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2000)

简介:

    哈瑞(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彼此相爱,梦想着开个服装店,梦想着有个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都离不开毒品,并想着以销毒赚得第一桶金。哈瑞的母亲是个彻底的电视迷,最大的梦想是上电视,为此不顾年迈吞食减肥药。由于药品里的毒品成分,她渐渐上了瘾。哈瑞的朋友狄龙(马龙·韦恩斯 Marlon Wayans 饰)同样是个瘾君子,为了挣大钱加入了黑社会。为了梦想,他们努力着,却一步步深陷毒品难以自拔。 哈瑞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割去;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和自尊;哈瑞的母亲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受尽折磨;狄龙锒铛入狱。当视线变得模糊,梦在遥远处呼唤,迷失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安抚自己的灵魂。

演员:



影评:

  1. 不曾让你遗忘的不应只有光明,黑暗作为光明的对立面,永远存在。电影里的阴影因为真实而吸引人,心碎之后,我们在画面外追寻着所谓的真实,然后审视周围。罗曼.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

    我想如果有十个不同主题去表现生命的话,《梦之安魂曲》肯定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针刺着你不能沉沦。这同样是一部看过后却觉得说不出东西的片子,尤其是强迫着你说些什么东西——知它有千般好,但是无处予说。压抑、消沉、绝望、伤感、无奈……,众多名词都是《梦之安魂曲》影片的注脚。

    英文名字是《Requiem for a Dream》,它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译名,类似《迷上瘾》、《梦的挽歌》等等。也许你不曾留意过,但是曾在一个无知却被反复转载的十大禁片帖子上面见过它,你甚至会以为这里面真有什么为世俗或者大众所不能容忍的情节画面,报着一种猎奇心理去苦求过。

    当然,我会说:你错了。

    这样的猎奇行为侮辱了一部伟大而杰出的电影。不得不指出,其实《梦之安魂曲》才是一部被人遗忘的片子,太过出色加上题材阴暗,导致它被遗忘。细心留意后,某一天也许会发现,它原来也列在IMDB里面,而且排名还可以正视。它有着演员出色的发挥,有着导演凌厉的剪辑,高速切换的画面,有着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有着扣人心扉的音乐,还有一个值得现代人反思许久的沉重主题。

    给影片纠不足的话。我想:它的出色来自它的主题,却也毁灭于它的主题,影片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

    表现诸如毒品、暴力、卖淫之类的主题并不是不能苟活于世,而是从哪个角度去表现,也许你会说黑帮片的不是很受欢迎吗?不错,黑帮是受欢迎,但是,表现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正面去展现黑帮不加美化,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看现实中血肉模糊的争斗,又或者是枪林弹雨的追杀。《梦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药物面前的无力挣扎,却是种匠心独到。大量的心理活动刻画,时而激烈急促,时而平缓流动,因为这个美好追求的主题本身就是虚幻,主人公所追求的梦想不过一种虚幻。梦想固然是用来实现,有一类则需要被粉碎。当灵魂与躯体被毒品药品所分离,那时候,灵魂已不再属于你自己所能控制。

    再一点不足是凌厉得有点过火的画面剪辑、快速切换,让人承受不住,尤其是面对着杰瑞德.莱托那张苍老痛苦的脸庞,几次想切掉,因为这像是在受罪,主人公在痛苦,我们也在受罪。而且电视节目的助兴催促声也实在令人紧张万分,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看着一年老的母亲在受罪,也是为之不忍的剧创。黑色基调下的主题,看着四个主人公一次次的吸毒、吞食药物,无以复加,一步步走向绝望。如果说像《杀诫》《黑暗中的舞者》结局给我们的是戛然而止的疼痛,绞刑剥夺了在生的权利。那么《梦之安魂曲》最后一二十分钟痛苦的持续加剧与走向绝望,是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眼花缭乱的剪辑不曾让你震撼,瞳孔的收缩放大也不足以让你新奇,而依赖毒品药物的感觉又离你似乎太远,煎熬中的疼痛你觉得不真实。那么且让你看其生命突然消逝,纵然残酷,也许可以击倒你,但更多是刹那的震惊。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是一种考验人内心与耐性的折磨。我们很不情愿在《梦之安魂曲》看到了后者,消沉得欲罢不能。这也许就是日本豚鼠系列实验短片为什么要选择慢慢折磨一个人致死,而不愿意像恐怖分子一样以切人头为乐。这是要考验人的承受能力,不可否认以上所提及的是一种变态行为。

    当然,在《梦之安魂曲》身上,我并不认为它是为了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的信息。

    记得第一次看片子立刻被开头的《Summer Overture》音乐所迷住,一开始仿佛死神推开了大门。一幕幕的画面里,哈利和泰伦推着电视机,和那些休憩中的老妇人们摆摆手说了声:Hi。夕阳余辉下,两个年轻人走在宽阔的街道上,音乐声像脚步一样,从轻快到沉重,渐渐加急…。当然,整张原声都做得非常出色,其他曲目也融入了众多音乐元素(参见导演前作),但是对这首开篇曲情有独钟。

    这个故事包括原声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热的夏季开始,却没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节,这不仅仅是个圈套,也是个死亡的最后宿命。

    2004.12
  2. 如果我要串一个豆列收藏我非常喜欢,但是又无法轻易推荐给所有人的电影的话,这部<Requiem for a Dream>绝对是列表中遥遥领先的第一位。同样会在这个豆列中的还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不同的是对于美丽心灵永恒阳光至少我还知道会有挺大一部分的群体会很喜欢;而对于梦之安魂曲,由于主题和大量令人不适的画面,我知道能安然接受的,乃至喜爱它的人群会狭小很多。也正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能够和我同样欣赏热爱这些影片的人,都会得到我坚决无疑地认同为,奉为同好甚至知音。

    我完全无法掩饰对10年前Darren Aronofsky这部作品的热衷,自从黑天鹅上映之后,到两周前纽约的一个电影组织办”Darren Aronofsky’s Dream and Nightmare”电影节前后一个月时间,我一共看了接近十遍。从来没有任何电影能让我在短期内连续观看超过3遍,但是这部实在是和它宣传的内容一样令人上瘾,完全难以戒除。而更加让我惊讶的是即便在看了很多遍熟知片中的每个细节之后,每次播放我还能够感受相同乃至超过之前的震撼,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观影体验。

    其实还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在多少大禁片列表中下载看过这部,当时迅速看过没有留下过多印象,而之所以多年之后能够更加懂得观赏,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不乏关系。当自己也一样有过在幻觉和梦境中挣扎的体验之后,就能够感受到本片在编排摄影组织等各方面的极端出类拔萃:


    线索

    这部电影围绕母亲Sara,儿子Harry,女友Marion三条主线,伴随好友Tyrone算是副线。每条线之间相互交叉关联,但是某种程度上说又各自独立存在异常清晰。这种方法让一部1小时40分钟的影片有了相比其他同样时间影片两到三倍的内容,而即便每条主线分到的绝对时间不可避免地少了很多,但是任何一条线都一样有着完整的“基本性格塑造 – 培养观众和与角色感情 – 关心(进入)角色的选择 – 随角色命运心情剧烈波动 – 震撼结局”的循环轮回。除了Darren Aronofsky,相信没有其他导演能够把这片拍得如此紧凑有效率。统计数据也能够说明一点原因:一般电影由600-700个片段组成,但是本片中有多达2000个片段剪辑而成。可见剧组在编剧和剪辑中下了多大的功夫。


    人性

    有些人会觉得本片就是纯粹一禁毒宣传片,有些人觉得这片对毒品描述得实在太精妙了,简直要反而成为了毒品的宣传片,怎么看见仁见智,我在这里就不对这个表面的主题多与评论了。在看了很多遍之后,另外一点却逐渐浮上水面:剔除毒品或是药品的成分,片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人。母亲Sara从头开始就表现出非常的善良温和,爱儿子爱去世的丈夫,直到最后一刻ETC治疗脑部重创之后这种爱没有丝毫改变;儿子Harry孝顺母亲,深爱女友,忠于朋友,在生意上稍微有成就之后第一想到的就是买电视回报妈妈的爱,对女友Marion的爱意毋庸置疑,直到最后重病和逮捕,还是心心念念联系Marion,Tyrone被捕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把绝大多数存款提出来保释好友,这已经是为人上的近乎完美,唯一的瑕疵就是他在近乎绝望的时候让女友去找那个秃顶叔叔要钱;Tyrone也是对得起Harry的友情,很明显由于他的黑人身份和更接近货源,在“生意”中他比Harry应该是有更多贡献,但是他完全和好友一起分享所有收获,而后来好友病发,他毫不犹豫冒着极大被捕危险,陪着Harry去医院,即使在监狱里,想到的也只有让人帮帮他的朋友,这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朋友。而Marion虽然在这方面表现并不如其他三人突出,但是也明显看出她有着很强烈的原则感,也极爱男友Harry,于是在片末的巨大内心挣扎就集中在她身上。片中的大部分配角也都同样是好人,Sara的那群阿姨朋友们,真心真意地关心着她;收电视的大叔;他们的朋友Angel;Sara去的电视台里面的工作人员;再到警察和医生;在片中表现得都是善良的一面。即使有少量反面角色,也是以直接了当的“恶人”方式出现,这是剧情片中极少有的没有人心叵测没有背叛出卖的人格完美片。而当这层感悟浮出水面之后,影片的观赏能够更进一步。书中序里对原著的评价:" It is Selby's gift to us that once again we find ourselves aching for his people - which is to say we find ourselves loving the unlovable" 算是深得我心
    很多人觉得本片过于压抑和令人不快,但是我说片中有好过其他影片的人性,是否能够让黑暗的主题中,看到一丝暖意呢?这种情况下,通篇下来唯一,也就随之及其突出不和谐因素就集中在那些毒品上


    配乐

    音乐是本片中最大的亮点之一,Darren Aronofsky的御用配乐师Clint Mansell在这部里面给出了他的最顶峰之作。我承认可能还有别的电影总体上更让我喜欢,但是没有任何其他电影能在音乐,以及乐曲和影片的结合中能出其右。回想其他喜欢的影片,基本上鲜有那种脑海中浮现出画面的同时耳边音乐能够一起随之回响的感觉,而这部却能够给我完整多维的全面印象,尤其是那段经典的重复变奏电子组合乐段,也就是片中不断在几个序曲以及尾章Lux Aeterna中重复用到的节奏,一次次帮助画面将剧情推到高潮,从头到尾扣人心弦,让观众所有注意力被吸引而无法自拔。我曾经被黑天鹅的配乐深深震撼,然而后来意识到相对于有历史经典曲目作为基础铺陈的重新编排,安魂曲里面的原创则更让人无比佩服。相信好莱坞欣赏这个的还大有人在,这部的音乐在之后的不少影片中被重复利用。


    摄影

    摄影则是让本片登峰造极的另一个因素。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Darren大量地进行了演员的面部细节拍摄以达到最直接的描述,大部分时候他还是用了最爱的在演员身上固定摄影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涉及直接感官描述的场合具有很优秀的效果,而本部中这种方法又最大程度地在荧屏上成功模拟吸毒后那种感官异常敏锐但是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效果。让片中的很多镜头都给我及其印象的深刻,比如说Marion为了要钱去秃顶叔叔那里出卖肉体之后走出房间,进入电梯,走出电梯走进大雨中最后吐了的那一段长镜头,这是我最爱的画面和音乐结合片段;再如Sara第二次去看医生时自己说话时不时地停滞难前,外部声音又会变速变调,同时又有仿佛不时有巨大的威胁压迫感,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仿毒品镜头表现;也有Harry和Marion数次在摄入之后空灵的音乐和缓和安静的旋转镜头,也是对同样幻觉另外一种手法的表述;还有Sara第一次吸毒之后收拾房间的快进镜头,以及Harry,Marion和Tyrone在第一次Party上的快进组合镜头;再有Sara在房间里穿着梦想的红衣,涂上深深的唇彩在房间里面挥舞着双手摇头晃脑的片段。更不用提那个在影片中出现了无数次的打粉,吸入,抽针,注射,血管流动,瞳孔放大的组合镜了。很难想象一片中采纳了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摄影手法,并且每个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并且效果极佳。


    演员

    如果能够给Natalie Portman在Black Swan中的表现8.5 – 9 分的话,那么本片中Ellen Brustyn的表现能再多出额外的1分。实在对她的表现拜服得五体投地,在如此高密度的近距离镜头中,能够如此到位地表演到这个开始受寂寞折磨,之后在药片中挣扎的阿姨的一切心绪和彷徨,其演绎才华和功底深不可测。个人觉得最近5年的学院奖男女主配角得主中,应该没有任何一个能达到她在这里面的表演难度和强度,而她的如此表现居然还是在当年的评奖中输给了Julia Roberts,只能说是委员会不能完全正视本片主题,实在是巨大的可惜和遗憾。除了那些毒品侵蚀下的给力表演片段之外,个人最喜欢的是Harry来看她那次末尾她那一大段独白时的表情: ”I'm somebody now, Harry. Everybody likes me. Soon,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see me and they'll all like me. I'll tell them about you, and your father, how good he was to us. Remember? It's a reason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It's a reason to lose weight, to fit in the red dress. It's a reason to smile. It makes tomorrow all right. What have I got Harry, hmm? Why should I even make the bed, or wash the dishes? I do them, but why should I? I'm alone. Your father's gone, you're gone. I got no one to care for. What have I got, Harry? I'm lonely. I'm old. Now when I get the sun, I smile. ”。光光这一分钟就足以竞逐所有表演奖项了。而除她意外,各个主角都在这个高难度的片中给予了很不错的表演,这里就不一一加以分析了。值得一提的是在IMDb上看到Darren Aronofsky为了让演员更好的理解毒瘾的感觉,强制几个年轻角色一个月避免性爱和吃糖,真是个非常囧的方法……


    三季

    本片的一条线索就是季节,开始于夏季,通过了秋季,结束于寒冬。片中取了FALL的双关意,既是秋天也是跌落的意思。夏天是好日子,Harry和Tyrone的业务蒸蒸日上,而秋天的开始正好安排在Tyrone卷入枪战并且被捕的瞬间,冬季从Sara正式发疯奔溃而开始,都是恰到好处。值得玩味的是,本片中没有春天,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实际时间是从第一年夏天延续到次年的冬天。首先是Tyrone在末尾和Harry提到说:“Last Summer was a motherfucking ball, huh?”,其次是当Sara说她从夏天开始用药时,医生反问:“Last Summer?”医生应该对毒品周期有足够概念判断大约多少时间能到这个程度。所以我相信本片的故事实际上延续了一年半。而之所以没有春天,应该是寓指毒品的世界里没有春天这个季节,很深刻残酷。


    重回人性

    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人性的挖掘也是发人深思的。Sara是那么一个喜欢表现自己,做梦都想尽一切办法上电视的人。而当她在后来幻觉中真的上了电视,却由于拍到的是自己简陋的家,狼狈的样子而极其的羞愧和彷徨失措,最向往的东西突然同时也变成了最害怕的东西。幻想了多少次自己在聚光灯下作出最为光鲜亮丽的表演,而当自己无准备地被迫推上舞台,刺眼的聚光灯反而成为吞食自己的怪兽。人心都有人前人后的一面,一辈子穷其努力将美好的自己推到前台让别人享受,而不好的一面用尽全力拉回来自己慢慢去品尝并且无条件宽容,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可是,又有几个人能逃过这种悲哀呢。


    当2011年1月4日Movie Society电影节放映<Requiem for a Dream>结束,全场观众静静地坐着,一直到片尾演员列表和致谢全部放完,大量观众还是留在原座,久久没有离去。对于喜欢的观众,这是一部“摄魂”级别的影片。
  3.   小时候我问继母,吸粉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怎么戒都戒不掉。继母回答说,吸了粉以后,你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比如你想要钱,你就能看到满天都飘着钱,等你去捡。

      这种说法,被当时的我理解成梦想的实现,一切愿望的满足,当然,是暂时的。那时候其实认识吸粉的人,只是我一直胆小,不敢去看。

      后来晓燕也开始吸粉了。她妈妈一再找人把她抓回家,关在屋子里,逼着戒,可她总会想办法逃出去。如此三番五次。其间她到学校找过我,当时我正在上课,从窗外看过去,苍白的晓燕单薄成了一张纸。她问我要钱。可我很穷,而且钱基本上都用来买盗版书了,所以只给她买了烟,然后看着她走。

      又见过她一次。据说她妈用了什么狠招,她已经几个月没逃过了。她胖了一些,脸上也有了红晕,气色很好。好像还在家里的安排下去相了亲。我想晓燕应该是好了,很快就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平淡简单的生活。

      然而,几个月以后,我从我爸的口中得知。晓燕已在武汉开煤气自杀。

      这几乎是我整个青春期,关于他人,最深刻的记忆。

      其实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是失控的,比如吸粉,比如赌。

      我想我是了解晓燕的,包括她十三岁以前孤寂的童年,十三岁以后尴尬的青春。她似乎别无选择。

      如果一个人能以正常的方式达成愿望,并且这种方式不太难还够快的话,也许没人去吸粉,没人去贩毒。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失意的态度。

      哈里很年轻,他爱玛莉安,爱莎拉。他想跟玛莉安开家服装店,给莎拉买新电视。但这一切都需要钱。于是,他去贩毒,反正之前,他也已经吸了。他没有别的路走。

      我不觉得他最后有多堕落,因为晓燕,我觉得当毒瘾来时,人会做出很多失控的事。他在最绝望的时刻还是打电话给玛莉安了,爱情其实一直存在,那个梦境也说明了,他心里最美好的部分,仍是玛莉安。

      最无辜的人应该是莎拉吧。我一直在想,要是有个孩子,要是哈里和玛莉安生了一个孩子给她带,也许一切就不同了。她会为孩子忙前忙后,不会有那么的多的时间迷恋电视,那不过是她用来对抗空虚的一个物件。丈夫走了,儿子走了,她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只能寄希望的电视节目,希望自己再次光彩照人,再次成为儿子的荣耀。

      人最不可斩断的,应该是空白吧。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可以忘,名利也可以淡,可是空虚,你却很难找到一个出口。自身不存在的幻觉是最可怕的,也许莎拉,只是在寻找明确的存在感。

      不要说朋友。朋友就只是朋友,不是家。不是港湾,也不是岸。

      所以莎拉的失控,不只是垃圾医生的减肥药,还有归属感的缺失。她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哈里和玛莉安还有什么警醒意义的话,莎拉的故事就只是悲伤。无处安放的悲伤。

      
  4.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美国年轻导演,生于纽约曾在哈佛大学学习电影和动画制作,立志于独立影片的拍摄,也曾担任过编剧工作,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就只有处女作《Pi》,还有大名鼎鼎的《梦之安魂曲》,参与编剧的作品有《深水之下》,下面来看看看这两部电影吧


    他的处女作《Pi》(这里Pi是指圆周率)拍摄于1998年,很具有实验性,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一个数学家发现股票市场在混乱波动背后原来由一套数学模式操控,于是致力研究寻出该数学模式,没想到主宰金融市场的一家华尔街财团,以及不择手段要释破圣经密码的一个卡巴拉宗教组织均同时派员追缉他,迫于双方面的压力,数学家最后自杀。此片导演使用粗粒的黑白胶片拍摄,镜头生猛钢硬,电影通篇充斥着蒙太奇镜头,尤其主人公服药的场景,经过剪辑,便成为一连串的平行蒙太奇,初看此电影就被犀利的蒙太奇镜头所吸引,片中还有许多让人过目难忘的镜头,比如装满一屋子的大型计算机,键盘上连接着各种电线,像是主人公疯狂的神经,又如奶精溶入咖啡和烟雾溶入空气来表现无处不在的阿基米德螺线,宇宙中的星云、植物盼爬的触须以及海螺上美妙的螺旋等等,无处不在体现着圆周率的概念,相当好看。阿罗诺夫斯基也凭借此片获得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梦之安魂曲》,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拍摄于2000年的电影,在网上经常被称为《迷上瘾》,并被列为禁片。其实这部影片当初被列为NC-17是因为片子的末尾出现的“一群衣冠楚楚的人观看一对男女的性活动”的镜头太“有伤风化”。而导演本人和艺匠公司方面拒绝做出修改,最终本片以“无定级”的形式推出,无定级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它只能在几个特定的影院放映,票房必然大打折扣,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美国,导演这种坚持艺术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们钦佩,实在难得。本片取材于小胡伯特·赛尔白1979年的小说,经过了兼为作家的导演阿罗诺夫斯基的改编,讲述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它延续了处女作《Pi》中犀利的蒙太奇,在视觉上保持对观影者地毯式的大轰炸。而且它同《Pi》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Pi》中主人公服镇定剂的场景到了《梦之安魂曲》中就成了四个瘾君子磕药的场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其实《Pi》中的主人公又何尝不是一位瘾君子。也许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对各种各样的磕药镜头有着某种偏爱,以至于在他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就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招牌动作,不过虽然在蒙太奇数量上本片远远超过其处女作《Pi》,但个人感觉其震撼力不如《Pi》来得直接来得猛,后期剪辑不如前作犀利,本片只是赢在故事性与演员上,说道本片的演员阵容,可谓豪华:贾里德·莱托,珍妮弗·康奈利,艾伦·伯斯泰因,马龙.韦恩斯,本片演员的表演简直已经不能用真实来形容,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第一次看让我以为片中四位演员在现实中也都是吸毒者,太逼真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艾伦·伯斯泰因,曾饰演过《驱魔人》中母亲角色的她,在此片中饰演肥胖而邋遢的母亲,她把一个正常人转变为瘾君子的过程诠释得触目惊心,她的表演更是深入地表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仿佛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演戏,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不得不让人佩服。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深溺于药品的依赖中,他们相爱,但却无法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还活着,但梦想已离他们越来越远……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还参与了他作品中的部分配乐,在《梦之安魂曲》中,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来表现主人公吸毒过后沉迷于幻觉的状态,在影片最后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渊时,则运用了电子乐与大提琴交互的配乐方式,简洁刺耳,配合影片独到犀利的镜头,一股绝望的气息油然而生


    2006年,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新作《The Fountain》即将上映,由蕾切尔.薇兹与休.杰克曼主演,讲述一个获得永生的武士为了妻子而去寻找永生之泉,横跨一千年并以三个故事平行展开,探讨爱情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人类存在的脆弱性。导演会不会延续他以往的风格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