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 Charlie Wilson's War(2007)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 Charlie Wilson's War(2007)

又名: 盖世奇才 / 韦氏风云

导演: 迈克·尼科尔斯

编剧: 艾伦·索金 乔治·克赖尔

主演: 汤姆·汉克斯 朱莉娅·罗伯茨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艾米·亚当斯 裘德·泰勒 艾米莉·布朗特

类型: 剧情 喜剧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德国

上映日期: 2007-12-21(美国)

片长: 102分钟 IMDb: tt0472062 豆瓣评分:6.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查理(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被美国国防部授予了反战间谍英雄的称号,因为他跟其他的谍报人员——乔安妮(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与盖斯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一起为前苏联的解体、柏林墙的倒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查理具有光鲜身份,他身兼国防部、政府、CIA等多方角色,终日周旋于商界政要之间,美色金钱纷至沓来,谁都希望借助他的能量满足一己私利。他关注阿富汗战争的局势,并且跟巴基斯坦的军方也通了气。其实,他所做的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在红颜知己乔安妮与性格伙伴盖斯特的帮助下,他们导演了这场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间谍战争……

演员:



影评:

  1. 很多人误认为这是好莱坞臆想的洗脑故事,其实是真人真事改编的。而且从资料来看, 怀疑Aaron Sorkin还省了些背景,毕竟布什还在台上呢。

    先说一个德州最有钱的女人乔安,她有郝思嘉的娇媚,和金发芭比的面孔和魔鬼的身材。和电影中不同,她不说脏话、不饮烈酒、不会和男人共浴,她是基督徒。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王,在产油国神通广大,由此她被任命为巴基斯坦在美国的荣誉领事,和Zia-ul-Haq总统私交甚密。(打个电话安排国会议员和总统见面对她而言小菜一碟啦)

    1979年她带摄影师到阿富汗拍摄,苏军的狂轰滥炸下她差点丧生。有一张好玩的照片,她一派赴宴的打扮,大太阳镜、头巾、羊毛衫……光鲜时髦地站在一群衣衫褴褛、胡子拉碴、持枪核弹的游击队员当中。

    回来后她丈夫就病逝了。她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的目标就是巴基斯坦的不冻港,霍尔木兹海峡就成为其囊中之物了(全球石油的1/3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输往世界各地),美国经济将受重创。(当然这条进攻线路未免曲折了些,后来小布什的行动多切中要害呀,这也是当时美国没把阿富汗局势当回事的原因吧)

    她把片子放给老布什、基辛格、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看,当然还有她正在约会的查理——一个高大、英俊、大口喝酒、旅行时总带着脱衣舞娘的国会议员,时任美国国防部经费委员会会长,负责国会国防拨款,向CIA的秘密行动提供资金。

    当时的里根政府并不想跟苏联明斗,包括英国、法国和中东政权都采取地下的渠道支持阿富汗,用驴长途运送枪支弹药,纯属小打小闹。而CIA中负责阿富汗策略的只有盖斯一个人带三个兵。

    幸好查理也认为战争必须被马上制止,否则它迟早会蔓延到美国。于是查理三人组开始行动了,乔安负责牵线搭桥;查理用美酒美女和三寸不烂之舌打通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以色列人、埃及人、跨国军火贩子、国会要员,并筹集了10亿美元,特别是购买了能够击落苏联直升机的“毒刺”导弹(阿富汗是山地,苏联主要靠空军轰炸。毒刺击落苏联飞机300余架,造成苏军损失达四五十亿美元);盖斯负责运输。(这部分内容其他评论中很多,就不重复了)

    1989年,阿富汗游击队最终将50万苏军的斗志拖垮了。苏联撤军时,巴基斯坦总统Zia-ul-Haq说:“苏军其实是被查理赶跑的。”

    苏联元气大伤,冷战终结。一年后,柏林墙倒塌。

    同时美国政府没有采纳查理的建议,反而停止了对阿富汗的经济援助,没有钱办学复工,阿富汗人也并不清楚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秘密角色。

    传记作者曾说,“9‧11事件”是美国自己惹祸上身。本•拉登在阿富汗战争中受雇对抗苏军,资助者正是CIA。美国人发给本•拉登的M-16步枪和毒刺式导弹,最终指向了美国人的胸膛。

    Aaron Sorkin曾说:“美国所面对的两大威胁,一个是与苏联的冷战,一个是伊斯兰恐怖分子。这个叫查理•威尔逊的男人,终结了前一个,又意外地开启了后一个。

    敌人和朋友,对与错,正义与邪恶,永远都是相对的。而自由必须用钱来买。

    最后要特别赞一下Aaron Sorkin,偶像呀,整个片子结构紧凑,对话妙趣横生文采飞扬,宝刀就是宝刀。
  2. 神奇的片子,一下子就将矛盾的国人情绪给检验了出来。在冷战中间,2个大国没有一个是正义的,战争是嗜血的。但是人性是永远都是闪烁着光辉的,无论是不是神的子民。

    刚看了电影,然后在豆瓣上看影评,有很多人,人云亦云的说这是美国主旋律,大概是被主旋律的电影伤害的太深,自己觉得自己很有免疫力,却未发现,自己的脑子已经变成了单细胞的东西。

    很现实的问题,美国政府有美国政府在冷战的现实意义,这个片子里面也没回避。处处在讽刺政府,主旋律是不可以讽刺政府的,对么?

    比如有个小角色,大概是美国驻巴基斯坦的大使,丫一直反对查理开展这个没必要的战争,只有查理在想如何把罪恶的苏联飞机干下来,为啥叫查理的战争呢,因为查理用天使的心,却行魔鬼之事情将魔鬼的钱搞定。

    没有钱怎么干飞机呢?大国侵略小国不出于国家利益谁去制止?比如卢旺达屠杀美国就没制止,如果克林顿有查理的良心就好了,那个cia胖子不是说了么,我靠,这个国家竟然有选举出来真能办事的官员啊,查理很欣慰,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也是本片对美国政府的又一讽刺。

    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说这个片子的牛逼之处,就是一边歌颂人性,一边用人性的求善来讽刺冷战双方政府的邪恶官僚的傻逼。

    官僚的傻逼就是战争诞生的起因啊,而收拾这个烂摊子,利用美国冷战投入结束战争的,就是花花公子的善良。

    最大的讽刺在于,赶走了苏联,换来了塔利班,影片最后交待了,查理也尽力了,如果有学校,那些无家可归的14岁孩子也不会变的叛逆邪恶还有疯狂了。这不是宗教的错,其实,多几个学校就够了。

    但是傻逼政府,还是断送了人性的善。

    查理的伟大就在于此。比很多看着白沙瓦抱怨美国抱怨苏联的傻逼强多了,他在干,干下一架飞机修一所学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谩骂有什么用呢。

    说这是主旋律的,拜托再多思考一点再多看一次片子啊。感谢豆瓣,这么多靠谱的声音涌现出来。这就是喜欢豆瓣的原因,无论任何声音,其实大家都是言之有据,但无论如何清醒的人还是太少啦。
  3.     早听闻这部电影的口碑不好,所以尽管有老汤哥和极其恐怖的制作班底,一开始对我的吸引力仍然不够。可是后来辗转发现,电影讲述的内容是美国冷战时期如何秘密支持阿富汗击败苏联大军。秘密永远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的,何况又加上了政治的标签。
        总是要先俗气地说说这部电影的周边,电影改编自著名记者乔治·克里尔的同名小说,乔治在工作中与查理有许多接触,偶尔发现了他在阿富汗战争中起到了令人惊叹的作用,因此历时10年调查访问,写出大作。相信老汤哥应该和我一样,无法抵御政治秘密的强大魅力,因此大力投入到小说的改编制作当中,并费了老大的劲在一个月之间把自己转变成了历史上的查理·威尔逊——高大威猛、风流倜傥、放荡不羁。
        我必须要承认,政治秘密,对我来说魅力很大,但是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如此。老汤哥和环球电影显然希望这部影片能吸引到多数人的眼球,哪怕放弃一些像我这样的假愤青。所以我们看见了第二位奥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卡波特》);所以我们看见了生育后首次走上荧幕就有穿比基尼镜头的茱莉亚·罗伯茨;所以我们还看见了隐居10年的金牌大导演的迈克·尼克尔斯的重出山门。总而言之,别人引诱地这么明显了,你干嘛不上个100分钟的当呢?
        有了你们去看这部电影的理由,也就有了我这篇影评的理由了。
        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庄重严肃的授奖典礼,在此,查理被授予了国家最高荣誉市民奖。电影的基调因此建立了?非也!下一个镜头,查理和一个生意人加三个裸女在拉斯维加斯泡澡——这才是真正的查理。不知道是刻意还是无意,影片的基调竟充满了讽刺和滑稽。不是讽刺查理或影片中任何人,是讽刺当时的整个世界:美国众议院里把阿富汗说成巴基斯坦的议员;埃及国防部长看查理带来的脱衣舞娘表演时的表情;被大嘴美女奉承几句就飘飘然的分议院主席在难民营激昂的陈词;击落了苏联飞机后阿富汗游击队的标准美国拉拉队式的欢呼……在这样的主调上看历史故事,也许很多人不习惯,但是我觉得——新鲜!
        至于表演方面,是网上大多数人口诛笔伐的中心。我很惊讶,我这次居然随大流了……的确演得不怎么样,老汤哥,外形上我没什么资格评价,因为据说连查理·威尔逊本人都赞赏老汤哥模仿得像(据说他是老汤哥的忠实粉丝)。表演上,太僵硬,不自然。说话时有点咧着嘴的苦笑表情成了整部电影里他的招牌动作,可是坦白说,这动作没有什么讨巧之处。倒是在影片最后,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查理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黑着灯思考,霎时给这位风流政客留下了寂寞和沧桑感。和大嘴姐姐的搭档着实非常惊艳,但是也仅限于“他们很暧昧”这点,大姐只有很局限的机会去表现她角色的特征,也就使得这个角色空洞不堪。最要夸奖的是片中的霍夫曼影帝,他扮演的个性十足的CIA探员,十分抢戏。满嘴脏话,但放在当时情景中又合情合理。并且因为他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让老汤哥在和他一起的镜头中也能增色不少,这难道就是影帝之间擦出的火花?
        最后也应该说回政治秘密了吧。我认为,政治秘密就和爱情一样,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不是我的妄想。试想当今世界,任何一件普通的事情,若被罩在了政治这个光环下,必定变得复杂无比。而所谓的复杂,就是一个好故事的首要条件。政治秘密时时刻刻都在经行着,哪怕是写个影评,我也不敢涉及到要被“和谐”的内容,现在的情势,太敏感了。真的,太敏感了。
        最近爱上和别人讨论当下一切可能不可能的政治秘密,也有人告诉我,干嘛要去了解那么多?是因为好奇心的蒙蔽,我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吗?知道得越多,越无奈,越觉得无力挽救一切,就越觉得痛苦。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明知道会越来越痛苦,却不停地走各种渠道去挖掘更多。
        我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但,我是个这样的人。


  4. “苏维埃政权的分崩离析以及柏林墙的倒塌,是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在战争的后面有许多值得尊敬的英雄,查理•威尔逊是其中的佼佼者。30年前,苏维埃的军队看起来是无法战胜的,但是查理不懈的努力,不断削弱苏联帝国的力量。没有查理,历史将会变得更漫长,悲剧的历史将会更长。所以在第一时间,他值得得到我们最高的荣誉赞赏。荣誉归于查理。女士们先生们,让我向你们介绍,议员查理•威尔逊。”
    这是电影的开始,大幅的美国国旗,庄重徐缓的音乐,严肃俭朴的仪式,感人至深的授奖词,美国式的“主旋律”元素齐齐出现。但是如果你把它简单理解为一部关于冷战的主旋律电影,大概就被蒙蔽了,毕竟它涉及到“阿富汗”这个敏感话题,涉及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国际政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电影被提名为奥斯卡奖的“深度”所在吧。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是最难说清的问题。中国人考虑得周到,在什么什么的领导下,在什么什么的支持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充满集体主义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好处是,因为集体决定、集体行动、集体获奖,所以假如时移势易,“功”变成了“过”,大家也可以把帐算到“集体”头上。倒是美国人干脆,多么严重的历史悲剧,皆能找到一个“历史罪人”;而多么重大的历史性胜利,也敢归功于一个人。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Charlie Wilson’s War”,一个人的战争,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这场战争在更长的历史时段中的评价,那就要看“怎么看”了。
    1980年,查理在脱衣舞夜总会的大型按摩浴缸里和三个脱衣舞女、一个生意人混在一起,而酒吧的电视里在放一段关于阿富汗的电视新闻。凭借政客的敏感,他要求侍者开大音量,他要认真了解。脱衣舞女们很好奇,这个关心政治的人到底何许人也,查理自我介绍是国会议员,但是大家都不相信。是啊,假如是国会议员,洁身自好保持形象是重要的,怎么会明目张胆地和她们泡在一起。但这就是查理,一个德州出产的花花公子式的民主党国会议员,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坐满了美女助理,其亲民的姿态和手腕使他颇有人缘,到处都有投怀送抱的情人,经常陷在吸毒、嫖妓、酗酒、逃税的丑闻中。
    查理有人道主义理想,有爱国心肠,有权力欲望,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远远不够发动一场战争。他的后台是一个手眼通天、钱多得吓人的德州名媛乔安娜,她梳着80年代大而夸张的发型,在有四十个卧室的豪宅里大宴宾朋,同时全心全意地憎恨着共产主义,安排情人查理与诸国总统总理见面,就像在自家厨房里烹烹小鲜,她想从这场战争里得到什么呢?电影里没有明说,看起来很像是有钱人喜欢搞的“慈善”。查理的另一个支柱是CIA特工盖斯特,一个其貌不扬、性格讨厌、不择手段、但是信念坚定的人,他对打败苏联、报越南之仇念念不忘,而且很喜欢用军事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基地啊、武器啊、培训啊。很多时候,查理更像是乔安娜和盖斯特的卒子,一路冲锋在前。
    在美国国会的很多人还分不清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时候,这个三个人的同盟已经运转起来,把埃及、沙特、巴勒斯坦等组织在穆斯林反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又通过不断的游说促使美国国会的特别委员会不断增加对阿富汗的援助预算,上亿资金用来购买武器、武装阿富汗游击队,shoot them down,打下数以百计的苏联战斗机——美国在他国的土地上,秘密地进行着金钱换武器、以苏联为目标的“冷战”。
    是的,结局是大家都知道的,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停止了“美援”——国会可以同意以10亿美元反对苏联的战争,但是不同意以100万美元在阿富汗设立学校的和平重建,虽然,当时阿富汗一半人口年龄低于14岁,按照查理的判断,他们太年轻、不看《纽约时报》,难以理解这一切的意义。查理抱怨:“我们总是插进去,改变世界,然后离开。”他不想离开他心爱的这场战争,可是此时历史抛弃了他,给他一个荣耀,然后他的时刻也就over了。
    盖斯特与查理最后的谈话是在掘进电影主题,那是美国版的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个14岁的男孩在生日这天收到一匹作为生日礼物的小马,多么好,而大师说:we will see。两年后,男孩从马上摔下来跌断了腿,多么糟,大师还是说:we will see。又两年,战争来了,要征男孩去当兵了,男孩因为断腿而豁免,多么好,大师永远在说:we will see。
    阿富汗游击队在美国的援助下崛起了,后来有了塔利班,后来有了9-11。很想知道,查理那时会说什么呢。当代国际政治很像西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敢下猛药,至于副作用,哪管那许多。查理的战争在冷战的背景下是政治正确的,只要能对抗共产主义,宗教和文化的差异都是可以容忍的——不见委员会主席在阿富汗难民前的演说,他说的是上帝,难民们喊的是安拉,没关系。但是到了后冷战时代,文化的冲突提上日程,敌人和友人重新组合,这就该是另一场战争了吧,不过这次,又将是谁的战争呢?
        在美国保守主义的氛围下,《查理的战争》表面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但是里面的许多细节无疑是会引起争议的。字幕翻得很烂,汉克斯演风流倜傥有些力不从心,可还是部好电影,值得每一个关心政治的人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