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犯罪片还有另一个特色,即女性不仅仅是荡妇(诱捕受到迷惑的男性),她们更常见的角色是积极的同谋者,试图洗刷同伙的罪名(如《魅影女郎》[Phantom Lady],罗伯特·西奥德马克[Robert Siodmak]导演,1944)……
黑色电影的到来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要弄清楚它有多重要,只需考察一部次要的影片,如罗伯特·西奥德马克的《魅影女郎》(Phantom Lady;1944)。故事情节本身很简单:一个犯有杀妻之罪的男人将在十八天后被处以死刑。他的秘书相信他是无辜的,于是开始寻找一位失踪的女士,因为她能够为他提供不在场的证明。秘书成功了,并获得他的爱。从故事一开始就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阿伦·柯蒂斯(Alan Curtis)有罪的旁证,影片给人一种他想杀妻、她该死(她有奸情)的强烈感觉,而真正的凶手(他的“朋友”弗朗肖·托恩[Franchot Tone])被描绘成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艺术家,其实是柯蒂斯的双重人格的体现,即将他压制的欲望变成现实的人(这当然正是希区柯克1951年那部影片《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的主题)。人物具有杀人或暴力行为的潜在可能性是黑色电影的共同特色(例如,尼古拉斯·雷的《兰闺艳血》[In a Lonely Place;1950])。在《魅影女郎》中,柯蒂斯大部分时间都远离自己的世界,同样,埃拉·雷恩斯(Ella Raines)则在影片中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发现另一个世界上头。有两个片段尤其突出。在第一个片段中,她跟随一个可能的证人,穿过一条条阴暗、狭窄的街道——让人想起希腊而非犯罪肆虐的下层社会——从自己的世界进入柯蒂斯的世界。第二个片段更极端,雷恩斯伪装成妓女,来到一个深夜爵士乐集会上,其高潮是放荡的鼓乐独奏,表现主义的灯光和戏剧性的摄影角度将它强调出来,显然证实了性的力量(顺便也解释了托恩为何杀死柯蒂斯的妻子)。(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这部电影在有些评论分类里面把它分在黑色电影类别中,或者加了黑色电影标签。但是我感觉这部电影还谈不上是一部黑色电影。如果电影结尾,男上司留言中说:“卡罗尔,那个警察被咱们骗走了吧。那顶帽子你再也不要戴了,销毁掉吧。还有,你把。。。从窗户推下去太精彩了--让他成了完美的替罪羊!”那这部电影可能就有些黑色电影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