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私人存檔紀錄 可以略過
————————————
比較短的一部片子
不能說喜歡吧 和成瀨後期的電影裡用的演員有點沒法比 城市和鄉村的風格割裂比較嚴重 也有默片形式的遺留 節奏上感覺有點問題 當然到最後三分之一開始漸入佳境了 某些鏡頭的移動感覺很古舊 也挺妙的
另外特別提到對話連結的作用 是有聲片才有的吧 考慮到這些因素其實是可以多給一顆星的(但還是算了 因為成瀨自己就有很多更好的片子)
是一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小說 態度始終有點來回 不太確定是不是小說原著的問題
但成瀨自己的主題還是在那裡 就是女性的光輝 很大一部分是在緒雪身上體現的 但即便是母親悅子 似乎也沒有批判 最後還讓她哭了說不要勉強
到底是因為寫詩而失去丈夫 還是因為失去丈夫而寫詩呢 「父親的心在山裡」的時間 應該沒有「母親的心裡只有自己」那麼長吧
所以還是羨慕電影裡的父親
並且女兒的選擇實際上也體現了女性之間的惺惺相惜
在回來的火車上 她幾乎反悔了要讓父親回到山裡的 可最後說出了那樣的話 在九十幾年前呀 有這樣的想法 是很能體現人的精神世界的
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奠定了成濑地位的作品令人意外地像一篇D.H.劳伦斯短篇小说那样柔和但不妥协,在你没有想到的地方有力地结束(我一直记得读完《牧师的女儿》那一刻不可描述的感觉)。我爱每一个成濑的女主角,他的电影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方式把她们塑造成浮于历史甚至整个经验社会云层之上的自我意识的海鸥*;这里,奇异的是所有这些在古老的条件下(可怕地发响的混音,可疑的剪接设备)没有丝毫失去它们清晰的自己,哪怕这是(像女主角那样)几乎很次要、很淡的清晰。我无法解释为什么电影里的乡村世界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像早期雷诺阿)……奇怪的是,写了这么多,我一点也没有触及到电影的叙事主线,也没有触及它的欲望。这是一部走神的电影。 *(和这部电影没有关系的插入语)林芙美子的小说(我看过《浮云》,那是看完电影之后,但我仍然受了极大的感动)也有这样的气质,在某些时刻生命的微光使其余一切都不复存在:自然,就像费里尼一眼就看见卡萨诺瓦和佩特罗尼乌斯那样,成濑也找到了他的作家。
即将成为人妻的女儿,还有一个颇具文艺气质的母亲。
父亲离家出走寄居在乡下的情妇家里,女儿却希望极力挽救母亲的婚姻。
但是,母亲太多愁善感缺乏生活气息、一张苦情脸——难得三个人一起外出散步,但母亲却处处别扭着、搞得大家都不开心破坏大好气氛,和父女俩总是情趣不投。
而情妇是一个退役的艺伎,目前经营着一家美发店。与自己的母亲相比,情妇一眼望去没什么动人之处、但是有庶民的气息有人情味且体贴入微。
我觉得女儿的男朋友也很可爱、没有什么心机,比较幽默。
穿越感的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片,人性放在哪个时代都一样。想想看自己周围也总有这种类型的家人——本性善良、一腔对亲人和子女的爱和关心非要用令人不舒服的方式表达,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限制对方和相互折磨、还说这是为了对方着想,自己白白辛苦了不说、别人根本不能领会她的好意。
这样的主题能在1935年拍出来确实有勇气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