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微笑回应 I Smile Back(2015)

简介:

    圣丹斯电影节展映影片,Sarah Silverman主演。兰妮有着幸福的家庭,但她并不满足,利用偷情、吸毒、失踪等等来获得短暂的刺激和快感;当她努力想回到原来的生活,却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

演员:



影评:

  1. 在2015年观影中,相信很多人错过并低估了这部小格局影片。如果按照量化评估,豆瓣不足250人评分5.7,IMDB2000多人评分6.0,《微笑回应》与所谓的“热片”和“佳片”实在相去甚远。但这部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剧情片提名、展映影片,却以其简练的叙事和精准的表演打动了笔者。在这个时代,究竟我们该拿什么去拯救内里已经腐朽,精神日渐空虚的肉体躯壳呢?

    不要被影片名字I Smile Back所欺骗,这是一个从头到尾压抑并令人窒息的悲剧,而非一个励志影片或清新电影。当大量创作者们极尽叙事技巧之能事,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时空结构,大举“烧脑”、“高智商”标签旗帜时,像《微笑回应》这种顺时序线性结构,着力捕捉角色内心状态和生活细节的影片,就像在满汉全席中的一碗百合绿豆粥,清淡得恰到好处。

    影片主题再次聚焦中产阶级的精神困境,与《时时刻刻》的女性主义探讨和《美国丽人》的精神空虚相通,以一位有童年创伤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物质生活富足而精神极度空虚为切入点,展现的不只是空虚中的孔洞,更有女主角在这种空虚中企图解脱和填补的努力尝试,还有种种尝试后最终呈现的疲乏与无效性。《微笑回应》以一种去童话的成人残酷方式,揭开美满的中产家庭幸福表象,脓血具出,一股接着一股,结痂后再次撕裂。这种残忍和毫不掩饰都在情节进行中以女性视角柔和散发,深沉而颇具力道地让我们窥见精神的黑暗层面。

    本片最可贵之处,是让我们经历无精神支撑的个体能够做到如何极致的自我毁灭。这种毁灭中蕴含着某种病态式美学。丈夫是个小有成就的作家,有听话懂事的一儿一女,生活环境考究且富有品味,在看似美满幸福的生活背后,女主角Laney日复一日重复着照顾子女、料理家务的琐事。或许稳定和规律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一种更深层的绝望,在这个毫无起伏的生活池塘中,Laney本身就缺乏家庭温暖的童年创伤更是加重了她付出爱的负担和无力感。从没有得到过家庭之爱的人,却在家庭中努力扮演好母亲形象——爱的源头,自我感觉日渐丧失,拥有的爱逐渐透支,一切慢慢走向毁灭和自我毁灭。Laney开始通过外在方式寻求刺激和回归自我:与已婚的好朋友偷情通奸,借助毒品和酒精麻醉自己。种种逆向的努力将她带到了空虚和毁灭的更深处,同时开始具有道德审判和自我审判的双重负罪感。在一次使用毒品后,Laney躺在地上用女儿的毛绒玩具自慰,在情感极端无处宣泄的当口终于向丈夫求助,然后被送到疗养院强行戒毒,与家人隔绝。

    短暂戒毒之后,不但失去了子女的信任,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Laney的内心问题。片中Laney数次试图与丈夫沟通,但都以失败告终。丈夫以现实的假象去错位地遮掩Laney的精神和内心缺口,亦像是对自我和所有中产阶级家庭的集体催眠暗示,麻木的生活就是这样继续的。Laney确实是个失败者,但至少以不妥帖的极端方式去反抗着。当情人因为妻子的怀孕而将其抛弃,与父亲见面交流后,他都以微笑回应,然后独自撕心裂肺地哭泣。所有企图回到正轨的尝试和救赎在内里已经完全腐朽的躯壳中化为乌有,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剧烈地伤痛和新一轮的自我放逐与沉沦。戒毒后重新回到毒品和酒精的世界里,打破对丈夫的承诺而爽约,在酒吧寻找艳遇和更加刺激的性体验。

    演员表演与影像细节决定了内心戏和状态戏的可信度。Sarah Silverman在本片贡献了优质的表演,除了生活中无意识的漫不经心外,还有吸食毒品状态后眼神空洞的“无状态”表演,亦有放纵自我后种种强烈的自我谴责和无能为力的绝望感。此前一直以优秀喜剧演员的形象深入人心,《微笑回应》可谓其在演技和风格方面的一大突破。本片有丰富的细节让观众感同身受女主角的绝望和无力,比如饭桌中丈夫和朋友间乏味至极的对话,Laney面对镜子抚摸胸部凝视自己的裸体,做爱后不顾Laney感受在床上睡去的情人,面对离去的丈夫和孩子那不舍又无计可施的表情等等。通过可以玩味的动作、状态和氛围营造女主人公的内心毁灭,而不是硬生生的台词,增加了这部影片的艺术质感。

    与父亲的矛盾关系,父亲的长期缺席,是导致Laney内心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物造型中她常常口含橙黄色棒棒糖,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是口腔期未完全过渡的表现,亦有某些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暗示,这里不做过度阐释。Laney与父亲对话结束后,谎称去趟洗手间,实则偷去了同父异母妹妹玩具间中的父亲人偶。然而缺席的过去是无法弥补的,寄希望于一段对话就能弥补一生的童年创伤和情感空缺也实在荒唐。

    回到文章的设问中,拿什么拯救空虚的躯壳?凡要忍受和从容面对生活压力与自身主体性的泯灭,都需要强烈的精神信念作为依靠而非毒品等物质依赖。没有感受过强烈的爱的人也就无法去给予强烈的爱,这种爱指涉他人,更涵盖自爱。空虚的躯壳在当今时代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衰微和爱意的错位。影片最后Laney被人毒打醒来后依旧回家准备好了孩子上学的便当,那一刻我相信她是饱满的,这也是她回击生活和拯救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中去寻找某些细小事物的意义,去体会并坚持,或许能让生活更具神性。

    Laney带着伤痕离开了家,我们不知道她最终是完全毁灭还是彻底重生。我想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指责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愈合的伤口和不同的痛苦根源。微笑回应更像是主创们的一种讽刺或期许吧,自我放逐中无能为力的心酸,是我能想象的表情。
  2. 对于每日接收负能量的我来说,看这部影片简直是煎熬与受罪。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睁眼就能看到阳光的,一种是即便阳光普照眼前仍阴云一片的。后者我认为就是以自找麻烦为生活己任,不找就生活不下去,就觉的自己毫无存在感,生活没有盼头。殊不知除了那些麻烦以外,其实有太多太多其他的感受可以驱逐麻烦所带来的刺激,以至于削弱内心的压力,只是他们看不到或意识不到。他们身边不乏帮助者,却对有利的帮助视而不见,并希望帮助者以自己期望的形式来提供帮助。这一类人反而依赖性很强,自己走不出魔境,还怨天尤人。演员演得很好,但影片实在太压抑。
  3. Sarah Silverman彻底颠覆了我对她身为comedian疯癫大姐的固有印象。这部戏里的她完完全全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有点压抑的电影。
    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很难体会那种似乎在“作”的痛苦到底源于何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永远无法彻底愈合的伤口,尤其是当你潜意识里根本不相信这个伤口会愈合的时候。你会不经意的,甚至成为习惯地,去把刚刚结好痂一次又一次的抠掉。特别是童年的阴影尤其会永久的潜伏,Laney打心眼里就不相信会有幸福家庭这种概念的存在,她要一次次的破坏掉她的illusion, 对她来说幸福完美是不应当存在的。她害怕所有即将到来的失去,如果完美被打破了,她就不用害怕面对某一时候即将到来的痛彻心扉了。
    痛苦的根源--执念。
    一生也挥之不去的执念。她无处可逃。
  4. 亚当·萨尔奇的《微笑回应》(2015),无疑是2015年度美国独立电影的一部至优佳作。当然说道美国电影时,尽量要跟好莱坞撇清,否则易犯笼统或一棍子打死的毛病,其实,美国每年独立电影的产量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产量,甚至还多。只是被好莱坞的这头怪兽遮蔽了。

    我经常想,多少人忽略了多少美国独立电影,我每年会化相当一部分时间关注她们。当然,她们的品质参差不齐,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去厘清去发现。这些年,我也总是会被其中的一些影像所触动。这需要我们同样的专注和静谧。众生喧哗,人云亦云,都是观影大忌。

    《微笑回应》的画面,时常跟随莱妮的恍惚游思,随时切换晃荡,极为契入观者的内心,犹如在侧。影片的长镜头极为妥贴,让莱妮这个角色,在自我撕裂迸发中,引发观者的凝聚与震荡。微笑回应只是莱妮的一个触点。但她有多少毛病,恐怕连她自己也说不清。

    小时,莱妮那位酷爱棒球的父亲,在她9岁时就离开了家,浪荡子的父亲,让她的母亲迅即崩溃。打小在这样一个破碎家庭长大,莱妮便落下了不安全感的病根,爱着,又怕着。哪怕她的孩子,开心地抱着一条名叫宾果的狗狗回家,她也心事重重。即便在跟老公布鲁克斯做爱时,她仍会提及此事,说送走吧。惹得他说,你就不能专注点,搞得性致全无。

    是的,莱妮就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女人。不仅于此,她的躁郁症,混合着她的吸毒、滥交等,到了连她自己都感到无法承受的窘境。即便于此,她还是每早给一对儿女做早餐,并准备好午餐,让他们带到学校。上小学的儿子伊莱和小女儿简妮,都非常可爱。但伊莱承袭着母亲的某种不良基因,引来老师的不满,家长的投诉,当然情有可原。

    但一直爱着妻子的布鲁斯则无法容忍莱妮的极端行为。他怕影响到一对儿女。身为一个超级寿险营销员,他的营销书《与上帝打个赌》,被他笑称是营销的圣经。事业上如鱼得水,却让他无暇眷顾妻子,只是简单的斥责。

    孤独烦闷的妻子,无以开解,加之先天基因的使然,以及后天自控力的缺乏,她只能向不良习气寻找开解,这几乎是所有反复戒毒或躁郁神经症患者的普遍特征。她对于自己习惯性强迫,又总会毫无选择地投射到别人的身上。

    比如,萌宠的女儿简妮,叽叽喳喳的,同学福莱的妈妈说感恩节是骗人的。她听到后,心生不安,忍不住打电话指责那位家长说话不负责任,而大吵一架,骂对方是头猪。她的确认真,只是认真的都不是地方。她极端恐惧时,背着家人可吸毒,但当作家人的面怎么办,她就拿着一根棒棒糖反复吸漱。

    一直以来,老公是呵护她的,当她赖在床上若有所思时,他都会说太阳都晒在屁股上了,美女。她往往是睁开眼,微笑回应,然后又闭上眼沉浸于自己的游思之中。不由自主的行为,来源于潜意识的蠢蠢欲动。虽然她意识到了这种不良,但她无法收手。最挤压她的,莫过于对孩子们的愧疚,但她的确没有能力不去做相反的事。

    半夜,她会来到儿子的房间,看到儿了熟睡,她莫明的感动,混合着难过,躺在地上抱着孩子的松鼠玩具,夹在两腿间,通过自慰寻求解脱。但这些,老公哪知道呢,从没有观照和体察她的内心。他只是简单地想,有病就送医院,至少这是一种漠视的疏忽。

    当莱妮昏迷之后,真的被老公再次送到康复医院进行综合治疗。正如医生所说的,你吸可卡因和大麻,还有其它,如果你再不接受治疗,你就会毁掉自己。医生让她倾诉自己的过往。她说父亲离开家后,我就再也没见到他。那你为何不见。因为我害怕。父亲在北边。

    医生说你爱着你的家人,一切都是美好的,但如果你自暴自弃,你将无缘这些美好,就这么简单。神经诊治,结合药物,剩下的就是一大堆正确的废话。但这些废话,医生又必须反复说。当然,主要是倾听。医生就是一个垃圾筒,必须兼收并蓄,直至融解提炼,再对症下药,反馈给病人。

    莱妮的确也想振作起来。布鲁克斯带着儿女来看望她,儿子伊莱送给她一只捕鼠器,让她做恶梦时别害怕。她很感动。一个月的治疗,让她似乎焕然一新,但布鲁克斯的心里依然忐忑。他不知道,她哪一刻又会爆发。老公的不信任,让她最为痛苦。布鲁克斯约定她晚上出席他在酒店的营销大会,但她却开车去找到了老父亲。

    30年了,她质问父亲为何一直不给她电话。父亲没有作答。老头早已有了新家,有个可爱的女儿黛西。她临走时,居然偷了他的人偶象。老头说我时时想念你及你的孩子们,不久,我将搬到市里,有空也可看望你们。她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有孩子,他说你哥哥偶尔会来个电话说起。父女二人紧紧相拥。

    之后的场景,让人骇异,当她同父亲告别后,开车返程的路上,她居然闭眼放开手,让车自动狂奔,幸而她睁开眼平安无事。那一刹那,显然她被自杀倾向所左右,并付诸实施,幸而她及时醒悟。总有此类病人,消失于那最堵塞最痛苦最无助的那一刻。

    回到家,她平静下来。面对老公一脸的不爽,她为没去参加他的酒店聚会表示道歉,但她并没有说我去看望了父亲。她只是跟他说伊莱的钢琴演奏会马上就要到了,我们一起去吧。但忍无可忍的他捡着衣服塞进行李箱,说我得去亚特兰大呆上几天,好好考虑下我们的未来。

    还好,伊莱演奏钢琴曲《欢乐颂》前,布鲁克斯正好赶到,但他不愿挨着妻子一块儿坐,隔了一个空位。孩子的演奏非常成功。莱妮高兴的搂着儿子,几乎如以前那样喘不过气来。她对于老公的冷漠,格外伤心。她跑进洗手间,又开始复吸了,被儿女看到,鼻子在出血,布鲁克斯再也不相信她了。

    她伤心的来找情人多尼,这同样是一个不能担责的男人,关键时刻总是敷衍她。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爱,或者说她感受不到真切的爱,那将是非常致命的,这将是崩溃的开始。

    带着这种肿胀的心情,她又开始复吸,正如她说的,这时的身体是无感的,人已木僵化。在被酒吧男人调戏凌辱之后,还被打得鼻青脸肿,昏迷过后醒来,她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已是晨光微熹。

    她依然做了孩子们的早餐,老公听到响声起来,从楼上看到她不堪的面孔,冷冰冰,骤生厌恶,她什么也没说,只得知趣地离开。去哪,不知道。这次,她没再微笑回应。

    20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