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小戏文》这部微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爷爷想让何老师上台唱小戏文,而孙子始终不给予理 解,但在爷爷的回忆之中,孙子懂得了其中些许意味,并在爷爷去世之后,做了爷爷当年也做过的事,为何老师撑伞。影片虽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或浮夸的特技效果,导演更多的采用艺术手法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小戏文的一种重视与保护的思想都隐藏在画面语言之中,让观众能够在片刻宁静之时,去深思其中的涵义,而片尾的伞也恰恰反映了导演对传统的保护意识。
影片整个影调格局给人以明朗清爽之感,但导演在光线的运用上独具匠心,巧用光线来强调和对比事物、人物的特征。例如,影片开头,爷爷与孙子坐在一起吃西瓜,镜头由孙子上方拍摄,光线则从爷爷一方隐隐打出,造成了爷爷的脸比孙子的脸稍微现显亮的效果,从而反映了导演希望通过光线,让观众注意到爷爷即传统一方的代表,引起观众的思考、其次,不难发现,给孙子的几次镜头,都是予以微弱的光线,甚至黑暗的效果,再加之孙子时常打电话的行为动作,更能体现出孙子即现代艺术一方正逐步摧残压迫着传统文化,让观众深感压抑,不禁自问反省。然后,到了爷爷独自一人坐在台下看戏,从门外透进来的一束逆光打在爷爷的背上,将爷爷的轮廓清晰地刻画出来,那是他独自享受传统的时刻,从唯美的逆光为背景,更能反映出爷爷对于戏文的尊重,突出传统小戏文的神圣之感,给予观众敬畏,更能将导演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凸显出来。最后,是爷爷病倒之后,在小屋坐着与孙子回忆往事时,强烈刺眼的光线从后窗打进来,又从爷爷的左侧透过一缕干净清爽的侧光,能够让观众清晰地看见爷爷在回忆往事时,脸上欣慰的表情,在光线的衬托下,营造出一种朦胧之感,是爷爷对那种尚存未逝的传统小戏文的一丝美的幻想与追求,将观众带入一种柔和易于抒情的状态,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产生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可见,光线不仅美化了画面,同时也表达了导演所想强调之物,更好的让观众去理解主题。
导演不仅抓住了细微的光线运用,同时利用蒙太奇,更好地丰富了内容,引导观众抒发情感与思考。影片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让观众进一步了解的故事。例如,在爷爷讲述回忆的时候,会将过去在雨中与何老师相遇的情景穿插其中,如果没有这段画面,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很好的画面即时感,观众能够更好地身临其境,去作为一个当事人体会导演想要为我们传达的主题——对传统的怀念。除了平行蒙太奇之外,积累蒙太奇的使用更是将观众的情绪引入一个高潮,更自然地抒发出来。爷爷在讲述回忆时,一段在雨中爷爷为何老师打伞的画面,并不是平铺直叙的一个镜头,而是通过升格镜头,以特写为主,加之以中近景为辅助,从不同的机位角度进行刻画打伞那一幕,一步步将观众的视线转移到伞上,直到打开伞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情在音乐的烘托之下达到顶峰,很好的让观众去抒发情感,更易体会导演的主题思想——保护传统文化。说道伞,我们不难想到隐喻蒙太奇。伞在片中三次出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第一次出现是爷爷独自坐在戏台下,手握伞,而当他病倒时,伞也倒地了,这暗示了爷爷始终坚守的传统小戏文也许已经撑不住了。第二次出现是在爷爷当年为何老师撑伞,影片中大量的特写来刻画伞的损坏,以及最后的定格镜头,来表现伞的无力,这恰恰说明了,在现代文化日益强大的当下,传统文化是多么不堪一击,已经被摧残地体无完肤,是导演对现代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伤害的批判与怜惜。第三次伞出现在影片末尾,是孙子拿着塑料伞叫上一群人为雨中人打伞,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觉醒,这是的伞更多代表着大家对于传统的保护。这种隐喻蒙太奇的使用,让观众后知后觉到导演的别有用心。
最后的伞,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象征,导演以此为喻,就是希望引起观众的重视,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导演所想表达的主题——保护传统文化——小戏文。
最后的伞,决不能让它成为最后一把伞。
面对日渐衰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而新旧文化的冲突,又应该怎样去缓和?由导演齐虹所指导的影片《爷爷的小戏文》通过短短19分钟,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面对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生存危机等问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认同传统文化。
影片主要讲述了爷爷让孙子请人来唱小戏文并给孙子讲述了他的回忆,爷爷死后,孙子由原本抗拒的态度转为认同与接受的故事。影片主题深刻,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与巧妙的色彩运用更能使这个保护传统的主题寓意更加深刻。
影片的主题不仅使得影片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样也使这部《爷爷的小戏文》成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爷爷一定要让孙子给他请小戏文的坚守下,观众们看到的不仅及仅只有爷有对小戏文的坚守,更应该是对传统民信俗文化的坚守。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之下,传统的民的文化也开始日渐消失,而导演拍摄这部影片就是为了让人的开始注意,关注这一现象。而利用回忆中爷爷给何老师撑伞与最后一幕的孙子带领着许多人给何老师撑伞形成对比,也代表着传统文化被逐渐的认同,接受。
影片中道具的使用也极具特征和隐喻性。伞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回忆中的出场。虽然在回忆中打在何老师头顶的伞已经残破不堪,但是也正是这把平将何老师头顶的雨水遮挡,使得经过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而撑伞的爷爷也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掉卫者。他一直到老都捍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他的举动,将孙子也变成了一个同样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一次大雨,孙子找来了一帮人为戏班子撑伞。当雨伞大把一把打在向何老师及戏班众人的头顶上时,这就代表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认可了传统文化,成为了像爷爷一样的人,这也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影片中,伞就是象征着像爷爷这样的保护者与捍卫者。
影片中,除了极富象征性的道具,色彩也能够很好的表现出主题,影片一开头便是爷爷沉稳地蓝衣与孙子五彩斑斓的衣服做了对比。蓝色的沉静与彩色的鲜艳亮丽也暗示着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文间的对立与冲突。而影片中爷爷的回忆,即使下着暴雨,运用的也是暖色调,更加深化和突出了主题。
面对现今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妨为他撑起一把伞。经过新兴文化的冲击而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大家去保护。撑起的伞也代表着导演对保护传统文化的美好希冀。
写的不好,感谢批评。
都看到这里啦,不点个赞鼓励一下作者么呜呜呜。
加油加油,点赞的编导生联考必是前一百~
大概率是据实改编
梗概:颜粉爷爷三十年前雨中为仰慕的小偶像撑伞,发乎情止乎礼(七十年代末小戏文是高薪工作,一场五元,出海一月不过二十多元)。三十年后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一哭二闹三发脾气求孙子包七天戏班给菩萨唱戏 六个月后,爷爷去世,片末孙子去给戏班撑伞(呼应现实中小戏文进军抖音)
演员表演水平很不错。
镜头炫技喧宾夺主,或者说这部片子的核心点在于老年主演和丰富镜头语言(苦笑)。
剧本主要在讲爷爷而不是小戏文。讲到小戏文也只是边缘化地说何老师唱得最“好”,不是因为唱腔好,不是因为木偶操控得好(爷爷在后面根本看不见台上),而是因为何老师年轻时是“好看的小姑娘”且冒雨演出的敬业精神打动了他。这就不是冲着传统艺术去的。
爷爷篇头说三十年没再看过何老师演出,是因为原型“何阿宝”1979年就不再演出了
p.s. 从票友角度孔窥戏曲圈子 聊点大家心里都有数但碍于面子不说的。 保存传统艺术,录音录像的工作近些年很多人在做,成果不少,用处不大。部分老艺术家价钱不到位,排场不到位,宁可带着艺术去死也不把整本的曲目外传,哪怕京剧昆曲这样的主流尚且如此。近十几年来遍地失传曲目,也遍地有人凭想象与热爱“复原”失传曲目。
不改良不革新,一味模仿前人,戏曲沦为开山祖模仿秀。
原创剧目基本是基金项目,需要婶查,需要尚级指导,需要外行领导内行,多数成品如于魁智的《梅兰芳》般令人捧腹,《赤壁》之类的作品还是比较少。
另,部分地方戏基本以失传,卖惨为近十年来宣传主基调。靠青年女演员和呼唤拯救传统艺术同情心为主要存活方式。唐之黄梅,宋之莲花落,明之昆曲 ,数百年不衰开枝散叶。你才一百多年就要灭门绝户了,不反省自身与时俱进,就天天蛐协开会脱离群众,这不是活该么。
在短视频平台上高喊保护传统小戏文的闯将们,请问最近的小戏文新剧目《赵大成回村创业记》你们看了么,你们喜欢么?
小戏文由奉化传入岱山不过一百多年,是福建木偶戏的一个小小的旁枝。第一代朱潭山中年谋生来到岱山,改撂地演出观众打赏为向神佛祈求风调雨顺升官发财的堂会风格。(这造就了岱山木偶戏的暂时繁荣 保证了戏班收入)朱收徒5人。其中3人收徒孙众多。
1959年,40余名木偶艺人加入舟山地区曲艺队,由木偶世家出生的潘渭涟组建成立“东升木偶剧团”。
文歌后,当时还是票友的王嘉定组建了新的剧团,成员只有5人,主演就是何老师的原型何(贺)阿宝。一年后,何休演。三十多岁的王拜师上文提到的潘,一边学艺一边演出。小戏文在当时是高薪工作。
如今的舟山小戏文有四家工商登记的木偶戏工作室,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财政补贴(包括给有关部门演出 接待投资团 进社区慰问) 培训以及日常演出
近十年肯定不是电影里拍的这种状态,就只能说冒雨推车是艺术加工了。小戏文演员收入若和监狱中的牙签凡 偷税漏税的犯冰冰等人比,确实一场戏一千多不算多,但木偶戏在福建普遍都是这个价…昔日因为不想去撑船而选择高薪工作小戏文的这些人发现如今做生意赚得多了,小戏文没有高价商演了,有点着急。功利化不是坏事,我支持艺术家富起来,问题你得搞艺术,不管艺术低俗高雅都比呼吁有力。福建木偶戏都走向联合国了,你还在这儿拿日商十几年前夸你的客套话写材料汇报不是有点尬么。
另:小戏文其实是统称。简单解释就是外地剧目传入舟山融合本地特色后,跳蚤舞 木偶戏这一大类民俗曲种合称小戏文。甚至踩高跷也是小戏文的一种。你甚至可以在舟山小戏文里听到秦腔 越调 黄梅戏 昆曲的改编曲牌。但问题就在于此,小戏文是融合性很强,包容性很强的曲种。但专业性不如福建木偶,柳活不如京昆 木偶武戏不如大武生看着过瘾…
不过小戏文最近的动静还是证明了邓总设计师的理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舟山经济发展了,小戏文的野心也大起来了。
希望七十岁的小戏文传承人可以下次收徒的时候不再挑三拣四,毕竟你也是中年不想上班半路出家,学两天不学了跑去海上,又撑船嫌累又跑回来学小戏文的人。和现在五十多岁那些退休没事干,单纯拜师于你学小戏文的人相比,也许你也没什么资格嫌弃他们,但你有资历嫌弃他们,毕竟你古稀年纪唱了三十多年。(笑)
2.5星 看得出来这学生剧组算很有钱的了,但光有钱没用,还得服务于视听。 中间一大半都是对话,还是描述性对话,极度缺少视听画面。
剧作结构上,剧作钩子太弱了,真的能推动剧情发展吗?戏剧性动作形式成分太大了,内容又太少,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又不那么尖锐,同时又看起来十分夸张,真是怪的很。 延时用得太多了,我知道导演用延时的目的,但没必要用那么多次,感觉像是在铺镜头一样,镜头都不算很有信息量的镜头。 有些镜头和段落意味不明,看得迷惑,要你有详有略,不是要你该好好设计的信息全省了,然后花里胡哨的设计又拍一堆,显你是吧。 搞了一堆自以为全是有意境,体现审美,高成本的镜头,结果实际上根本没给片子增色多少。 打光打得也很生硬和套版,有成本我建议找个摄影指导或灯光师,找个置景,多想想剧本,在镜头设计上多花点心思和钱,最终效果都会好很多。 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切题点,却把故事拍得那么低和俗,别以为最后加个字幕说,呼吁大家要传承好“小戏文”,这就是个好片子了。 剪辑部分,中间片段还有两段素材接的明显粗糙,不知道是剪辑过程有问题,还是原素材没拍好没拍全的问题,有钱建议请个好点的剪辑师和后期师,别瞎嚯嚯钱。
请的演员也都是有名有号的,结果内容设计和剧本完全用不上这么好的演员,花的钱性价比很低。
总之,我感觉这剧组连怎么拍,都没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