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Woman on the Roof / Une femme sur le toit
导演: 安娜·雅朵夫斯卡
编剧: 安娜·雅朵夫斯卡
主演: 多萝塔·波梅卡拉 博格丹·科卡 亚当·博比克 Maria Szadkowska-Malinowska Katarzyna Brzozowska Izabela Celinska 多米妮卡·别纳特 Matylda Paszczenko Piotr Gadomski Ewa Stanczyk Agnieszka Rajda Jacek Knap Alicja Truszkowska Marta Rau 米哈尔·加多姆斯基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22-06-11(翠贝卡电影节)
片长: 97分钟 IMDb: tt15257818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惨白到接近过曝的调色,缓慢而克制的影片节奏,时而想起的压抑沉重的音乐,和几乎没有几句台词的主角……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一个只能颤颤悠悠拿出一柄小刀放在身前,用礼貌用语说出这是抢劫的60岁女性时,我看到了以上的一切,以及她抑郁的人生,嫌弃她的丈夫和不争气也事不关己的儿子,越滚越大的网贷,妹妹的冷漠和借款……她孤独,压抑,痛苦无处宣泄也无法讲述,沉默的承担着生活的压力,这些讲出来无关紧要,不讲出来就堆积在她心里成了病。
电影看的人压抑,也看的人伤心。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日复一日形成的苦痛需要和亲近的人分享时,又很难被共情和理解。丈夫是个非常典型的觉得一切无关紧要只关心自己生活质量的人,尤其是我看到他第一次找到女主,责怪她,她在河边一个人蹲下捡起鞋子的瞬间,我心里格外难过。那只是她无数个被抛弃不被理解的孤独瞬间的缩影,而这一刻她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关心,没有探究她做这一切的理由,是不是病了都无人问津,男人口中重复的只有,这是真的吗,你疯了吧和我们太丢人了。字字句句都是把女主推向坠落的窗沿的推手。
我在这一刻看到了责怪孩子的父母,逼疯爱人的另一半,把学生钉在耻辱柱的老师,这么下属的领导……生活的压力和责怪无处不在,而理解和倾听却极难做到。我们都会站在一个高点去质问去责骂,却忘记问一句你怎么了,还好吗,为什么。而女性,长久以来被教育被训练出的沉默和隐忍,仿佛在女主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讲述是矫情,发泄是发疯,请求理解是无病呻吟,渴望被爱是矫揉造作……这些定义和枷锁束缚住了女性细腻的情绪下的表达和抒发,让情绪堆积,让沉默代替了所有的表达,然后积累,爆发,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压抑的疯子。
影片刻画的很好,生活也是这么压抑的,但这样的压抑究竟能被谁看到呢?也许只有同样压抑的人。就像是那场欢迎仪式,我们看到了彼此,托举了彼此,鼓掌,开心,认同,然后四散而去,短暂的快乐之后依然是孤单。只有甩脱一切,开车兜风,把脚放在水里的那片刻,我看到了她的微笑。那一刻的解脱和快乐属于她,很珍贵,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并长久的拥有。
好致郁的电影。看完觉得培养一个能获得纯粹快乐的兴趣、交一些能提供你支持的朋友真的很重要。
———————————— 女主是一个还差两年就可以退休的助产士。但她抑郁了,因为借贷,她觉得很羞耻。也是因为这种羞耻,她一直不愿意向身边的人袒露事情,于是钱越欠越多。她欠了十万,为了还上向领居借的两千块,她带着水果刀,去抢银行。 说是抢银行,但她只是颤抖着说“我来抢银行,女士”“请给我一些钱”,颤抖着从包里拿出水果刀,露出一点,甚至没有把刀伸出来。 然后,柜台小姐报警。女主逃跑。 被警察找上门。 进警局。被拘留,同一个房间的女性在深夜听到她呜咽,来安慰她。让她与丈夫交流一下。 出来,被冷漠地走流程地承认自己有罪。 被送进抑郁症医院。里面有很多女性。 有年轻的,抽烟。出于羞耻,不愿意参加欢迎仪式。女主还在积极自救,她主动参加欢迎仪式,被拯救了那么一刻。但随即,又陷入孤独无助。她在草地上侧卧着,蜷缩起来。 有和她一样年纪的,同屋很凶的那位女士,半夜抠着窗户呜咽。女主去关心她,就像她当助产士那样试图平复她的心情。但是女士说:“你为什么这么善良,你应该学会大吼大叫。”是的,你应该学会大吼大叫。 可是,她这样沉默,是被生活训练出来的。很多女性都是这样。 她不想离开这个精神病互助医院。她害怕回到她真实的、有丈夫孩子嫌弃她、还不上钱的生活中。其实,她的生活比她以为的还要糟糕——因为银行的事,医院已经不让她继续上班了。怕她精神不稳定出事。 她的妹妹来接她。可能因为是她丈夫不想来丢人,所以打电话给她妹妹。她妹妹已经多年没见过她了。但是女主会借贷就是因为妹妹的女儿要出国堕胎。 所以,这个电影也是在控诉堕胎政策?想起来女主工作的那段,年轻的母亲分娩结束后不想看到孩子。应该也是被迫生下孩子的。 她从医院出来之后, 儿子想要逃避这样的母亲,于是要去英国。 丈夫想要逃避这样的妻子,总说自己要工作。 女主向丈夫求救过,但丈夫推开她。觉得她丢人。那天晚上女主赤裸着,跳楼。但未遂。哪怕这样,丈夫还是不依不饶,推搡着病床上的女主,让女主告诉他这不是真的。很不理智。应该想办法,而不是不接受事实。 女主向儿子求救过,但是儿子总是回避,用“明天醒了再说吧”为借口、用一直躲在卫生间洗澡不出来回避。然后不留下一分钱,逃走去英国。 丈夫和儿子都靠着女主生活。但他们都嫌弃女主。女主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只是在窗台向下看着。(两次他们在窗台向下看女主的场景都让我印象深刻) 全片女主嘴角不抑郁的时刻,只有她撞了别人的车加速逃跑,在马路上越来越快的时候,只有她脱掉鞋,脚浸在河里,躺在杂草里的时候。感觉是终于沉默中发泄了一下之后的舒畅。 但是一回到家,丈夫又开始喋喋不休。喋喋不休不是担心女主,喋喋不休的内容是只在意自己的脸面和生活。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女主爬上屋顶。天气很好。
———————————— 很恐怖,因为现实中就算没有借款还不上、抢银行这种事情,很多女性都会走上这样一条孤独的路。
————————
btw 杜比影院好大的屏幕啊,好爽。
被影片简介吸引去买票的,主要是很好奇一个60岁的女人会如何抢银行。所以当她掏出一把厨房小刀在柜台前的玻璃隔断外询问柜员能否给她一点钱的时候,忽然有一点喜欢这部电影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实在是太压抑了,我甚至觉得我是在看我的母亲,我想她们的困境相似,明明有家人却活得像家里的一座浮岛,有困难却羞于启齿,最后无论是抢银行或者跳楼,所有这些看起来极端且荒唐、后果更为严重的举动,都好过面对家人。无处诉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能支援。这曾经是我非常难以理解的事——可现实情况就是,父亲的难题是全家人的难题,母亲的难题是她一个人的难题。
看到女主光着身子打开窗子往楼下跳的时候,我其实感到了一阵痛快。我希望她可以死去,在影片的很多处,在我以为女主处于一个危险边缘的时候,我都希望她可以带着我死去。但是她没有,好像还是要这样疲惫的活下去。直到结尾都没有,只能看到一根快要燃尽的烟,生活最终也不会给我们一个痛快,我便这样郁郁地走出了电影院。
里面有很多赤裸的镜头,女主光着身子在家里面走的样子,其实会让我想到《素食者》里面同样喜欢赤裸上身的女主的一段心里独白:
“我能相信的,只有我的胸部,我喜欢我的乳房,因为它没有任何杀伤力。手、脚、牙齿和三寸之舌,甚至连一个眼神都会成为杀戮或者伤害人的凶器。但乳房不会,只要拥有圆挺的乳房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为什么它变得越来越消瘦了呢?它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圆挺了。怎么回事,为什么我越来越瘦了?我变得如此锋利,难道是为了刺穿什么吗?”
飞身跃出窗外也好,剐蹭旁边的车子后飞驰逃逸也好,还有掏出厨房小刀面向银行柜员,甚至是面对丈夫的问话长久的沉默,在我看来就像是被困在一个金属罐子里的人奋力向外刺出的一个尖锐的凸起,但除了罐子里那个人外,没有任何人真正损伤。向外刺戳成了唯一的沟通方式,但这是无效的,有违期望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大家只会看到一个人在“搞破坏”,也不知道她是为什么。罐子里的人努力过了,也无法逃离。她只能爬上去,可是在天台上只有两个选择,跳下去,或者爬回去面对生活。
电影从一开头洗衣服那里就好干净,天空、天台和女人向后梳的一丝不苟的浅色金发,我再一想起来都是好干净又好安静的场景。里面有好几处让我小小喘息的空间,虽然我知道躺在花花草草间或者躲进疗养院都不会有益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没有那些片段只会让这部电影更加沉闷难耐。在女主被送去精神疗养院的时候,那个欢迎仪式真是让我大哭。当许多双手挡住阳光,被笼罩在其中的女主站起来去够缝隙中的光,借着别人的后背去够。真的还有触到光亮的机会吗?如果能一直没有负担地躺在阳光下就好了。
「你不应该那么善良,你应该学会大喊大叫。」 电影中的细节很多,用了大量的声音渲染人的情绪与状态,关门声、风声、天台打开的声音…… 同时,借由米尔拉与同事(经常熨衣服)、与病友、与家人的聊天,表现了她作为助产士、作为母亲、妻子积压数九的隐忍与委屈。 女主在跳楼后,医院里与病友的互动很令人感动,她们称为“欢迎仪式”。所有人用手臂包围住她,遮挡了她的天空,但当她抬起头,看到从手缝罅隙之间钻进来的光亮,又自包围她的手臂中突围时,我知道,女主会慢慢学会表达自己。 所以,女主开始问妹妹何时可以还钱、向丈夫要来车钥匙、从抓着方向盘生疏地操纵车辆到脸上浮现出笑容,当她躺在草地上,脚伸进小溪,她的天地也向她打开。 看起来,她的丈夫也开始慢慢改变,为浴室里的女主披上浴巾,应女主的要求开始给她泡茶(好可悲)。最后,女主等上天台,但她开始享受屋顶的风、和一览无余的景色。 (但是我实在忍不住吐槽,剧中男性与女性的互动真的让人窒息,女性生产的过程让我再一次恐惧。丈夫、儿子真的很鲜明地体现了父权制里男人的虚伪。不了解家庭日常开销花费、一边享受女主所购买的设施又在得知她负债之后说“这不是我要求你买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