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哺乳期的女人(2013)

哺乳期的女人(2013)

又名: Feed Me

导演: 杨亚洲 杨博

编剧: 刘彦武 毕飞宇

主演: 余男 陶泽如 林浩 邬君梅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5-05-22(中国大陆) 2013-08-29(蒙特利尔电影节)

片长: 91分钟 IMDb: tt3208960 豆瓣评分:6.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因为母亲外出打工,旺旺(林浩 饰)自幼就与爷爷(陶泽如 饰)在断桥镇上相依为命。每当油菜花开的时候,旺爷都要带着旺旺接妈妈,但始终没有接到。这一年,一个临产的女人(余男 饰)意想不到地上了旺爷的船。看着女人给婴儿哺乳,从来没吃过母乳的旺旺萌发出对母爱深深的渴望,他狠狠咬了女人的乳房,而这在民风淳朴的小镇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演员:



影评:

  1.  断桥村是很少发生事情的,人们被挤在忙碌的生活里,越来越难以相信那些需要长久等待的东西。旺旺在等自己的妈妈,也许下一个油菜花再开的时候妈妈就会不远万里从意大利回来。旺旺爷爷急于和村里医疗所里的贝贝医生确定一段关系,老年痴呆症是他生命里提前的截点,旺旺还没长大,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可是就在旺旺爷爷开着船去上海帮医疗所里的老人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一个临产的女人的意外闯入,打破了旺旺爷爷所有的计划,断桥村的油菜花在那一年开得极好。就在一切发生转折的那一夜,女人诞下了一个孩子。生育孩子的过程也许是矛盾痛苦的,女人反复拉上铁门却又不住地叫喊着“帮帮我”,她恐惧又无助,想要生育又欲逃离。女人与母亲的角色好像是在一瞬间之内完成的,女人面对着即将进入的角色不知所措。在旺旺和旺爷的反复阻挠下,女人渐渐接受了“母亲”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然而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对于旺旺而言,成了儿童眼前的一团迷雾。他渴求着母亲乳汁的滋润,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亲近且亲密的不同性别,旺旺迷茫了自己。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是确证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可是,这个母亲的突然到访又让旺旺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母亲,更像是一个女人。
    旺旺的执拗成全了他母亲的存在,他守护着自己身边的母鸡,他守护者母鸡下的蛋,他欲保护一段母子的关系,即使自己不能得到。他拒绝穿上与“孝服”同音的“校服”,母亲的存在成了他强烈的渴望。如果说父亲的存在已经被旺爷所替代,那么“母亲”这样一个抽象的词汇保有了旺旺全部的希望。一个女人的突然闯入,对于旺旺而言,他先看到了一个母亲,而后发现了一个女人。早先迟迟未来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强烈的激发了出来,他开始意识到皮箱的存在,意识到口红的存在,意识到情人的存在。乳汁成了他全部欲望的开始,他隔着玻璃看着他一直所渴望哺育他的人儿,所有的情感被克制在玻璃的另一边。他观察着这个距离她最近的女人,他想起了爷爷将女人比作酒,他欲罢不能,儿童还未建立起对于社会角色、性别关系的认可,他在这样尬尴的关系里漂浮着,任由着自己的欲望发展。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的隐喻。比如在田野上飞奔的旺旺却被稻草人拦住,显然电影开头导演留下了一个问题,却在电影结尾解开了这个谜题,旺旺冲着稻草人会心一笑。他们其实都在“留守”,稻草人留在田野中守望田野,而旺旺被父母抛弃在断桥村,等待着一个母亲的到来。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像是一圈又一圈的轮回。女人所诞下的那个女孩儿,两年后坐在母亲的皮箱上,留着和母亲相似的发型,多像是命运的暗示。旺爷为了赢得贝贝的心在上海买下的那一枚钻戒,成了旺爷生命里永远的遗憾,患病之后,旺爷只有看着带在手上的钻戒才能够安心吃饭。而断桥村的人们在田野里戏谑爷孙俩,将他们的衣服扒光,爷孙俩在田野上奔跑逃离着,但不久之后他们又穿上了原先的衣服。我想,也许是他们对以往生活的一种认可。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生活,即使扒去了衣服,可是他们还是要回到他们生活中。这里也不难看出弱势群体在面对整个庞大社会时的无力感,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有太多敏感的触角,也许作为弱势群体其所要面对的更多,而这些强烈、克制却又私密的情绪,成了弱势群体的难以发声的一种无奈。
    电影以毕飞宇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背景,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大社会问题。在一批又一批的城乡中青年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工作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儿童面对着无人照顾的问题。上一部毕飞宇先生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推拿》——也关注着弱势群体。电影将我们先前一直存在的盲区照亮,也许在我们试图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只是一昧简单地看到了这一现象,可是面对这一现象的解决和其内心的关怀却一直被我们所忽略。就像电影本身,看起来似乎是在探讨一个生育后的母亲,但更深层次的是在对性别关系的一次探讨。包括电影名本身《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更多强调了女性这个性别本身,而非母亲这样一个社会角色。当每个人脱下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多进入到的是性别所带来的内心体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别,性别本身又赋予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和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演对于个体关怀的一次尝试,试图打破长时期以来宏观的叙述模式,而将碎片化的生活拼贴到银幕之上,把那些曾经被我们遗漏的问题的纹路清晰的展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
    整部的电影高潮,因为“咬我”这个两个字而将之前的情绪推到了最大化。性别关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错位因此而无比明显,在那个惊慌的夜晚里,旺旺面临着长久迷茫里最大的一次冲击。旺旺面临着“情人”和“儿子”的角色转换时不知所措,可他又无法掩盖内心一直以来呼喊着的欲望。而这,或多或少带有的悲剧色彩,像礼花一般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炸开。这种急转直下的故事发展,却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当我看到余男所扮演的女人在电影最后拥抱着旺爷与旺旺时,不禁觉得这是导演在凛冽的寒风中给观众们递上的一口热汤,哪怕这口汤之于每一个观众都不是最满意的,可是这样善意的温情却缓和了我的情绪。

    温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在凛冽的寒风中才能有最透彻的体验。母乳,对于初生的孩子的而言,是生命里最初的一眼泉。



  2. 尽管有着一个禁片的片名,但这部叫做《哺乳期的女人》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电影有些晦涩的隐喻,但整体效果乃是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这类电影在国内其实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文艺片”。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公映之后究竟会有多少票房成绩,又有多少人会单纯的冲着这个片名去怀着另一种目的去进电影院,其实更应该静下心来关注电影本身。

     

    五月暑期档的开端,历来是进口大片的天下,国产电影在五月其实大动作并没有多少,或者多为一些偏文艺的小众电影。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都说三月档是是文艺片的天下,实则五月乃是偏文艺、小成本类作品更加密集的地方。比如历年来的《大太阳》、《飞越老人院》、《我十一》、《归来》,今年也有四月末的《闯入者》,不久前的《十二公民》还有那部跳票的《一个勺子》,这些作品因主创的不同而受关注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那种在商业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类型片。在国内这种“文艺片”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小众片”,并不是大众所偏爱的那种,但也会因为有了刘德华(《桃姐》)、张艺谋(《归来》)这些顶级大咖的加盟而受到相应的关注。当然很多观众是冲着明星并不是冲着这个题材而去。

     

    相比之下,《哺乳期的女人》量级就要小很多了,余男虽然参演过《智取威虎山》《战狼》等大片名声在外,但自身的市场价值并没有太多的认证,就是没有独立撑起过一部商业作品,而陶泽如就更不用说了,当年无论《晚钟》《一个和八个还是电视剧《黑洞》都是很久远的事情,难以对青年观众产生吸引力。但这二位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演技著称,一个是实力派女星,一个是老戏骨,决定了该片最大的看点当然是表演。同时本片的导演杨亚洲,当年从黄建新的御用副导演转正一直到今日,向来以小人物为主角,以表现平凡生活的美和浪漫而被中国观众誉为“平民导演”,又是一位善于调教演员演技的导演,比如电视剧《嘿,老头》《大浴女》,电影《雪花那个飘》等都是小人物题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故事外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是一样。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同名原著改编,原著曾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样的故事其实拍出来也八成被禁,因此本片换了一种角度,电影实际上是讲述了关爱。

     

    一条破旧的船,相依为命的爷孙两人,一个孤儿一个寡佬,孤独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的生活因一个单身产妇的到来而改变,世俗的目光,对家庭的渴望,三代人的共同遭遇成为电影主线,原著中那种性暗示被残酷的现实所掩盖,而变得晦涩。其实电影拍得也很晦涩,晃动的镜头,阴暗的话,明暗对比下角色的面孔,乃至朦胧镜头下的哺乳情节都显得十分节制,电影很压抑,处处是那种极为现实的无奈。比起原著,电影并不是一味地描绘孩子的恋母取向,也并没有无端臆造孩子的内心历程。尽管电影选择尽可能多的孩子主观视角,洞悉非善非恶的世态与游走腾挪的人类。就像孩子的宠物那只母鸡一样,处处隐喻出对对母性的依恋。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完全出于天性,而在现实中对天性的禁锢和归属感的剥离使得孩子陷入了惶惶不安与举足无措的境地,这也暗合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压抑让释放变得疯狂,变得歇斯底里。而爷爷更像一个旁观者,他的情感被现实压抑到了极深的心底,以焦虑的态度去审视一切,乃至他挤压在心底的情感在老年痴呆之后才爆发出来,那枚戒指就是象征。

     

    当结尾之处,三人拥抱在一起,这是中国小人物电影的一个通用现象,就是孜然一身的个体对家的渴望,原著中的隐喻到了这里变成了家庭与亲情,电影以敏锐的视线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大批留守儿童的命运。这种关注最基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莫名的感动。而《哺乳期的女人》让我想起了西班牙那部《《乳房与月亮》,本片终究是一部通过隐喻的暗示和人类天生的母性依赖来深化主题的电影,留守儿童、被遗弃的产妇、空巢老人,电影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换来的是结尾温暖、感人的边缘人物群像。





  3. 为什么感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奶子来的,人露了奶子又嫌低俗。露奶子,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而已吧。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也看不太懂导演的意思, ( ╯□╰ ) 旺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都是一个喜怒无常、只会大喊大叫、不可理喻、怪异的小孩。以至于满屏的弹幕都是,“这小孩有病吧”,“男孩是个小变态”之类的。小孩应该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有自闭症、多动症之类的吧(他一直不肯摘帽子也是因为这个吧)。这么一想,旺旺其实,只是个可怜的小孩。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爷爷得了老年痴呆,把戒指吞下去,养老院的护士为了让爷爷把戒指拉出来,强迫爷爷吃韭菜。旺旺赶来,看到爷爷可怜兮兮的样子。。。我瞬间泪奔了,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担心有一天我的爷爷也会变成这样。 有时,需要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片中的那份感情吧。我自己也算留守儿童吧,小学的时候我妈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从小就是爷爷带着我。跟片中的陶泽如一样,我爷爷也非常疼我。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强大的爷爷在,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比其它的同学差,哈哈。 也许片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可以打动观众,我觉得,片子就成功了,就值得五星了。爷爷,我爱你❤
  4. 这部电影原先挂在爱奇艺首页电影板块有一阵时间,迟疑要不要看,没想到点进去有种发现彩蛋的感觉。空巢老人、失守儿童、母爱、阿兹海默症…基本上每一个关键字都能拍一部电影,但这一部电影涉及了以上所有,却并无堆砌感。相反,它就像一支笔,淡淡几笔,就慑人心坎,手法娴熟,帧帧画面印象深刻。

    如果谈感受,我想这部电影体现了人性的质朴与浪漫。

    说实在的,电影的开头一点都不吸引人。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小孩,从弄堂里走出来,小孩在前面,老人在后面,旺旺和爷爷。老人啪掰了一根黄瓜,小孩一截,老人一截,边走边啃,但是特生活化。带着对哺乳期女人的好奇,我将就着继续看下去。

    旺旺,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孩子,被旺旺爷收养,在船上长大,缺乏母爱,不善言辞,但是很适应生活。

    紧接着,是老人院,一个熟悉的面孔上线:邬君梅。还是惯有的那种说话语气,听起来很舒服。她是老人院的贝贝院长,里面满目的孤寡老人,让人有一种迟暮的忧伤。看得出,旺旺爷爷喜欢贝贝院长。

    旺旺爷爷开船去上海,去医院拿报告才知道自己患了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中晚期,马上他会忘记一些事情。于是,他花了钱去给贝贝院长买了一颗钻戒。这时候,我隐隐在为旺旺担心,这个被收养的孩子。同时,内心的os:哺乳期的女人怎么还不出现?

    回到小镇,回到自己的那艘破船上,哺乳期的女人终于上线了!她大着肚子在船仓里,眼看着就要生了。余男,第一眼看上去不漂亮,但是多看几眼会觉得很漂亮。这里不得不称赞一下镜头真的很美,能在一个昏暗的破旧船舱里,把人、物环境拍的如此好看,真的很棒啊!

    随着剧情的推进,终于了解到这是一个被当小三,未婚先孕,濒临生产的女人。她,就是旺旺妈的翻版。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一个生产女人在经历生孩子,想抛弃,最终接纳孩子的过程,并且母性爆发温情而博大。

    而旺旺,这个从小缺乏母爱的男孩,在吮吸了哺乳期的女人的乳汁后,衍生出一种母子间的情愫。每天,他都会采一大簇油菜花把昏暗的船舱装点得生机勃勃。说到油菜花,真的是美啊美啊。镜头好美!导演简直像用镜头画出了一副魅力十足的油画。

    还有就是余男要打算离开的那一段,通过光影的转换,又一幅幅的人像油画上线!真的是美爆了!导演是学过油画吗?色彩光影真的处理的非常好,非常漂亮,很用心,有木有啊!看多了商业片,再看看这样的如此注意细节和美感以及细致的剧情处理的电影,简直是良性之作啊!

    在这部电影里,细节处理真的很用心。区区91分钟,角色身份可以通过对话相互交代和贯穿,剧情推进也把握的很好,轻重有别,细致入微。还有很多伏笔:钻石、油菜花、捣衣女、老人院......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