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欲望和智慧 Kama Sutra: A Tale of Love(1996)

欲望和智慧 Kama Sutra: A Tale of Love(1996)

又名: 万诱宝鉴(港) / 欲望与智慧(台) / 伽摩经:爱情故事

导演: 米拉·奈尔

编剧: Helena Kriel 米拉·奈尔 Wajida Tabassuh

主演: 纳威恩·安德利维斯 因迪拉·瓦玛 萨莉塔·乔德霍里 拉蒙·蒂卡拉姆

类型: 剧情 爱情 历史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印度 美国 德国 日本

上映日期: 1996-09-11(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17 分钟 IMDb: tt0116743 豆瓣评分:6.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世人谈及印度爱经Kama Sutra,总不免带了暧昧意味。似乎各古国都有类似书籍传世,尤以Kama Sutra名头最响。Mira Nair唯一的一部印度古装片直接套用了这个名字,自然不脱此类联想;中文名字翻译得更是香艳:万诱宝鉴,直教人往《风月宝鉴》上想去。 这部片也确实关乎风月。情节怎么都算烂俗:王子的宠妃与民间雕刻家相恋,事发,雕刻家被处死,国破,宠妃出走。可是在Mira Nair的镜头下,一切不是这么简单了。 Mira Nair的女性主义主张在片中表露无疑。Maya原本没有可掌控自己命运的余地:既便她美丽聪慧,各方面都比从小一起长大的Tara出色,可她是出身卑微的女仆,而Tara是注定会成为王妃的尊贵公主。但生性好强的Maya偏要事事主动,而女性在当时的地位又注定了她的失败,整个悲剧盖源于此。Kama Sutra在其间的作用,一方面教Maya和恋人真切体会了“绝对信任至灵欲交融”的教义,另一方面又成为Maya恋情未果后在床笫间掌控王子的利器。仅此而已,我并没看出一定要把Kama Sutra高高挂在片名上的必要。印度另有一部The Story of Kama Sutra,奇烂,可人家切题。 我自己对这部片的态度也很矛盾:在情节进行到最后已经不太耐烦看下去,而回想起那座在夕阳下散发幽光的琥珀色城堡、灼目的明黄和大红、一湾碧水以及Maya的灵动双目和曼妙身姿,又会从头回放。大概我其实是在借它回味印象中关于古印度的一切吧。就一部影片而言,这实在算不上成功。但像IndiaStar一样评它"完全不值8块钱和120分钟",还是太刻薄了。 题外话:关于外景地 本片有两个主要外景地:Amber Fort & Khajuraho。 Amber Fort在“粉红之城”Jaipur郊外,建于16世纪,我怀疑Mira Nair因此才定下了片子的年代。整个城堡建在一座小山上,居高临下,气势非凡,因为由奶白、浅黄、玫瑰红及纯白石料建成,远看犹如琥珀,故称为琥珀堡。至今游客入堡都还是跟片中一样乘大象。 Maya修习Kama Sutra的地方则在Khajuraho,是北印度中部的“神庙之城”,以10世纪的壮丽神庙群出名,片中精致华丽的性爱雕刻便出自这里。这里有印度最著名的密荼那爱侣雕刻,关注过Kama Sutra的人泰半都见过图片,只是不知出处罢了。 唉,单就这两个外景地而言,这已经是我看到的最美轮美奂的印度电影了。加上Mira Nair对全片色彩的调度和画面的雕琢,说它是“视觉盛宴”,的确当得。 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绝无莫名其妙就又唱又跳起来的印度歌舞。所以,推荐。

  2. 印度是佛国圣地,佛学源远流长,远在我东土大唐之时,就有高僧沿丝绸古道,千里迢迢赴印度取经传道,以泽凡尘,可见印度佛国之盛,可敬,可敬。

    这部名为《爱经》的印度电影实得佛学真谛,用完美的画面语言告诉了我们爱的真谛,告诫我们如何对待男女之情。看到此言,大家定会嗤之以鼻。但是我个人认为佛学之奥就在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最后玛雅渡尽劫波悄然的归隐,寓意的就是远离喧尘闹市,化身为佛。

    看过《爱经》的人首先都是被影片中的男女之欢所吸引。这无可厚非,人生一世,心处青春时节乃求偶心切,欲火焚身,对男女欢爱充满了兴趣。《爱经》通过对淫逸的极致刻画来说明人生的意义。有人看过之后,留有的印象是对性技巧的津津乐道,但有人看过之后,会对人间真爱重新认识。

    有句话说得很好:小时候觉得爱很简单,性很复杂,成人后才发现性很简单,爱很复杂。性是可以学习,《爱经》就是传授性爱的技巧,传授媚人之术。但是真爱是学不来的。正如玛雅的老师所说,只有男女的性爱在与感情同步的时候才是真爱。男女之间的真爱注定是如亚当和夏娃之间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这种吸引能够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金钱权势,跨越世间一切俗物,乃永恒之物。对于男女之间的关系,片中也是解释的入木三分:男女之间永远是追逐与被追逐,等待与被等待。爱情既是淳淳美酒又是穿肠毒药,能够让你飘然若仙,也能让你肝肠寸断。所以对待爱情,要执着,要勇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要轻言放弃,要永远用自己的真情去浇灌它,爱护它,直到人生的终点。

    但是我们都是平凡无奇的人,我们的前半生伴随着身体的不断成熟,欲望的不断升华,我们会不顾一切去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骄奢淫逸,但追逐这些,享受这些我们就会幸福吗?本片中对印度王子淫糜生活的刻画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王子贵为皇室,相貌英俊,权倾一时,锦衣玉食,后宫更是三千佳丽,男人之极,谁与比肩?但是浮生若梦,王子并不比那个石头匠快乐,最后不得不靠鸦片苟延残喘。王子依仗的权势,虽然可以得到玛雅的肉体,却无法得到玛雅的心。石头匠幸福吗?石头匠也不幸福,明明可以和玛雅厮守终生,但是却不得不靠偷偷摸摸的幽会来解相思之苦,最后还惨死于大象蹄下。玛雅幸福吗?玛雅也不幸福,由于男人的抛弃使得她不得靠媚术性经来征服王子,虽然如愿以偿,但却失去自由和真爱,如行尸走肉般活着。更不提片中可怜的王后。失宠之后,王后身心寂寞难耐,满怀嫉恨之心,甚至以求一死。凡此种种皆凡尘人世间芸芸众生的“苦难”。这个苦并不是指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皮肉之苦,而是精神上的苦。也许古人就是在享尽人间"荣华快乐"之后,由于精神上的种种嫉恨烦恼而陷入了无边无际的苦海之中。怎么办?所以有了佛,只有佛能解救我们这些迷途的羔羊。古印度就有阿育王在历尽征战杀戮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劝解我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我们抛开凡尘杂念,无牵无挂,来去自由,心中只有菩提,从此不再有烦恼,不再有忧愁,从而修得正果,以此超凡脱俗,步入极乐世界。

    佛是生活在高层次的神,所以佛是完美的,佛没有任何苦恼。通过《爱经》我认为作为普通的凡人面对我们的爱和生活,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刻苦修炼努力成佛,从此无牵无挂。二是好自为之,珍惜我们的爱人,踏踏实实过日子。除此之外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


  3.  

    情色片最大的失败当属要色无色,要情无情。

    色,自然是情色片的应有之义。如果没有色,还叫什么情色片呢。就像鸡蛋炒饭里面不放鸡蛋一样,叫人窝火不窝火。这部叫做《欲望和智慧》的情色片差不多就是这样一碗没鸡蛋的蛋炒饭。尽管女主角的身材还是露了露,浑圆的屁股也露了露,但是我对情色片的评判标准是,如果我没有被撩拨起来,那就根本不算情色片。

    本以为印度情色片应当相当之香艳,谁不知道印度舞娘是撩拨欲望的高手,全身环佩叮当,武装到手指头、脚趾头,露半截肚皮。那呼扇的大眼眸,扇一下就要刮一阵风。印度舞既风情又有力,全不似唐时宫廷舞,全是杨梅柳叶,酥软倒是酥软,但是却只适合在后宫流连太久、龙体欠安的老皇帝。对于那些生活在热带地区,皮肤黝黑、肌肉暴突的年轻印度国王们来说,只重娇柔太过无趣,力度和躲闪,柔韧度和爆发力的糅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地挑衅你、刺激你。肚脐四周一股股热流,全身便不由分说地栽进了舞娘舞动的漩涡里。她的细腰提着一个浑圆饱满的屁股,有多少青壮男子抵抗得了?

    当然,这又不是歌舞片,咱不能说跑题了。情色片自然是要有男女之情色表演。我以为,情色和A片最大的不同是,A片让你全部都看到了,却再也看不到更多。而情色片却是让你看不到全部,却可以看到更多。也就是,A片只能填满情智较低者的眼,却不能打开他的心。而情色只给足你一只眼,却能富饶你的心。

    这部片子每每到了要让你看到的那个关键部分时,就变得十分吝啬。往往是脱了衣服,给个后背或者一个屁股,生硬的画面拼接,便算完事。这根本就没踩到点子上,几次三番均如此,于是我的一腔热血在滔滔沸腾之后也就奄奄一息了。

    但是此片也不是一无是处。譬如,我对其中教授性经的这一段落就十分感兴趣。那个传授性经卡玛苏拉的老师乃属前朝国王的一个妃子,年轻时也曾在后宫里兴风作浪,让皇后恨得牙痒痒。宫廷里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待到国王一命呜呼之际,该算的账也变到了清帐的时刻。于是这个曾经呼风唤雨、得国王宠幸的妃子逃出了王宫,成为一个传授女子性经的学校校长,就好像如今的著名女影星在演艺生涯高潮之后总会有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学校一样。

    教性经的女老师看上去的确是一副阅人无数,令男人拜倒在她的腰肢和臀部之下的深邃样。她教导说:要将肉欲升华为绝对的信任。此话一听,似乎深刻。但是一琢磨,也就貌似而已。肉欲到绝对的信任只能止步于床底之间,离开了床,这绝对的信任也成了肉欲的一个痴梦。与其非要刁钻理解为一种色欲到情的升华,不如还是老实一点,宁愿相信这是一种床底之欢的默契和基本条件。

    除此之外,女主角的身体是我喜欢的,浑圆紧实,全不似现在流行的皮包骨头美,个个争着做饿殍相且都以此为最美,恶心死我等无法节食的普通女人。
  4.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印度的书--菩提树下,那是个神秘的国度,印度是许多教派的发源地,印度的服饰有迷人的色彩,它的女性被泰戈尔写道“站在泪海一朵欢乐的莲花上”。



    印度教格外神秘莫测,它的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既代表苦修,又象征纵欲。印度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二元矛盾的体系里千年不息 。

    几乎只看过一部印度大片,且还是英文对白的万诱宝鉴(亦称性经),个人认为片名改为欲望与嫉妒也未尝不可。这本书是真实的书,电影的主角也是少有的风情万种的美女。爱情可以经修炼得到,是一门高深的必修课。女人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神,舞动的腰肢来诱惑自己心仪的男子。电影中有好几处舞蹈的镜头,侍女和公主都在腰间戴上铜铃,眼神妩媚地翩翩起舞。


    听说新德里是出了名的乱,游人都有受骗的可能。归于印度经济不甚景气,贫富差距太大。印度上层阶级人士现在还保存着把自己子女送到英国受高等教育的习惯。所以印度能说一口英文的人很多,但据说发音着实难听,未曾一闻,也不好妄断。

    印度文学很有特色。几月前读到 莎恭达罗,有些古老的名剧。主角..(名字不记得了)是在迷林中苦修的祭师的养女, 被国王豆扇陀所诱惑, 后被始乱终弃。在迷林中国王是靠女子的脚印来辨认所踪的。她的脚印前浅后深,这是 一千零一夜 中所述的典型的东方美女---腰肢细,后部重。这样的女子在东方也被认为是善于生育的,男子迷恋她们是无法遏止的自然。

    说起 一千零一夜,就不免连带着想起周晓枫的 黑童话, 里面就有对一千零一夜暗黑本质的描述。


    “整个《一千零一夜》的源起与性有关。”

    “很多年我都贯彻着对《一千零一夜》的幼稚理解,直到,被大学的重读所改变。令人惊讶的转折发生在落幕之前:度过了一千零一夜后,山鲁佐德为国王生下了三个儿子。被我的纯洁和无知滤掉的内容,反讽地浮现,山鲁佐德不仅嘴唇生动,黧黑的腰肢也灵活起伏,她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性命交关之夜,不完全归功文学,性在其中亦占有比例。在那些故事航程里踏山渡水,在她缠绵的肉体上停靠休憩,甜美节奏过后,国王涌起入梦前醉意的松弛。你我非王,只是遥远之处的读者,怎么比较山鲁佐德的嘴唇和腰,哪个才是决定性的法宝?”

                                                                    --------摘自周晓枫 黑童话

    比较东方和西方文化,我们会发现绝妙的讽刺:在东方文化开放多元的时代,西方正处于压抑禁欲的水深火热之中。19世纪后则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西方轰轰烈烈的搞“女权主义”了,东方的女性却还在重重枷锁中完善自己的女性美。


    其实西方人听到“东方文化”这四个字,想到的更多的是印度和日本,而不是中国。这两个国家都在某些程度上较好保存了其神秘的一面。中国..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就是西化的过程...


    周晓枫写道"香油。花瓶。幔帐。珠宝。金银器皿。神灯。飞毯。衣装华丽的舞姬。清真寺。古兰经。波斯。巴格达。脑子里装满了与自己生活无涉的词汇,这才是符合我想象的妖娆东方。" 
                           
                    


    妖娆的东方, 从薄雾中缓缓走出戴面纱的女子。

    让我们也为这,千年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