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是仙女 Fairy Tales(2015)

我是仙女 Fairy Tales(2015)

导演: 郭容非

编剧: 郭容非

主演: 王守英

类型: 纪录片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美国

片长: 29分钟 IMDb: tt4842342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2016年8月5号下午,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地下一层,不大的放映厅里挤满了人。在黑暗中,人们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大屏幕上是王守英和一个主持人的对话。
        主持人:你通常设计灵感来自于哪里?你的偶像是谁?
        王守英:香香可奈尔
        主持人愣了一秒,纠正说:“Coco Chanel”。
        王守英憨憨地笑,说了一句:“对对对,就是她”。

    从8月5日开始,毕业于纽约大学纪录片专业的郭容非执导的这部名叫《我是仙女》(Fairy Tales)的纪录片,开始在全国几个城市进行展映和交流活动。这部29分钟的影片,用诙谐幽默的剪辑方式,把那个2014年红遍全国的王守英重新带回了公众的视线中。

    影片讲述了王守英的时尚之旅。第一部分聚焦王守英在老家山东农村举办的一场时装秀,导演作为模特、翻译和现场统筹参与到这场有点混乱但却有趣的走秀中。第二部分讲述了王守英受邀来到上海的某时尚展览。当完全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的设计被置于现代化大都市上海的时尚空间时,她的设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她的作品,给我一种不羁的感觉”、“比较嘻哈、比较另类”,现场有观众这么评论。而影片的第三部分则一改之前的轻快节奏和俏皮风格,似乎想让观众看到王守英在一切浮华散尽之后露出的些许疲惫。

    影片拍摄于2014年,那一年,王守英成为了网络红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红世界中,她的名气和很多其他网红一样,来得快、去的也快。如今打开王守英的微博,如果点击关注,新浪会弹出一个分类建议。王守英被系统自动划分到“搞笑”这个范畴里。

    放映结束后,一位观众尖锐地指出,导演把自己放在影片中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当导演自己也成为了被拍摄主体之一后,会不会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造成消费王守英的效果。导演郭容非表示,这部纪录片中呈现的王守英,是一个真实的王守英,没有平时她参加娱乐综艺节目为了制作效果而需要遵循的台本。在这部片子里,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事实也证明,这部片子的播出改善了王守英在很多人心中的印象。外国观众大多表示王守英是个十分有设计天赋的人,鼓励她坚持进行创作。而中国观众,也通过这部纪录片看到了王守英的可爱之处。

    但导演郭容非通过这部影片获得的赞誉,似乎比王守英本人要更多。这是她首次执导的纪录片,获得了墨尔本电影节的最佳短纪录片奖以及学生奥斯卡奖的提名。“其实我挺难过的,因为我通过这部片子得到的东西比王守英多得多。我现在得奖了,但她的生活似乎还是那样,没什么改善”。郭容非在放映结束后,对澎湃新闻记者这样说道。

    类似的事情并不陌生。15年年初记者鲸书因为一篇《惊惶庞麦郎》一时名声大噪,但庞麦郎本人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当时鲸书的文章一出就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她用冷峻的笔法记录了庞麦郎的生活片段,并尖锐地反映了他的性格以及弱点。也有人批判鲸书带着预设的高傲的中产阶级视角去评价一个来自农村的底层的小人物。这其中的阶级差异一时成了热点,饱受争议。

    王守英和郭容非的关系当然不像鲸书与庞麦郎那般紧张,他们之间是友好的。郭容非到现在都还和王守英保持着联系,他们把彼此当做朋友,会不定期的打电话,聊天谈心。

    然而,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阶级差异是否真的不存在了呢?两者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会因为一部纪录片有所改变吗?答案似乎不那么乐观。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部纪录片的传播以及得到的反响,更多地是导演和王守英二人社会阶层状况的再生产。原本拥有较少社会资源的王守英,生活上无甚波澜。相反,原本便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导演郭容非,则通过这部纪录片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影片中,当王守英的设计被放到上海的时尚展厅中,当她设计的衣服被专业的模特穿在身上,当她的作品被一些背着名包、穿着名牌、拿着香槟的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评论的时候,她的作品获得了价值。这种价值并非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是一种社会属性上的价值。关乎其所处的场域,以及场域中的人的社会身份。从这个角度看,时尚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关乎于审美,而是具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它是一群社会背景相似的人的相互吹捧,是一种社会资本的彰显和排他式的内部流通。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品味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群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的彰显。而区隔(distinction)的背后,则是正在运作的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以及阶级差异代际复制而导致的深刻的霸权。

    这部短纪录片,反映的其实不仅仅是郭容非和王守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来自纽约大学的学生和一个山东农村女孩的故事,而是折射出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报道者与被报道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权力关系。向下研究(Study down)是纪录片导演、记者以及学者采用的较为常见的方式。在关注底层苦难、关注小人物的命运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潜在的权力不对等关系。不得不承认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向下”对于拍摄者、报道者和研究者来说,比向上要容易得多。他们借着社会身份较高、社会资源较多的便利,利用权力关系中的上风优势,能够更为快速和无障碍的展开工作。正如早期的人类学家在殖民地进行的研究,他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被殖民者而非殖民者,投向贫穷的人而非富有的人,投向中下层阶级而非上流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类学家Laura Nadar于1972年提出的Study Up(向上研究)不仅对于学者,也对一般意义上的各种记录者、报道者有极大地建设性。

    放映结束后,郭容非告诉澎湃新闻,几天之后这部片子将在北京驻华外国记者协会举行放映。主办方想请王守英到现场交流。但王守英最近失联了。电话停机,微博停止更新,微信也不回复。

    第二天,郭容非说她联系到王守英了,和她通了电话。“她现在在一家婚庆公司打工,但作息很不规律,所以她不太想干了,因为还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她基本没怎么变,就是现在更看开了,不是特别渴望媒体的关注。对于驻华记者协会的邀请,她不太愿意去。她说自己不像从前了,只要有机会就会往前冲,现在她只是把这些活动当成一种能够赚钱的工作,不再想着出名,不再想着实现梦想,她更加务实了。”

    原文发表于澎湃新闻
  2. “有些人总在希冀着什么,追求着什么,幻想着什么,

    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屠格涅夫

    王守英是山东泰安农村的农民,但她一直坚信自己是个仙女,是时装设计天才,是下一个香奈儿。这绝对是个很遥远的梦想,放在她的身上则显得更加难以实现。我不是一个了解时尚的人,正如同时尚不会去迎合大多数人一般。当这个姑娘在视频中说出“我不相信时尚是不属于草根的……”,那时候,我觉得她真是有着仙女般的纯真,尽管那一刻我很想笑。

    在她的世界中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模特没有按照她的想法走台,所以不好;农村场地的杂音太多,所以不好;所有人都知道她在尝试玩一个不属于她这个群体的游戏,但没有人直截了当的告诉她,所以,很好。

    仙女的世界,我这个凡人真的不懂。不过我知道,什么是客套话,什么是善意的谎言。说实话,在一部纪录片中导演以主角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我很难不往消费他人的方向上去想。对于这部纪录片,小有成就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形容词,对于形容导演也马马虎虎,但对于王守英呢?哦,对,她参加了很多电视节目,有地方台的,有中央台的,然后呢,那个香奈儿的梦想还是像一开始那样离她很遥远,不同的是,她收到了很多的空头支票。这个时候,我有些同情她,不是因为她的经历,而是因为间接看到了这个平等社会的残酷一面。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仅仅想着便能实现的人,那,一定不是你。

    “她现在在一家婚庆公司打工,但作息很不规律,所以她不太想干了,因为还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她基本没怎么变,就是现在更看开了,不是特别渴望媒体的关注。”

    渴望关注?这简直是最正常的人类情感了。可关注的背后不是牵连着责任和义务吗?这个社会会关注仅仅希望获得关注,却无法为它带来价值的人吗?微博将王守英的关注分类列为“搞笑”,一个娱乐化的词语。娱乐是什么?热点、短暂、好笑、一时笑资?还是排遣无聊的小玩具?

    或许最后的最后,仙女自己也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离开凡人这个群体,好让王守英去回到她的家里,好好的活着。

  3. 《我是仙女》是一部关于“网红”的纪录片,也是一部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导演郭容非和母子健一样都毕业于纽约大学纪录片专业,该片同样也是她的毕业作品。

    导演回答提问时说,她原本打算拍凤姐,但被拒绝了,然后才将视线转移到王守英身上。王守英是山东泰安农村的农民,但一直坚信自己是个仙女,是时装设计天才,是下一个香奈儿。

    她每天用闲暇时间进行时尚创作,而且自己做模特,将创作的时装拍照更新到微博。2013年的一天,她在微博上发的这些时装设计得到疯转,她一炮走红,随之非议也跟进。她被称为凤姐二代,大家争相质疑她的审美,因为她的灵感和时装材料完全来自生活——斧头、烂菜叶、玉米梗、废铁甚至卫生巾。

    《我是仙女》是6部纪录片中最轻松欢乐的,讨巧的题材,讨巧的拍摄,讨巧的剪辑方式让这部片子十分好看。导演说她提前问王守英最近有没有什么计划,王守英说准备办一场乡村服装秀,于是导演跟进拍摄。片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导演的主观视角去寻找王守英,甚至还参与事件其中。

    前半部分是乡村时装秀,负责逗乐大家;后半部分是上海之行,升华主题,顺便引导思考。其中前半部分导演一直参与其中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如果说时装秀现场的翻译工作是不可避免的出现,那么其它部分的出现则稍显尴尬。立刻将观影感觉从纪录片拉回到有美女主播出境的新闻片,导演标致的主播长相也不知不觉就从王守英身上抢走很多戏份。

    <图片1>

    导演直言后半部分老天送给她的礼物,原本没有计划拍摄,后来听说王守英受邀到上海才临时决定拍摄的。后半部分的场景和前面形成强烈对比,让片子自然形成一种黑色幽默,从而使这部片子要表现的维度和主题更完整。我觉得导演没有出现的后半部分呈现的感觉和冲击性更好。

    最后一个电影化镜头中,镜头盯着在出租车上打瞌睡的王守英,画面再次回到导演第一次见王守英时的场景。一切就像王守英做的一场梦,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永远不被理解的梦想就像会场里的气球,轻易就被工作人员戳破。这些气球飘得越远,破的越快。到后来发现连梦想的初衷也不见了,是非成败,一切都只在笑谈中。

    另外,我觉得这部片子剪辑和音乐特别棒。后现代的拼贴、重复、动画、老电影和王守英疯狂、戏谑的生活简直是绝配。游静的《坏孩子》也用类似的剪辑方式,让原本沉闷枯燥的片子换发光彩。目前这种剪辑风格在国产纪录片中还比较少,导演的尝试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本片的音乐是那种让你不会刻意感受到的音乐,所以就不知不觉就跟着画面笑,跟着画面沉思。

    导演说美国人看该片时,只会觉得王守英是一个带着梦想,有趣的人。在中国因为网红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让观众自然而然带上有色眼镜。我还特意向导演打听了王守英的现状,她说后来王守英去饭店做了服务员,也渐渐地没人关注她了。最近一个月她试图联系王守英,可是电话打不通,所有的社交网络也不再跟新。

    前几天凤姐开了微信工众号,听说轻轻松松就收获好几万粉丝。我在想曾经的那些网红们,到底还有多少在坚持最初的自己呢?
  4. 钱钟书曾说,“我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往前推300前往后推300年,没有人可以超过我” 我相信此刻,你一定感慨万千,觉得钱老虽然狂傲却有底气,内心生发出一种羡慕,如果我突然再告诉你,这其实是我说的,那你肯定会觉得我是个狂妄自大的二傻子,如果不幸你认识我这么嚣张的家伙,你肯定会调侃地应和道:“你他妈的真是个人才” 好了, 让我最后告诉你,其实这是凤姐说的,百度百科上,凤姐是一个修脚工,那我们不会假设她是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前绝后的修脚工,因为修脚技艺再怎么精湛也难以达到穿越时空,人神共愤,推动社会发展的水准。那我想,你定然会从心底生出一种鄙夷调侃:“卧槽,这罗玉凤她妈的是个傻逼吧?” 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一个辍学的农村女孩,为梦想不顾亲友父母反对,梦想成为服装设计师,每日专心沉迷于自己的设计,并且成功在魔都举办了自己的作品展,你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励志女孩,如果我和你说,这个女孩的颜值和凤姐“不相上下”,你是不是想了想那个辣眼睛的画面,觉得虽先天不足,但是勤能补拙,如果我放出照片,你一定不会这么想了,你是不是特别想看照片?那你就先看完文章,文末附照片,友情提示: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可以再深入假设下,如果有一天,大宝贝和凤姐换了脸,那就热闹了,某黄姓演员早晨醒来发现自己旁边躺的是个长了凤姐脸蛋的大宝贝,他一定会吓得滚下床来,不知道会不会采取法律措施索要精神赔偿,那长着大宝贝脸蛋的凤姐如果在修脚的话,那将是她人生修的最后一个脚,自此以后,目标或许就是大满贯,8000万了,而长着凤姐脸蛋的大宝贝就惨了,估计只能重新靠一些反人类的言论博出位了,其实在我心里,大宝贝和凤姐是一样的,都是业务不精且渴望关注,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说明人类的脸皮究竟到底还能有多厚? 我做了很多例子和假设,其实都是在讲一个问题,普遍存在却不被重视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很深值得挖掘的原因,你想,为什么同一句话,知识分子说和网红说,给你的感觉就不一样呢?而同一个梦想,家世好长得好的人去做梦和无家世无颜值无背景的人做就不一样呢?而同一个男人,丑女睡他和美女睡他你都无所谓,因为终究不是你睡她,但同一个言论同一句话被两个完全颜值不同的女人说出来你又为什么觉得没什么所谓呢? 首先第一层原因就是——刻板印象。 我们认可钱钟书这样的知识分子说一些狂傲的话,而当一个凤姐说这些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她是未来的钱钟书,你觉得她是此刻的精神病,我们赞赏玛莉莲梦露把装土豆的麻袋披在身上拍摄写真,而会调侃一个丑陋的农村女子把白菜洋葱黄瓜作为元素放在时尚秀台上。这些一切都是因为刻板印象,而我们社交大多数也会被刻板印象操纵,即使在大学里,就算老师和我们差不多大,我们也绝不会和老师大开玩笑,因为我们对老师有刻板印象,当学校中表白墙上盛传一个男生时,长得好学习好家境好,你一定想迫切地认识他,甚至都不考虑他的性格品质了,这也是刻板印象,包括今天中午吃饭时,我问朋友,你不喜欢那个男生为什么答应陪他吃饭?朋友说道:“他可是西电的,211啊“,难道是和211交朋友吗? “刻板印象“大都发生在不同的层级阶层中。为什么有刻板印象,就是因为不了解,而对于陌生的事物,最荒芜的人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要么仰望,要么俯视,这就是鲁迅说的:“弱者抽刀向更弱者”的道理,这在今天我看的影片 我是仙女 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王守英这样的三无人群(无学历无家世无背景)在农村办一场服装秀,几乎所有人都时抱着调侃和猎奇的角度,而她的秀举办在上海展厅时,不知道设计者的情况下被采访的人无比用赞赏青睐的眼光审视这些前后毫无变化的作品,并且说出很多高大上的词汇,什么,反实用主义,反享乐主义,我敢保证,王守英自己都听不懂,因为人们都最擅长鄙视来自更底层的阶级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而又通过谄媚阶层更高的群体来彰显自己的身价,这是最普遍最广大的人群。 杀马特为什么会被大众调侃?因为他们不老实本分的在农村种田,而试图冲破固有的原生家庭,做出自认为时髦的发色发型,但是又难以融入到真正的城镇阶级,所以夹在中间非常另类,而几乎所有地球人对于不安分在自己阶级呆着的人都充满了鄙夷和不屑,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英国的凯特王妃即使成为王妃也因为父母来自中产家庭而备受争议,而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到现在我们也会调侃暴发户,为什么呢?因为最荒芜的人只能通过最世俗的标准来判定一个人,那些网红的反常另类都满足了这些人的优越感。 所以说,这就是最荒芜的人性。 那我们为什么对大宝贝和凤姐换脸毫无感觉?因为她们都是一类人,都属于那种业务不精还渴望被关注的那类人,所以对于王守英为梦想的坚守的事情我也觉得可笑,我不是觉得她不自量力,而是觉得她根本没有竭尽全力,很多人,几乎所有人,都把梦想等同于成功,而成功一定是大鸣大放,路人皆知的,但是我觉得,梦想一定是孤独的,梵高活着的时候也不被任何人所关注所接受,可梵高活的像一团火,而王守英不一样,王守英虽然也不被父母亲友支持,但是王守英想火的欲望完全盖过她想设计服装的梦,我们所有人都会这样,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受关注,就顾影自怜,愤懑不平,但是我知道,梦想一定是孤独的,真正有梦想的人,会创造出一个世界,而不是迎合这个世界。 最后我想说,最荒芜的人性才会通过刻板印象来评判别人,仰视活俯视,那你知道,最温暖的人性是什么吗? 最温暖不过就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