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2007)

简介:

    1898年,银矿工丹尼尔·普莱恩惟尤(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因井下作业事故摔断了腿,但他因祸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利用领养的孤儿HW(狄龙·弗雷泽尔 Dillon Freasier 饰)欺骗乡民赢得了石油地盘,从此飞黄腾达。但是, 成为 石油大亨的他并不快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H.W不幸失聪, HW对他的怨恨与日俱增,他唯一认亲的兄弟居然也是冒牌货。传教士伊莱·桑迪不过是个借宗教蛊惑人心的小人。在一次采矿事故中,丹尼尔的工人不幸丧生。正当他希望伊莱(保罗·达诺 Paul Dano 饰)施以援手时,对方羞辱了他,两人从此开始明争暗斗……

演员:



影评:

  1.                     把魔鬼献给未来


        拍摄《血色将至》的时候,37岁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就像是被一只巨大的“库布里克之手”攫住了灵魂,尤其是那些能令人全身的骨头都跟着咔咔作响的配乐和最后的高潮场面以及落幕方式,令这部电影几度笼罩着不祥的“库布里克气氛”。但奇怪的是,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前,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在安德森身上有任何这一迹象的蛛丝马迹,这之前,人们在谈论这位好莱坞天才导演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他和罗伯特·奥尔特曼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因为他们同样以善驾驭多人物、多线索叙事闻名,更因为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关于他们之间是如何建立师徒关系的典故。如果将罗伯特·奥尔特曼根据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一系列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短片集》视作他的典型作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作品,应该是那部狡黠而迷人的《不羁夜》。从某种程度上讲,徒弟的作品甚至比师傅的更具浑然一体的叙事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德森在其中倾注了自己年轻时代的生命体验。1997年,当安德森在充满信心地描绘着70年代末美国色情产业“下流”图景的时候,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创作者是否要居高临下这个问题,但在1999年的《木兰花》里,他终于开始受制于自己的过人才华,为了消解内心深处蛰伏着的强烈压抑,编写剧本的时候,他在镜头里悄悄埋藏了许多令后来的发现者们感到吃惊的隐秘信息,而这种克制和压抑,终于在《血色将至》里被一扫而光!
        

        一、 音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37岁的时候,斯坦利·库布里克还只是个因为拍摄黑色电影《杀手之吻》而刚刚在好莱坞展露才华的“年轻导演”,在同样的年纪,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已经完成了《不羁夜》和《木兰花》,这种过早显露的才华和过早到来的成就,足以令人不安,但却证实《血色将至》具有现在这样的深刻与纯粹,实属必然。
        在这部电影里,安德森显然是有意采用了“较原始的”电影语言,比如,在拍摄人物对话的时候,他极少使用对切镜头,而是一律用中景一气呵成;那些从地狱里传出的令人窒息的声音,也是佐证——他不仅使用了密集强悍的纯古典音乐,比如大量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合奏曲,令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观音乐也成为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还大胆使用了一些不寻常的另类音乐和配乐方法,这些特殊的声响,在强烈感染和刺激观众的同时,事实上也在狂暴地折磨并恫吓着他们,《底特律新闻报》的记者在看完电影后写道:“疯狂的史诗、壮丽的杰出表演……在看完影片一周之后,我依然可以听到自己大脑在狂躁的吱吱作响。”在令人印象深刻的井喷大火那场戏中,有一段好像是来自人类远古时代部落,人们用死人头骨击打出来充满巫术气氛的音乐,它贯穿了整场大火,直到次日大火熄灭另一场景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一主观音乐也依然没有适时停止,它顽固地延续了下去(这在电影配乐中非常罕见)……可以想象,这一音乐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用来烘托场景气氛的,它其实是从故事主人公石油大亨丹尼尔·普莱维内心深处发出的地狱之声,这种声音一直在召唤着这个野心勃勃的男人一步步走向魔鬼的怀抱。但受惊吓的,是观众。
        在丹尼尔·普莱维这个以石油起家的美国佬心里,一直充满着这种灵魂被用力撕扯的声音,但这音乐却只存在于他因石油崛起的那个时期。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里,当丹尼尔步入老年,当他已经攫取了他渴望的财富,这种用音乐来表现内心挣扎的做法就悄悄被压抑和自我封闭的无声镜头取代。安德森在用这种改变告诉我们的是:丹尼尔已经把自己彻底交给了魔鬼,他的内心深处不复年轻时的强烈挣扎,他在那所阴沉的巨大庄园里过着离群索居的酗酒生活,除了偶尔传来单调地他在用猎枪枪杀客厅家具的物品破碎声,整座庄园里一片寂静。


        二、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
        
        《血色将至》灵感来自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石油!》(Oil!),在看过原著之前,很难确定安德森究竟对小说进行了怎样的改编,但可以想象的是,影片在努力塑造丹尼尔·普莱维黑色人生这一主线的同时,有意强化了这个石油大亨和乡村牧师保罗·桑迪之间的对立和换位,这一处理,不仅丰富了丹尼尔·普莱维作为魔鬼的意志,同时,也是安德森对自己一向怀疑的宗教进行的一次最大限度的嘲弄,而这一点,很可能正是最终影响了奥斯卡评委投票结果的关键。
        最初,年轻的牧师保罗·桑迪打着兴建当地教堂的神圣名义,邀请丹尼尔到小波士顿镇开发石油,作为回报,他希望得到5000美元酬金来修建教堂,但丹尼尔一眼看穿了这个披着神袍的利欲熏心的“上帝使者”,他获得了油田,却没有兑现他关于酬金的诺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不是因为他舍不得这笔钱,他只是不屑于向一个卑鄙的可怜虫施舍怜悯,尤其是一个打着上帝旗号的可怜虫。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的,不是简单的物质和精神对立(况且保罗代表的精神力量本身是扭曲的、非正面的),甚至也不是简单的对上帝表示怀疑,安德森通过丹尼尔·普莱维这个离经叛道者向美国这个清教徒国家发出的,是最危险的挑衅和最严峻的挑战。影片的最后高潮部分,孤独的暴君丹尼尔不仅让上门前来索取金钱的牧师保罗原形毕露,以雪前耻,还迫使这个基督教道德的化身,亲口喊出了“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这一大逆不道的宣誓。这是个足够凶狠的诅咒,可他(既是丹尼尔,又是安德森)竟然还要保罗“用令人信服的语气说出来,用你布道的口气说!”而且连续说了八遍。
        奥斯卡评委纵然个个是品格高尚的理性主义者,他们深信“上帝并不存在”,而且也清楚《血色将至》“21世纪的《公民凯恩》”这一不朽价值,他们也决不能给这部电影戴上“最佳影片”桂冠,他们唯一能做的是把表演奖颁给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不仅因为“如果丹尼尔·戴-刘易斯没有赢得奥斯卡影帝,那我们要改写对于‘演技’的定义,他与任何伟大表演都不同——他更伟大!”(《丹佛邮报》),更因为另一桩事实——丹尼尔·普莱维对上帝信仰(代表着人类的所有光明信仰)的决绝态度,不仅仅是这个角色在地狱里向人性边际发出的绝望吼叫,它也宣告着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本人对基督教伪善一面的深深不屑。


        三、石油是美国的原罪,贪婪是人类的梦魇

        这是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展现了贪婪、腐败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而《纽约时报》则用这句话概括了影片:“安德森的影片不是美国梦,是美国梦魇,观众将随着影片进入烈火熊熊的地狱,每个人都将在其中得到沸腾和诅咒。”某种程度上讲,《血色将至》不仅是一部个人史诗,它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西部开发史乃至建国史的缩影,更是凝聚着每一个个人、实体和国家迅速崛起又迅速瓦解的饱尝代价的灵魂蜕变史的缩影。
        石油,是美国的原罪,现在更几乎成为困扰整个人类的世纪梦魇,2007年美国影坛那些良莠不齐的政治电影无不与此瓜葛,它们或者探讨政治与媒体的幕后媾和(《狮入羊口》),或者深究国家利益对个体利益的无情蹂躏(《决战以拉谷》、《引渡》),或者跨越地域思考种族仇恨对情感共同体带来的巨大伤害(《追风筝的人》、《国王》),而唯有《血色将至》,是将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罪恶的源头,它在这种罪恶埋下种子的时代里寻找线索——向上质疑非理性宗教的价值,向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对人性泯灭负有的责任,而在中间盘旋不去的,是对人存在价值的深沉思考。


        四、把魔鬼献给未来

        丹尼尔·普莱维的一生,不是一个人从成功走向自毁的幻灭过程,他甚至都不是一个渐变的魔鬼,他就是魔鬼本身。他的儿子(实际上是养子)说在他身上学到的是“工作的热情”,而他的反应是咒骂这唯一的亲人为“婊子”,因为长大成人的儿子终于决定要离开他自创事业,他用愤怒亲手割断了这段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亲情纽带,他让自己完全坠入那孤独的深渊。影片开始的时候(19世纪末),丹尼尔独自艰难地挖掘银矿,在一次爆破后他失足掉进了幽暗的矿井,当他拖着残腿痛苦地爬出矿坑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孤独。当事业有所发展,他带着儿子在小波士顿镇建筑辉煌未来的时候,儿子在一次井喷事故中不幸耳聋,他再次感到身体里仅存的人性离他而去,强烈的孤独感使他对一个投奔他而来的兄弟产生了依赖,他立刻将自己内心的挫败、懊恼、无望和盘托出(“我的内心总在斗争。我不愿意见到其他人成功。对大部分人,我都怀有恨意。我心中的一部分已不复存在……投入工作的热情,遭受挫折的懊恼……所有的那些……那些失败的往昔都已离我远去……我已经不在乎什么了。如果在我心里的东西,在你心里也应该有。有很多次,我看着别人,找不到半点令我中意的地方。我想挣足够多的钞票……多到足以远离俗世的烦扰,一个人静静的生活。”),然而很快,他却痛苦地发现这个慕名而来的“亲人”其实只是个贪图钱财的下流冒牌货,他怒不可遏,开枪打碎了这家伙的脑壳并把尸体埋葬在森林深处的浅坑里,那坑里除了泥土,还有渗出地面的石油。
        不久之后,他又不得不为了掩饰杀人罪行,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输油管道而在牧师保罗屈服,他在他一向心怀憎恨的大教堂里忏悔道,“我把自己的亲儿子丢在一边!主啊,请赐给我圣血。驱走我体内的恶魔。”这之后,他果然如愿地成为石油大亨,成为一个令人生畏、毫无怜悯之心的孤家寡人。最终,他又赶走了唯一对他心存感恩的养子,并让灵魂同样丑恶但邪恶远不及自己的牧师保罗在他面前俯首称臣,然后,他在绝望中疯狂地杀死了保罗,彻底投入到那个魔鬼的世界……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已经掌握了将悲剧神话拍摄成电影的能力,他的摄影机曾饱含温情,但在《血色将至》里他学会了藐视这个世界,他用丹尼尔·普莱维这个凝聚着深刻现代性的人物,再次完美诠释了邪恶人性对人类此刻的重要意义。也许,在他身上还缺少库布里克那绝对的冷酷(丹尼尔·普莱维的养子是个重要的保留,他没有续写父辈的邪恶),但无疑,他已成功跻身到了那些世界上最伟大导演的行列。





  2. 记得南大郭秀梅老师曾写过一本书,谈及圣经文学。书中介绍,你要想看懂西方文学,不读圣经,根本就是隔靴搔痒。除了典故之外,有些作品直接是以圣经故事为原型写的(如《押沙龙!押沙龙!》),有时候穿插得很巧妙,若是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背景,只能看个皮毛。

    其实不要说看书,就是看个电影都是这样。我看There will be blood的时候,就时时有这感觉。

    圣经上的第一个谋杀案,发生于亚伯和该隐之间。创世纪第四章记载: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该隐杀亚伯,有点像兄弟之间争宠(sibling rivary) ,以至于最后手足相残。这大概是《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这部电影的一个母题。由于这个背景,故事愈加耐人寻味。

    那一句“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Am I my brother’s keeper?)是冷漠者的千古借口。记得纽约上州一对老年兄弟(都有些痴呆)一个将另外一个杀了,Bogdan老师就曾经制作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Am I my brother’s keeper. There will be blood中有不少手足相残的惨。前来Daniel的油田混饭的混混Henry, 虽然是冒充是Daniel的弟兄,却是唯一能和Daniel说得上话的人,说到底与Daniel真是心灵上的兄弟,最后却因Daniel无法忍受被人欺骗,而将Henry杀死。那一片冒着石油的土地,果真受了诅咒了,所有热爱Daniel的人,一个个离他远去。

    而在故事的另一边,那个牧师Eli则面临另外一个“兄弟”的问题。其实他的兄弟比他聪明,早就知道了这土地富得“流油”,结果招来了石油大亨. 后来Daniel欺负Eli, 将他在泥巴里羞辱一番之后,Eli就愤怒地把气出到父亲身上,骂父亲愚蠢,恨父亲袒护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其实这些何尝不是心里投射,是Eli在说自己恨铁不成钢?这个心结,最后还是他的老对手,石油大亨给一语点破。

    有趣的是,这位父亲名叫亚伯。他们一家住在一个面临咒诅的土地上,除了荒草,什么也不长,所以唯一的作物是山羊。圣经中的山羊常用作赎罪祭,当祭司按手在公山羊头上的时候,以为着罪转移到了公山羊身上,成了“赎罪羔羊”。而耶和华的怒气,也常常向“牧人发作”,且要惩罚“公山羊”(撒加利亚10:3)。故事中遭到诅咒的何止是Eli一人,在弟兄二人之间没有摆平的无辜的亚伯也是一个受害者。谁曾想善良的他将家族的土地卖给一个石油大亨,竟是引狼入室。

    山羊奶喂大了石油大亨Daniel的儿子。Daniel的儿子H.W.和亚伯家的Mary结婚。日后喝山羊奶长大的儿子会背叛父亲,成为他的竞争对手。

    这电影的名字叫There will be blood. 需要说明的是,blood也通常指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叫罪人的罪得到赦免。Daniel大举买地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钉子户Brandy弟兄。数年后,当Daniel因为输油管道,不得不借地这位老汉的时候,他提出的条件不是钱,而是让石油大亨去受洗,加入Church of the Third Revelation.不巧故事中的牧师却是个冒牌货,竟然公报私仇,狂扇起耳光来。石油大亨忍着这些屈辱,结果只为了顺利让管道通过。而让宝血覆盖罪恶的赎罪机会,却给Eli几个耳光扇跑了。

    说句题外话,很喜欢这部片子,也是因我以前的公司就是石油公司,有自己的码头,自己的仓库,也有一家竞争对象,另外一家石油公司和我们搭界。那时候我们要从码头装管道去我们油库的时候,另外一家公司很讨厌,不让我们过,差点打起来。记得我们当时常常提起的口号就是:合作大于竞争。若干年后,石油系统大整合,我们油库被收购,应该和那家公司到了同一个系统下头,成了一家。因此,你要问: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我想回答是: Yes。不然,there will be blood.
  3. 亨利:
      ……你为什么离家出走?我知道你和父亲的关系不好。
    丹尼尔:
      我替地质调查局工作,去了堪萨斯。
      我没法留在家里,不可能。
      我不喜欢解释自己的行为。
    ……
    丹尼尔:
      你是个愤怒的人吗,亨利?
    亨利:
      愤怒什么?
    丹尼尔:
      你嫉妒吗?你会嫉妒别人吗?
    亨利:
      我想不会。不嫉妒。
    丹尼尔:
      我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
      我不想看到别人成功。
      我憎恨大多数人。
    亨利:
      我已经没有那种心气了……
      辛苦工作却总不能成功――所有的失败让我……我就不在乎了。
    丹尼尔:
      我心里有,你心里就也有。
      有时候我注视着人群,看不到任何值得我爱的东西。
      我只想挣到足够的钱好让我远离所有的人。
    ……
    丹尼尔:
      我不想提那些事。
      我看到人们最丑陋的一面,亨利。
      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根本用不着去看那些丑陋背后还有什么。
      经过这么多年,我的仇恨一点一滴越积越深。
      你来这儿,给了我喘息的机会。我自己一个人坚持不下去……同这些人纠缠。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是几年来我看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一部电影;以上,则是电影中至关紧要的一段,是主人公Daniel Plainview(丹尼尔·戴-刘易斯)与他的兄弟亨利的一段对话。

    “我不喜欢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让我想到一度在网上流行的罗永浩老师语录:“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主人公丹尼尔的人生可称得上“剽悍”,他也的确很少开口解释自己,但这句话本身,就是解释。这段与亨利的对话,是丹尼尔唯一一次吐露心迹,解释他的内心。不仅如此,它还解释了此前此后丹尼尔一生的际遇。

    (罗老师说的话,也是解释。他没有在遭受误解的当时当地向女孩解释,但之后他对课堂上的学生说“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时,他却恰恰在解释。而引用罗老师名言的人们,也同样是为了解释自己的人生是“剽悍”的。)

    这段对话――无如说是丹尼尔的内心独白――大致发生在电影的正中间。在此之前,有长达近二十分钟的镜头里没有人说话。独自挖井,独自守着夜晚的篝火。腿摔断了。有人死在井下。孤独在沉默中滋长。终于,他开口说话了,为了要买地,要钻油,要说服那些脚下有石油的房主。可是这些人,贪婪狡猾又愚蠢。他“看到人们最丑陋的一面”,“看不到任何值得爱的东西”。他越来越孤独,对人,对世界,越来越仇恨。亨利来了,他忽然有了个兄弟。“我心里有,你心里就也有。”他这么自然地以为亨利是同他一样的,他在世上就不再孤单。

    他问亨利愤怒吗?嫉妒吗?恰好解释了养子HW后来的行为。HW是不识字的,他翻看亨利的日记时把本子拿倒了,只看了看夹在里面的照片和剪报上的枪。他放火不是因为发现亨利是假的,而是出于耳朵听不见的愤怒,还有嫉妒――丹尼尔和新来的这个人(亨利)如此亲近。丹尼尔并没有对HW出格的行为多加惩罚,因为他是最理解愤怒和嫉妒的人。

    然而,这个兄弟是冒牌的。丹尼尔不能容忍这样的欺骗,虽然这冒牌兄弟并没有恶意。影片的后半部分,丹尼尔的财富不断增长,人却在孤独和仇恨里陷落,沉沦。这部黑暗到几乎绝望的影片里面,唯一的温暖,是丹尼尔的养子HW。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健康地长大,找到了爱情,要离开父亲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是丹尼尔真正爱过的人。他嫉妒他的纯洁和幸福,他恨他也如众人一样背叛了他。他恶语相向,亲手割断了父子亲情。可他毕竟是爱他的,放他走了。

    传教士伊莱·桑迪找到丹尼尔的家里来。丹尼尔本来沉醉不醒,一听伊莱的名字就睁开了眼睛。他多年所积蓄的仇恨,对伊莱本人的恨,对所有世人的恨,全都爆发出来。“耶和华晓谕摩西说,……,叫水都变作血。在埃及遍地,无论木器、石器,都必有血。”之前,钻井台下的数次事故中,有血,但看得到的只是黑色的石油;丹尼尔杀死亨利的时候,本也应该有血,但镜头也按下不表;直到此刻,在丹尼尔“我才是第三次神的启示”的嘶喊声里,伊莱委顿倒地,血涌了出来。丹尼尔在与世界的争斗中,孤独地坚持到这一刻,除了财富,只有仇恨。伊莱死了,丹尼尔也结束了。“I’m finished”,他说。


    原著小说《石油!》是一个长得多的故事。作者辛克莱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宣传,他也身体力行,在小说中传递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那个时代,包括辛克莱、布莱希特在内的很多作家都试图在小说戏剧的创作里,引入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政治的讨论。鲁迅显然也是赞同他们的,在杂文《卢梭和胃口》中就曾引用过辛克莱的《拜金艺术》。

    快进,小说出版后八十年,在PT安德森的笔下,这个借来的故事重生之后,完全看不到了社会的阶级冲突。人们也许可以看到石油、资本主义、宗教这些主题,在我看来,这些也都不过是背景罢了。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突显的是一个人的挣扎,他争权夺利,他与孤独和仇恨搏斗,他赢了他所要的,也输掉了他自己。自有艺术以来,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目的就有争论。上个世纪的上半叶,众多的艺术家让艺术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其后不断有人在做清理和删减的努力。美国当代剧作家David Mamet在说到他的写作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是为了愉悦(delight)”的传统。艺术没有说教的义务,它应该是纯粹的。安德森的剧本,无疑也摆脱了原著政治小说的拘囿。他把人从阶级中释放出来,――称他逃避也好,升华也好――把故事还原到个人的层面,让电影成为作者与观者之间,人与人的交流。

    其实,就是这种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极艰难的。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说过,话语很难描述清楚一个角色。当你在描述他的时候,你也就限定了他。我们都孤独,正因为内心的交流之难,几乎完全不可能。

    然而,我们毕竟从电影里看到了什么。编剧/导演安德森写出了这样一个人的故事,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人。这两个都了不起。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声音,沙哑,浑浊,缓慢,不似教父Don Vito Corleone一般苍老,却也是一代枭雄的气派。
  4. 该隐,黑暗人性的史诗 ——解读电影《血色将至》 《血色将至》这部电影的根基是半部圣经,而且是黑暗部分的。 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了伊甸园,他们生了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亚伯是牧人受到上帝的宠爱,该隐是农人不蒙恩宠,出于对兄弟的嫉妒,冲突之中,该隐杀死了弟弟亚伯,《圣经》从这里开始,拉开了黑暗人性的序幕。《圣经》中不光有信仰,也有对主的背离,这也是《血色将至》这部电影的基本意象。 先看电影的英文原名There Will Be Blood There Will Be将要有,Blood,血,一方面指石油,工业的血液,另一方面暂且不说。 电影开头是三座山的镜头,一方面提醒矿脉,另一方面象征希腊神话里看守地狱之门的三头犬。 诡异的音乐,黑暗矿井里开采,表面是艰苦的劳动环境,其实是象征地狱,这是地狱的入口。这组镜头为整部电影定了调子。 男主丹尼尔普莱维尔孤单一人艰苦创业,所有的活儿都得自己干,因此摔伤断腿,终生都受到影响。 找到矿石躺着倒褪出来,又是三个山头,诡异的音乐,还是提醒这是地狱之路。这里是 惩罚 的警诫,因为他走的是邪恶的欲望之路,但是他还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虽然受伤,但是采到了矿石,事业起步。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矿井开采石油。 意外矿难让丹尼尔收养了一个孩子,他毫无育儿经验,居然拿浇了酒的奶瓶给嗷嗷待哺的婴儿。 父子之旅开始。 婴儿的抚摸给了他慰藉,他脸上也有了笑容,这时候他叙述创业史的演讲被切了进来,暗示他的发展其实是孩子带给他的,至少是和谐的父子亲情带来的。 为争取石油地块而到处游说,丹尼尔演讲的镜头,脸部大特写占满了银幕,强调他的演说多么的重要。演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他说自己不需要租地才显得多么虚伪。 演说中一个侧面镜头,父子和另一人处于同一镜头,那个人半信半疑的眼神,然后男主说儿子是合伙人,父慈子孝的合影,这个坚定的二人镜头意味着亲密和信任。三人三角关系镜头意味着矛盾和不信任,接下来众人的吵闹,那是明显的不信任。 又到一家谈地块,直接宣告他说自己不需要租地其实言不由衷。谈了半天,真正让对方决心签约的不是利益吸引,而是亲情。丹尼尔问女人几个孩子,女人问起他妻子,他推说难产而死,和儿子相依为命,好父亲的形象为他赢得了签约,儿子也就成了商业利用的符号,此时孩子一句台词还没有,完全服务于父亲。 石油喷出,喷出的是商业利益,也是巨大的欲望。 保罗找上门来提供商业信息,保罗处于近景特写的位置却背对观众,男主处于中远景,这是个对立关系镜头,不知对方用意和深浅的情况下,男主明显的敌意、戒备和防范。 坐下来后保罗第一句问:你属于哪个教堂?丹尼尔的回答注定了二人永远不会走同一条道路,因为一个属于宗教,一个属于世俗。丹尼尔虽然也曾受洗,但并不依附任何教会,他和教会没有连接,也就是说他的信仰是靠不住的,他是个假基督徒。 保罗提供信息时,又是明显的三人镜头。二人平等镜头意味着亲密和信任,三角关系镜头肯定就意味着矛盾、纷争和不信任,助手坐在中间,像一个法官,无声地宣布丹尼尔对来人的不信任。或者说,助手的神态就是男主心理的外化。 接下来保罗讲自己的居住环境,三人镜头有了变化,丹尼尔背对观众,保罗面向观众,孩子出现在他背后,这个镜头意味着他说的都是事实,因为孩子象征着单纯诚实,而且这个三人镜头是直线的,不是三角的。 助手的镜头,仍然是怀疑的表情。但是此时丹尼尔已经开始相信来人,愿意付500美元信息费了。 接下来是个四人镜头,保罗说自己家的位置和行车路线,丹尼尔、保罗、孩子在前排,助手一人在后,孩子还紧靠保罗,说明丹尼尔内心已经足够信任保罗,不信任的心理退居次要。下面助手提了几个问题,暗示丹尼尔做事还是比较谨慎的。 丹尼尔父子到了桑德家这个只能养羊的贫瘠之地,电影的所有意象都开始展开。 家主名叫亚伯,而且是养羊的,亚当的次子就叫亚伯,而且是牧者,在圣经里,羔羊意味着信徒,所以亚伯行的是主的道,走的是救赎之路,长子该隐行的是魔鬼之道,走的是地狱之路。 既然有亚伯在,就应该有该隐,保罗提到自己有个叔叔,也就是说,该隐是存在的。那么,该隐在哪里呢? 该隐被导演藏起来了。 丹尼尔就是该隐,他们成了亲家就是兄弟。他没有谋害兄弟的性命,但却谋夺了他的土地。 亚伯叫大女儿Rose拿水给客人被男主婉拒,Rose玫瑰花; 蔷薇花; 月季花,〈比喻〉舒服,愉快, 顺利。Rose在剧中很快消失,她的角色意义应该就是丹尼尔父子此行的顺利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心情。 玛丽拿来了羊奶,她才是这部电影里的重要人物。 伊莱出现,我一直觉得伊莱和保罗应该是一个人,人格分裂的那种,就算剧中是两个人,也应该是人格分裂的指向意义。后面再说。 发现石油,丹尼尔父子展望发财前景,好大的一片地将要成为油田。父亲教会儿子欺诈,只给桑德家鹌鹑价。 晚饭后谈买地,餐桌上四人镜头,桑德父子各坐一端,丹尼尔父子坐一起,他们父子一体算一个人,所以这个镜头仍然是三角关系镜头,暗示丹尼尔对桑德父子的掠夺和他们父子的不和。 这个是三方利益,亚伯要的是最老实的地价,伊莱狮子大开口,要价一万美元借口是为了教堂,宗教成了伊莱谋取利益的幌子。谈判结果是土地转让签约金5000美元。 保罗不确定家人是否知道有石油,而伊莱很清楚石油的事,暗示伊莱就是保罗。 桑德家后面是班迪家,这是个重要人物,后面再说。 丹尼尔买了好多地,给助手打电话,说保罗成了好朋友,“保罗”是新约圣经的作者之一,是传播福音的,对丹尼尔来说,他至少传播了商业利益的福音。 而伊莱eli出自圣经中的伊利亚,古代希伯来人的先知,伊利亚的油瓶永不枯竭是每个圣经的读者都熟悉的典故。不过这个伊莱却是个假先知。 同样闻到石油味儿的金老头下火车第一句话问候孩子,证明他们经常竞争非常熟悉,而且是比较友好的,因为男主还建议对方去镇东面开采。老头说有个小帅哥在身边生意好谈,呼应前面买地签约的镜头,丹尼尔说谢谢,此时亲情正浓,家庭稳定。 老头对孩子说签约找他,“可以确保不会被骗,弄到你爸一半利润”,提醒观众丹尼尔父子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不要被眼前的亲密欺骗了。 测量开始了,淳朴的玛丽觉得赚1000美元就很满足了,男孩看着她,他知道巨大的利益远不止这么多,所以,小孩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单纯,他深受父亲影响,也是个小小的奸商。 孩子告诉父亲:玛丽不祷告就挨打。说明宗教对她的影响根深蒂固,从小扎根,以后还会有巨大的影响,而且交代了玛丽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暗示了小孩喜欢她。 有土地买卖关系的地主们都来了,只有班迪没到,还说让丹尼尔去找他,什么意义? 丹尼尔开始演说,他为居民们规划着系列发展的繁荣未来,而他的石油工人的到来和劳作是他演说的注脚。众人就像在教堂里听福音传播,不过他传播的是物质欲望的福音,所以这是魔鬼的道场。 然后他说愿意回答任何问题,伊莱问:“新的道路会通往教堂吗?”这是个双关语,表面说眼前的路,其实暗示商业利益这条欲望的路会让人得救吗?这是导演在告诉观众,丹尼尔走的是一条灵魂堕落之路。丹尼尔的敷衍显然答非所问。 儿子打开被木条封门的小木屋,记住,是孩子打开的门。这是第一次破门,后面还有一次。 事业在这里开始的时候,祷告声同时响起,暗示宗教和世俗的斗争在继续,也预示着丹尼尔和伊莱的冲突不会停止。他们在争夺群众,工人下班后的时间归伊莱占有,充满欲望的人们到教堂寻找救赎。 伊莱居然给自己的教堂命名为第三启示教堂(寓意类似末日审判),足见其野心勃勃。 伊莱还要争夺更多信徒,他要求在开井仪式上演讲。他到丹尼尔办公室来谈的时候,又是三角关系镜头,暗示丹尼尔在敷衍他。果然仪式上伊莱就被无视了。 伊莱别想控制我,上帝也别想! 矿井以玛丽的名字来命名,预示她会成为丹尼尔的儿媳妇,玛丽白纱裙是婚纱的象征,父亲拉着儿子和儿媳,这是未来婚礼的预演,一家三口将走上幸福的阶梯。 开井是儿子操作的,也强调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机器运转,音乐乐观,寓意丹尼尔对事业成功充满自信。 丹尼尔问玛丽“喜欢新衣服不?高兴我来不?还挨爸爸打不?”因为他已经把玛丽当儿媳了,别人就无权教训了。还说:“我会照顾你的。”这也是娶儿媳妇的承诺。这话也是警告亚伯的,他就坐在旁边。 刚开始出油矿井就出事了,因庆祝而醉倒的丹尼尔也暗示工人的醉酒,这可不是好兆头。乔根达死后丹尼尔翻出他的资料,可以看出所有工人都被他控制着,这是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然后把乔根达的资料夹在一个小本圣经里,里面还夹有别人的,说明他的油田可能还死过其他人。 他去教堂寻求帮助,此时他还有罪恶感,还希望得到救赎,但是他寻找的可不是假先知。伊莱驱魔式的恶心表演一看就是假先知的做派,他的癫狂也侧面证明了他的人格分裂。在愚民们无知的赞美声中,丹尼尔沉默着。 之后他们在教堂“门口”对话,平等的二人镜头,意味着分庭抗礼,价值观不同,丹尼尔是进不来教堂的门——信仰的门、得救的门了。 临走时一句:“刚才的表演真他妈的精彩。”他看透了伊莱的假先知本质,意味着两人不可能走同一条路,也暗示丹尼尔的不能得救。 夕阳里,丹尼尔看到教堂在扩建,就在他的矿井边,在他看来,那是宗教的威胁。 矿难再次发生,喷涌而出的哪里是石油?更像是黑暗的地狱之火。儿子失聪,矿井喷出的大火伴随着恐怖不安的弦乐和打击乐——这是地狱的声音。 矿井比儿子更重要,大火说明地下有无尽的石油。大火带给他更多的是狂喜,这是地狱之火,也是他的欲望之火。 助手问:孩子好吗?在哪里?他轻描淡写地说:不好,在餐厅。助手去看孩子,他却值守油井到天亮,他还不如一个外人更关心他的儿子。 儿子失聪后的音乐是焦虑的,令人紧张不安的,他失去了一个健康的合伙人和继承者,儿子成了残疾。音乐的焦虑正是他心情的焦虑。 伊莱看到巨大商机就不合时宜地讨要签约金,让他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胖揍。丹尼尔打伊莱时,手下旁观,说明他可能还打过别人,而且手下都怕他。 伊莱直呼父亲亚伯,并指责他卖地,貌似他被上帝附了体,这是在强调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他掌握着神权。他骂父亲愚蠢并打了父亲,再次证明了他的人格分裂。他的分裂说明他一半是世俗化的,追求物质利益,一半是精神化的,追求宗教信仰。既追求物欲又追求宗教的先知只能是假先知。 儿子成了残疾,丹尼尔需要一个新的继承者,于是一个陌生人到来了。 丹尼尔回到木屋时,处于近景背对观众,而来者处于远景,这是丹尼尔对陌生人的戒备,来者坐在门口,那是一个侵入者的形象,他要侵入这个家庭。 他自称亨利,这个名字来自日耳曼语,意思是“家+权力”,亨利的到来是谋求在这个家庭的权利的。 这个所谓的同父异母弟弟并没有立即得到信任,丹尼尔走近了问话,这个有趣的双人镜头中,兄弟各站一边,亨利左手边有一个扁铁门柱,象征标枪之类的武器,这个回合的较量,亨利将占上风。 经过简单的身份验证,丹尼尔很快相信了他,因为他提到了妹妹安娜贝拉,Annabelle,希伯来语,拉丁语:美丽的女子;可爱的;和蔼可亲的,这个名字意味着可信。 亨利讲自己的经历时,后面是透亮的窗户,正对着孩子,在这个三角关系镜头中,孩子是不信任他的。因为孩子看到了阳光,阳光穿透了谎言。 然后对话中亨利问到丹尼尔结婚没,丹尼尔没回答,明明看到有一个孩子在,亨利却问哥哥结婚没,不是亨利傻,而是导演的暗示,暗示养子不再重要,因为他事实上并没有结婚。 亨利继续讲,孩子的特写镜头,因为耳聋,他听不到亨利讲的什么,等于说亨利讲的身世其实没有意义,都是瞎话。孩子单纯的表情也否定了亨利的话。孩子是单纯的,那么亨利就是虚伪的。 亨利提到自己坐牢,并且说自己被抓时没干坏事,却又说自己罪有应得,他的潜台词是自己在说谎,自己有罪。 丹尼尔以酒混合牛奶让儿子喝,是想儿子睡后和亲兄弟交流。 兄弟俩在门口分享了镜头,亨利抽着烟,态度悠闲,他已经稳稳地进入了这个家。二人果然谈起了利益分配问题,事实上丹尼尔希望弟弟留下来,而且所有的工种亨利都熟练。 不过这个二人镜头并没有那么亲密,因为对面站着,中间还有一段礼貌性距离。 这个亲情的二人镜头是充满危机的,因为这其实是个隐藏的三角关系镜头,门后还有一个竞争者呢。但是儿子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被关在了门后。这个镜头中,丹尼尔已经无视儿子,但他没想到儿子在门后仍然是个威胁。 孩子真的不重要了吗?他马上就证明了他的重要,他的并不那么单纯。从小被利欲熏心的父亲教养大,他也是个唯利是图者。 他翻看了亨利的包,日记本里有张照片,文字我看不清也看不懂,但是此时兄弟的对话说:“我母亲知道些什么?”弟弟说:“我不知她知不知道,换个角度想,也许她根本不知道。” 这个双关语出现在孩子的镜头里,暗示亨利说谎,真正的含义是:母亲根本不知道,亨利根本就是假的。两个声音加一个孩子,也是三角关系镜头。 亨利说:我知道你和爸爸相处不好。他的话预示着眼前这一对父子同盟将要解体。 丹尼尔许诺说:我有你就有。然后说赚大钱后就离开人群,因为他不爱任何人。亨利问你儿子怎么办?他说也许会改变。亨利再次问孩子的母亲,导演这是在告诉观众:丹尼尔将要抛弃儿子。 他了解人性的黑暗,他建立了自己仇恨感。而亲弟弟是他的第二股能量,他不能靠自己一个人继续打拼,有了亲弟弟,那个残疾的养子还有什么用? 儿子不光看到了照片,还看到了一张图片,那是一支枪——亨利是带着枪来的,那支枪在日记本里夹着,也在他心里藏着,导演告诉观众,也告诉孩子,亨利是来抢劫的,他藏着一支强盗的枪! 孩子放火了,为了赶走强盗,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父子决裂,儿子被送到了孤儿院或寄宿学校。谈生意不再带着儿子,换了弟弟。 谈收购时被问及儿子,本来一拍即合一谈就能发财的生意,因为被对方关心你要照顾儿子而引起丹尼尔的狂怒,这是他心中最敏感的神经,他抛弃了儿子,伤害了亲情,他愧对儿子。 然后问助手儿子的情况,助手说他的同屋叫巴朗,这个人物没有出场却被专门提到了名字,应该是有意义的。巴朗—巴兰,古代幼发拉底河附近、毗夺地方的一个术士。摩押王巴勒招他来,要他咒诅以色列人,但是他服从神的命令,反而祝福以色列人(民22:1~24:25 申23:3~6 书13:22)。后来他引诱一些以色列人偏离了正确方向,被人视为不义的假先知。 也就是说,这个人物有双重意义,真先知和假先知。在丹尼尔这边他是假先知,让儿子离开了他,在导演和观众这边他是真先知,同样是带儿子离开了他。不管从哪方面说,都意味着父子亲情越来越远。 他不关心儿子的心灵,只关心房间的大小,住宿的条件。 终于到了班迪家,班迪的孙子守在门口保卫自己的家,丹尼尔像一个强盗将要闯入并掠夺这个家。小伙直接拒绝乱挖,可兄弟俩已经开始打木桩圈地了,彷佛这已经成了他的宅院,好大的空间。背景音乐貌似部落战争,而部落战争往往是为了争夺土地。 圈地直接圈到海边了,大海成了他家的游泳池。丹尼尔惬意地享受,亨利却乍富不知新受用,一副穷鬼乡巴佬的样子。 他们谈到儿时神往的某家宅院和牧场,亨利答非所问暴露出对那所房子和牧场的无知,丹尼尔迟疑不定的神情让我确定他觉察到了弟弟是个冒牌货。 丹尼尔离开镜头,镜头里只剩下亨利一个人,在爱尔兰古英语里,亨利的含义是“遗弃”,导演用这个镜头告诉观众,亨利将要被哥哥遗弃。 丹尼尔游泳,背后波浪来袭,那是他内心的波涛汹涌,因为他已经动了杀机。 丹尼尔凶相毕露杀了这个弟弟,该隐开始成型了。即便是假弟弟也是兄弟,总比没有亲人好的多,而且亨利并没有大的过犯,他只想成为朋友。 挖坑时再次地狱般的诡异音乐,丹尼尔在地狱中越陷越深了。 看着日记本里弟弟写的文字“我的哥哥”,丹尼尔悲痛难抑,他毕竟有过一个亲兄弟,但是他伤感的到底是素未谋面毫无感情的亲弟弟,还是朝夕共处了一段时间的假弟弟?亨利盗用了弟弟的故事,也就和弟弟重合为一个人。所以,丹尼尔的流泪,也是杀害弟弟的忏悔。 清晨,阳光洒满树林,威廉班迪出现在面前,须发皆白,慈眉善目,这是个真先知,耶稣的象征。丹尼尔从黑暗中醒来还适应不了阳光,这是个明显的双关语镜头,从班迪身后射来的是上帝的光,丹尼尔已经成了魔鬼,怎么能适应呢?所以他不停地用手遮挡,还不成熟的魔鬼怎敢直视耶稣? 班迪是个拯救者,威廉William,强而有力的战士,保护。班迪bundy是bond的变形形式,意思是纽带、粘合剂、协定、情谊。就是说,威廉班迪是世俗和天国的纽带,他的使命是把丹尼尔引向真正的信仰。 所以班迪一直不见他,让他去寻找,对耶稣的信仰要靠自己去寻找的。 在他罪孽深重的时候,耶稣出现了。班迪提到丹尼尔的油管将要经过他的地,这是魔鬼对耶稣、对上帝之国的挑战,耶稣是不会答应的,所以亲自来拯救他。这是来自主耶稣的洗礼,直接面对丹尼尔灵魂。丹尼尔愿意出高价也不想受洗,但班迪早就知道他的罪行了,主耶稣总是给人赎罪的机会。 这个三角关系镜头中,孙子坐在远处,表达着不信任——对丹尼尔的不信任,对丹尼尔得救的不信任,导演在暗示丹尼尔不能得救。 丹尼尔貌似妥协接受了班迪的建议,他起身时伊莱的演讲被切了进来: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救赎,只可惜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愿。预示丹尼尔的不能得救。 伊莱的镜头,他接着说:号称所有人都能得救,那是谎言。要想得救,你必须接受圣血的洗礼。 再次到了假先知伊莱的教堂,丹尼尔除了被羞辱当众承认抛弃了儿子,被打耳光,(他并没有为杀害兄弟悔罪)这次较量伊莱占了上风。 洗礼时背后是来自上帝的光。这是简化的洗礼,很多教派会因地制宜对仪式做出调整。 但是世间的教堂怎能是灵魂的居所呢?丹尼尔怎么可能真正臣服呢?真正的教堂是耶稣的灵,世间的教堂救不了罪恶的灵魂,他必须自己接纳圣灵才行,然后他被玛丽从背后抱住。 玛丽就是玛丽亚,是圣母的化身。这是丹尼尔短暂的真诚信仰,他也曾试图走信仰和救赎之路。 长长的石油管道在铺设,横亘在原野上,儿子回归,但是只给了远景,尽管丹尼尔单腿跪地迎接儿子,还口口声声说:我真高兴。但是在石油管道的长长的利益面前,亲情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所以父子重逢在石油管道的后面。 他给儿子看石油管道,强调他的财富,儿子是作为继承人回来的,还是暗示他更爱金钱。离开石油管道的镜头,父亲拥抱儿子,但儿子却给了他耳光,巴兰已经把他带离了父亲。 饭店里想用美食补偿儿子,再次遇到曾经的生意合作对象,那位绅士善意的大声对孩子说话,丹尼尔说你不用吼,然后向对方炫耀没和他交易,和别家谈判照样挣大钱,我不需要你指点怎样持家怎样照顾儿子,暴露了他内心的极度虚弱,他对抛弃儿子的罪恶感有多强。 他以自己的粗俗在绅士面前丢人现眼,这就是他爱儿子保护儿子的方式,儿子是个聋子,他听不到父亲骂了什么,只看到了父亲的无礼。 伊莱得到丹尼尔5000美元的承诺后去传教,不再试图拯救他,他也彻底离开主的道。儿子用手语和每个人交流,却不和父亲交流。然后主要的伙伴就成了玛丽。 镜头一转已是婚礼,成年玛丽的第一个镜头是手语,我不懂是什么,但是在婚礼上的手语,除了我将永远爱你之类的话,我想不出还有其他可能。 然后是玛丽胸前的十字架,这组镜头意味着孩子被玛丽代表的基督(天主)教精神拯救,被圣母的爱拯救。 神父宣读圣经,提到了喝水,基督教的水指的是耶稣的道,是爱的甘泉。找到玛丽,孩子的心灵找到了家。 神父宣读圣经的三人镜头意味着皈依,意味着得救,因为神父站在台阶上,那是上帝的位置。神父、新郎和新娘所站的位置呼应了油田开井仪式上父亲和儿子儿媳的镜头。 其实之前都有铺垫,事故中失聪是离开父亲的开始,听不到他的话也就减少了他的罪恶影响,巴兰进一步带他离开父亲,玛丽彻底把他带离了罪恶的道路。 保龄球室,穷的只剩下钱的亿万富翁丹尼尔孤单地独享着娱乐。室内黑暗,他背后的门外却是天堂一般的明亮。儿子和父亲的一个助手进来,又是个三角关系镜头,助手的翻译提醒着观众这一对父子的关系已经疏远到了什么程度。 丹尼尔开始侮辱儿子,因为儿子离开了他的罪恶的道路。儿子说爱他,从他身上学会了热爱事业,这是美德,但是不愿意从他身上学习邪恶的欲望,所以要脱离他的羽翼。丹尼尔理解为儿子和他作对,儿子只想远离他,他辱骂助手为狗,逼儿子说话,然后交出实情:你一直都不是我儿子。最后的亲情都不顾了。 儿子变成好人是对他的背叛,所以他骂儿子是个野种。他奇怪的是,魔鬼的儿子怎么可能是天使?狼的儿子怎么可能是羊呢?既然早已众叛亲离,有没有这个儿子也就无所谓。 儿子终于完全逃离了他罪恶的人生,既然没有血缘关系,那么离开这个魔鬼也就可以没有罪恶感了。儿子打开木屋的门暗示他对这个家的渴望和依恋,现在他反而离开了这个家门。这是第二次破门,上次是进,这次是出。他庆幸和父亲不一样,他的生命找到了出路。 儿子的名字叫H.W ,这个缩写有很多可能,其中一个Healing Well意思是治愈,孩子的灵魂被玛丽所代表的基督教的爱治愈。 儿子一直都会说话,他只是耳聋了,并没有成哑巴。他不说话是对父亲人生道路的背离,是决裂的开始,这是导演的设计。儿子的心灵从小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浸染,极有可能走上像他一样的人生道路,但是失聪是离开父亲的开始,巴兰进一步带他远离,而来自玛丽的爱,来自基督教的爱,终于治愈了这个孩子,让他获得了新生。 最后的善念似乎还在脑海中盘旋,亲情逐渐淡化成远去的回忆,醉卧中迎来了伊莱,伊莱是他的最后一个兄弟。在中国人看来,他们差着辈儿呢,如果称兄道弟就是笑话,但是西方人没有这么严格的伦理观,沾亲带故,关系不错,又都是成年人,马马虎虎就算兄弟,哪怕差着辈儿。经常看到外国人不同辈分之间的男女亲戚结婚的,何况他们还是教中兄弟。 伊莱衣着光鲜地出现,但是丹尼尔一眼看穿他混的并不好。他来骗取丹尼尔的投资,丹尼尔旁若无人地进食,无视伊莱的存在,哪怕他胸前挂着一个大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也救不了真正的魔鬼。 丹尼尔答应投资,条件是让伊莱自动承认自己是个假先知,上帝是个谎言,并且大声说出来,就像布道。伊莱照做了,因为班迪已死,他心中已经没有耶稣了,以前还是个假先知,没有了耶稣,他就完全堕落为魔鬼的信徒。同样的道理,没有了耶稣,魔鬼也更加嚣张。 丹尼尔说那块地已经开发过了,并且说我喝了你的水,还有你的羔羊宝血,不光是财富,还有信仰的水和血,魔鬼因你们的滋养而壮大。 伊莱吐露实情,因经济问题走入绝境。他自认有罪,他被邪恶的欲望控制着,被金钱欲,自我表现欲,宗教狂等等死死抓住,只有金钱能暂时救他脱身。 他说:“我被恶魔掌握住。” 丹尼尔说: “上帝有时候会挑战我们。”这完全是魔鬼的语气。 丹尼尔再次提到了保罗,他在如此狂怒的情况下说到保罗,仍然是提醒人格分裂。 假如当初你要是能像保罗这样,就… 类似这样的思维。 或者真的存在一个保罗,但在电影的意象里,都是暗示人格分裂。 奶昔吸管的比喻就是不光吸干了你的财富,还吸干了你的灵魂。他疯狂地羞辱和报复伊莱,甚于伊莱在教堂羞辱他。 他开始殴打伊莱,狂叫着:“我才是先知,我才是上帝选中的,我不是假先知,因为我比你聪明,因为我比你年长。”他说的是邪恶先知,魔鬼的先知,因为他的上帝是魔鬼。 他狂吼:“我才是先知,我说过我会吃了你,吃光你!”咆哮的神态和语气简直是魔性大发,撒旦附体了。伊莱在他面前哭泣求饶,假先知遇到了恶魔的祖宗,除了求饶还能有何作为? 伊莱叫道:“我们是兄弟。” 丹尼尔砸他,表层意象是:他想到了失去的兄弟亨利,失去的儿子,兄弟一词提醒他亲情的失败。 深层意象是:我们都是魔鬼,自然是兄弟。 但是假先知怎能和撒旦称兄道弟?最多是信徒。 丹尼尔一槌一槌砸死伊莱,至此,该隐的意象全部完成,该隐,就是要杀兄弟的。 管家淡定从容地走下楼梯,地下室的吵闹打架似乎一点也没有惊扰他。他说:丹尼尔先生。 丹尼尔 Daniel来源于希伯来语“上帝为我们的裁决者”。普莱维尔Plainview ——plain view 意思为:清晰地看到;一览无遗。 Daniel Plainview引申为:上帝公开审判。 丹尼尔普莱维尔迎来了他的裁决者——上帝。 管家怎么能代表上帝呢?忘掉他的身份,就看这个镜头的象征意义。 之前并没有看到是地下室,此时才给出镜头交代,或者不是地下室,只是楼的底层。黑暗的底层或地下室只能代表地狱。 在《神曲》里,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地狱的第九层,也就是最下一层有四间,其中一间就叫该隐狱,这是给谋害亲族、兄弟相残的罪恶灵魂留下的。 面对上帝,杀人后的丹尼尔说:I’m finished。字幕翻译成“完了”很糟糕,直译成“结束”也比这好的多,或者不翻译,非要译成中文的话,我觉得“完成”更贴近导演的意图。因为“我完了”意味着认罪伏法,该隐是不会认罪的,他代表的是“犯罪而自义”的人,以犯罪为荣、以灵魂堕落为荣的人,他怎么可能说“我完了”? 他要说的是:我终于完成了该隐的意象!我终于完成了撒旦的使命!我终于堕入了无间地狱!我终于成了地狱的主宰!我终于成了该隐!我终于成了撒旦!我终于堕入了永劫!和上帝的对立是我的荣耀! 所以他最后背对着观众,背对着上帝,这是撒旦的态度,撒旦,意思是“对抗”。 这个罪恶的灵魂永远失去了得救的可能,只有永远沉沦了。 现在再看,这部电影是丹尼尔罪恶的发家史,更是他的灵魂的堕落史。表面像是美国梦的破灭,其实写的是全人类的黑暗人性。 在他欲望的罪恶道路上,上帝给他多次机会,给他使徒保罗,给他先知伊莱可他遇到了假先知,给他耶稣,给他圣母,给他多次机会他都不能得救,只有对他裁决了。 回到片名,There Will Be Blood,血色将至,不是一个好译名,There Will Be将要有,blood,既指黑色的石油、工业的血液代表的黑色欲望,更代表亲族的血。事实上blood在这里还有流血、杀戮的意思,翻译成“杀戮将至”更合适,不过blood在这里很显然是个双关语。 贪婪、骄横、暴虐和残忍让丹尼尔失去了所有的亲情,他手上沾满了亲族的血,一步步堕入罪恶的深渊,直至地狱最底层。这是黑暗电影的极致。 如此雄浑的史诗格局,如此恢弘的思路文理,如此丰富的镜头语言,如此深邃的宗教寓意,令人叹为观止。丹尼尔的故事和该隐的故事重合为一。 常见的反映基督教精神的文艺作品往往是写人性的成长,受诱惑、被考验、历磨难到最终找到信仰之路,完成人格塑造,而这部《血色将至》却是反向写法,刻画了一个魔鬼的成长史。他挣钱发财的追求是堕落的开始,而贪婪、骄横、暴虐和残忍让他一步步堕入罪恶的深渊,他失去了所有的亲情,手上沾满了亲族的血。上帝给他一次又一次机会,给他使徒,给他先知,给他耶稣,给他圣母,也没有能挽救他罪恶的灵魂,反而让他一步步滑得更深,直至地狱最底层,他终于成长为一个魔鬼。 这个电影提醒我们,追求理想实现的同时,不要迷失自己的灵魂,要注重灵魂的修行,否则悔之晚矣。 关于保罗和伊莱。 保罗和丹尼尔的第一句交流是:你属于哪个教堂?说明他是以宗教为职业的,而这正是伊莱的职业。伊莱和保罗从没在同一个镜头里出现,伊莱和保罗都爱财,所以都是暗示人格分裂,即便真的有一个保罗在,也是人格分裂的指向意义。保罗是个符号化的人物,实际意义不大,只是用来暗示他是伊莱的另一个人格。一个伊莱只能代表虚伪,伊莱和保罗从属于一个人格,更能表达善恶两重性。 正因为挣扎在欲望和信仰之间,他才是个假先知。从根本上说,他并不是虚伪,而是信仰不坚定,内心斗争,屈服于欲望。 假先知也是先知,只是他内心有太多的欲望,因而迷失了方向,没有走上正道,反而落入了魔道。所以伊莱这个人物是有两面性的,他既有正义的一面,上帝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魔鬼的一面。他虽然人格分裂,但是虔诚的信徒不会跟他走上错误的道路,照样能够获得救赎,因为真正的教堂是耶稣的灵。 上帝派出多个使者试图拯救丹尼尔的灵魂,有使徒保罗,有先知伊莱,有耶稣基督,有圣母玛丽亚,其中最复杂的就是伊莱,他和丹尼尔的斗争从来都是宗教和世俗的斗争,上帝与魔鬼的斗争,他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拯救世人于罪恶,拯救丹尼尔于魔鬼之途,但是由于他自身的脆弱,他对物欲的强烈渴望,他不但没能拯救丹尼尔,反而被对方吸引,沾染了魔鬼的习性,终于从上帝的仆从变成了魔鬼的同道。伊莱的堕落是基督教神职人员堕落的典型案例,基督教的历史上一直都有这种情况出现,导演设置这个人物,用心深远,意在警诫。 丹尼尔从一个有缺陷的人逐渐堕落成没有缺陷的魔鬼。开始他有亲情,多少还能爱孩子,他内心一直渴望亲情,失去工人还有罪恶感,还想寻找救赎,抛弃儿子还很惭愧,杀了弟弟还能流泪,遇到耶稣和圣母还想留下善念、真诚、信仰,等等等等,但是这些人性品质远不如金钱利益更加重要,远不如他的凶恶残暴更让他舒爽,恶的本性逐渐赶走了所剩不多的脆弱人性,他涤除了所有的善良、亲情和人性,只剩下欲望和邪恶,达到了恶的极致,终于成了该隐,终于成了撒旦,终于成了恶魔。所谓上帝与魔鬼,其实说的是人性的两极。 卓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以无与伦比的强大表演,生动而又深刻地刻画了一个魔鬼的成长史,无可争议地获得了奥斯卡影帝的殊荣,他是唯一三次称帝的表演艺术大师,真的是演技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