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狂流(1933)

狂流(1933)

又名: Raging Waves / Kuang liu / Torrent

导演: 程步高

编剧: 夏衍

主演: 胡蝶 谭志远 龚稼农 王献斋 夏佩珍 朱孤雁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33-03-05(中国大陆)

片长: 80分钟 IMDb: tt0192217 豆瓣评分: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傅庄位于汉口上游,富翁傅柏仁的女儿秀娟与教师刘铁生相爱,但傅柏仁却为了巴结县长把女儿许配给了乡长儿子李和卿。长江水位上涨,傅柏仁不但拒付征收来的修堤捐款还举家搬到了汉口,铁生率领众人修堤坝,傅柏仁却在汉口假冒赈灾代表私吞赈灾款。汉口遭遇水灾,铁生救起一个女子素贞,素贞从此便住在了傅庄,她常为修堤的村民们送饭。不久,铁生生病误将素贞当作秀娟,秀娟看到两人相拥非常气愤。铁生率众人搬用傅柏仁盗用赈灾款购买的木材水泥抢修堤坝,傅柏仁看到后很震怒,他本想阻止时却被冲入了洪水中。

演员:



影评:

  1. 兴起原因: 一、时代背景: 1.外患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 2.内忧 政治腐败 经济凋敝 社会矛盾激化 二、文化生态: 1、观众在民族危机面前爱国热忱和救国意愿高涨,对远离现实的神怪魅影、卿卿我我表达不满; 2、三十年代知识界的左转;党的介入和领导; 3、电影业在战火中遭受重大损失 4、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外国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在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星影片公司 ①夏衍 ②程步高《狂流》《春蚕》《新旧上海》 ③张石川《压岁钱》《劫后桃花》 ④郑正秋《姊妹花》《女儿经》 ⑤沈西苓《十字街头》《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

    国产有声片的变革历程: ①摸索阶段《歌女红牡丹》《歌场春色》 ②过渡阶段《春蚕》《渔光曲》《大路》《乡愁》 ③成熟阶段《桃李劫》《马路天使》

    软性电影理论 软性电影,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中国影坛的一种电影观和电影作品。代表人物有刘呐鸥、黄嘉谟、黄天始、穆时英等。他们在《现代电影》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主张“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电影是软片,所以应当是软性的”。代表作有根据黄嘉谟的剧本拍摄的《化身姑娘》等。左翼电影工作者曾予以批评。 1933年12月,黄嘉谟、刘呐鸥在《现代电影》发表《软性影片与硬性影片》一文,提出“软性电影论”,称“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我们的座右铭是:电影是软片,所以应当是软性的”,叫嚷左翼电影运动由于“在银幕上闹意识,有浓厚的左倾色彩”,中国电影变成硬片了。污蔑左翼电影“空虚、贫血、勉强、浅薄,充满着干枯而生硬的说教”,反对新兴电影运动的大众化路线。“软性电影”除传统的正统意识之外,大都描写上层社会的生活和情思,距离抗日的气氛和潮流很远。孤立地看,“软性电影”无非是些时尚的商业电影,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突出了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效益不错。但“软性电影”打着反对“左翼电影”的理论和创作的旗帜,公开标榜电影无法为抗日服务,所以就有了很强的政治性,具有了很大的消极意义和反动性。“软性电影”的编剧主要有黄嘉谟、刘呐鸥和潘子农等,导演有徐苏灵、王次龙、方沛霖、陈铿然和岳枫等。软性电影的主要作品有《化身姑娘》等。

    左翼电影理论;新兴电影理论 1930年3月,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简称左联)。“左联”提出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问题”。此后,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逐步将目光投向了电影界。1930年冬,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众的爱国意识高涨,对那些神怪武侠、鸳鸯蝴蝶电影产生了厌倦,迫切需要反映现实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郑伯奇应邀担任了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人组成了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在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等人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有意识地利用电影的影响力传播进步思想。1934年,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建立了自己的阵地——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领导电影创作。公司摄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编剧)、《风云儿女》(田汉、夏衍编写)等影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左翼电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33年《渔光曲》和《姊妹花》公映时,上座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前者还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左翼电影到 1933年达到高峰,因而1933年也被称为“左翼电影年”。 1936年后,左翼电影以创作“国防电影”的方式继续发展。左翼电影运动改变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总体面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意义及贡献: 1.电影形态:从无声到有声,第一次和世界接轨 2.表现内容:接触现实生活,取代神怪和娱乐现实疾苦与激愤,第一次呈现呼应时代神经和民心期盼,从艺术创作到商业投机 3.艺术形式:自觉追求创新,吸取世界优长,探索民族化,技巧进步,叙事流畅,造型表意,民族风格呈现。拍摄了一批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高影片,标志着迈入新时期 4.创作方法:改变单一的模式,影戏继续发展,内涵增加,多样创作方法,变化色彩,对外来电影吸取,不再是戏剧附庸与茶楼戏院娱乐物 5.整体社会形象:摆脱于世消极消闲,树立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摆脱末流被漠视,强化独立位置艺术形象,站在社会改造前沿,呼应时代使命感。

    左翼电影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真实性和革命主义文艺倾向性的结合。 1、现实主义基础下的写实原则,能不能真实具体的反应三十年代现实是区别新旧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三十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优秀作品成功之处是通过电影这一艺术手段,生动的把真实显现在银幕上。夏衍是现实主义道路下走写实风格的典型代表。 《狂流》以写实的笔触,写长江大水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 《春蚕》以近生活流方式记录三十年代农民丰收下反得丰灾得残酷现实。 2、现实主义基础下与浪漫主义结合。田汉、孙瑜为代表,他们得作品也反映了三十年代社会现实,但是充分利用浪漫主义诗情、激情。 影片:《大路》《风云儿女》等。

    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及意义: 1、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方向。 2、现实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 3、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3,表演风格的变化上,有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广开掘; 4、大大提升了电影创作的质量; 5、呈现出活泼多样的个人银幕风格。

    30年代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与发展: ①左翼电影理论(新兴电影理论):夏衍、郑伯奇、尘无、凤吾 ②软性电影理论: “形式美学论”、“娱乐本位电影观” ③国民党官方电影理论:民族电影理论、教育电影理论

    非常时期(战争)

    重点:延安电影团

    孤岛电影、国统区(大后方电影)、沦陷区(日伪电影)、香港租借区电影

    大后方电影: 中制: 武汉时期:三部《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 《八百壮士》(杨翰笙、应云卫) 重庆时期:八部《塞上风云》(应云卫)《胜利进行曲》(史东山) 《东亚之光》何非光、《日本间谍》袁丛美、《民族万岁》郑君里 中电: 武汉时期:只有记录片 重庆时期:《中华儿女》(沈西苓)《长空万里》《火的洗礼》(孙瑜)

    西北影片公司: 《风雪太行山》《老百姓万岁》《华北是我们的》

    延安电影团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和领导下,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新闻电影事业伴随着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记录了新中国的建设。 延安电影团从成立之时,就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紧密结合现实斗争,把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作为制片的主要目的。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电影团有一个摄影队和一个放映队。从1938年秋到1946年为止,前后8年,克服陕北物质上、技术上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摄制出《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等新闻纪录片和《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新闻素材;拍摄出数以万计的反映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活动的照片;巡回放映了十几部苏联早期优秀故事片为积累重要的革命史料;为开拓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孤岛电影

    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日军碍于外交关系。暂未进入上海苏州河以南的租界。成为被敌人包围又偏安一隅的“孤岛”,特殊发展地域。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存在了4年一个月。 特点: 1.一方面浓重商业竞争气氛,另一方面在政治和营业压力下顽强表现了艺术家的勇气和良心,坚持民族气节,无汉奸电影; 2.高产:平均每年60部,古装片大量问世,创作方法多用“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讽喻手法,其他商业类型也颇为活跃如言情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鬼怪片恐怖片。 发展历程: 1,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三家最大)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K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 2,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 代表影片:《木兰从军》《孔夫子》《葛嫩娘》(张善坤)《花溅泪》《王先生吃饭》(汤杰) 万籁鸣、万古蟾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万氏兄弟,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包括万古蟾(1899~1995)、万籁鸣(1899~1997)、万超尘(1906~1992)、万涤寰4人。万氏兄弟自幼喜爱绘画,很早就萌发创作中国动画片的念头。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25年绘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6~1940年万氏兄弟合作完成了《大闹画室》、 《国人速醒》、《民族痛史》、 《龟兔竞走》、《骆驼献舞》、 《抗战标语》等多部动画短片。194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极富民族特色。 万超尘在1951年与他人合作,研制了彩色关节木偶,并于1953年摄制了木偶片《小小英雄》。此后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拍摄了《机智的山羊》和《雕龙记》等。这两部影片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万古蟾1956年开始研究剪纸片,1958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此后他又完成了《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剪纸片,并先后在国内国际获奖。剪纸片开拓了美术片的新片种。万籁鸣于1960年参加《大闹天宫》的绘画设计和编导工作,该片富于民族色彩,场面宏大,色彩缤纷,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是美商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华成制片厂摄制的古装剧情电影,由卜万苍执导,陈云裳主演,于1939年2月上映。该片讲述了北朝时期,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奋勇杀敌,打退番军后凯旋的故事。 影片于1939年2月上映后,引起“孤岛”电影界的轰动,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由阿英主编的《文献》丛刊第六期上,全文发表了该片的分镜头剧本。1939年2月17日的《大晚报》上,刊登了14位影评人署名的《推荐<木兰从军>》一文,指出《木兰从军》“尽可能的透过历史,给现阶段的中国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告诉我们怎样去奋斗,怎样去争取胜利”;同时指出,《木兰从军》是“孤岛”电影创作的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海电影界只有循着这条路,才能保证斗争的胜利,确立最坚固的基础”。

    战时电影的评价 特点: 1.新闻纪录片与其他抗战宣传片在此时勃兴; 2.作为抗战宣传的武器,政治性目的,形象化政论 3.真实感人,朴素风格, 4.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史诗性,故事影片取材和主题的高度现实性; 5.故事情节安排上的固定模式 6.在“战争与人”的重大使命下,比较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复杂的精神活动;在审美创造上体现出自觉的“通俗化”,追求和注重“纪实性”美学倾向 7.过分强调宣传教育功能和政治理念,陷入标语口号和公式化误区 8.题材单调,人物形象类型化 9.情节结构模式化,电影语言相对保守与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