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 Postia pappi Jaakobille(2009)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 Postia pappi Jaakobille(2009)

又名: 盲神父與假釋女 / Letters to Father Jacob

导演: 克劳斯·哈洛

编剧: 克劳斯·哈洛 Jaana Makkonen

主演: 卡琳娜·哈萨 尤嘎·盖诺宁 海奇·诺西艾南 埃斯科·洛依奈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芬兰

上映日期: 2009-04-03(芬兰)

片长: 75分钟 IMDb: tt1364487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莱拉(卡琳娜·哈萨 Kaarina Hazard 饰)犯下重罪被判了无期徒刑,她将在铁窗之后度过她卑微的余生。一次偶然中,莱拉得到了一个假释的机会,然而作为交换条件,莱拉必须前往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镇,协助当地的牧师雅各布神父(海奇·诺西艾南 Heikki Nousiainen 饰)工作。尽管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但为了重获自由,莱拉只得动身。

演员:



影评:

  1.   这是导演克劳斯•哈洛以镜头写就的使徒书信,写给主、神父以及凡人。伯格曼之后的北欧,风景旧曾谙。

    天堂

      我不能不认为,这就是天堂的模样:碧天流云,水草丰茂,宁静从面前一直蔓延到遥远的湖畔直到天边。一间简陋的乡间小屋,一座朴素的乡村教堂,屋檐之上,天幕之前,十字架清晰可辨。就像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祷告,周日礼拜,受洗于教堂,埋葬于墓地,那是永恒的时间,一千年也宛如一天。
      天堂,只不过源于信仰。
      克劳斯坦承他的确是要拍摄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因此,你不要被如诗如画的镜头、清澈悦耳的琴音所欺骗,认为这是一部温情脉脉的治愈系电影。这个由一位寂寂无名的女性剧作家写的平淡故事,在克劳斯的镜头下展现出北欧民族对信仰的执著与虔敬。这只是发生在世界边缘的一个小故事,却成了银幕上的神迹。
      壮硕的芬兰女人蕾拉不知犯了何种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孤独的服刑十二年后,她被一个匿名者保释出狱。监狱长令她去一位目盲的乡村神父那里做助手,蕾拉怀着对世界强烈的敌意和不安,来到了雅各布神父所在的乡村。让罪犯到教堂里劳作以赎罪,这在中世纪并不鲜见。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医生维萨里就曾被教廷勒令到耶路撒冷朝圣。所以,假如我是不信神的蕾拉,对到教堂里工作一定会心怀抵触。蕾拉与神父相见后,只是机械的给神父念那些要求祈祷、寻求帮助的信徒来信,按部就班的回信,日复一日,乏味且烦躁。
      这时唯一安慰我们的,是每次邮差从夏风吹过的林荫泥土路上骑车而来,“给雅各布神父的信!”树冠摇曳,琴声如诉,真美啊。美丽转瞬即逝,当信笺渐稀,时光枯萎,春去秋来,神父与蕾拉之间犹如持续拉伸的钢丝终于断裂。有一天,神父和蕾拉在教堂里发生了冲突,蕾拉认定神父对信徒包括对她的拯救,只是为了成全神父自己的道德,而不是真心的帮助她。神父和蕾拉都陷入精神危机。但他们绝处逢生,神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蕾拉在一场未遂的自杀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在念完最后一封信,一封虚构的信同时也是一场真实的告解后,蕾拉得到拯救,神父带着喜悦升入天堂。
      与克劳斯其他的作品相似,影片镜头的节奏一如既往的舒缓稳重。他的电影总是使我想起阅读《圣经》时的感受:娓娓道来,处处动心,时而是散文,时而是诗。在片中天地之间大自然的静美之下,镜头重在刻画神父和蕾拉的面庞,二人的区别是如此明显:神父看不见你,你却能看清他的脸,体会到他表情的局促、伤感、痛苦其实都是一种“我主慈悲”的写照;蕾拉看得见你,你也看得见她,你与她是那么的相似,不信神,吝惜爱,目光里盛满对整个世界的不信任,却又分明让人感到一种期待救赎的怜悯。我不得不说,尽管克劳斯与伯格曼气质迥异,但影片人物的这些面庞,我必不是第一次见到。

    罪与爱

      人生来有罪,这样的话基督教文献里俯拾皆是。我们此时固然不必追究原罪这个话题,倒是不妨说,即使在科学与理性毫无疑义统治着的现代社会中,人仍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人类与公元零年时一样脆弱。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承认这一点,或者承认也未必在意。就像蕾拉,从影片开始就身负罪愆,似乎丧失了爱的能力。但她并不以为然,照常吃饭睡觉,读信写字,恐吓邮差,不爽神父时还顶个嘴。这与我们过的生活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么?
      直到蕾拉与神父在教堂里发生冲突的那一天,才把所有的矛盾、误解、虚无和绝望都从内心深处驱赶到大地上。那天是雨天,发生的事情原本极为简单,神父第一次身着道袍,告诉蕾拉说他要去教堂主持婚礼,让蕾拉一同前往那个孤单伫立在大地上的石头教堂。他们等了许久也没有宾客前来。只有神父一个人在空荡荡的祭坛前,说着婚礼上人们耳熟能详的那段“爱是持久忍耐”,他的盲目之前仿佛有着最虔诚的男女。蕾拉忽然意识到,这场婚礼并不存在,纯粹是神父的想象。于是蕾拉残忍的说出真相,“没有人来!没有婚礼!”神父霎时陷入慌乱,那种窘迫的表情令人心酸,颓唐的瘫坐在椅子上。“我只是上帝实现慈爱的工具”,神父如是说,他先天的盲目隐喻了他的原罪,因而他才选择成为沟通上帝与凡人的神父,给人们祈祷是他作为神父的使命。他一辈子都执著于此,即使在蕾拉用一种现代人的狂妄语气质问他:“这些祈祷有什么意义啊?”神父也不愿意承认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仰上帝,他宁愿对蕾拉说,仅仅是“人们不再需要我”。
      此时蕾拉说出了影片中最重要、最犀利也最谬误的一句话:“你帮我申请假释,只是为了想拯救别人(来成全自己),我不是那种需要你施舍的信徒!”多么令人耳熟能详的逻辑啊,就像罪人们对耶稣说,你被钉上十字架只是为了成全自己。
      曾经,人类基于自身的有限性而信仰,通过上帝来实现自己的超越,凡人甘愿接受上帝的拯救。神父作为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负有拯救罪人的义务。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让宗教的救赎竟被误解为一种道德压迫,自由泛滥更让一个人认为堕落也是合情合法的。这才是令神父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他无私奉献一生,却被认为是自私的;耶稣以生命为世人赎罪,却被认为没有意义。面对危机,神父只能孤独的在教堂食圣餐,饮圣水,躺在大地上。他反复诵读《哥林多前书》第13节那句话:“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于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知道,神父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神父没有和蕾拉辩解,他甚至说也许的确为了自己,但他更确定的说:“这是神告诉我回家的路。”
      而蕾拉的路注定坎坷。当她误以为神父对她的帮助只是为了成全自己的高尚道德时,她不仅愤然拒绝帮助神父回家,而且决定离开这里。她从神父的全部储蓄里只拿走一部分钱预备付车费,在我看来这不仅不是偷窃,而是蕾拉第一次表现出人性中的不贪婪,这是她走向救赎的根柢。出租车来接她了,她却猛然意识到无家可归,随即陷入了绝望,绝望到准备自杀。正如加缪所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即自杀。在我看来这也恰恰是基督教否定自杀的原因。蕾拉在上吊的绳索圈里延宕良久,回味神父的行为,雨水漏进来,打在耶稣像上,宛如泪水滂沱。蕾拉找到了内心中爱的能力。
      神父与蕾拉的冲突终于化解,但二人之间看似相互救赎的关系,其实只是神父在救赎蕾拉,绝非心灵鸡汤式的相互救赎。正如上帝对人的拯救是绝对的,当蕾拉意识到了自己的脆弱,就不能拒绝拯救,也就理解了神父,理解了人的有限性,这才是信仰的发源地。克劳斯曾说:“这部片的主题,也是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人类脆弱时刻的描绘,并以此实现人类生命真正的价值。”

    最后的信

      在耶稣尚未殉难的时代,他的使徒们在羊皮纸上写下书信,用虔诚的话语给苦难中的人带去福音。从此,我能数出一长串谦卑的名字,他们都在信笺的末尾写下“愿主与你同在,阿门”。尤其是和海萝丽丝演绎出伟大爱情的教士阿贝拉尔,他留给人间的正是亲吻神学的宗教情书。
      在《给雅各布神父的信》中,神父也是这样一位神与人之间的信使。他严谨而且敏感,蕾拉与他初次见面,神父拿出面包和茶,当他在餐桌坐下的那一刻,正午的钟声恰好敲了十二下。这说明神父是按时吃饭的,对一个神父来说,这样精准的守时恰好说明了他的虔敬,而不只是古板规律的生活。他收到的每一封信,都捆扎好放在床下。蕾拉在片中给神父念了三封信。第一封,是一位忧心孙子能否找到工作的奶奶;第二封,是一名课业繁重希图有所进步的学生;第三封,是一个在神父的帮助下逃离家庭暴力的女人。可想而知,神父终其一生做的事情,不过就是每天聆听写给他的信,然后祈祷、回信。写信的都是普通信徒,谈论的都是日常琐事,但对神父而言,凡人的需要意味着信仰的存在,也就宣告了上帝不死。这就让最琐碎的事情也变得重要起来,尽管凡人的生命都是由微末小事所组成。这就是神父的伟大。
      蕾拉起初没有体会到这些,她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写信的芸芸众生中一员,她对这份工作很不耐烦,她拒绝给神父代笔回信后署自己的名,有些信的地址她会不告诉神父,甚至一度把一叠信扔进废井。等她终于理解神父做这件事的意义时,她也为不再有人写信而焦虑。她逼迫邮差大声地谎称“雅各布神父的信”,撕一本杂志假装撕开信笺,而随口编造了一个女人丢狗的平凡故事。蕾拉的诚实显示出她不擅虚构,于是很自然的讲述起自己的故事——一个爱与罪的故事——蕾拉之罪的悬念到此才得以揭开:恰恰是她出于对姐姐的爱,杀掉了家庭暴力的姐夫才获罪。
      这是神父收到的最后一封信,虚构的信,却也是最真实的信。曾在空荡荡的教堂里祈祷却无人来告解的神父,也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寻求告解的人。蕾拉哭诉了曾发生的一切,神父当然知道她讲述的是谁,于是对蕾拉和观众说出了另一个秘密:保释蕾拉的不是神父,而是一直在寻找她的姐姐。神父拿出一叠信,那是蕾拉姐姐和神父之间的来信。蕾拉恍然大悟,是神父一直在指引着姐姐,如果神父只是被动的保释蕾拉,那必然是不够的,神父做到的是重新建立起蕾拉姐妹之间的情感纽带。蕾拉于是从杀人的“罪”中被救赎,更印证了她本性的“爱”,她是和所有信徒一样的人:拥有爱并且渴望救赎。
      其实,目盲的神父对蕾拉的一切洞若观火,甚至在他被质疑动机的危机时刻,他一度想把蕾拉姐姐的信拿给她看。但神父还是耐心等到了蕾拉的主动告解。“人所不能的,神却能”,神父对蕾拉只说了这一句,足以令蕾拉醍醐灌顶。神父的盲目其实不只是情节设置的方便,更是一种修辞:信仰并不必要耳聪目明,而是要善待自己的脆弱,主动去爱。影片中,观众循着蕾拉的目光看到过挂在房间上神父年轻的照片,那一刻,我的确觉得神父目光如炬。
      神父必是带着喜悦升入天堂,因为人间的使命悉数完成。我忽然想起导演克劳斯在获得由伯格曼本人颁发的“英格玛伯格曼奖”后的一次访谈中说到的话:“我从前不是基督徒,但现在是。”

    刊于《看电影 午夜场》2012年第五期“月度推荐”栏目
  2. 虽然只有74分钟 但每分都是精雕细琢的。

    画面很美。是细心设计过的。
    光处理不错。

    故事很简单。盲神父与假释女。住在一个偏僻的乡野。
    神父每天等邮差送信来 借以与信徒沟通。

    初识 假释女对神父的不信任 不屑。看到钱后想出走离开。
    被神父的“Home”一词刺激到后 抛下神父 摔门走出教堂回到小屋 拿起行李厢就往外走。
    但我知道她走不成。她打电话时我还在想 难道是要在电话里完成对她的挫败么。。原来导演更精明。是让她做到CAB上面 才在司机的提问下 傻呆在那边。被打击到极点 终于了解自己的内心了。她完全不是冷漠的 或坚强的 她是需要神父开导的。
    在两人都企图自杀但不成的情况下 又悄然转为平淡。但这次是陷入低谷了。假释女也意识到自己随意丢弃神父的信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举动。于是她想要弥补。
    本是善意的谎言 但却最终成了她吐露真情的契机。

    其实 神父一直在等她告解。
    等她面对自己 等她主动告诉他一切。
    他说我有东西要给你看。于是拿出一叠信。
    她的姐姐没有责备她。却是一直关心她。
    是她自己固步自封 以为她是个众叛亲离的人 是个没有人关心的人。

    在之前她问起 是你来帮我出狱的么? 神父都没有正面回答。

    而此刻 还穿着睡衣 老态毕露的神父起身 说要进屋煮点东西 让她慢慢看信。他没站稳 差点摔倒 她伸出手 有力地紧紧抓住了神父。这一细节 不仅为之后神父的突然猝死垫下情理之中的伏笔 暗示他已经不行了 而且是我觉得最感动的一个动作。他们第一次肢体接触了。要知道 对一个盲人来说 能切实地摸到对方是多么重要。不然对他来说 世界就是虚无的概念组成的 假释女只是个同处一空间的活人 他只对她的声音熟悉 至于她长什么样 穿什么样的衣服 表情如何 他一概不知。记得第一次见面 神父伸出手去想握手表示礼貌 假释女没有理睬他。而这一握 是两人第一次的融和一致 假释女被神父所救赎 同样 神父也在为假释女开导的过程中 再一次感受到作为神父的强大满足感和被需求感。两人的互相救赎与灵魂升华。然后神父伸过另一只手 轻握假释女的手 说“and coffee". 啊。。是多么温情的画面。

    接着假释女进屋后 提起已经烧开的水壶时 我就有不详预感了。。
    果然。。唉 我当时就想号啕大哭了 无奈是在公众场合 勉强收住 不然真会哭得很凶。


    嗯。两个人物。一个故事。转变。互相救赎。
    画面干净 构图好看 背景钢琴曲适时 安静又有力。
    routines处理得很好。每天邮差都来叫嚷着来送信。
    只要天晴 他们都坐在杂草丛生的花园里读信。

    但其实我觉得假释女就是造成神父死亡的直接原因。
    唉。。。也许有时候 救赎一个太堕落的灵魂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去感化 教育她。
    看到神父在教堂里因为想不起经文 而责备地 懊恼地 痛苦地敲自己脑袋的时候 我就很揪心。这老头子。。
    有时候我在背GRE单词 却实在挺不住 昏昏欲睡的时候 我会猛抽自己嘴巴 或者咬自己手背。同样责备自己太无能。唉。

    祝神父在天上安好。

    他不但解放了她的灵魂 还给了她姐姐的地址。实在的 帮了她一把。
    真是做到底了。

    神父眼盲心不盲。


    看完整场弄湿了三张纸巾- -

    此片还让我联想到另一片子 亚当的苹果

    同样是神父。让我好感动。
  3.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22:34-40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哥林多前书13:3-7

    本不愿写什么,因自己在这部电影上倾注太多,看一次哭一次。我知道,为了写这篇文字,或许还要再哭一次。只是主啊,若是你要借我之口,让诸多不理解你,从而不理解基督徒的人,明白你对世人的爱,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求你使用我。
    如我自己所感,这世间人性已无值得爱,可爱之处,然而遇到了你,我才相信,你要救的不仅是我。求你洗我察恨人心的罪。

    本文写在“它带我找到回家的路之后”“神性的强大源于无私的爱”“救赎 是互相的”三篇影评之后,是否构成有力地辩驳,判断也不在于我。
    感谢字幕组,感谢一场不完全的讨论,感谢导演,最后,感恩的心献给 神。

    神父:
    14分钟(对蕾拉):这些信都是祈求信件,(也许这是慢慢透露给她,她姐姐来信的好机会)人们请我们为他们祈祷,让他们更接近上帝,让他们知道并感受到,有人在守护他们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上帝的孩子是没用的,他们都不会被遗忘…我很看重这些信,请神饶恕人们。(你说假释?如果不是你姐姐来信,我根本不会知道你啊。)我只是上帝行善的工具。
    27分钟:我没有信了。(蕾拉:你怎么受的了)我相信很快就会有来信。
    30分钟:还是没有信来。
    31分钟:我想起了很重要的事情,教堂有个仪式,我不能错过,我记得的。
    34分钟(教堂):主啊,为什么我祷告不下去呢?宾客就要来了,我为什么心乱如麻?…我可以背经文…哥林多前书…(蕾拉进来,告诉他没有人)连受洗礼都没有吗?难道是我记错了?是啊,我很久都没有过教堂的服侍了,一直以来都在给人回信,现在信都没人给我写了,这年头谁会需要一个瞎眼神父呢?
    独白:这本圣经我从小带在身边,我都会请人念给我听,特定的章节或诗歌,然后我背下来。然后向人们布道。我以为,为人祈祷是我的使命,我真是想太多。现在都没人要写信给我了。

    [雅各神父是自小失明,从墙上那副(白瞳仁的)相片就能发现,他自豪地成为了神父,而且很骄傲自己能被神使用,为众人服侍和代别人向神祷告]
    蕾拉: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神父:如果人们不寻求帮助,那么就表示上帝不再被…(神啊,宽恕我,我怎么能这么想)…不(一定不是这样,人们怎么可能不需要神呢)…是我不再被需要了。或许事实就是如此。我刚刚想要祷告,却想不到…要说的话。(被打断)

    52分钟:蕾拉端茶进来,神父自己默默地念哥林多前书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抬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神父:这些信,蕾拉(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换放到身子的另一边)
    “我以为我做这些事是为了 祂,但或许正好相反,或许都是为了我自己。也许这是 祂支持我,引领我回家的方法。”
    主啊,我以为自己在被你使用,在服侍和爱他人,我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用来帮助人,我如此热切地等待着他们来接近你,虔诚地为他们祷告,可是你最后却让我发现,其实我只是个废人,人们根本不需要我,如果不是你,我这个从小的瞎子还能做什么呢?这么多年来,恰恰是主你的爱,通过人们对我的需要,支持着我走到现在,带领我最后回到你那里。

    我已经再无言,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将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在主的事业上,临终痛苦地发现,他所做的一切所感的一切都是幻影,自以为无私助人的使命感,然而却成全了自己(然而这种对此生近乎全盘的否定是多么大的打击,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打击之下,才显出 神恩的隆厚),幸福地度过了一生。在此刻只发现主对他的爱不变,如果问这个人是真正的基督徒吗?还可以质疑这种痛苦地挣扎,还可以借着神父自省的话头说,是啊,你这辈子都是为了你自己。
    世人啊,你们想像邮差一样,用这种“为自己”的解读,来理解一个为他人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临终前对主爱的醒悟吗?他这辈子几乎从来没想过自己,你们还要借他临终前的自我刺伤,来作为你们活在世上自私的借口?
    是的,按这种逻辑,耶稣为世人死,你们也会说,你这是为了自己。是啊,即使如此,神子也要用血救世人,这是何等的爱。如果蕾拉不忏悔,也许她再难以回到这个世界,仅仅因为一次过犯。如果不是神的宽恕与安排,挣扎在牢狱的自我麻木和遗忘中。是啊,为什么神父不一开始就直接把信给你告诉你呢?因为没有机会,更因为,他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一个人若缚心自绝于世,你姐姐的爱无非会加剧你的悔恨变本加厉地摧残你,十几年你一直将你姐姐的信原封退回,因为你根本再无法面对世界和自己。
    求你的心不要再作茧自缚,哪怕你因为害怕那善的光芒的刺眼,宁自囚于黑暗。

    补充一点,对所谓的“相互救赎论”的反驳。救赎不等同于帮助,只有高于人的存在,才可以以“赎”的方式而救人,这个词语在现实中无疑有误用。
    对神父来说,助人同时也是自助,而对于蕾拉,最后的善念为神父念信才是触动其忏悔和回到世界的契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是。然而,蕾拉没有(实际)帮助任何人,我没有贴出的人物心理分析部分其实恰恰证明,蕾拉对工作开始的惰怠以及对邮差偷钱这一小恶的反击,反而加快了神父得不到信的过程(邮差可能因为逃避自己的过咎而有意避开蕾拉和神父,等他发现失去精神支柱的神父的苍白和近乎崩溃已经太晚)。而如果神父不是神父,没有与神的关系,很简单,这个救赎的故事不会存在,蕾拉会一辈子为自疚困死狱中,她姐姐亦无办法。基督徒是正常人,与常人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与神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超存在的救赎成为可能。虽然神父“牺牲了”自己。然而我可以保证,对这个从小失明的人来说,从事神职无论对他对人,都是最大可能的善,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从小失明的人,在社会上能干什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他还得克服周围人的压力、生活的不便、歧视等等,自己活下去都很艰难,心态偏斜,自暴自弃就成了社会的包袱。然而他救了一个,在常态下(法律、道德)根本无法挽救的人,原本善良被自身爆发的恶吞噬,接着被监狱和社会歧视吞噬,哀莫大于心死的人。没有神,她不可能回头。这在我看来,已然是奇迹。
  4. 这是一部标准的北欧影片,简简单单的故事,很少的人物,空旷的场景,却有着极深的情感在流动,有着浓厚的人生与宗教的思考。芬兰电影《给雅各布神父的信》,讲述了一个被假释要的女杀人犯与又老又瞎的乡村神父之间的故事。除了时不时出现的那个邮差,影片差不多就是这两个人的戏。电影拍得很有质感,镜头用光都很讲究。故事纡缓地讲述着,很沉重,却不沉闷。

    芬兰的乡间异常的空旷而平静,虽然触目皆美景,但少有人烟,公共汽车在荒芜的小教堂前有一站,而到神父的寓所还得穿越乡间一大段泥路。瞎眼的老神父雅各布就独自住在他的寓所里,这所寓所也是逢雨就漏。雅各布神父已经相当老了,老得没人的时候总是一个坐在门边打瞌睡。不过,雅各布却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总是感觉自己被需求,每天总有那么多的信件向他求助,给他倾诉着人生的苦恼,请求着为他们祈福。而他也总是乐于回答信中的问题,阅读每一封来信,并一一回信,成为他生活的主要目标。邮差每天骑车到他的门前,高喊着:“雅各布神父的信!雅各布神父的信!”,这是神父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也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分。以前总是由邻居老太太赶过来为他读信并帮他回信,不过现在老太太去养老院了,而囚犯蕾拉由此得以假释,来到他的寓所,成为雅各布神父的助手,每天帮他读信写信。故事也由此展开。

    在蕾拉与雅各布神父最初的接触之中,我们能看到在神父身上那种历经世事的豁达,那种长期从事神职而修成正果的纯净。而在蕾拉身上所能感觉到的,是她作为犯人的那股戾气与匪气,在她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调侃与怨气。雅各布虽然眼瞎了,心里却明亮如镜,他已经熟悉这里的一切,在他的寓所里自如地生活着,完成着他的使命,还照顾着刚来的蕾拉的生活。在蕾拉来的第一天,他们就开始了工作,读着积压已久的信件,并写着回信。其实这些信都很零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大多都是小孩所写,叙述的生活中的小小烦恼。这一切雅各布都很会心,他也很用心地回着他们的信。用雅各布的话来说,里面有的人是只来一封信,有的是来了几封信,而有些则是每次都来信,数年坚持不断。

    雅各布在这个神性式微的年代,还有人向这么一个偏远之处的神父求助,说明了上帝的存在。而雅各布则是代表着上帝在帮助着这些困惑的灵魂,代表着上帝给这些人祈福。在这中间,他感觉到了宗教了神圣,感觉到了作为一个神父的神圣职责,感觉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他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着那些求助的人,那也是将上帝的善意撒向人间,让悲苦的人生充满着温暖。他不但是给他们回信鼓励他们重塑生活目标,给他们祝福,同时也在实际上帮助他们,他曾经将自己全部的积蓄给了一个绝望的妇女,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而对于蕾拉来说,这一切毫无意义。这些琐碎的阿猫阿狗的小事,相比蕾拉心中的痛来说,确实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她对于这个工作并不在意,也无兴趣,总是想敷衍过去,甚至将其中一部分信件丢弃。

    日子就在这样每天的琐碎之中消逝,雅各布与蕾拉也秉持着各自的理念,由陌生而至熟悉,倒也相安无事。不过来信是越来越少了,以至于邮差每次到门口就绕道而行。雅各布也日渐消沉,憔悴的面容难掩内心的失望。他害怕着上帝不再被人需要,害怕着祈祷会远离人们的生活。而蕾拉对着眼前的一切也渐失兴趣,虽然她也同情着老神父,但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她想离开,但却不知道哪儿是自己能够安身的地方。这里虽然偏远残破,但毕竟让自己能够遮风蔽雨。故事的转折点则是那场虚幻的婚礼,那间破旧的教堂其实早已无人光顾,瞎眼的神父还会有何人来找他主婚?这对于雅各布是种致命的打击,对于蕾拉又何尝不是?好在心中强大的责任和无私的爱,让雅各布站立起来,并挽救了蕾拉的生命。

    没有信件的日子让雅各布身体更加衰微,他甚至不愿再走出家门,这也让蕾拉甚为着急。最后的信件终于来了,这是蕾拉自己的故事,由她自己讲述更是让人痛切。她与姐姐相依为命,小时母亲虐待她时,总是姐姐护着她。而当姐姐婚后被丈夫痛揍时,她为保护姐姐手刃姐夫,为此身陷囹圄,也毁了姐姐的人生。对于这个故事,其实雅各布早就了然于心,在他床下堆满的信件中,其中一部分就来源于蕾拉的姐姐,他们一直保持通信多年,而蕾拉的保释也是由于神父雅各布的努力。最后的故事拯救了蕾拉,也拯救了雅各布神父,蕾拉了解到了真相,了解到了人间真情的存在,亲情与温暖将会伴随着她的后半生。而雅各布神父也可含笑而去,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拯救许多可怜的灵魂,他让许多人感觉到了人世的温暖,让人们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在爱之中,电影中的神父与恶女都得到了救赎。而这种爱也证实着上帝的存在,证实着神性的强大。

    这部电影在手法上可以说做到了极简,简单的人物,出场人物中只有男女主角加上邮差三人,而且之间关系也不复杂;场景也只在神父的寓所中,只有一个情节放到了教堂里;情节也简单,从头到尾都是两个人的戏;音乐也无大的起伏,只有一架钢琴,配合着如画的景物,展现着人物的内心。然而,它所表现出的情感却极其的丰富,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的亲情,人对宗教的感情,人对自我的确信,人对于美好的赞赏与维护。电影也探讨了人生的价值,探讨了宗教存在的价值,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罪与救赎。电影中的情节不仅是在出场人物里展开,还在书信中,在人们的叙述中,还有更为丰富的故事与情感在显现,这样,电影变得更为丰厚,也更为吸引人。使得这部只有三个人物数个场景,长度仅为七十分钟的影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其实《给雅各布神父的信》这样的电影是无须评论的,电影情节的本身已经交代了它所有的主题。因此,我的此篇影评实际上只是在对于电影进行复述。我之所以复述了如此之多的情节,是这些情节让我感动,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观赏这部影片。影片中那个瞎眼老神父与凶蛮女杀手的朴实无华而又炉火纯青的表演,一定会紧紧地抓住你的眼睛,抓住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