一流,光看主角的旗袍就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但在看了上户彩的演出后,才明了该剧创下历来同时段收视新低的原因,日本观众将低收视率归咎于上户彩扮演的李香兰实在毫无说服力,而且他们也怀念起了泽口靖子,表示——上户彩的演出比18年前泽口靖子的富士剧《别了,李香兰》来得逊色。
        看来旗袍虽好,还要演技过硬才行。不过,让一个日本85后饰演经历丰富的山口淑子,似乎颇有难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经历可以参照,也不是每个演员都适合出演。
        原名山口淑子的李香兰,家人叫她豆豆,1920年2月12日生于中国辽宁省奉天(今沈阳)附近的北烟台,不久举家迁往抚顺。其祖父山口博自幼酷爱汉学,仰慕中国文化,于1906年从故乡佐贺县来中国定居。淑子出生时,所谓的“五族协和”的口号正盛行。
        在11岁的淑子眼里,最可怕的莫过于亲眼目睹中国小伙伴的爸爸被日本宪兵活活打死,当时在“满铁”教中文的父亲山口文雄和母亲石桥爱都崇尚中国文化,对日本人镇压矿工的野蛮行径十分不满又无奈。天真且不懂政治、骨子里又很日本的他们把友好相处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出生在中国的女儿身上。不久,山口一家迁往沈阳,13岁时,淑子成了父亲的把兄弟、时任沈阳银行总裁李际春将军的养女,李香兰这个名字便是李际春起的,“香兰”是他的曾用笔名。此时年幼无知的淑子满怀对伪“满洲国”的希望,在日本奉天广播电台新节目《满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渔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国歌曲。
        14岁那年,李香兰前往北平求学,以“潘淑华”为名在北平翊教女中读书。“潘”是她另一个义父——父亲的结拜兄弟,时任天津市长潘政声的姓,“淑”源于淑子,而“华”则是生于中国的意思。在北平,淑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自传中李香兰这样记载:“我从东北来投亲,作为一个中国人——潘家的干女儿——上了翊教女子学校,名叫潘淑华……那时候,我常顺路去北海公园,在无人的小岛上练习汉语发音或查字典,也曾去过远处的太庙。”
        天生丽质又能说流利的汉语,还有一副好嗓子,17岁的李香兰其艺术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满映”相中。他们采用哄骗、动员等各种手段拉她参拍电影,并大力包装,将其作为中国红星推出,以粉饰其侵略政策。后来,李香兰更是以一曲《夜来香》声明远播。于是,“中国姑娘李香兰”迅速红遍了歌影界,成为家喻户晓的“Super Star”。之后,她还陆续出演了一些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电影。当时大众都以为她是中国人,这也为她带来了文化汉奸的罪名。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她在东京“日本剧场”开“个唱”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捧,居然有7圈半的粉丝围在她身边,发生了混乱,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人的价值不能用有无名气来衡量。人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人的表面,你应该珍重自己。现在是个人价值被愚弄的时代,你必须更加尊重自己,否则只能被国家时局摆布。希望你永远自尊自爱。”这是在个唱后,李香兰收到的彼时日本外交大臣松岗洋右长子松岗谦一郎的来信。李香兰深以为然,引为知己。这也是后来在上海被审查时,她能通过一个试练的原因。随着李香兰年纪、阅历的见长,她逐渐意识到了自己那被掌控被摆布的人生,于是她主动脱离了“满映”,前往上海发展,一心想做个好艺人,然而她的特殊身份又怎能逃过战后民众的拷问?
        有一个人在李香兰的生命中是不能不提的。年少时淑子和白俄罗斯女孩柳芭的邂逅和友谊,是改变淑子命运的钥匙。为了帮淑子治疗肺病,柳芭介绍她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声乐家,学习发声,使她的音乐天分得以发掘。战后,淑子被关进收容所时,失踪多年的柳芭再次出现,她前往北京从淑子父母手里拿到淑子的出生证明,送往上海,证明了淑子的日本人身份,救了她一命。
        片中最感人的是,71岁的淑子(野际样子饰演)终于找到了独自住在叶卡捷琳堡市的白发苍苍的柳芭,当面向她表示感谢。在拜谒柳芭父母的墓时,淑子问为什么没有柳芭哥哥的墓,柳芭说:你知道731部队吧?淑子这才知道柳芭的哥哥是被731部队杀害的,柳芭恨日本人,但她却在关键的时候救了淑子,因为小时候她们约定过,柳芭要做淑子的天使!而最后这个会面情节在《别了,李香兰》里是没有的,它结束在淑子乘船离开中国之时。新版结束在年老的淑子故地重游,在她年少时总伫立的北京城墙上追思往昔,看到中日青年有说有笑地路过时,她露出了欣慰的笑。
        山口淑子一直对自己曾出演过几部伤害中国人感情的电影而负疚,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喜极而泣的她是感触最深的人之一。而她的演艺生涯也并非一无是处,1943年,在讲述林则徐虎门硝烟的电影《万古流芳》里,李香兰出演了一个宣讲鸦片危害的卖糖小姑娘,片中由她演唱的《卖糖歌》和《戒烟歌》一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国。她的歌唱代表作有:《夜来香》、《恨不相逢未嫁时》、《小时候》、《卖糖歌》、《戒烟歌》、《海燕》、《何日君再来》、《苏州夜曲》等。抛开烦乱的历史和身世背景,她还是有些演艺成就的。

    附《卖糖歌》歌词(电影《万古流芳》插曲 曲:梁乐音 词:李隽青)

    烟磐儿富丽烟味儿香
    烟斗儿精致烟泡儿黄
    断送了多少好时光
    改变了多少人模样
    牙如漆嘴成方
    背如弓肩向上

    眼泪鼻涕随时淌啊!
    你快快吹灭迷魂的火
    你快快放下了自杀的枪
    换一换口味来买块糖
    谁甜谁苦自己去尝
    卖糖呀卖糖
    卖糖呀卖糖

    附《夜来香》歌词(词曲:黎锦光 演唱:李香兰)

    那南风吹来清凉
    那夜莺啼声凄沧
    月下的花儿都入梦
    只有那夜来香 吐露着芬芳

    我爱这夜色茫茫
    也爱那夜莺歌唱
    更爱那花一般的梦
    拥抱着夜来香 吻着夜来香

    夜来香 我为你歌唱
    夜来香 我为你思量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思量
    夜来香 夜来香 夜来香
    (若听李香兰版《夜来香》,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