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天赐(2011)

天赐(2011)

又名: My Garden of Eden

导演: 孙宪

主演: 徐静蕾 宁元元 张荠然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1-01-21(中国大陆)

片长: 85分钟 IMDb: tt10168074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天赐》将是中国首部鸟类故事片。2008年1月24日获国家电影局摄制许可证。该片历经七年七个繁殖期,采用高清磁带记录方式完成素材拍摄。影片讲述了一只黑尾鸥由出生到长大的艰难历程,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失兄之痛直到最后失去母亲成为孤儿,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影片采用实拍的原始方式,忠实的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情节发展记录。

演员:



影评:

  1. 今天上午十点半看的,成都南一环路边的世纪电影,五元钱.

    国产的此类影片能够拍成这样,难能可贵///

    以下引用导演的话语:

    说到这里突然有更多的话想说。影片是纯粹鸟的故事,必须有旁白,而且最后定为按三个年龄段的声音配音。出于对未来市场考虑成人部分一直想请一个女明星为影片配音。我接触了几个“星星”基本上都是不屑一顾。后来宁敬武也试了几次也没成功,其实人家不接受也是正常的,谁让我们拿不出那么多钱呢?谁让我们是部小片子呢?谁让我没名气还想“沾”人家的光呢?不过我们只所以找那几个“星星” 不仅是因为她们是“星星”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一直都表现的很关心环保事业,还经常出现在一些公益活动中的的原因,可结果让我明白了还是我自己太天真,环保对个别人来说只是个口号和装饰品……。

    旁白录音期间还有一个事情让我记忆深刻:为了让片中的小鸟更让人怜爱就四处寻找年龄在六岁以下的小女孩来尝试配音,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一个叫张荠然的小女孩,配音过程却很不顺利,给她讲戏深了不行浅了不能令人头痛。
      最让我膛目结舌的是,当片中“我”的俩个哥哥先后遇难, “我成了妈妈唯一的孩”时小女孩总是非常的开心,反复几次她的感觉都不对,我要求她应该是难过表情,没想到她突然很严肃的跟我嚷:“我就是妈妈唯一的孩子,我就感觉很好很开心呀!

    导演的博客在天涯:我的鸟不是鸟.
  2.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一部叫做《天赐》的片子,据说是“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后来,有爱鸟的朋友还特别提及它,并很遗憾地说,由于片子被安排在非主流时间,想看却看不到。

      不久 ,我与影片的导演孙宪取得了联系,他的来信,让我感受到这部片子的尴尬命运。这位用7年拍摄此片的导演,却因片子不能为市场认知而感到身心俱惫。在信中,他坦言,“没有想到现实会如此残酷,或许我的追求偏离了大众的趣味,但我真的渴望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的问题是,不是观众喜欢不喜欢的事,而是有多少观众能见到这部电影。”

      让孙宪感慨的是影片在国内外的巨大反差。自1月21日上映以来,这部拍摄时间长达7年,过程曲折感人的影片,遭遇贺岁档极其残酷的市场挤压,在影院里难觅踪影,并面临惨淡收场的危机。而在2010年9月举办的第四届德国科隆电影节上,该片却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影片”的荣誉。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从时间点来看,该片上映之时,也正是中国的国家形象片落地美国之际,而在人们热议国家形象片的时候,是否想到了一个问题,也即《天赐》这样的片子,其实正是非常好的国家形象片,因为它所传递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能够为世人所接受,有助于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好感。

      这是一部很具有亲和力的影片,它讲述了一只黑尾鸥从破壳而出到飞上蓝天的整个过程。用孙宪的话说,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故事,是写实而自然地将鸟的世界里的故事讲给人们听,让人们意识到,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尊严,哪怕一草一木都应受到尊重。这不仅是很好的环保教育片,更是青春励志片,即便是成人,看了,心灵也会受到震撼,而《天赐》中的黑尾鸥,从出生、觅食到试飞,再到高飞,并最终感恩自然的生命历程,又何尝不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呢?

      看到这部片子,会很自然地想起名著《海鸥乔纳森》,而这种生命和成长的主题、爱与感恩的主题,人与自然的主题,正如《光明日报》评论员所说,无疑都是具有国际化、普世化的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都具有相当的话语权意义。   在我的新书《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中,特别谈到了“包装中国”的问题,其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认同感和熟悉感,非常有助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进而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有意思的是,在《亲密关系》中,社会心理学家布雷姆等人提出了相像具有吸引力的观点,指出,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社会关系中,遇见和我们相像的人通常是令人安心的,在别人身上发现相像之处是令人舒服的,会令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式是合适的。并且,这种相似性是有回报的。

      这其实也可以部分地解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看上去,中国的一些独特的东西,比如京剧等,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如果想得到世人的认同和好感,让国际社会比较安心于中国的崛起,增进共同点才是正途。在这方面,类似《天赐》这样的影片就非常有帮助。

      令人欣慰的是,《天赐》并未进行大肆的宣扬,却默默地在上百部片子中脱颖而出,在科隆电影节获奖,并得到国外媒体很高的评价,影片的自然和丰富内涵,都让人对中国的电影文化刮目相看,也在事实上提升了世人对中国的良好认识。

      这就好比我们遇到一个最近富起来的人,言谈中,发现他并不炫富,反而却对自然、环保及人性的话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津津乐道,你会一下子就觉得和他接近了,并且在心理上多了几分对他的好感。

      事实上,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需要特别强调,因为美国及西方媒体成天在谈论此事,我们再说就显得多余了。恰恰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需要带给国际社会的,应该是具有亲和力的,有文化内涵的,比较阳光的形象,而在世人所关心的环保等主题上,类似《天赐》这样的文化产品,就承载了增加认同感和熟悉感的话语权意义。

      更进一步地说,这种让人看了安静并且内心饱满的影片,还有着冲淡浮躁的文化氛围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作品,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显得太少了,而我们的媒体,对这样的作品宣传得还是太少了。与其追星,不如“观鸟”。(张国庆)
  3. 习惯了数字化的商业大片,习惯了IMAX巨幕和3D眼镜,再来看这一部画质有些瑕疵,胶片有些划痕,剪辑的时候会屏幕一黑,甚至切放映机的时候中断了一下——也许是工作人员太久没有用胶片放映机了——的电影时,我没有因为上述问题而感到丝毫的不满,反而为我没有错过这部好电影感到庆幸。

    当然,拿《天赐》和当下热议的雅克·贝汉《海洋》相比较可能并不公平,雅克·贝汉有各种专业人员和75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而孙宪导演和他的三角架摄制组,只有7年的时间和一身伤病。

    说句题外话,《海洋》在10年上海电影节上映的时候我就去看过一次,前两天国内上线,我又去看了一次。但是很可惜,《天赐》在今年初上线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不过我还是把《天赐》和《海洋》归在一起,属于那种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天赐》的主人公是一只黑尾鸥,一种繁殖于黄渤海交界处海岛上的,并不濒危的普通鸟类。故事从一只繁殖的雌鸟的回忆讲起。一种普通鸟类中普通一员的坎坷生长经历,浓缩了整个黑尾鸥族群的生存故事。

    作为国内难得一见的生态主题电影,我已经不纠结于《天赐》到底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了。也许有些遗憾的是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削减了把它当做纪录片看的科学性和纪实性,但是丝毫不会削减它作为一部生态影片给人带来的冲击。

    冲击这个词也许用的不恰当,或者说震撼,又不是那种宏大场面给人带来的震撼。总之我贫乏的词汇已经不能准确的描述了。就像是埋在心中的一粒种子吧,一粒一粒的种子汇聚,也许就是苍茫林海。

    但是说到这里我不免有些悲观,对于这样自然主义的事业。想要通过一部影片来改变一个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成年人对于自然的观感,不免有些如天启般的不可思议,而被现代社会挤压塑性的心灵,若要说靠着纪录片和自然公益广告而摆脱金钱和利益的蒙蔽,向自然放开心灵,未免过于理想主义。不过我仍支持这一事业,甚至梦想着可以加入其中。

    所以说《天赐》的一切瑕疵,一切不足,对于我来说都像是一种呼唤:加入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实干的理想主义,真好。中国的生态电影,未完待续。

    原文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采取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4. 《天赐》很低调,一副黑尾鸥破壳而出的易拉宝竖在中关村金逸电影院的一块角落里,与春节前贺岁档那些个圈钱电影的造势宣传大相径庭。
     
    原来,更低调的是《天赐》这个拍摄团队。影片历时7年全程的野外拍摄,后期制作又用去三年时间,真是十年磨一剑。
     
    虽然本片与外国佬们的那部《鸟的迁徙》在视觉效果,纪录片拍摄手法、角度运用各方面依然有很大差距,但《天赐》谦虚,低调,严谨,真实的拍摄与记录的态度,真正值得我们尊敬。我也更加期待如此客观,真诚,本土的纪录片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作为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天赐》通过一只黑尾鸥从出生到成年的生命历程,以记录拍摄的方式,反应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如何从弱小变坚强,如何逆流而上与命运拼搏抗争。身处逆境,依然要绝境逢生,黑尾鸥的经历,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生命的映射。
     
    生命的旅途无非就是顺境与逆境,《天赐》在传递,顺境时充分享受,却不能忘记居安思危。逆境中不要硬碰硬,学着沉着冷静,勇敢坚强。
     
    个人感觉天赐最大的败笔,就是徐静蕾等人的配音。中国导演总是把原本很好的东西统统制作成了故事片。加入明星配音,采用故事推进模式的剪辑手法,丧失了自然纪录片原始的触动心弦的力量。适得其反,反而让《天赐》落了俗。
     
    可如果没有明星配音,电影又少了噱头。不能把一部没有旁边的纯纪录片推向市场,如此“风光片”感觉十足的《天赐》,脱离了故事片的定位,就跟注定了吸引力的缺失。毕竟目前国内观众尚未具备掏钱看纪录片的素质,整个电影市场也是混乱,如此原生态的电影该怎么定位,值得思考。
     
    当然,我很享受本片沉甸甸的诚意。我想:更享受的是《天赐》的拍摄团队,在渤海与黄海间,黑尾鸥栖息的小岛上荒岛生存的他们,七年来面朝大海,亲近自然,看碧波荡漾,群鸥翱翔,这是何等的自由快乐。
     
    春节假期,去了烟台,登上了岱王山,远眺黄海湾,海天相接,一望无际,有一群海鸥展翅翱翔。
     
    真是心生倦恋,难以割舍这样壮丽的景象。
     
    果然,一切都是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