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铁托和我 Tito i ja(1992)

铁托和我 Tito i ja(1992)

又名: Tito and Me

导演: 戈兰·马克维奇

编剧: 戈兰·马克维奇

主演: 迪米特里耶·沃伊诺夫 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 米基·马诺伊洛维奇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南斯拉夫

上映日期: 1992-03-02(南斯拉夫)

片长: 118分钟 IMDb: tt0105602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铁托和我》Tito And Me

演员:



影评:

  1. “你问我爱不爱铁托?
    这是个肤浅的问题。
    每个人都敬仰铁托,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班牙人,印第安人还是黑人,
    还有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孩子……
    闭紧我的双眼,我能看到他。
    要是有谁问我最爱谁,
    我要说我爱铁托胜过爱我的爸爸妈妈。”
    这是佐拉在获得作文比赛第一名的诗。因为这篇小诗,佐拉获得了一次前往铁托故乡参观的伟大机会。
    铁托是谁?伟大的共产主义南斯拉夫的英雄。片子在首尾以及中间很多处穿插了铁托同志的纪录影像。铁托接见群众,在各种场面出现,面对欢呼的人群激情飞扬、慷慨激昂。佐拉就是在这些影像中不断强化着自己对于英雄的喜爱与敬仰。看见那些场景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涌现开国大典,或者五年十年一次的阅兵礼,想当年毛主席就是这样被人民群众的热情所包围着的吧。
    他在教室的窗前对他微笑,用手指着操场体育课上他喜欢的佳娜;
    他在报纸上对他眨眼,鼓励他把戒指送给佳娜;
    在电影院里跟着他不停的模仿他的手势运作;
    他在雨夜里骑着白马为他指引可以休憩的茅屋,
    他无处不在。
    他是铁托。

    佐拉的家里住着爸爸妈妈婶婶叔叔堂妹和神经衰弱的祖母。
    妈妈是芭蕾舞演员。爸爸是音乐家,会单簧管、钢琴和萨克斯。一家人吃饭都要祖母掏钱,而祖父则会偶尔过来看看报纸、蹭个饭吃。
    叔叔是个小神经,每天盯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婶婶则几乎随时会和妈妈吵起来。堂妹又像个讨厌的告密者,她喊佐拉肮脏的堕落者。
    小佐拉是个胖嘟嘟的孩子。十岁。满脑子自己的主意。喜欢吃东西。会抠墙皮做为零食。作文只会写废话,成绩最好只会得C。对铁托同志有着崇高而盲目的敬爱,同时爱上了同校的孤儿佳娜。每天送她回家,把祖母的戒指送给佳娜。

    跟着加拉同志去铁托故乡,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不快乐的事,佐拉体会到了年少的忧伤。终于在铁托的雕像面前演讲时他说:
    亲爱的铁托同志,在这,在你的屋前我要说明一件事。这里有一个误会,我有幸代表我们学校参加这次远征,但我不配。我做过一些铁托的先锋队员不会做的事,在我的诗里面,我没说实话,当我说我爱你胜过我的妈妈和爸爸。大家都知道,我爱我爸爸妈妈胜过一切,也爱我的视线,还有所有的家人。我的叔叔和婶婶,还有我的堂妹斯维特娜。我还要特别指出,我更喜欢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女孩,暂时不提她的名字。我还爱泰山里的约翰妮·维斯穆勒,阿迪亚中的格里·库珀,那个修好了蒸锅的吉普赛人。我爱我所有身边的人,你可能不认识他们,你想不到他们有多好,我有多么关心他们。

    全片伴随着佐拉的旁白发展,他有着很好的故事,风格平淡但有惊喜,很多小趣味伴随着佐拉不时出现,也算是一出简洁的成长喜剧。偶像只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某个人的某个阶段,爱或者崇拜,只是当时生活所缔造的某种幻象,当成长来临,褪却乳羽,偶像总会在某个时刻,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的历史背景。
    剧中的音乐很有意思,每当剧情转变或有事情发生时,总会有噔噔噔噔的声音出现,我躲在我的小格里看片期间,隔壁的小官同学不止一次伸过头来看这噔噔噔噔是什么东西。
    还有就是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全世界共产主义的少年先锋队员都是要戴红领巾的。
    顺便说一句,虽然影片的主题是沉重的,但影片的故事相当轻松诙谐,但这绝不是一部儿童电影,在中国,貌似经历过那些年代的已经开始老去的人才会更加看得精彩。
    呐,至于我们,可以当做成长故事来看。
  2. 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评论,献给<Tito and Me>。
    根据就博文改写。

    Goran Markovic的自传体电影,十岁的小胖墩佐拉住在一幢因终日不断的家庭争吵而显得很热闹的大公寓里,他不多愁善感,满脑袋自己的主意,对铁托(TITO)的崇拜超过对父母的亲情,迷恋大自己两岁、体形修长的姑娘佳娜,却对自己满腔单恋的可怕处境毫无知觉。
    每天放学,佐拉送佳娜回家。佳娜却一板面孔说,明天你不用来了,你年纪比我小,个子比我矮。佐拉说,这不是真的,圣诞节过后,我长高了4厘米。
    因为在一次关于铁托的征文比赛中获胜,佐拉得到了和佳娜一起参加参观铁托家乡的夏令营机会。一路上佳娜做作又冷淡,领队老师虚伪而刻薄,佐拉终于开始落落寡欢。
    在旅馆休息的时候,两只小鸟转进窗台下躲雨,泪珠爬满了佐拉胖墩墩的小圆脸,窗台下,墙上有雨水渗透的痕迹。佐拉开始给家里人写信,他说,“热水澡,真正的床,和鲜美食物带来都没有给我带来快乐。我因为不恭敬的言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因为每次我看到一个牧师,我就和同学说看这个小丑,还因为我看了电影人猿泰山,在那集里珍妮露出了她的奶头。通过惩罚我,上帝证明了他的存在……”
    孩子总有自己的角度理解世界,喜欢谁,或是拒绝谁,那些判断直接而纯粹,父母的劝诱或是成人世界的不友善,都不能改变它。面对无情与不公正,佐拉闭着嘴,眼神里有疑问但没有阴翳。

    片子拍的很平淡自然,小主人公的自说自话的口气很诙谐,和《天使爱美丽》的旁白风格相似。手法几乎不见耍什么花招,每次情节转折,遭遇失落的时候,音乐都是滑稽的“腾腾腾”——那种节外生枝、暗示性极强的旋律。
    也许,这种简单直接的风格透过这样的主题才能发挥最大的魅力吧。

    几天前,在楼下的书店看到崔卫平,张颐武等四个人编在一起的影评书(真奇怪为什么要把这几个人编在一起)。在崔卫平的部分提到了《我和铁托》这部电影,特意翻了一下。这是崔卫平所以文章中没有评论的一篇,崔卫平老师唯一一次充当了“看电影讲故事”的角色,用两页纸的篇幅把电影的梗概作了一遍复述,然后戛然而止。也许解读是有难度的,因为从孩子嘴中说出的话,即使再有哲理也是没有深意的。
    很就没有看过这样一部有着好故事的电影了。它似乎包含了某些我所不知晓的东西,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一个通过和某个偶像的联系而建立起的世界。我不知道铁托究竟是谁,他在他们的世界有着怎样的地位,
    背景的缺乏让我读起这个故事来饶有趣味。1992年的电影,南斯拉夫——半明半昧的世界,光凭这些,已经足以构成对寒武纪生物的一种观察了。
    这是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也从孩子走过的我却感觉陌生。佐拉是个异类,无论对于我,还是他的小伙伴,最终,分析和评价是难以作出的。唯一能说的,这是一部真正的儿童电影,而且据说本片是南斯拉夫解体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

    又及,佐拉那首得奖诗是这样写的,“你问我爱不爱铁托?这是个肤浅的问题。每个人都敬仰铁托,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班牙人,印第安人还是黑人,还有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孩子……闭紧我的双眼,我能看到他。要是有谁问我最爱谁,我要说我爱铁托胜过爱我的爸爸妈妈。”
  3.   一个在混乱吵闹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出人意料拥有一个相对沉静怪异的内心世界,他可以把自己锁在厕所里平静地翻阅一本画报,让所有的敲门人气急败坏。他是这个家庭并非恶意忽略的一部分,只是日常生活的琐事太多了,夫妻间的争执,妯娌间的嫌隙,一位随时保持警觉状态的老祖母,还有一个无事生非的告状精表妹。他习惯了这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肤浅推攘,只有文弱的偷窥癖叔叔喜欢监视他的异常举动,一堵墙上几个被舔食的神秘坑洞。

      少儿肥胖症患者佐拉就是这个崇高家庭的堕落者,像大部分孩子的童年一样,盲目地痴迷于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佐拉爱上的是这个国家的领袖人物铁托同志,一位只在纪录片与报纸上频频出现的红头发男人。原谅我对南斯拉夫革命历史知识的匮乏,对于这个家庭成员各自政治立场的迷糊,我不知道他们都在相互嘲弄攻讦些什么,似乎他们鼻腔内的嗅觉细胞都格外发达,动不动就能闻出与己相悖的朽腐阶级气息。我大概只能像佐拉一样,因为不了解,才会如此深刻地爱上一个陌生人,他的红头发,他的蓝宝石戒指,骑马的样子,挥手的姿势。他从来没有亲临过这个家庭,却是餐桌旁永不缺席的重要一员,点头微笑,向每个人行注目礼。

      偶像是距离产生美的一个鲜明例子,最早的明星制造也是相同的宣传手法,佐拉很快就出现了奇妙的幻觉,在课堂上,看见铁托同志在画像上扑闪着迷人的双眼。也许是资讯发达程度的不同,我在佐拉这个年龄并没有将热切的目光投向遥控的首都北京,我所崇拜的是隔壁邻居一位正在迅速发育成长的高年级生。他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嗓音低沉,神色涣散,唇角上淡淡一抹浅棕色的绒毛。在记忆中,我的偶像并没有做过什么令我瞠目结舌的英雄壮举,他低调内敛,只是一名显得过于心事重重的青少年,倾斜着身体从马路的另一端经过。那一段时间,我都在竭力模仿他的曼妙走姿,拖拉着书包,漫无目的地眺望着极远处一块莫名的空白。我拒绝与偶像的交谈,生怕破坏任何一点小小的不完美,同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丧心病狂的念头,原来一直烦扰着我的就是关于这个人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

      佐拉的另一个心灵寄托就是同校高他两级的孤儿佳娜,我不知道这个高挑枯瘦的女孩在佐拉的眼中具备了什么样的吸引力,可能有的人就是喜欢被频频拒绝的战斗滋味。他像一个跟屁虫一样保护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可是身形上的不相衬,使得这对高低组合变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佳娜告诉他要外出两个星期去参观名人铁托的故乡库姆罗维茨,这个消息对佐拉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如果他也能够成行,就可以在一个偶像的身边赶赴另一个偶像的神圣之约。在一次名为“我为什么爱铁托”的命题作文竞赛中,佐拉凭借一首情感澎湃排比连连的未完成诗歌,赢得了这个地区的第一名,而奖品就是佳娜所提到的那趟甜蜜的远行。

      我们的学校总是喜欢利用各种奖惩制度挑拨孩子们之间清纯的友谊,孙燕姿曾经在一首歌中唱过,是否成人的世界背面总有残缺,这份残缺就是依靠这个破坏来弥补与满足的。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中,总有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类比赛的经验,耗费心机或者无心插柳,我们敬仰的权威力量通常在这个时候显得举足轻重。我从来没有在任何赛事中赢得过佐拉那样的荣誉,而有一次的征文比赛甚至激怒了一位资深老教师,他建议校方立即开除这名目无尊长的无聊学生,因为我在作文中动用了猩猩一词形容了某个人双手扶膝的走路姿势。这一切都是在暗箱操作,我被蒙在了鼓里,每日依旧端坐在课堂上,眨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

      与开除退学或者留校察看之类的惩罚想比,佐拉的这次旅行也是另一场恶梦,他们采用了徒步的方式试图重走英雄铁托当年的游击路线。领队的辅导员是个异想天开的狂人,他以铁人三项的体育精神折磨这群无辜的孩子,趁着夜深人静,偷偷记录下每个人熟睡中的轻声梦呓。他蔑视贪吃懒散的胖子佐拉,在古堡中又亲自上演了一出闹鬼的恶作剧。在他的眼中,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甚喜闻乐见的,他花了六七个小时寻找迷路的佐拉,将所有的不愉快都顺势推在这个看上去有些笨拙的孩子身上。终于,这次远行在名人铁托故居前结束了,当佐拉在台上大声说出他爱父母远胜于铁托时,失控的辅导员全线崩溃了。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让人彻底疯狂的笑话与喜剧,当时饱含深情的热泪,如今看来只是一场微型的人工降雨,就像少年时鼻翼两端的小雀斑,曾经痛恨过,但已经消失无踪了。佐拉在偶像铁托的生日宴会上悄悄溜进了餐厅,外面热烈欢腾的场面,抵不过蛋糕上那一层诱人的巧克力奶油。
  4. 铁托和我,铁托时期的一个儿童,这个儿童不是平庸无特色的儿童,而是特立独行的“非典型”角色,展示的是从非常人看出的非常世界,则我们可以理解比如莫言等为何要选“非常人”为主人公了,或者再想想《铁皮鼓》的主人公,即,这意味着这类电影的范式是偏于现代主义的。一个矮胖的小男孩,绝非典型的社会主义儿童,却以其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挑战家长制的带队老师,并且神奇的造成全体儿童的追随,带队老师反被卸下“皇帝的新装”,以至最终自杀。在铁托故居前的演讲中,矮胖男孩甚至直陈自己“红小兵日记”的虚伪性。1992年3月2日,本片上映,次日,3月3日波黑宣布独立,拉开了波黑战争、南斯拉夫解体的序幕。所以同为现代主义电影形式,本片尚且可以以调侃的喜剧方式讲一个稍为轻松的故事,并且,观影有一种感觉:影片采取的形式的冲力是有限的,电影进行到一半左右时,可以察觉到全部是同一形式讲了略为重复的单薄主题,有拖沓之感。且让我断言:这种拖沓的停滞感是社会到了僵硬不知何为的边缘的反映,故事进行不下去是因为外部世界进行不下去,而3年后“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现代主义电影名作《地下》问世时,情节则飞速前进,“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而此时,电影轻松不起来了。

    ���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