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庆余年2的时候,无意中刷到网上夸《天行健》好看,正好和庆2的平台和档期一致,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刚看了第一集开头尹正那滑稽又正经的激情演讲,那个背光一出,就知道导演不一般。
(1) 影像
(2) 服化道
(3) 演技
(4) 故事性
(5) 立意
故事是需要一点点展开的,因此在故事早期,能持续吸引我并令我赞叹的主要是表形的元素,比如影像。《天行健》的影像质感,可以说是我接触到的国产历史剧的天花板,这种质感是一种很综合的感觉,其实想要考察一个剧的质感如何可以有一些窍门,那就是看典型的光影场景是如何处理的。
现如今,大量国产剧的影像质感都有一种“网红脸”的倾向:用高色彩饱和的服化道配合高亮度且无处不在的打光,不管是室内室外,不管是白天黑夜,到处都是亮堂堂鲜艳艳,尤其是角色脸上再补一个高亮度投灯,只管把爱豆照的清晰、照的美,服化道一览无余的上镜不能浪费,完全不顾场景的还原性。放几张隔壁的网剧做一下对比就清楚了:
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天行健》在采光、构图、后期等等方面比大部分其他剧更佳贴近真实场景,更佳细致的挖掘真实场景中可能出现的美感,更注重高对比光影的艺术价值的细腻呈现、更注重镜头语言和作品内容的互动,总结就是一句话,《天行健》的影像更加的走心、用心、专业。
风格上,简言之,《天行健》是非常接近李安版《卧虎藏龙》的影响质感(其实不仅是影像,气质也很像),相比于王家卫的极致光影带来的观感不适的问题(比如《一代宗师》很多观众反映看的头疼,我本人就是)以及《沙丘》那种看着美但很容易困的问题,《天行健》没有任何由于风格化摄影带来的观感不适,这在我看来可以给出更高的评价。
或许对于外行来说,似乎这种风格化光影没什么了不起,甚至不如庆余年来的更清晰,但但凡了解一些摄影的话,就能知道这里面的差距和含金量有多少。
《天行健》中的室内夜景,烛光连闪烁也全还原,业内人士会知道这拍起来有多麻烦。
玩过单反的朋友会很清楚,想熟练的拍出一张专业光影的照片有多费劲,《天行健》却致力于在每一帧光影上挽留有品位的观众的目光,这里面的毅力、辛劳、敬业等等,不用我多解释了吧,这不推荐,更待何剧?
一句话总结:《天行健》中的服化道景,在有限的预算下达到了极致的表现。
相比于财大气粗的庆余年剧组,《天行健》势必在服化道投资上不那么宽敞。庆余年在我看来是以“室内设计和装潢”最为见长,各个宫、府、宅、院的风格非常的有特色,完成度也高,这种古今融合的架空风格不但要有专业人员操刀,更是要用大把的票子去填,这点是我很感叹的。但庆余年服装是我吐槽较为严重的,太网剧了,浮夸、假、硬、工业风重。
相比之下,《天行健》在各个角度都尽量的表现出优秀的质感。比如物件层面的细节,一支笔、一封信、一张桌子、一把刀,一个首饰/古董,剧组都结合专业的摄影呈现出了极致的还原,所有的道具看着都不新、不破、不假、不浮夸;服装方面,不搞的花花绿绿的,在还原和现代审美上做出了很好的平衡;妆容上,更靠近现代审美,毕竟再还原的话人们的脸上应该又黑又油,这就太丑了;场景上,中式、西式场景都一丝不苟,审美在线,由于本剧是历史年代剧,因此室内装修方面比庆余年这种架空剧要省很多成本。
综合观感上,《天行健》的服化道景让我感受更佳,本剧比庆余年省去了大部分的室内装修开支,但处处体现出了不输甚至更佳的质感,在预算相差数倍的背景下,《天行健》做到了一种极致。
全员演技在线——这句评价已经足够作为一部神剧的亮点了。
看了下短评,似乎很多差评是吐槽主演演技的,有吐槽秦俊杰的,有吐槽刘宇宁的等等。我并不是很能接受,捋一捋吧。
首先,我们是否可以承认,全剧的没名没姓的群演群体似乎没有太拉胯,应该是没有哪一幕群演明显穿帮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笑嘻嘻或者左顾右盼之类的吧,这就很不容易了,已经赢了80%的国产剧了。
其次,抛去10来个人的主角团,“大师兄”往下的这些演员,也没有哪一个的演技是值得吐槽的吧?这个倒没什么,演“次角”的国产演员通常演技没得说。过关。
进一步,主角团中,王地保的形象和演技没得说吧,咱就说这个兼顾了健壮和营养不良的形象,就十分的符合我心中的清末汉子的模样。
再说这个穆青大人,似乎褒贬不一。我是第一次了解秦俊杰,不说别的,就说在本剧中,随便截任意一帧,告诉我哪一帧他的演技是“不对”的?我是一个看剧很挑的人,但是我在剧中没注意到他在任何一帧是演技有问题的。相比之下,王地保的表现反而在某些时候是值得推敲的。
再说刘宇宁吧,毕竟不是表演科班出身,一些表情和动作确实拿捏的不到位,尤其是在前半部中的表现略显青涩,相比于其他专业演员来说。这就好比其他演员和他比唱功,找到“调”的能力肯定是不如他的。但让我觉得能接受的是,首先他的整体表现是“在线”的,不至于说不及格;另外,他在很努力的去好好表现,后半部甚至就已经有微妙的进步了。这两点就决定了他不该承受某类流量演员的风评。刘宇宁的演技和他的师娘差不多,都是基本功不足但是努力纠正学习的,相比之下那个大师兄演技就狠多了,这就是科班的区别。
其他演员没啥争议的,除了老戏骨,那些小年轻也没发现明显问题。没有差的:
总之,《天行健》演技全员在线真的很不容易了。
《天行健》的主体故事线比较简洁:清末,国家动荡疲敝,内外各路势力交错盘踞,谁都缺创业基金,现在有一笔宝藏,线索浮出,过期不候。各方势力按图索骥,在限定时间内追寻宝藏,这是各势力存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关乎中国的走向。
分支线包括:历史;寻宝;武林;秘籍;宫斗;革命;爱情;变节。
可以看出,本剧的故事线是经过了中西合璧的故事技巧打磨的,分支内容上多加入中式传统元素,主线叙事技巧多采用西式“寻宝”线。这种设计好比去饭店吃一顿正餐,它可能不像火锅或者烤肉或者有些特色小吃那样刺激、过瘾,但是会比较有质感、有品质,比较均衡。因为本剧加入的元素确实比较多,比如和琅琊榜的复仇线比、和谍战剧的侦探线比,本剧真的太丰富了,有点像《卧虎藏龙》、《伪装者》、《觉醒年代》的综合体,因此选择这种叙事方式和内容组合还是最稳妥,很多诟病来源于观众看惯了单线、单主题、单时代类型的叙事,强度一上来后会不适应,觉得体裁“怪”。我认为,这种怪更多的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因为少见所以怪,因为怪所以故事不好,这能不偏颇吗?如果不要去想“怪”的问题,而是去想丰富、新颖的问题,那么本剧的“怪”,反而是“怪好看”。
拔高的地方来了,这部剧的“灵魂”是否有档次呢?
什么叫“批判性”?比方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历史、年代剧中表达思想的时候,是不是要充分包含对旧社会、剥削、压迫的反思和批判?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几乎都具备了深刻的批判性。比如四大名著、金瓶梅甚至哈利波特,都是有批判性的。但国内古装影视剧真的好久好久很难看到真正有批判性的作品了,清一色的都是对王权富贵的追逐、维护,都是对特权阶级的向往,都是对剥削、压榨体制的视而不见。随便拿出一个,《琅琊榜》、《XX传》又一个算一个,有一丝一毫的真正的对阶级局限性的批判吗?几乎没有,或者仅仅把批判视为生活中的共同难题而不是阶级或意识形态问题。即便是以纯现代人视角的庆余年,也就是个爽文,进步思想只是个点缀、噱头,走到最后还是复古那一套。
这种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会潜移默化的让全民形成一种高低贵贱、逆来顺受的共识,进而再次重蹈时代的覆辙。对此,毛主席在当年对《武训传》做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可惜,受众们往往还是好这口。所以,批判性的作品实在是太稀少了。
另一方面,真的就没有批判性的作品了吗?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另一种极端了,那就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正如样板戏一样。比如我最讨厌的一种批判作品的类型,就是演员们像喊话剧一样演绎历史时刻,没有感情,全是表演。人物脸谱极端,纯好或纯坏,或者突然就纯粹的转变。这种就是“刻板性”。
而《天行健》努力平衡了“批判性”和“刻板性”,让立意整体坚定但细节灵活,融入个体的爱恨情仇和立场,让观众尽可能有血有肉的体会那段复杂的历史,这是很难得的成就。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重新审视这段令人揪心的历史时,却无论如何也,
恨不起来愚昧至极的王地保
爱不起来那高高在上的王权富贵
耻笑不起来那个废物光绪帝
羡慕不起来那武功卓绝的剑派掌门
当我们以更细腻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分得清,
是与非
对与错
忠与奸
善与恶
真与假
最后,献上全剧最震撼我的一幕——时代的碰撞,爱情的花火
看惯了类型片的观众看《天行健》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怪」吧。 剧情一会儿是清宫内斗,一会儿是江湖武侠,一会儿又是民国谍战。从服装到布景再到台词,无不显得杂糅得奇怪。
但清末正是这样一个时代。 清朝原本就是外族入关,大街上有满人蒙人汉人,清末更是流入了各种外国人,大街上什么穿着打扮的都有。有人批评的「缝合怪」反而恰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真实状态。
背景既是天翻地覆的时代,那每个人就都是大河里的一粒沙。 门三刀是高级旗人、是官老爷,但生在了大清要亡了的时代; 卓不凡是追求武艺、要当天下第一的剑客,但生在了有洋枪洋炮的时代; 王地保是苦读圣贤书、一心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但生在了科举被废的时代。 命运跟三位主角开了玩笑,因果又把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这三个主要人物中,门三刀和卓不凡是观众比较好理解的。 而王地保,一开始看似是个刚正执着的小捕头(常见的jc形象),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不禁让人生出种种疑问:在这样一部非常写主义的作品里,为什么他每次都能大难不死?为什么他偏执得疯狂不似常人?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要干成大事的角色,所以编剧给他开了金手指,为了显得「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落地效果是剧情看着不太合理。 后来,王地保越发疯狂,看到结尾我也就明白他的不死之谜了。
答案先从一句台词说起吧。
寻宝过程中,卓不凡曾对其他两人说过,「果然没有一个无关的人,大家都在局中了」。 看完结局再回来细品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指他们三人参与寻宝是有人设局,因果让他们必然相遇。 第二层,指他们都活在这个动荡变化的年代,命运都被困在时局中。 第三层,指三个主角所代表的群体,在大河拐大弯的局面中各有其位置。
编剧写一个人物其实也是在写一群人。门三刀是旗人,是大内侍卫,在大清的体系里属于上层阶级,但他接受了新的思想,也接受了变革。他代表的是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愿意推进革新的群体。所以在这个故事里他是男一,是最正面的角色,他的角色弧光最充分。
卓不凡则代表了被时代抛弃的那群人。江湖剑客武功再高超,也比不过别人手里有枪;对于武学,他能追无尽景,但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他的武艺了。每次时代的变迁,总会牺牲掉一些人,他们或无能为力,或不愿改变,总归是大浪淘沙被淘汰掉了。因此编剧给卓不凡安排了一个凄惨却令人同情的结局。
最后终于说到王地保了,王地保寒窗苦读却再也不能参加科考,也算是被时代抛弃的人,但跟卓不凡不同的是,他心里有恨,他恨新政、恨新式学堂、恨企图改天换地的人。他说「自古圣贤都辩明白了,立规矩了,哪还需要改呢?」。因此当上捕快之后,他偏执得维护律例,维护大清残留的体系,也就是在维护他内心仅存的信仰。他一个前期开了金手指、仿佛要成大事儿的角色,后面才看来出来编剧给他的定位其实是那些旧思想根深蒂固、拒绝改变、阻碍改革的人。
所以他当然杀不死,次次都能复活,因为旧思想就是这么顽固,就是这么难以消灭。
故事的开头,光绪说「程朱理学无非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学、仁义道德,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王地保正是存天理、灭人欲,在他眼里「大义」是高于一切的,高于所有的情、所有的爱。但谁又能无情无欲,所以手刃林安静之后,他为了自洽只能越来越偏执、越来越疯狂、越来越只能维护他眼中的仁义道德。
故事的最后,门三刀还是愿意拉他一把,但他依然拒绝新世界,编剧或者说时代给这个不是反派又像反派的角色的结局是——绝望。
自来水一波,这剧不错
5月下旬的剧集市场《庆余年2》一家独大。这带来两方面效应,一是让同档期的其他烂剧现出原型,比如有些播出前宣传得轰轰烈烈的S+大剧彻底扑街;另一个效应是,有些质感确实不错、但类型相对冷门小众、宣发不足的作品被观众忽略了。
楼健、卫立洲执导,白一骢编剧,秦俊杰、刘宇宁、黄梦莹等人领衔主演的年代传奇剧《天行健》,属于此类别。
《天行健》2022年开机并杀青,2023年6月发过预告,之后就是今年5月8日空降播出,在宣发上“先天不足”;同为男频剧的《庆余年2》播出后,更是吸引绝大多数目光和讨论度。《天行健》播出效果不尽如人意。
不过,大多数看过此剧的观众都被剧情吸引,也不吝给出好评。冷门归冷门,《天行健》确是好剧。
《天行健》播得平淡,除宣发、档期等因素外,与该剧年代传奇剧的类型亦相关。应该承认,年代传奇剧不是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受欢迎的剧集类型。虽然新世纪初,传奇剧一度风头无二,诸如《大清药王》《大染坊》《血色残阳》《乔家大院》《范府大院》《中国往事》《大瓷商》等等;但这些年播出的一些同类型剧集,效果惨淡,比如陈凯歌监制的首部网剧《民初奇人传》,以及改编自热门网文IP的《五行世家》,几乎均查无此剧。
该怎么判定传奇剧?
传奇剧的第一大特征,是聚焦“奇人奇事”。
“奇人”,通常指那些拥有特殊才能、独特性格或者身世背景的人物,比如身怀绝技的江湖侠客,行走于乱世之中行侠仗义,或是拥有现代知识与观念,敢于挑战旧俗的新派人士。
“奇事”往往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比如未解之谜、超自然现象、或者是围绕历史重大转折点的复杂阴谋等。
本剧编剧兼制作人白一骢此前曾以编剧或制作人的身份参与《鬼吹灯精绝古城》《盗墓笔记》《黄金瞳》《沙海》《老九门》《终极笔记》等“盗墓”题材的剧作,写起《天行健》的“奇事”驾轻就熟,只是变成了“寻宝”。
故事开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前的几个月,皇宫里的一张藏宝图失窃,引发各方势力对于传说中的“净坛密藏”的追寻,它们派出种种“奇人”寻宝。
曾经的御前带刀侍卫穆青,外号“门三刀”(秦俊杰 饰),代表的是清廷的势力,既要揪出试图造反的势力,也要寻回宝藏。
江湖门派“融天岭”掌门人卓不凡(刘宇宁 饰)也想获取宝藏中的武林秘籍,以光复门派。
因废除科举弃笔从戎的县衙捕快王地保(庞瀚辰 饰)为了破案,意外裹挟其中。
三个男主角背后还隐藏着不同势力的角力。
门三刀背后是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派。革命派希望争取门三刀,将宝藏用作革命资金——事实上,这也是宝藏的原初用意。
卓不凡与清廷的另一股落后的反动势力淇亲王(刘佩琦 饰)达成合作。淇亲王寄望于获取宝藏,用以造反。
王地保背后也有两股势力。一股是北洋军阀,大难不死的王地保摇身一变成为北洋军官,北洋军阀觊觎宝藏;另外一股势力是贪得无厌的日本侵略者,王地保的亲密恋人其实是日本人派出的间谍……
经由夺宝,《天行健》将清廷的不同势力(内务府、曾经的维新派、造反派、愚忠的朝廷小捕快)、边缘江湖武林门派、革命者以及外国列强全部牵涉其中,将清末、年代、宫廷、寻宝、武侠、革命等元素一网打尽,着实是“无奇不传”。
《天行健》亦符合年代传奇剧的第二大特征:历史感与传奇性/通俗性并存。
传奇剧的情节再“神乎其神”,也不是架空剧,而是建立在真实历史事件或人物之上,这种依托使得故事具备强烈的历史代入感和文化认同感。《天行健》以1911年为背景,显然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不仅仅是要讲述奇人奇事,也试图重现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与民族觉醒。
传奇剧又不是历史剧,它虽以真实历史背景为依托,但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大胆融入虚构情节与人物,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线,平衡历史的真实感与通俗文化的娱乐性,既让观众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又满足大众对于故事性和娱乐性的追求。这才有了《天行健》中牵动清末各方政治势力的寻宝。
年代传奇剧往往为人所忽略的第三个特点是,家国天下/家国情怀是它们的共同的价值基点。
以《大宅门》为代表的清末民初家族传奇剧,昔日我们更多为传奇的故事所吸引,事实上,这些剧集中几乎都有革命党的角色,大家族也基本会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转型为进步的力量;将个体的、家族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是家族传奇剧的普遍特征。
《天行健》也不例外。寻宝的外壳之下,它探讨的是清朝末年进步势力在挫败与迷惘中寻求方向、建立信仰的历程。
很多原本对传奇剧不太熟悉或兴趣不大的观众入坑《天行健》,是因为《天行健》是这些年来少有的、真正张扬传奇剧魅力的剧集。
制作层面上,楼健(《御赐小仵作》)、卫立洲(《终极笔记》)光影调度讲究,剪辑指导路迪(《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让叙事高效紧凑,美术指导刘勇奇(《三体》)让剧作拥有真切的历史氛围……剧作肉眼可见是用心制作的产物。
内容层面上,传奇剧的“奇人奇事”天然带有通俗基因,但《民初奇人传》或《五行世家》类似的作品也特别“奇”,怎么口碑那么差?究根结底,传奇剧的情节虽然离奇,但再离奇、再不可思议的情节也要遵循内在的逻辑性,也应基于某种合理的基础或设定,让观众在惊讶之余也能接受并信服。这就对叙事逻辑提出很高的要求,编剧需精心铺设线索,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避免频繁出现突兀或无解的漏洞,否则就不是传奇而是胡编乱造。
《天行健》的剧情主线围绕寻宝展开,剧集就像“公路剧”,主人公们一路为寻宝辗转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福建等地;寻宝路程中不断揭开各种悬念,比如开启“净坛秘藏”必须集合南少林寺戒律院、达摩院、般若堂、菩提院四位首座的封印,封印由首座传给四大传人,那么谁是四大传人?封印又以何种形式留给四大传人?剧情发展环环相扣,前因后果清晰明了,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决定都有其合理的动机和后续影响。
通过精心布局的悬念、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揭秘、高潮迭起的故事推进,《天行健》持续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剧情能够带着观众走,让入戏的观众欲罢不能,这是大本事。
《天行健》又不只有通俗性,它具备深厚的历史感和家国情怀。这主要通过男主角门三刀的成长线来体现。
门三刀曾是一名维新派,足见他的勇气与远见。然而,“戊戌变法”仅仅进行103天就失败了。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处决。门三刀也为此入狱十二年。
出狱后的门三刀,仍深深效忠于清廷。虽然他惋惜于变法的失败,痛心于国家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但他并未有过颠覆清廷的想法。这与他从小到大受过的教育相关,也与他所处的阶层相关。门三刀出身镶黄旗,这一旗籍在清朝属于上三旗之首,直接隶属于皇帝,他“天然”代表着统治阶级的身份和立场。
当门三刀到民间调查和寻宝时,他多少带有高高在上的身份优越感,在面向地位比他高的人时也习惯性地跪拜,封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无疑,门三刀的成长构成《天行健》的另一剧情主线——他如何从皇权的拥护者,一步步转变为革自己命的革命党人。
这是剧集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天行健》有着巧妙的情节设计和细腻的情感构建。门三刀发生转变的几个关键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门三刀对恩师真实身份和志向的发现——恩师原来是清廷的反对者和革命的支持者,这让门三刀困惑。
一个是,门三刀在民间行走时,对外国人侵门踏户的愤慨,以及对人间疾苦的真正发现——这让门三刀痛心痛苦。这样的清廷就是自己所要效忠的吗?门三刀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再一个是同盟党人对门三刀的反复劝说。门三刀从否定、嘲讽、质疑,到观望、好奇、动摇。
门三刀最终决定加入,是受到同阶层的人的触动。他的一生所爱、大清格格乌兰珊(黄梦莹 饰),竟然也是同盟党人,她超越自身阶层的一己之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与爱人同行,门三刀再无后顾之忧,他真正地脱胎换骨。
门三刀这个角色的立住,离不开秦俊杰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演绎。他将门三刀内心的纠结、挣扎与释放演绎得细腻真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角色的逐渐蜕变。
门三刀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突破,也是主题和价值观升华。门三刀的成长轨迹象征着在乱世中,个人如何在逆境中超越私欲、寻找自我价值,最终为了民族大义与国家未来挺身而出。
《天行健》的群像刻画亦相当出众,尤其是卓不凡和王地保不同的命运走向,更是让观众窥见大历史下个人命运的脆弱。动荡时局中,普通百姓是最直接承受社会动荡后果的群体,他们的命运如同浮萍般随波逐流,即便有心改变,也常常因视野和资源有限、权力微薄而无能为力。观众不难从小人物的遭遇看到自身的影子,即便所处时代不同,但面对历史与命运的无力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天行健》结局虽悲观,却有着悲剧的崇高感。尽管门三刀、卓不凡等人最终未能得偿所愿,但他们对抗命运、追求理想的过程,展现人性不屈不挠的一面,亦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即使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努力与选择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由传奇抵达历史、在人性光辉中追索信仰,这是《天行健》留给我们的余味。《天行健》是不该被忽略的好剧,希望它能拥有出色的长尾效应,让更多观众看到它。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看到导演手稿里对卓不凡的这句描绘,引发了一些触动。
偏见是一座大山,有人穷尽一生,都在与其缠斗。被看轻,被曲解,被折辱……同样的起点,别人或许是从零开始,他却要从负数启程。
然而,这大概也是强者之路,王者之道吧。
隐约明白,刘宇宁为什么会喜欢卓不凡这个角色。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天行健》如此高质量的诚意佳剧,有些宵小还要作践自身,恶意评分,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