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帝女花(1976)

帝女花(1976)

又名: Princess Chang Ping

导演: 吴宇森

编剧: 吴宇森

主演: 龙剑笙 梅雪诗 梁醒波

类型: 剧情 爱情 冒险 戏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76-01-30(中国香港)

片长: 102分钟 IMDb: tt0072872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1、朗朗上口的一首“粤曲”

    “(女,长平公主:)

    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帝女花带泪上香

    愿丧生回谢爹娘

    我偷偷看,偷偷望

    佢带泪带泪暗悲伤

    我半带惊惶

    怕驸马惜鸾凤配

    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

    (男,驸马周世显:)

    寸心盼望能同合葬

    鸳鸯侣相偎傍

    泉台上再设新房

    地府阴司里再觅那平阳门巷

    ……”

    我不是粤剧爱好者,甚至没有认真看过几场粤剧,但自小受环境“熏陶”,粤剧《帝女花》中的这段唱词,于我而言却算得上朗朗上口。

    这段唱词出自《帝女花》最后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在新婚之夜决意共赴黄泉的一“折”戏——香夭,这出“折子戏”堪称整个粤剧史上最经典的“折子戏”之一。

    《香夭》在粤语地区有多红?它红到可以成为流行歌曲,郑少秋和佩佩便演绎过,歌曲更直接取名《帝女花》。邓丽君在1982年的一场演唱会上也唱过《香夭》,但她只唱了“长平公主”的第一段,还把“怕驸马惜鸾凤配,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改成了“怕驸马佢原来系色狼”,既是致敬,又是调侃。

    2、吴宇森的《帝女花》

    看吴宇森的名作《英雄本色》(1986)、《喋血双雄》(1989)、《纵横四海》(1991)、《变脸》(1997)等,你很难想象他曾经拍过戏曲片——粤剧电影《帝女花》(1976)。

    其实,吴宇森不仅拍过《帝女花》,还奉命拍过不少“跟风”的功夫片和喜剧片,如《少林门》(1976)、《发钱寒》(1977)、《钱作怪》(1980)等。

    在《英雄本色》之前,吴宇森虽然一直想拍“作者电影”,但并没有获得“话语权”。

    不过,相对于其他的早期作品,拍摄《帝女花》却算得上是吴宇森的“荣耀”——他本身是粤剧迷,执导《帝女花》又是当时嘉禾的二号人物何冠昌力排众议钦点他的。

    粤剧名伶白雪仙是《帝女花》的艺术指导,她对吴宇森的执导也非常认可,更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拍摄《帝女花》之前,吴宇森独立执导过三部影片,分别是《铁汉柔情》(1975)、《女子跆拳群英会》(1975)、《少林门》(1976,先于《帝女花》拍摄,但后于《帝女花》上映),都是动作片,而且,他此前已经上映的两部影片,都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帝女花》虽然是戏曲片,但因为是古装戏,算得上是大制作,而且,这部影片是嘉禾的“贺岁片”,把这么一部“重头戏”交给一个经验不足(没有拍过古装片,更没有拍过戏曲片)的导演,合适吗?嘉禾内部也是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想取而代之。

    据吴宇森回忆,为了确保他的导演地位,何冠昌当着他的面跟所有人说,假如这部电影不是由吴宇森来导演,我就立即停拍,不管花了多少钱!

    老板如此信任,吴宇森自然竭诚卖力回报。《帝女花》要赶上贺岁档,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吴宇森只能带领团队,不分日夜地赶工,一天工作二十多个小时也是常事。影片原本是拍到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殉情合葬便结束,但何冠昌临时又让吴宇森加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以示孝心——原来何母年事已高,很期待看到公主驸马在天国载歌载舞、幸福永生。吴宇森当然只能“奉旨”加班,满足何母的愿望。

    “HAPPY ENDING”看似是妥协或人情,但考虑到《帝女花》是贺岁片,加上这个结局,也颇应景。

    这个“HAPPY ENDING”其实也不算何冠昌或吴宇森的“创意”,在1959版的《帝女花》中,结局也是“仙境团圆”,不同的是,1959版的“团圆”只是一笔带过,而1976版的“HAPPY ENDING”长达一分多钟。

    如果说《英雄本色》是吴宇森的扬名立万之作,那么,《帝女花》则是吴宇森的扬眉吐气之作——该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年在香港大卖三百多万,位列年度票房榜第四。

    3、1959版《帝女花》

    若论粤曲电影的经典之作,1959版《帝女花》应有一席之地。

    1959版《帝女花》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之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由任剑辉、白雪仙两位粤剧名伶主演的,她们在银幕上展现的功架、身段、台步、唱腔、念白等,都已经成为粤剧表演的典范与标杆。

    吴宇森版《帝女花》的两位主演龙剑笙、梅雪诗正是任剑辉、白雪仙的徒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1976版的《帝女花》是1959版《帝女花》的延续。

    同样存在于这种延续中的还有演员梁醒波,他同时出演了1959版和1976版的《帝女花》。我看过几部梁醒波出演的喜剧,如《南北和》(1961)等。此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代谐星,看了两部《帝女花》,才知道他也是一代粤剧名伶,出演过很多经典的粤曲电影。

    4、粤曲电影与电影感

    粤剧是粤曲电影的基础,但粤曲电影并不是粤剧的舞台纪录片,它必须加入“电影感”,才成为电影。

    黄梅调电影是粤曲电影很好的参照。

    黄梅调电影是以黄梅戏为基础的,但为了迎合当时港台等海外华语地区观众的语言习惯,影片中的唱段一般是以国语来演唱的,而不是方言。可以说,黄梅调电影对黄梅戏的借用主要在于音乐,黄梅戏的舞台表演当然也对黄梅调电影有所影响,但影片在追求电影化的过程中,影片的电影感或多或少压过了舞台感。

    粤曲电影比黄梅调电影要“纯粹”得多,至少,粤语唱腔、念白基本上得以保留。粤曲电影的电影感主要体现在场景和场面调度上,比单纯的舞台演出要丰富许多。

    粤曲电影没有粤剧名伶是不成立的,但黄梅调电影完全不需要黄梅戏名角,演员能亲自献声最好,若不能,找幕后代唱也可以。

    粤曲电影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粤剧的特色,称为戏曲片也无不可,而黄梅调电影偏离黄梅戏颇多,已经成为独立的类型片,不宜归入戏曲片了。

    1959版《帝女花》因为有任剑辉、白雪仙两位大师压阵,自成经典。但若论电影感(场景布置、场面调度、视听效果),1976版的《帝女花》其实是超过1959版的。

    吴宇森在1976版《帝女花》上映10年后,才凭借《英雄本色》成为“作者导演”,但他对“作者性”的追求,其实在《帝女花》的“电影感”中已经有所体现。

    5、“女生男相”

    在京剧中,“男生女相”并不少见,比如著名的梅兰芳,身为男子,却是名旦。

    粤剧刚好相反,“女生男相”比较常见。在粤剧史上,“全女班”是不容忽略的一页。

    1959版也好,1976版也好,两版《帝女花》的“男主角”都是女生!任剑辉、龙剑笙这两个艺名听起来像是男生,其实,她们都是女子!

    这种“反串”在黄梅调电影中也很常见,凌波当年便是“反串王后”!在1963年的第二届金马影展上,凌波因在《梁山伯与祝英台》(1962)中饰演梁山伯,获得了“最佳演员特别奖”,因为她既不是“男主角”,也不是“女主角”,只能“特别”了!

    华语电视史上最伟大的“反串”应该是叶童在《新白娘子传奇》(1992)“反串”饰演许仙。

    很多人不知道,叶童和赵雅芝这对黄金搭档两年后在另一部台湾电视剧中继续合作,电视剧就叫做《帝女花》(1994)!没错,叶童继续她的“反串”生涯,饰演周世显。可惜,这部电视剧未能延续《新白娘子传奇》的成功。

    6、独臂神尼

    历史上,长平公主和周世显(周显)都是真有其人的,《帝女花》的故事也是有一定的史实依据的,不过,具体“剧情”还是更加接近“民间传说”,而不是史实。

    长平公主的故事不仅出现在粤剧中,也出现在武侠小说中,金庸、梁羽生两位武侠小说宗师都写过“独臂神尼”(分别出现《鹿鼎记》和《江湖三女侠》中),她们的“原型”便是长平公主。

    7、关于粤剧的电影

    如果要我评“港片十佳”,高志森导演的《南海十三郎》(1997)应有一席之地。

    高志森导演了很多优质喜剧片,如《家有喜事》(1992)、《大富之家》(1994)等。当编剧出身的他要拍一部关于粤剧天才编剧的影片时,情怀横竖都溢,从而成就了《南海十三郎》这部神作。

    谢君豪因为饰演“十三郎”,拿下了金马影帝。很多影迷表示,爱上谢君豪,皆因“十三郎”,可见他饰演这个角色已经到了着魔的程度。

    影片中,十三郎与唐涤生重逢那段清唱,堪称经典。而唐涤生正是粤剧《帝女花》的编剧,他在粤剧行内有“鬼才”之称。

    在《南海十三郎》之前,高志森担任制片人助力舒琪拍摄了另一部关于粤剧的电影——《虎度门》(1996)。“虎度门”指粤剧里演员出场的台口,跨过虎度门,意味着全身心交予戏。《虎度门》正是一部将全身心交予粤剧的影片,和《南海十三郎》一起堪称是关于粤剧的电影的双子星座。

  2. 其实我一直说我是感觉派不是技术派。因为每次写评论说的常常只是我的个人感官体验,至于那首歌那部电影到底哪门哪派,技巧如何,我一概不论——自然是因为我根本就是一概不知。无知便无惧,我甚至常常觉得哪些拿着个电影解构解剖的人很多余,笑他们失却了欣赏的趣味。直至到今天看了帝女花,才知道那技术派大概也是无奈,他们看过的太多,接触的精品太多,甚至单是一部作品也已精研细读多次,自然会挑剔到各个细处。这是自然而然的,无可抑制的。

    帝女花于我熟悉得如同一起成长的童谣,整部戏翻来覆去看了无数。因为熟悉,于是挑剔。看的时候已经无意考虑剧情场次,一心只看着导演的处理和演员的表演上,目光关注到每个镜头每个身段,在心里暗暗比较着不同的版本。

    《帝女花》是唐涤生的名作。如果就剧目本身来说,是可以给个6星以上的。它的各个场次无论是词曲编排、情绪、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每个场次力度平均,各有起承转合。

    正如迈子说的那样,这部电影当年票房大卖,可有吴宇森什么事呢?无可挑剔的本,大卖的演员,他最可称道的是“尊重原著”,对戏剧本身没有过多插手,但在很多细节中看出,他在拍摄时应该是雄心勃勃的,与旧版相比他还是作了一些小小的改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只留下最必要的。这样全剧精炼不少。而且想要把对于电影镜头的体会用于戏剧之中,然而这样,有很多人说他镜头飘忽,以至于打断了戏剧欣赏的趣味。电影味重了,但戏味弱了,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很难能的事吧。也许对于一位行外人,不能对他作太高的要求。

    至于两位主要演员,他们是任白高徒,自然不差,梅雪诗是稍倾向于电影化的,而龙剑笙是稍倾向于舞台化,相比之下,我还是固执地喜欢任白两人的表演,特别是龙剑笙在很多时候都把我惹笑了,与任剑辉相比他那男儿气质不足。两人在表演上还是浮于表面。特别是我最喜欢的庵遇一幕,梅没有没有把握住那种“不认不认还须认”的踌躇和无奈。她既是思念但又满怀忧虑,还有对尘世情缘的灰心失意,最后才有公主那机巧。而龙在此场的表演略胜,表现出相认的欣喜和急切,但是后面愤骂观音一幕未达完美,那其实有五分愤三分痴两分是智谋,以前看过罗文的版本,其中的痴愤表演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说到这里,我知道是挑剔了。太爱了,所以挑剔了。太熟悉了所以技术了。
  3. 原捻著帝女花呢亭老土嘢, 膜拜下, 又係森哥JOHN WOO的傑作, 又任白戲寶, 重由得意高足演出, 著住戲服係布景入面唱念做打, 話係悲情戲, 感動程度有限, 點知藝術…藝術的影響力感染力非同小可, 睇到高潮位, 香夭唱段, 首曲聽過無數次,
    鳳冠霞披, 假樹畫月, 似乎好難入戲, 但當兩主角唱到動情處, 同生共死…我發覺我嘅眼淚都係流咗落來……
    我并非粵劇迷, 對帝女花一曲(即香夭)好喜歡, 平時聽感戚然, 但不會淚流, 相信係大銀幕嘅魅力導演功力演員實力合力之功, 雖被評不如師傅版本, 依然可稱傳奇, 金獅獎得主可不只憑無盡彈藥, 調度運鏡剪接大大升華情感, 希望吳先生早點拍到佢一直想拍的歌舞片.
    電影<<帝女花>>是1976年重拍, 龍劍笙和梅雪詩兩位名伶風華正茂, 梁醒波波叔丑生王喜劇泰斗(加多幾個都不為過)老當益壯, 靚次伯老生王老而彌堅, 已故唐滌生先生的劇本, 任白兩北斗監制, 臺前幕後高手云集無得輸, 今次用較大廠景拍攝, 不須限死舞臺, 鏡位靈活, 用上近鏡特寫, 演員演繹更為傳神.
    有一點係不太能接受, 靚次伯大老倌一人分飾崇禎和清帝, 應是舞臺演出已是這般的, 老生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他擔綱多段重戲係戲迷之福, 他演出其實毫無破綻, 但公主上一場尚和他生離死別, 下一場與他針鋒相對, 我免不了有騎呢之感, 對前輩真是不敬.
    希望早日睇到任白唐巔峰作<<蝶影紅梨記>>, 還是李鐵大導演執導的.
  4. 第一次看粤剧,要不是蓝光,可能我也不会看这东西,说实话在如今这些很浮躁的电影里面,偶尔看一看粤剧,也是很不错的,能清净心灵。

    帝女花的故事家喻户晓了吧,看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新白娘子传奇,讲着讲着就唱起来了,不过这部就是纯粹的戏曲了,崇祯皇帝演的很逗,穿上清朝官服你以为我就认不出你来了。。。

    最令我难忘的是长平公主那句,“父皇,一剑杀我唔死架,多来一剑!”结果还是没死成。长平公主后来不是变独臂神尼了吗?

    最后驸马和公主洞房吃砒霜,我怎么看驸马,都像是欲哭有泪啊,心里话就是我不想死呀,我不想死呀。整部影片最熟悉的莫过于音乐了。。。。落花满天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