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不丹没有枪(台) / Once Upon a Time in Bhutan...
导演: 帕武·多杰
编剧: 帕武·多杰
主演: Harry Einhorn Tandin Phubz Tandin Wangchuk Pema Zangmo Sherpa Choeying Jatsho Deki Lhamo Tandin Sonam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23-09-01(特柳赖德电影节)
片长: 107分钟 IMDb: tt15560314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这部影片以其完全不同凡响的方式戳进了我的心里,这感觉像是一颗子弹戳进来,却又炸出了一朵烟花。来势汹汹却又以及其温柔非常丝滑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它的盛大和轰轰烈烈。这种感觉和故事的设定一脉相承,也和故事的名字完全和谐,它所带来的一切的故事,感受,画面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我愿称之为一次“洗礼般的观影”。
故事的开始是细碎的,喇嘛要做一次活动需要一杆枪,所以和尚去找;国王要退出舞台推进平等选举,于是工作人员下乡推行选举的事宜;村子里的人们会因为立场不同引起争端,即使是一个小家庭也被波及;美国人来想要这杆枪,却被要求用两杆AK换,费尽周折搞进来两杆;警察盯紧了美国人,要抓他们,因为不丹这个国家不允许进行买卖……然后在月圆那天,所有人交汇在这场法事里,以最宗教也最平静的方式献祭了所有的武器,和平成为了一切的基石,换来的是平等的推进。原本被排斥的选举的代表被邀请,原本的武器变成了献祭,原本的坏人被尊重嘉奖,连警察都眼含尊重,而计划中的走私被深埋在土地之下,一切看似是巧合,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这很不丹,也符合一切有强信仰的国家的感受,自然宗教闭塞的乡村和正在发展的国家与公平从来都不该是冲突的,而所有人都该意识到的是百姓最核心的需求是平静的日子,大家期待和平,期待稳定,期待一切都和每一天一样快乐,007在电视上是娱乐,在生活里是危险,在地基里就成为了大家对和平的期待和基石,这是多么妙的事情啊。一切的美好都应该建立在大家的期待中,从来不是武器的错,是使用它的人希望它的用途。任何事情都拥有的两面性在这一刻统一为对未来和美好的期待,这是宗教僧侣和一切的开始。我无法描述结尾带给我的感受,我只是觉得真好,一切都是最应该的安排,也是最符合所有人期待中的美好。
故事节奏缓慢,笑容来自生活的变数,那些期待以外的我们不了解的可笑和被命运安排的意外成为了美好的来源和快乐的元素,我爱最后盛开的花朵和这其中荒诞又真实的一切。
2006年的不丹,是世界上最后通互联网的国家,在这个以佛教为基础的国家里,人民善良谦和,物质基础匮乏,有的家庭才刚刚用上彩电,小女孩因为父亲来不及买一块橡皮,用布擦作业,纸被弄破,被老师批评。而不丹国王也顺应世界潮流主动放弃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选举,在村里进行选举演练,很多村民不理解国王为啥不管了,本来大家都很一致的支持国王,非要分成红、蓝、黄各个派别进行激烈的反对和拥护,选举官员说为了让人民更幸福,而小女孩的妈妈说,我们现在就很幸福了,小女孩的爸爸因为支持一个不是本村的候选人,得罪了本村人,有些孩子因为这个还欺负小女孩,本来一片祥和的村庄却矛盾冲突不断。最终模拟选举95%的村民都投票黄色,因为国王的衣服就是黄色,大家还是希望这个国家由国王领导最好。更为可笑的是,一个美国枪支收藏家和翻译正需要从一个村民买一把价值昂贵的古董枪,村民竟然觉得对方给钱太多经受不起,主动降价一半达成交易,但村民失信把枪给了寺庙主持的徒弟小和尚,在他眼里,对寺庙奉献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那些金钱。美国人和翻译与小和尚达成交易用两把AK47交换那把古董枪,是因为小和尚看过最新的007电影,发现这种枪有威力。花了3万美元和一台相机的代价美国人从黑市获得了两把AK47,如约到达小和尚说的交换地点,正是主持要进行全体村民佛塔奠基仪式的法会,而那把主持找来的古董枪正是主持要埋在底座的,因为枪能给人民带来暴力,而主持听新闻后要民主选举啦,感觉天下要出大事,就出来举行这场法会以告诫村民,我佛慈悲放弃暴力。美国人抱着AK47,眼睁睁看着埋葬仪式,着急又无奈,这时他们被警察盯上了,翻译急中生智,向警察说明,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美国人,也是主动来埋葬枪支的,为和平祈福,并请来小和尚证明,小和尚更是积极证明美国人的动机,在村民的欢呼中,不仅美国人把枪扔进坑里,不丹的警察也被庄严的气氛感染把自己的配枪扔进坑里,小男孩的塑料枪也扔进坑里,坑里被填上了混凝土,大家举手欢庆,载歌载舞,主持在这个庄严的时刻,向美国人表示感谢,送给他一个当地人制作的吉祥物——木头阳具,象征着吉祥如意,美国人花3万美元换了一个巨大的阳具,抱着不是,扔了也不是,在此真是让人笑喷。
不丹经济极不发达,物质基础匮乏,人民还没有感受物质丰富所带来的文明幸福,而钱财在他们低欲望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实际的价值,但村里也有人买彩电啦、也有可口可乐啦、也在观看最新的007电影,所有文明的因素都在陆续导入这个封闭祥和的国度。美国人眼中价值连城的古董枪,在村民看来不如献给寺庙价值大,小女孩的妈妈认为选举让人们没了之前的温和,小女孩的爸爸认为如果支持那个候选人,得到承诺他们一家都会搬到城里居住。整个不丹就像一个刚进城的农民,感受着一切新鲜的事物,有欣喜,有迷茫。
在贫穷中,个人欲望不强,私权意识不重,公权更没有意识建立,加上信仰的佛系关爱,他们都与世无争,但随着人类进步发展,文明的因素还会大量涌入,物质上的追求必定带来利益之争,主持及时看出扼杀暴力的苗头,信仰只是最高程度的人类约束,而物质丰富也一定跟随者权力扩张,这时候,青涩懵懂的民主制度,就是遏制一切贪婪权力因素的保障,虽然来的早了些,虽然有一定的不适应,但就像主持举行的奠基仪式一样,民主制度就像一个即将盖成佛塔的基座,是未来国家继续祥和发展的基石。
观看电影《僧侣与枪》后,我深刻感受到影片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状态:来自不同观念、文化背景、性别与年龄的人们,因追求和谐美好的共同目标,展现出了一系列行为与行动,最终实现了矛盾化解、和谐共处的完美状态。这一切仿佛命中注定,蕴含着强烈的因果关系,实则是编剧精妙编排下的和谐图景,让人在结尾时甚至感受到一丝黑色幽默的意味。这不禁让人思考,影片是否通过回避现实的复杂,而选择了一种理想化的美好结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与我最亲近的母亲,我们的观念也截然不同。她坚信努力奋斗创造物质价值的重要性,有时甚至忽略了自己的精神需求。而我,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更加追求个人兴趣与自我满足,不愿轻易跟物质目标妥协。如此亲近且生活环境相仿的两人,却如同电影中的不同角色,充满了理解与沟通的鸿沟。
特别是在重大决策如婚礼筹备、房产购置等事项上,我们的观念差异往往引发激烈的冲突。基于这样的生活体验,我对电影中呈现的和谐状态产生了质疑,觉得它带有一丝不真实的魔幻色彩。
今天是2024年8月30日,我在电影日记中记录下了观看《僧侣与枪》的感受。这是一部来自不丹的电影,初看时,我自然而然地以工业化成熟国家的视角去审视它。不丹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截然不同,仿佛是两个极端。在当下,许多电影如《热辣滚烫》、《抓娃娃》等,都在倡导追求个人意愿、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而非一味追求物质或学业上的成功。
回望过去几年的影视作品,风格与主题有着明显的变化。曾几何时,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合伙人”故事、“成功学”案例,人们见面寒暄总离不开“恭喜发财”,工作日常也似乎都在为赚钱奔波。年终奖的期盼如同山岳般沉重。但到了2024年,这一切似乎都按下了暂停键,社会风气与价值观悄然发生着转变。
当下众多文艺作品正积极引导观众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满足。观看《僧侣与枪》时,我深刻感受到不丹这个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民众在精神领域实现自我满足,这种鼓励甚至达到了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工业化和物质追求的境界。这种生活方式与世界上某些国家颇为相似,至于具体是哪些国家,为避免主观偏见,我在此不便明言,但相信每位观众都能心中有数。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无论我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可能会走向极端。假设在一个极度强调奋斗与物质积累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倡导适时享受生活、理性消费的教育,我们可能会与父母辈产生深刻代沟。他们过分追求金钱与物质,生活压力大,常将金钱视为行动的唯一驱动力。家庭中因遗产分配引发的纷争,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观看《僧侣与枪》时,我意识到另一个极端也并非理想状态。尽管那个世界里的人们看似温和、和睦,不为金钱疯狂奔波,但这种过度偏重精神层面的生活也似乎存在弊端。因此,我认为,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有些人天性积极向上,渴望赚取更多财富;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是同一人生阶段的不同选择,还是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们,我们都应以客观的态度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当努力源自于内心的满足与热爱时,我们所获得的物质成就或许更能带来内心的幸福感。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时追求个人兴趣与爱好,反而能在不经意间带来意想不到的物质收获。毕竟,快乐的做事与勉强为之,其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在观看《僧侣与枪》时,我注意到影片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各方的立场,这在我看来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基于我的生活经验,我深知并非所有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化解所有矛盾,达成完美结局。以影片中下来做推广的那群人为例,他们看似水能端平,但实际上积极倡导工业化,但直接提出这一概念往往让人无所适从。而影片中的后面的策略却是,通过老者举办的活动来间接推广,显然是一种无奈,但高效且实际的途径。
当新事物不断涌现时,旧事物在功能上或许会被淘汰,但它们在精神层面仍承载着重要价值。以《黑神话:悟空》为例,这个作品虽基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故事,看似在现代环境中失去了直接意义,但新一代年轻人正通过《西游记》这一形式,以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关系重新解读它,将其转化为创业团队管理的启示。这证明了只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这些故事就永远具有价值和意义。
某些事物之所以被视为永恒,是因为它们聚焦于人性。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关于人性的叙述往往也融入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这些元素自然会随之演变。以古代经书为例,其中的内容如“逝者如斯夫”等经典名句,虽代表了当时的科学认知,但在现代,我们应以何种态度看待它们?尽管其背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显落后,我们仍能在现代观念中找到它们的立足之地。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难以在此电影日记中详尽阐述。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以高度工业化的视角或电影中的语言塑造来轻易判断。影片中老者让徒弟下山取枪,并伴随诸多暗示性镜头,如昏暗的画面和枪口对准女管理者的瞬间,这些现代视角的解读初看似乎有偏见。但观众最终会发现,老者实则有更深层的目标。因此,首要之务是不应将他简单视为坏人。
除了避免将老者视为坏人外,我们也不应过度神化他,不必用超自然或高深莫测的现象来解释他的行为。老者只是基于自己的思想和环境做出选择,如同过去人们埋葬粮食祈求风调雨顺,现在他选择埋葬枪支。这背后的逻辑并不神秘,而是源于他的知识和生活环境。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应静下心来,表达内心所想,以促进和谐。无论何种形式,关键在于真诚沟通,而非拘泥于既定标签。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沟通的本质不变。就像我与母亲,我仍在努力节省手机流量,而她也想省钱,却给县城家中与村里都开了WiFi,付费并不比我我低。我虽紧跟5G时代,她却仍在不经意间因老习惯而花费更多。这种差异让我既无奈又好笑,却也深刻感受到世界发展的迅速。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开场时,我对影片中展现的美满和谐状态持怀疑态度,但结尾时我意识到,那或许正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来自不同背景、立场、年龄和性别的人们,能否静下心来,共享彼此的思考逻辑,携手合作?有时,不同的做法可能引发误解,认为对方别有用心。然而,深入交流后我们会发现,尽管方法各异,目标却是一致的。
正如影片所展示,骑摩托夜间运送物品的小伙,尽管他不清楚具体用途,但已意识到其潜在的危险性。每个人和每个立场都在经历复杂的变化。导游一直选择沉默,直到关键时刻才透露自己也有类似物品要处理,这既可能是出于对老者做法的崇敬,也可能掺杂着私心,希望将价值不菲的物品带出现场。他们的行为可能精明,也可能复杂多面。
影片描绘了一个奇特的环境,其中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我特别欣赏导游对某一词汇的解释,它在当地人说,在另一个国家的经文里,写着人人可以拥有这些东西。这种翻译和理解方式非常巧妙,因为它在两种语境之间搭建了桥梁。这种“双方语境”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形成的共同准则,无论是经书、法规、制度公约还是道德标准,都是为了追求和平与和谐而制定的。它们是我们为实现更美好未来所做的努力的具体体现。不同的介质,追溯本源其实都是为了幸福。
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僧侣与枪》的观影日记。
“失效”的民主化仪式 如果要给《僧侣与枪》归类,我可能会选择喜剧。它的笑点来自于那种习以为常的现代化逻辑在不丹一个民风淳朴的村落显示出的种种不合时宜。为了进入民主政治体制,这个国家要举行一次模拟选举。电视里宣传的民主现代化让村民疑惑不已,登记选民的时候问出生年月日,他们回答“木兔日”,工作人员也懵了,完全没有现代时间概念的村子,纪年都是独特的。三颜色代表三个政党,红色代表工业发展、蓝色代表自由和民主,黄色代表保护。工作人员让村民分成两队,让他们大喊出自己支持的颜色,村民跟着喊完后他们觉得氛围不够激烈,要拿出鄙视对方的气势,这让大伙更加摸不着头脑了,这是在民主呢还是在分裂呢。好不容易将选举参与率提到了98%,结果发现95%的人选了黄色,只因为黄色是皇族的颜色这场仪式从头到尾都是按照西方的选举进行的一场表演仪式,村民不知道为什么生活的好好的要突然改变,工作人员照葫芦画瓢处处碰壁。
说是天赐的机会,但是没有想过这样的“文明”是否被所有人需要,至少对于小女孩一家,这次选举反而撕裂了她原有的秩序与生活,她妈妈那番话代表的是大多数不丹村民的心声吧“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生活方式活着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一定要民主制来走向现代化呢?”
同样失效的是资本主义交换的经济逻辑,老村民不知道枪的价值,只是凭信仰和良心办事,美国人开出的高价让他惶恐,和尚的钱收了不吉利。虽是与美国人相见约定在前,但是受过喇嘛的恩,也毫不犹豫把枪给了喇嘛的弟子——和尚。美国收藏家要用这笔钱和和尚交换枪,却被一句“和尚不需要钱”堵了回去。在一个钱横行霸道的资本世界里看见有钱白男拿着钱吃瘪还是很快乐的。 “枪”—现代化的双面幽灵 与选举并行的故事关于“枪”。和尚受师傅喇嘛的指示在月圆之日前寻回两支枪,没说缘由。和尚路上看到了电视上播放的007,找到最后才在一户老村民家找到了一支据说杀害过很多藏人的老步枪。和尚用槟榔换了这支枪。令人意外的是,在选举仪式的同一天,喇嘛也办了一个建白塔的佛教仪式,那两支枪不是用来镇压或者启动暴力,而是在祈福仪式上用来埋在白塔下,驱散“枪”所代表的就是仇恨冲突痛苦。为了逃脱走私枪支的罪名,白老哥也阴差阳错成了提供慷慨枪支的慈善人士。 对于白人收藏家来说,“枪”的价值来自于它的珍稀和时间感。用鲍德里亚的话,那就是符号的意义——收藏枪的不丹村民并不在意枪的金钱价值,他可以“违约”把枪给和尚。那个美国武器收藏家信奉“占据”和“交换”私有财产的热情,在这个价值体系自成一派的村子里是根本行不通的。 白男的导游哥给和尚解释美国是一个枪比人还多的国家,而且人人都可以自由持枪被写在他们的经文上的民主权力时候,我忍不住默默“黑得漂亮!”“枪”本身代表着科技的进步,热兵器时代的诞生,同时意味着现代战争与大规模的屠杀。文明的另一面从来联系着暴力与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必定与残暴与掠夺同行。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用普行的民主话语和全球化体系,进行更隐秘的控制和不平等秩序的建立。所以在电影中,那些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超越二元—不丹的选择 忘了是谁说的,可能是喇嘛吧“摧毁二元性,走向开悟”。民主还是独裁,革命还是保守,都是分别心,就像我一直以为这杆枪是为了枪杀选举工作人员,维护传统秩序。证明我还是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里思考。积德行善,摧毁理性崇拜,以不暴力的方式也能步入现代化,是一种想象还是可能的现实。如果说“变”是不可违逆的趋势,用信仰祈福仪式代替民主选举仪式的不丹是否可能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吗? 以及,风景拍得的好美,想去不丹看看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