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人皮客栈2 Hostel: Part II(2007)

人皮客栈2 Hostel: Part II(2007)

又名: 恐怖旅舍第二站(台) / 恐怖旅舍2 / 恐怖旅社第2站 / 杀人欲室2

导演: 伊莱·罗斯

编剧: 伊莱·罗斯

主演: 劳伦·日尔曼 罗杰·巴特 希瑟·玛塔拉佐 碧悠·菲利浦斯 理查德·布基

类型: 惊悚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7-06-08(美国)

片长: 94分钟 IMDb: tt0498353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美国某大学艺术系的学生:贝丝(Lauren German 饰)、惠特妮(Bijou Phillips 饰)和洛娜(Heather Matarazzo 饰)利用假期来到美丽的意大利罗马游玩。她们偶然遇见漂亮迷人的女模特爱丽克希尔(Vera Jordanova 饰),后者自告奋勇担任三个女孩的免费导游,并承诺带她们去斯洛文尼亚某个乡村小镇——一个更浪漫更舒适的地方——游玩。

演员:



影评:

  1. 在观看续集之前,笔者曾大概地查看了一下故事大纲,说实话,兴趣并不是很大,故事与第一集几乎相同,无非是男人变成了女人。但由于生命中最根本的那种色情与暴力欲还是将第二集完全看了下来,这才发现,第二集的制作水平明显地超过了第一集。
    如果说色情与暴力在第一集中得到了毫无保留地彰显,那么第二集中诸如此类的镜头则少了许多,而且几乎能够达到香艳与暴力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是第一集中所缺失的地方。当然,这与影片主人公性别换位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上一集中,那个存活下来的帕里克斯终于没有摆脱命运的安排而身首异处了,表现这个事实的镜头极具震撼力,无头的死者端坐在餐桌前,一只小猫无声地在死者脖腔处觅食,没有大声叫喊,没有血浆的喷涌,剩下的只是一片宁静,但在这种静态的画面中,诡异恐怖的气氛完全被营造了出来。可以说,这个镜头将暴力更提升到了一个层次,即暴力的隐性,暴力的无声以及暴力存在的任何可能。相对于西方电影来说,东方的静态恐怖影像是十分明显的,而这个镜头所体显的基本属于此类风格,温顺的小猫与残忍杀屠后的现场形成鲜明对比。而小猫的象征意义是否预示着影片将女性暴力潜力的挖掘呢?这一点恐怕也多少有所暗示。帕里克斯之死已经注定了影片将减少血腥,而从心底对观众进行暴力血腥的残酷刺激。
    三个女孩几乎是三个男孩的翻版,笨笨的洛娜想成为作家(为什么想成为作家的人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自信风骚的惠特尼还有影片的主角低调的贝丝。三个女孩在一名性感模特的引诱下前往那个死亡的客栈。由于性别的转变,在开篇部分,剧情的镜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是色情镜头的减退,男孩眼中的性追逐变成了女孩心中的性骚扰,在火车上有段重要的戏份,三个女孩受到了一群无赖的侮蔑与恐吓,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影片对女性的着力点。
    比较起来,三个女孩在对男性的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洛娜羞涩却渴望爱情,所以她当然是最容易受到诱惑或欺骗的人,惠特尼风骚放荡,所以她的以一种女性特有的魅力希望能够彻底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但贝丝则不一样,她更具有男性的特质,首先,她继承财产而且供养着自己的父亲,仅从这一点来说,她是一个强势的女性,所以对男性有种天生的抵触心理。所以,贝丝的爱情主动性绝不是那么强烈的,而面对惠特尼,贝丝有种天生的保护欲,实际上是有种同性的倾向在里面。而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模特阿克塞尔。影片虽然没有直接用镜头表现,但通过几名女孩的眼神我们不难猜出,这个模特其实是一个变性人。而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贝丝却表现出了信任与好感,无疑的,贝丝接受了模特的双性身份,从而反证,贝丝的性意识其实也是双性的,在心理上,她即是一种女性的欲望又兼具男性的征服欲。
    与第一集比较起来,香艳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力量,取而代之的是女性的心理,而这种心理是具有明显的性意识的,于是,色情镜头被隐藏了起来,不再通过男性的视角去展现,这一点是符合剧情的。
    到达客栈以后,三个女孩立即被人开始竞价,这时便出现了两个人物,托德和斯图亚特。这两个人物的出现可以说是完全摒弃了第一集中的纯正杀屠,相反引入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为什么要杀人?这个世界还有些地方是没有法律的,是依靠金钱来主宰,人们可以为所欲为。托德与斯图亚特一方面代表了掌握金钱的权力机构,另外一方面,他们的对话开始对杀人这种行为进行讨论,正如胆怯的斯图亚特所说,我们的行为是否是变态,但托德解释道,这是一种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在没有法律的地方,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强权,依靠金钱,杀人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或者说是一种仪式,是能够令自己强大起来的仪式。
    很有意思,对于两个男人而言,他们的猎物却是三名少女,于是金钱与强权还有性的强化几乎完全体显在这种猎杀与被猎杀的关系中了。
    洛娜的死是影片将情色与暴力统一到极致的场面。客户竟然也是一名女性,她杀洛娜为的进行一场血浴。在世界所有的文本中,女人对女人的仇视远比男人对女人的仇视更加可怕。当蜡烛被点燃的时候,当挣扎着的洛娜被一点点割去生命的时候,安逸的客户却在享受一场女体的盛宴,血液不但成为一种嗜好,更将女人之间的那种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人为了自己的享受或高贵可以肆无忌惮地残杀其它的女性,这一点是现实在影片中的暴力体显。
    洛娜由自己对爱情的极度可望而落入陷阱,惠特尼则由于极力彰显自己的女性魅力而忘记了警惕。惠特尼的死亡更突出表现的是托德的变化,当信心满满的想成为一个超人的时候,他面对着生与死则表现出了怯弱,于是,他退缩了。这不仅仅是剧情上人物的丰满所需,更重要的是,那种通过杀人获得自信心获得强大力量的想法在此倒掉了,导演通过托德的转变将冷酷能够让人强大的这个理论否定掉了,这是导演意识的明显带出点。
    而贝丝与斯图亚特的较量则是影片的重点。贝丝的被抓还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她相信了模特,所以,三个女孩被抓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出于女性本身的一种认知上,只不过这种认知有些时候变得不那么温馨。然后就是斯图亚特的转变,斯图亚特并不是一个变态或强权主义者,于是,他试图放掉贝丝,可贝丝无意中的一种话却令他转变了。受到妻子的压迫,杀人成了一种发泄,而发泄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让自己强大起来。虽然他强大的根源十分可笑,仅仅是在对妻子的胜利上,但毫无疑问,这种性别上的较量令斯图亚特处于一种颠狂的状态。对女性产生了一种仇视心理。但男人是否真正能离开女性呢?当贝丝花言巧语引诱斯图亚特的时候,男人再一次失败了,他终于被贝丝绑缚在了椅子之上。贝丝由于强大的财力而获得了自由,更重要的一点,她剪去了斯图亚特的生殖器,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极具性象征意味的。斯图亚特由于受到妻子压迫而无处发泄,这种胆小怯弱的举动更象是一个阉人,所以贝丝的行为只不过把斯图恶特打回了原形,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贝丝也由此完成了自己女性身份的转变,即从开始的性别模糊变为一个纯男性的身份,有钱并且会利用钱,这是一个社会人的代表特征,杀掉男性本身就是取而代之的意味,是超越男性的,尤其是最后杀死模特的举动,从心理与生理上都彻底成为了一个强势的权力者。
    影片把当第一集中的色情完全转化成女性意识的体显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绝不能由此而判别此片带有所谓的女权色彩,因为片中最大的赢家绝不是女性本身,而是金钱,一种权力,女性与男性的对峙以及暴力的实施在金钱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贝丝之所以能够解救自己绝不是由于女性身份,而是金钱更多的原因。所以,回归到托德所说的话中,在没有法律的地方,是金钱让人们为所欲为,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的暴戾与罪恶。
    无论是影片中的受猎者还是猎捕者,以及观影的人都在承受着金钱的拷问,于是,色情与暴力在本集中显然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仅仅成为金钱作俑下的某种产物而已,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被各种表现所掩盖然后却归纳出来的社会问题。影片中那群流浪儿拒决糖果而要钱的行为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说一句,影片打死孩子的情节虽然表现了幕后人的冷酷与残忍,但似乎与主题是悖离的,而美国影片中这类镜头一般也不会用的,所以杀孩子镜头无疑是影片一大忌,不知道它是如何通过美国电审的。

    韩兮
    2007-6-21于通州
  2. 看完《人2》,很多朋友说2是一部烂片或者说2跟1比差很多,我不是很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觉得2比1拍得好! 好就好在导演在1纯粹追求血腥场面给观众造成的视觉极限冲击的基础上在2里注入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
    当然这并不代表2就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还是先说说它好的地方吧:

    1. 第一个让我震撼的是当3个女孩入住客栈后,那个店员在地下室里将她们的照片和资料放在网上拍卖,这时有一段慢镜头穿插着音乐,通过剪接,不同脸孔肤色的尊贵的客户们或对着电脑,或手捧硕大的商务手机,对着屏幕充满了期待,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有好几个客户都是在和家人相处或者在和下属开会的时候还在从事杀人资格的竞拍,假装平静的外表下埋藏着刺激的惊喜和阴暗的人性,这是导演对权贵阶层道德尺度的一次批判。同时也是对大多数现代人,特别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商业社会剧大压力下难以平衡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真实写照。

    2.导演在刻画那个美国客户(Sorry,忘了他的名字)嚣张暴躁自大的同时特意加上了他的朋友Stuart,他外表懦弱,保守,本分而又照顾朋友情意,他踏上斯洛伐克和去接受文身都有一种被逼的感觉。但是为什么那个外表刚猛,满嘴脏话,喜欢刺激的猛男一不小心把那个女的头皮割开之后立即崩溃,最后被狗咬死;而外表文弱胆小的Stuart却最后爆发,其变态和残忍不逊于任何杀人者,当然最后的下场也很惨烈。我在这里思考到了2点:
    a.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除了眼睛男Stuart个子小一点,外表弱一点,这两个家伙长得实在是很像,特别是两个人进入密室穿戴好杀人的服装戴上头套(有点象游泳帽)的样子,简直就是一对双胞胎。我怀疑导演之所以这样安排的原因就是想揭露人的人格分裂的一面。其实两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两面。外表暴躁大胆邪恶的背后是胆怯和良知;而外表文弱平静下面却是难以料想的邪恶!

    b.很明显Stuart是一个气管炎,平时肯定受了老婆不少气,所以他把那个女的当成自己的老婆在那发泄自己埋藏以久的怨气。让我想到了《American Beauty》里的Kevin Spacy,这是一种对中年男子心理的一种极端释放!(呵呵,只是我遐想的,我还没到那一步)

    3.另外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当眼睛男和他朋友接到信息后离开酒店(好像有好多美女服务的地方)前往屠宰场的那一段,导演特意用了慢镜头而且用了很空灵幽怨的背景音乐,女声充满了哀伤和无奈,是对即将面临被杀的受害者的同情?是对创立这种非人活动的组织的控诉还是对这些付费去杀人寻找刺激的富人的批判呢?看到这里我比较受震撼。

    当然影片里并不完美,比如跟第1部相比只是简单把3个主人公的性别换了一下,还有感觉时间太短了,最后的结尾草草收场,而最后冷静女用大斧子将女模特的头活活砍掉也是比较牵强的。第2部导演用的标题是”Part 2” 不知道第3部或者第4部编剧还能想出什么高招来继续这个恐怖小镇的故事。

    另外影片的上映对斯洛伐克这个国家的名誉肯定有非常恶劣的影响,真不知道那里的人会有什么感觉。至少对那里的旅游业会有些负面作用吧!
  3. 看第一部那次,自己心急。看后和朋友谈论,此君一语中的,反问道:难道你没看出来那是美国人对欧洲小国小镇的恐惧的放大吗?当时我觉得挺丢脸的。因为我被纯粹的暴吝蒙住了眼睛。

    第二部看的就比较仔细。也可能带着这样的领悟先入为主地去解读,所以处处都可见证据。斯洛文尼亚,长长的名字,古老的历史,原貌的小镇,怪吝的民俗,兽类图腾,又穷又富。对美国人来说,是一点点异国情调,也是根深蒂固的不解的源头。这种沟壑是很难解除的,因为东欧文明保存得如此完好,金钱却又将世界稳固地捆扎在一起。当女主角在夜晚的派对上尽兴欢笑跳舞或稍有迟疑的时候,镜头里一直有涂着胭脂的乡村女孩对着小舞台上死神砍人的戏码开怀大笑。

    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或者说,更通俗易懂。女学生还以为是浪漫的小国游,充满艳遇,其实已成为国际暴力组织——抑或说“庞大的企业”更合适——明价标出的笼中兽。互联网被纠缠到戏里,给了电影一个明白无误的时代背景。我个人挺欣赏这情节:简明扼要,几个镜头之间就跨越了年龄、国度、年代、手段,惟独在性别方面偏向于男性(这点和结尾相比更显得意味深长)。
    暴力和金钱直接挂钩。比起前一部来说似乎更粗俗更直接,也少了几分可供解读的空间,但作为电影续集来说,是挺不错的推进。

    第二部明显增加了女性元素。这让画面更好看,悬疑更吊人胃口,也在所难免地让男性成为弱势群体。唯一的女逃生者不止是又强悍的求生欲,还有富可敌国的财力,这才允许她存活下来。其中的寓意实在是昭然若揭。
    扮演暴虐主控角色的有两者:一为本性,二为金钱。
    有趣的是两位美国男性购买者的扮演者都是绝望主妇中的衰男选手,此番更是衰到不得好死。典型的成功人士、中产阶级,在这个电影里被按到令人羞耻乃至嗤笑的地步,其可怜的暴力奢望也那般弱不禁风,几乎是笑话。有钱买罪,却无力作恶,更连逃生的本事都没有。不管别人如何,在我看来,这是对物质生活、中层社会本身的巨大讽刺。

    然后就是,对女主角比较喜欢。
    对结尾过于仓促觉得很费解。
  4. 看了人皮客栈1之后,然后知道还有2和3.于是就接着看了下来,看完之后如往常一般看看评论。但是,没想到关于这部电影有那么多的不同意见和想法。虽然每一部电影都有争议,但是没想到居然吵这么凶。上一部我看的这样的电影好像是《水果硬糖》。
    先说说剧情,如第一部雷同的是都是3位主角,都是一样的地方,都是一样的目的(男的去找女的,女的自己去旅行)。本质都是人们对自己欲望的一种追求,没必要女人黑男人好色,也没必要男人黑女人对衣服 化妆品和装饰品的花钱无度。这些都是欲望在作怪,没有谁比谁高尚,更没有谁绝对的对与错。
    请注意这两部电影主人公去那罪恶之地,都和俊男靓女有一定的关系。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童话故事的陪伴下长大的。有人说,童话是孩子们美丽、善良的童心结出的七色花。童话故事塑造了儿童美好的心灵,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让他们认识到真、善、美,多了一份天真和纯洁。然而,研究发现,童话故事并不总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对孩子们有百益而无一害。它们对儿童的伤害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格林童话》中有很多类似《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因为女主人公长得美丽而被别人喜爱,并且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童话也一直深受小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最爱。然而,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教授葛劳尔•霍兹则认为这类童话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因为这些童话在无形中宣扬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拥有美丽的外表,一个人就能取得成功并得到他人的青睐。
    葛劳尔•霍兹和同事对168篇格林童话进行了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童话都有对外貌的描写,平均每篇14处,每5篇童话中就会有一篇把相貌丑陋的姑娘写成凶神恶煞的坏人。这些童话在教给儿童人世间的是非善恶时,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刻上了这样一个印迹:好人都是英俊美丽的,而长得丑的一般是坏人。葛劳尔•霍兹认为,经典童话给儿童心理带来的危害不亚于宣扬色情与暴力的音乐和电影。——《百科新说》
    第一部和第二部里面第一个被害的都是有着作家梦想的青年,我不知道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情况。作家在我们看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理想主义,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切实际吧。(我是这样认为的)也许正是这种情节的存在,导致了他们第一个死。记得电影里有这么一段话(你不认为我们疯了么?该死,当然不。老兄,你看其他那些没有法律的地方,人们整天都在做这种事)这种事就是电影中的买卖和杀人。斯洛伐克尽管有宪政制度存在,不过它的宪政配套设施是很糟糕的,具体地来说,律师和司法制度的具体应该如何操作还是成问题的,打着法治的旗帜,但仍旧是金钱说了算。就是在这么一个国家,发生了这么样的故事。也对,当你满足不了温饱的地方下怎么去谈论精神?试问,你见过原始社会有社会学家这一类人么?毕竟没有几个人像朱自清一样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整个故事发生在中欧斯洛伐克,而不是如同其他影评所说的东欧。不过这个国家的确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份子,而且经过了4年的政治体质改革。这个国家不是电影中所描绘的一样穷,2009年1月起加入欧元区。其人均GDP已达到16000多美元。要知道,即使在美国贫困线也不过在2W美元而已。也许,局部有如同电影里穷的小孩子。局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在电影中,那些参与买卖杀人的无一不是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衣装得体、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睦的家庭、不俗的谈吐。可是,他们的家人和身旁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在如此的外表下,居然有着如此邪恶和毒辣的用心。参与里面的一群人里面有的有了孩子、有的还有了孙女,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三观使他们的人性居然扭曲到对比自己孩子都大不了多少的人下如此的毒手。也许是他们在物质上已经找不到对自己麻木的心理足够刺激,转而去做这种事。我等还在刚在无忧温饱的人,对于电影中的人的心理也只能如此联想。还有电影里面那个看似人畜无害的人居然变成了害人的人,那个本想着折磨别人的人最后却因为下不去手被狗活活咬死。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啊。。。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另外一面。给你看到的不过是她或者他想让你看到的一面,你看到的也许是真的,但不是全部。就如同艺人的包装,公司给她的定位是小清新,你看到就是小清新。没有艳照门,你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阿娇是这样的;没有阿SA的公开申明,你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她不是想象的那般永远都是少女,她已经结婚5年。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人生而有原罪,但不及魔鬼;人生而善良;但不及天使。再光鲜亮丽的人,都有你不看到的邪恶。
    最后,小吐槽一下,本来是要打完了的。结果,自己手贱后退了,就白打了不知道多少。没有条例了,想到什么就说了什么。第一次影评,有不好的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