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贝蒂》竟然只有7.3,很奇怪。特意翻了翻热评,说差的觉得女主有病(确实有病),剧情无厘头又尴尬;说好的觉得这是部爽片,又一个误打误撞实现人生梦想的好莱坞主角。 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提埋在喜剧叙事下的悲凉成分呢?这显然是拓展了影片纵深的关键。旁观者(包括观众和其他角色)眼中那些过分戏剧化的“不正常”不正是女主角经历创伤后视为“正常”的东西?由于这种错位,她竭尽情感追寻的生活,仅仅是旁人眼中一场高明的戏—而此时的女主角虽说变成了小丑,但总归是快乐的;可她在高潮处被叫停了,被逼着重新指认现实与戏的分界,重新回忆起创伤。 影片哪一处可以让人毫无芥蒂地笑出来呢?que sera sera响起的时候,十二岁的我大概觉得这是一种调侃逗乐,二十二岁,却不能注意到同情了。
同从郝健教授的那本专著过来的。鲁迅先生之前就有言“道学家看见性……”什么什么的,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肯定是不同的。 有豆友以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作为评价这部片子的切入点,我觉得这个思路也是不错的。我自己学戏剧出身,看这个片子首先想到的还是有关表演体系的问题。 贝蒂真的是一个戏痴,我觉得在这里戏痴这个词无论是打引号还是不打引号都是成立的,毕竟她实在是对她所爱的那部电视剧爱得如痴如魔,只可惜了她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不然她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成就。 在现实生活中,贝蒂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一个小护士。这个身份使得她没有太多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论的理解或者辩护,在众人们的眼中,能够对他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的理由只有:她疯了。 多么地悲哀。 然而话说回来,即使贝蒂是一个演员,那么她的下场就一定会好么? 有反例子,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