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2016)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2016)

导演: 金铁木

编剧: 邓斐

主演: 梁家仁 周笑兵 余永霖 韩永宽 祁婕 玮妍 王盛 周少东 李靓 杨得丢 王海 王振 陈帅

类型: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6-05-28(中国大陆)

集数: 6 单集片长: 50分钟 IMDb: tt30056726 豆瓣评分: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大型史诗纪录片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为上造影视今年的重点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最近正式开拍。

演员:



影评:

  1. 说说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兼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by 曹乾 2016.06
      (Email:[email protected]

          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一部好片,观片感受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此说说这部纪录片,顺便谈谈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

          一是这部纪录片对秦皇汉武的评价。对秦和秦始皇,指出“百代皆行秦政,两千年之政治皆是秦政也”;对于汉和汉武帝,认为这是“一段最为昂扬奋进的青葱岁月”,而且践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对于秦汉,片中专家指出,“秦汉时期的人,一些光辉的亮点,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怀念”。

          关于秦汉,除了辉煌、荣耀和伟业,我们的正统教育好像更偏好于总结他们失败失策的教训,比如太史公“天下苦秦久矣”、贾谊《过秦论》,强调始皇帝暴虐无道,以及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个纪录片不回避这些,但是,同时却从另一个视角凸显了另外一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二是学习历史的几点感受,由看这部纪录片引出的几点感想。我是个理科生,从小受的历史教育来自教材。我记得,历史教科书教导我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之前、一直追溯到战国,中国都是封建社会。这个知识点在我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当在大学时看到“秦始皇之后,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时,大为困惑不解。后来慢慢了解,封邦建国的封建制确实在秦汉就走向了终结,这是与欧洲情况的极大不同,也是与学校教育学到的极大不同。

          再比如,历史教科书还教导我们,农民起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可是,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不还是同样的“封建社会”么?不还是照样“昨日重现”么?

          工作后读书就自由多了,历史书看了不少,可能有大几百万字。但读的都不是传统的严肃历史典籍,主要是看通俗历史读物,虽然形式通俗,但内容都是正统,既有钱穆、顾颉刚、吕思勉、黄仁宇、傅乐成、樊树志等历史大家,也有李开元、张宏杰、李洁非等历史学者,还有史景迁这样的美国汉学家,甚至重温了当年明月的那七本《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已经是中国明史学会的副研究员了哦)。

          对历史的感觉,或者说学习历史的感受,自然不敢、也没必要攀及到学术的层次,但不妨扯几个线头,也算是顺道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第一,封建制与郡县制。现在明白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在春秋战国。秦始皇结束了封建,开始实行郡县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这个大一统的东方大国(这是前提和前置的价值取向),中央集权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政治的管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后,中国有过四次历史车轮的倒退,这四次都是恢复封建的尝试,虽然初衷都是汲取前朝教训,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一是项羽复辟分封六国,虽然亡秦必楚,最终结果却是楚被汉灭;二是汉初不得已的分封,刘邦去世前成功翦除了异姓王,但刘姓封王终致七国之乱;三是西晋分封宗亲,导致八王之乱,以致五胡乱华;四是明初朱元璋分封,为子孙计,虽灭掉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却养出了更强大的朱姓王,终致靖难之役。也许,这些都有偶然因素,但历史就是这样。

          第二,关于几个特殊的大一统王朝。汉、唐、宋都是大一统的国家,但有个奇怪的巧合,他们承接的前朝都是开始结束分裂混乱、走向统一、同时短命的朝代——秦、隋、后周。而且,秦之于汉、隋之于唐、后周之于宋,历史形势、社会背景都有许多相近之处,秦始皇、隋文帝、郭威、柴荣也可谓都是一代明君。也许,隔代修史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

          第三,农民起义结局的不同。成功典型是刘邦、朱重八,失败典型是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深入一看,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朱重八身边有李善长、刘伯温,而李自成张献忠身边顶多只有几个落榜秀才。所以,农民小民要成事,还要依仗知识分子。

          第四,儒家和法家。秦以法治国,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乾隆由儒入法。不必去争论什么外儒内法、形儒实法,因为我们行的就是实用主义的“霸王道”,霸道即是法、王道即是儒,都取所用。

          三是纪录片本身的精彩。关于秦汉的纪录片、讲坛讲座很多,但这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文案精彩、制作精良、配乐用心、布景考究,而且专家讲的好、演员演的好,是部好纪录片,甚至可以当成良心制作的电视剧来看。但,这只是表面儿,我想说的是里面儿。

          秦汉历史纷杂,波澜壮阔,千头万绪,怎样表达绝对是一门艺术。纪录片只有六集,每集50分钟,情景再现的有血有肉有温度。怎样做到的呢?原来它选了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和独特的感怀。

           这个独特的视角就是嬴政、刘彻的视角,也就是说从帝王的视角来讲述,而不是人民百姓的视角。即使不考虑历史唯物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因素,这点也非常难得。

           这个独特的表达就是借鉴《史记》的描写方式和叙述手法,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增加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这个独特的感怀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片子丝毫不拘泥于对“焚书坑儒”坑的是方士还是学士这种细节的纠缠。这正是看片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主要原因。再次重复第一段的那句话:片子的主要观点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取的英雄主义,才是秦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2. 刚看完这六集纪录片,心情很是澎湃。
          首先觉得它是一部很好的历史启蒙片。在导演的镜头下,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东西。而是一个个帝王的心路历程。把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件统统串起来,不再平面。比如讲到秦始皇,统一后国家采取大一统模式,要其他六国人民认同这个国家,怎么办?他又是封禅,又是到处巡游,笼络六国学者等等,效果不好后,又想通过战争来树立人民对国家认同,于是,他北击匈奴 ,南平岭南,,后来当他发现他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六国人认同时候,他决定武力来解决。这样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帝王跃然眼前,让人走进了帝王们的内心世界,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第二,觉得是一部很好的让人思考的片子。它一直宣扬大一统观念和进取的精神。从始皇帝开创大一统局面到武帝完成大一统这一百年的线索一以贯之,我想到了现实。
         1.疆域的一统是形式的一统,关键的是人心的认同,文化认同,我在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的多元性是好是坏?
        2.始皇帝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但为了对抗八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封建惯性,他付出了帝国瓦解的代价,直到80年后才在武帝手中完成。我们现在呢,太祖结束了两千年的宗法社会,又使国家进入了中特,那我们有多长时间去稳定呢?
       3.武帝时做出反击匈奴的决定,可百官继续沉浸在无为的成绩中,解读很有意思,帝国拥有强大的实力,如果强大国力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祖辈七十年的忍耐和坚守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折射很有意思
       好了,这片子很有意思,拍的也很好,每个人都能在片子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我觉得这也应该是这类片子的方向,思考和结论交给观众吧
  3. 没打算写从没有写长评的习惯,但看到短评中很多人都拿焚书坑儒说事说洗白陛下,虽然这种言论听的很多了,但还是有些忿忿不平。

    1.确实焚书了,主要针对六国贵族。来龙去脉是一个他很信任的儒生公然妄议朝政说要回到分封制开历史的倒车,他并没有杀这个儒生,而只是下令限三十天交出藏书(大多是些六国史书),而上交的藏书都在当时的国家博物馆有保存,博士的书可以不用上交。那些对于中国文化由此缺失而扼腕叹息的人不是应该把矛头对准那位火烧咸阳宫西楚霸王吗。

    2.只要看过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人都说不出坑儒这两个字。太史公在本纪中明明白白的写到坑杀的是术士是哄骗钱财的骗子,总共460左右的人,都是按秦律处置。如果你认为杀四百多个人就是暴君,那我也没办法。

    3.暴君?灭六国之战一没屠城二没杀降,六国贵族好好的活着(请不要让他背长平之战的锅谢谢,白起将军去世的时候他才出生)。所有功臣在他在世的时候都得善终,没有一个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长城劳民伤财,但若不建难道靠将士的血肉抵御匈奴(孟姜女是杜撰!是杜撰!)。直道灵渠劳民伤财,但却真正联通了九州大地,沟通了珠江与长江减少了水患。

    皇陵阿房宫劳民伤财,是,他好大喜功,他自大狂妄,可是距考古发现阿房宫只建了个地基。

    另外以上所有建设工程主力是死囚犯,普通人被征调有工资,国家会发衣服管饭,农忙时有假期。陈胜吴广起义理由为“失期当斩”,然而延误工期只会被扣工钱,因为下雨延误没有任何惩罚。(以上所有都有史料佐证,请去阅读里耶秦简,云梦秦简)。

    4.灭亡。一个朝代刚建立时都会遭到原来旧贵族势力的针对。而他建立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体系,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旧贵族势力,而是六个旧贵族势力,这些旧贵族不是像以后朝代最多延绵三四百年的那种,而是有着近千年的根基(楚国建国800年,而楚国还算比较年轻的诸侯国)。对于六国来说此等灭国大仇,他怎么可能在短短十年内得民心。更何况在他去世之后,并没有人能够继承他。

    5.纪录片中确实有抒情的部分,但讲的史实部分都是可信的。

    本来打算只写个一百多字,一不小心写多了,其实关于他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想想都是废话,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无法规避的有着起承转合的影响力,结束了一种社会制度开创了另一种制度,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战略等方面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我们评价他时就仅仅只是恶狠狠的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并唾骂道:暴君!

    什么仇,什么怨!

    宁愿相信那些道听途说的言论,都不相信历史上的真相。

    ----------

    插播点乱七八糟胡言论语:

    关于始皇帝为何要坚定的实行郡县而不是分封子弟王侯,据史记记载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自己真实想法如何,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吧)

    在云梦秦简中有一篇叫《为吏之道》:“正行修身,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慈爱百姓...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颇有儒家的精髓,但估计大多数人包括他儿子都不会认为自己父亲是信奉儒家的。咱作为两千年后的人咱也不敢说当时啥样,但一个读过书的人读过《孟子》却不知道《庄子》这样的“二极管”类的“极端”信仰者估计也不多吧。

    “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鲁迅说这句话确实是我说的,顺天而变顺时而变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人类,所以每一个挑战旧权威的人都值得纪念都应当鼓励。

  4. 1. 照搬史书没问题,但是你不能部分照搬部分不照搬吧?

    2.关于汉武帝那段,明显的唯心史观,毫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汉武帝登基时代,社会思潮一定是有强大的支撑让汉武帝想改变保守的黄老学派治国方向。否则,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锐意进取的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出现?这点在纪录片里缺少辩证思考,而只是归功于汉武帝个人想改变,这是中国传统史观,绝对的有问题。

    3. 最好的一段是秦始皇那段,辩证的分析了秦始皇的功过,并浅谈了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堪称佳章。

    4.关于孝景皇帝讨论太少,其实景帝才是最复杂和不容易的一个帝王。景帝时代,应该是汉半崛起没崛起的时候,内部各种既得利益集团,黄老学派也被各种思潮挑战,这里面的挑战巨大,景帝有功有过,但作用是关键的。多少帝国就败在景帝这种时候,很多朝代都在相似阶段就出现了大问题。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时候,如何处理思想混乱和各种利益纠缠,如何完成崛起最后一步,纪录片忽略景帝,简直罪不可恕。

    5.点赞本片的一些人文精神,比如民本思想,比如家国概念,比如德政仁政,等等。

    一部合格的纪录片吧,但确实没啥突破。尤其是比较04年的《大国崛起》,研究不够深入,水平不够。

    至于先秦诸子百家一些学派之争,本纪录片给了个大概,没谈太多,不知道是否研究不足。毕竟,道家,法家,儒家,甚至史家都在汉朝成熟的,这是中国哲学集大成的时代,纪录片没谈到真的是遗憾极了。

    只能遗憾的说本片只能算一个半成品吧,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