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不一样的吧,个人觉得这电影讲的重点并不是善恶转化,而是表现了凡夫俗子只会以肉眼判断善恶的讽刺,影片已经多处暗示,姐姐不是由鬼成佛,而是以佛的身份降世:
1、说姐姐是鬼的,她除了满身长毛面目可憎以外有什么配得上“恶鬼”身份的作为吗,姐姐在电影中并没有做过害人的事,相反,其中一次放出蛇也是为了救人;而蛇在常人眼里代表恶,在佛教里确恰恰不是;而金济世除了十二根手指和自带异香以外,干的都是恶鬼干的事,如果认为长生不老就算成佛了,那说明你的认知和影片里的凡人在一个层次,这里也讽刺了那位高僧;
2、降生时专门给了山羊特写,羊眼在佛教中是不辨是非的象征,这里已经暗示世人愚蠢,分不清魔与佛,姐姐以不人不鬼的形态处世,必然遭受世人误解;
3、姐姐的母亲生下她之后七天去世,弥勒佛的母亲也是生下佛陀之后七天去世;
4、姐姐最后与广目相见时,不仅表明身份她就是在广目被恶鬼缠身时轻声哼唱保护他入睡的那个人,并且打出了佛手印:与愿印和无畏印;其寓意是我聆听你的痛苦与心愿;愿使你心安,无所畏怖,愿救你于苦海;一个“鬼”能做这种事吗?
所以电影想表达的就是,那个被众人所排挤迫害,面目可憎的怪物才是真正的佛,除了贪的执念,世人的苦和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是非不分善恶不辨。
“娑婆诃(Svaha)”是句梵文,常用于佛教咒语结尾,以示吉祥、圆满。以通俗的话来说,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好极了”。
“娑婆”(Sahā)是佛家语,是世人所处的娑婆世界的简称,意思是虽然不好,但又舍不得,故而也称“堪忍”或“秽土”。佛说众生皆苦,世人困于恶行,忍受诸烦恼,不得清静,又不肯出离。
开悟的凡人觉得娑婆世界苦,便想挣脱羁绊,登入极乐世界,于是念法修行;而菩萨慈悲,却愿进入浑浊的娑婆世界,以点化世人。
电影以这句梵文咒语为名,有对宗教幻化“好极了”的讽刺,也深刻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进入娑婆世界的菩萨,最后也被“娑婆”所困,与众生一样受诸苦恼,并对这个世界恋恋不舍,那芸芸众生该如何面对菩萨,又何以自处?
更深层的问题依然是那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为一个所谓的大善,或者多数人的利益,去牺牲少数无辜者,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
思考到这一层,整部电影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导演张宰贤此前曾拍过驱魔题材的《黑司祭们》,他的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对超现实与宗教题材的喜爱。
《娑婆诃》中,融合了佛教、基督教、萨满教,话题涉及了东学道等新宗教,以及很多异变的邪教。
基于历史原因,韩国对宗教包容度极高,对邪教的定义标准非常之严苛,普通的敛财及行骗,或是自创曲解教义,都不足以认定为邪教。
所以韩国的新兴宗教也是“百花齐放、泥沙俱下”。各种复合的、杂糅的、扭曲的教义都能形成自己的影响。这些新兴宗教想尽办法从各种理论中吸收元素,除了传统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萨满教,还有周易、气功、瑜伽、弗洛伊德,甚至相对论和科幻小说。
李政宰饰演的男主角朴雄才正是一个调查新兴宗教,并揭露邪教本质的牧师。他开设了一家宗教事务所,专门进行宗教“打假”。
这种身份有点像宗教界的赏金猎人。朴雄才本身并不是个传统的布道者或严肃的宗教专家,除了对各种宗教教义的熟稔,他的举手投足更像个油滑世故的私家侦探,调查邪教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为了从正统教团获得资助,替他们排除异端。
在接触一个名为“鹿野园”的神秘教团时,朴雄才碰到了非常吊诡的状况。这个教团既不敛财,也不谋色,在教义上表现得非常出世与豁达,一点破绽都没有。恰恰是这种完美,引起了牧师的警惕,因为过于完美的宗教,往往就意味着不正常。
他与雇员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结果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
《娑婆诃》里,一共存在四条故事线,视角来回交织,情节徐缓推进。真相在碎片般的聚拢拼凑中渐显全貌。
一条是牧师朴正雄对新兴神秘教团“鹿野园”的调查,串联起多宗死亡事件;
一条是少女与她恶魔双生姐姐的羁绊,她们是解开整个谜团的关键;
一条是化身“广目天王”的青年的除魔行动,他在内心的犹疑中触碰真相,最后做出选择;
一条是警察们追踪一起谋杀,进而引出了一连串的少女失踪案件。
电影的容量无法把四条线完全展开,于是警察办案变成了一条辅线,在剧中着墨不多。
电影真正的主线,是在牧师、少女与青年之间展开。三个角色,三种立场,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却极富张力的冲突结构。
电影从一开始便陷入凝重,恶魔的诞生,被禁锢的孩子,成群死亡的牛,萨满教跳大神或基督教苦修都无法制止恶魔的影响。
除了作为第三者旁观并叙述的牧师,作为对立方的少女与青年,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展示出了一种纯洁无辜的模样,善与恶边界暧昧,电影的立场也始终在两种可能性之间摇摆。
电影特别提到了“四大天王”。一开始牧师无法理解的“将军崇拜”,实际是对四位菩萨的守护法神的膜拜。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分别对应少管所的四个弑父少年犯。
在寺庙中,四大天王与弥勒菩萨供奉于一殿。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曾有阿罗汉质疑,弥勒“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意思是弥勒不过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业障,何以成佛?
“四大天王”此前本身是鬼,后皈依佛法,替佛祖抓鬼,然后成神。
“鹿野园”设于四方的祭坛,正是供养俗世的“四天王”,并为他们提供行动支持。而四个少年犯的身份刚好暗合了这样的教义,他们犯下杀业,却以为是为佛济世。他们以野兽自居,行罪恶事,被噩梦困扰,却心怀高洁目的,不惜殒身殉教。
而女孩的孪生姐姐恰就是对照,被禁闭的人生,诡怪的外貌,蛇的隐喻,各种邪门的征兆,似乎应证了她就是菩萨要除去的“鬼”。“鬼”是“神”的对立面,二者又是共生关系。
问题是,究竟谁是“鬼”,谁又是“神”?
电影借牧师的口,以耶稣基督的例子影射了整件事。
牧师问,“你觉得圣诞节是快乐的日子吗?”
助手愕然,“当然是啊,因为这一天耶稣诞生了。”
牧师回答,其实那是非常悲伤的一天。伯利恒的希律王从预言得知会有新王取代他的位置,于是下令将伯利恒及其周围境内两岁以下的所有男孩全都杀死。耶稣的诞生日,也是伯利恒千千万万无辜婴孩失去生命的日子。
“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
马太福音 2:16 和合本
如果要成就一个神,需要死很多人。这样的神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这也是电影以“弥勒菩萨”为对照,提出的疑问。
电影一再就宗教话题展开严肃探讨,并以一种独特的冷幽默,抒发导演对宗教的讽刺:
电影开篇,女法师做法,门外停着豪车,无奈的卫生检疫人员被挡在门外,唉声叹气。法师穿着貂皮,助手围着GUCCI围巾,他们发家的手段不言而喻;
电影中的佛教高僧,会熟练使用胶囊咖啡机,欣然接受昂贵的礼物,物欲极重;圣诞时,寺院还会办活动,并拜会基督教枢机;
最好玩的是,当牧师与身为僧人的师兄探讨佛法时,僧人没说阿弥陀佛,而是顺嘴来了句“bingo”,那种入世且游刃有余的感觉,让人不禁感慨,现世的信仰,只是务实又功利的信仰,无怪乎连菩萨,也要那么努力才能活下去。
剧情的反转基本都在意料之内,当然我满以为会出现的多重反转并未出现。
善恶在砰然的一声枪响后逐渐分明,杀死了坐骑大象的菩萨,自然背离了成佛的道路。而那个陪伴孤独灵魂哭泣的“鬼”,或许才是施以仁慈的“人”。
菩萨也未必自私,他是更高位的视角,在他眼中,善恶是辨证存在的,“大善”需要他留在世间。而留下的代价,则是要施以“必要的恶”。
所以电影里一再突兀地出现军人的画面,因为菩萨说了一句话:军人杀人才是爱国。这完全代表了他的态度,善恶无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些使命甚至可以超越杀业。为弘大善,可行修罗法。
可惜这种理念的冲突,电影展示得并不充分。或者说,如此深邃的思考,缺乏足够厚重与复杂的剧本进行支撑,电影的故事,在主题面前,还是显得过于简单和浅薄。
菩萨没有太多机会陈述自己的主张,形象反而变成了单薄的“恶”,甚至容易被解读为简单的“求生欲”。电影的道德观依然紧紧依托在朴素且世俗的善恶论上。杀无辜者必然是不对的,哪怕,那是菩萨。
所以关于杀一人救百人的哲学思考,在电影中并未真正展开。对悬念的破解与冲突的呈现占据了太多篇幅,最后导演的思考只是浮光掠影,便化解在漫天飞雪与无尽忧伤中。
电影在后半程逐渐变得有些后继乏力,此前拼命所积累起来的神秘感与惊悚感,在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时开始不断瓦解,逻辑的瑕疵也开始显现。
角色动机的倒推痕迹太过明显,大张旗鼓的求生欲与此前师出无名的法坛根本难以构建起有意义的连接。菩萨如何会被一个僧人警醒,“蛇”为何要来到人世,又为何成为菩萨的克星,警察如何能对如此明显的被害者共通点视而不见?
太多疑问被快速推进的紧张剧情所掩盖,并没有合理解释。
至于那些写在经文的里的神秘数字,最后居然是身份证号码,观众也是一头黑线。
电影导演搭建起了极具感染力的故事架构,注入了极有深度的主旨,却在情节设计上过于直白平庸。相对照下,无论罗宏镇的《哭声》,还是陈国富的《双瞳》,可能最后给观众的冲击与回味,都要比《娑婆诃》强烈得多。
但这仍是让我觉得惊艳和喜爱的电影,它植根于东方土壤,借由宗教观点关照现实,以惊悚和恐怖为主调,辅以冷幽默,营造出独特的神秘感,即便是剧情的漏洞和逻辑的瑕疵也无法遮挡它独特的魅力。
如果有天我们也能开放类似的本土题材,以中华历史之深厚,文化之博大精深,相信同样可以创作类似甚至更为优秀的作品。
遗憾的是,仅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想法依然是奢求,我们只能在邻邦的电影中,寻求观影的愉悦。再多的抱怨和不满,也只能溶解在对他们的艳羡之中。
圣诞夜,旧神在火中死去,新神不知还在何方,牧师望着车中晃动的十字架,内心绝望,只能无助地祈祷。
上天,请你垂怜,可天是谁?谁可侍奉,谁又会垂怜?这不是一句“娑婆诃”或“哈利路亚”可以终结的疑问,在漆黑的夜色中,只有冰冷的雪花飞舞而下,不见回声。
0. 序:写在前面的絮叨
看完影片后刷了几条豆瓣影评,有人评价导演对佛法了解不深,将佛教与基督教混为一谈;有人评价说同样是讲修行者通过杀人想要成仙/成佛的故事,《娑婆诃》比《双瞳》差远了……emmmm 怎么说呢,有这样的见解,可能是因为中国跟韩国对于佛教、基督教的普遍认知程度不太一样,再者是国内能搜到的韩译中电影版本中,有些翻译不太妥帖,与原意有偏差或遗漏。
写这篇影评其一是因为难得有一部愿意二刷的韩国悬疑影片,再者是想要分享作为一名懂韩文的中国人所理解的原版含义及导演的意图(在韩网看到的一些官方内容)。
当然,对于影片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从来没有正解~
1. 娑婆诃:用基督徒的视角去看佛教
我记得第一次看的张宰贤(音译)导演的影片是《黑祭祀们》(完全是冲着姜东元看的),内容中规中矩,可以说是韩国版的《驱魔人》。这次看完《娑婆诃》后出于好奇去韩网搜了下张导的个人信息,发现他是位基督徒,这就难怪为什么他的两部作品均以基督教的角度去思考“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了。
尤其到了《娑婆诃》这部电影,导演用主角朴牧师(李政宰饰)的视角去寻找现身于世的“神”——不管这现世之神是基督教的上帝再临还是佛教中的凡人成佛。或许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犹如我们经常思考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一般难解,又充满了趋于正向的信念。
看到电影名称《娑婆诃》的是时候我很费解,听说过“娑婆世界”(在电影里面也提到过几次)却没怎么听说过“娑婆诃”这一佛教用语,于是直接百度,搜出百度百科的结果,还是无法完全理解导演的用意。
直到反复思考解释中所讲的“多见于佛教的真言之末”——wc,这不就是基督教中经常讲到的“阿门”吗?“Amen”这一词在基督教中意为“诚心所愿”、“但愿如此,实实在在的”;再对应“娑婆诃”的用途及意义,结合导演本身是基督徒这一背景,就能完全理解为什么电影名称是《娑婆诃》了——这是一位基督徒导演用佛教语言说出来的“阿门”。
包括将主角设定为朴牧师——曾经的虔诚信徒,但后因在南非传教时妻儿被一名十三岁的穆斯林孩子用枪射毙(并且穆斯林小孩儿说这是神的旨意),开始怀疑“神是否存在”,回国后成为一名专门打击曝光邪教组织,以此赚取善款及稿费的“侦探”牧师。(朴牧师在车上与他的助手约瑟夫谈起“他朋友的故事”,但事实上,这件事情是他自己的经历,这一部分内容以漫画的形式发布为电影前传)
所以,这位朴牧师既有信仰,又有怀疑,且对佛教的理解并不深刻,很多疑惑都是通过影片中的“学霸师傅”海安僧人(音译)及“章鱼师傅”问梧僧人(音译)来解析,提供线索。恰如导演自己以基督徒的身份了解佛教一般。
2. 双生与缘起
故事的开头由双胞胎妹妹李禽货的口述开始。(注:韩译中字幕中妹妹的名字多被翻译为“李金花”,但根据导演取名的含义来翻译的话,应该是李禽货,“禽兽与宝货”之意)
1999年5月22日,黑羊嚎叫、家犬狂吠。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于韩国江原道宁越郡。虽是同卵双胞胎,姐姐下生便被认定为是“鬼”,浑身长满黑毛,指如利爪,在母胎中啃食妹妹的右腿,导致妹妹在出生时看似白净健康,但落下残疾。接生的大夫说TA(姐姐)是活不长的。但直到2014年,妹妹李禽货虚岁16,被全家人视为“鬼”的姐姐还在阴暗寒冷的仓库中如同野兽般苟活着。她们的母亲早在生下她俩的一周后离世,父亲则在一个月后上吊自尽。(爷爷骗妹妹李禽货说她的父亲是因为交通事故去世的)
父母双亡后,妹妹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身为基督徒的奶奶,每晚都要大声念诵《圣经》,并求上帝的救赎,仿佛认定家中的那个TA就是恶的化身。似乎每到一个地方,TA都会影响周遭的事物有所异常,导致无法在某一处长久生活。这一次搬家也是,搬来不久,附近一家养牛场的牛们相继倒下,农场主请来神婆作法,却丝毫无用。
夜晚,神婆貌似感知到了TA的存在,便与助手一同前往姐姐被关着的仓库前,不料被一条蛇咬伤了腿…… 至此,影片《娑婆诃》拉开了序幕。
二刷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导演将两姐妹的生日设定为“1999年5月22日”的用意——这一天的农历为四月初八,正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故事的开篇是佛诞日,结尾是圣诞节,张导设定的很巧妙)
而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在世人看来并不是“佛祖转世”,而是一个“鬼”。
这里有一个关于双胞胎姐姐的特写——六指,而在电影的后半段我们看到那位藏传佛教的高僧认定金帝释是现世弥勒,也是因为他有着美丽的十二根手指(两双六指)及香气。同样是“六指”,一个被认定是“不祥之物”,一个被认定是“佛祖显灵”,这一观点均来自娑婆世界我等凡人的“预知”,轻易判断了一个人、一件事、乃至整个世界。
(注:韩译中版本中译为“金济石”的名字根据原意翻译应该是“金帝释”,此名源于佛教中的护法神“帝释天”,而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是帝释天的外将,为帝释天工作)
电影借“学霸师傅”海安僧人之口解释,佛教中并无“恶”。如非要判定此“恶”,“恶”是残害人身心的贪嗔痴,而非世人(或基督教)所惯于区分的善恶之恶,非黑即白。
影片基于佛教的“缘起说”讲述“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道理。世界万事万物均由因缘而生,亦由因缘而灭。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是因果缘起,并非善恶之争。
影片中的双胞胎姐姐和金帝释的人物设定也是如此:
双胞胎姐姐在母胎中啃食妹妹的右腿,相貌丑陋如野兽,父母在TA出生后相继离世,爷爷奶奶因TA“作怪”不得不频繁搬家,夜夜背诵圣经祈求上帝救赎,TA身边的蛇咬伤了神婆,TA还会用咒语操纵鸟儿们撞击窗户恐吓“广目天王”……种种意象都表明TA是人们口中的“鬼”,是不祥之物;
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TA或生来外表是“野兽”,但在妹妹李禽货初潮后(可视为少女成为女人的身份转变,因她们俩是同卵双胞胎,影射她俩本为一体,妹妹的流血等同于姐姐的流血,验证了“在TA流血的那一天,他(金帝释)将消灭不在”的藏传佛教高僧的预言)外表开始蜕变,从满身黑毛、不会讲话的“兽”,变成了后来郑罗汉所看到的“在世弥勒”——TA曾在郑罗汉因杀害了那些无辜少女而夜夜被噩梦缠身时为他吟唱摇篮曲,抚慰他的心灵,并在郑罗汉面前结三次手印,让他醒悟。所结手印依次为说法印(佛陀成道后,为了让更多人觉悟成佛、了脱烦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用的就是这个手印)、无畏印(表示佛陀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惧)和施愿印(表示佛菩萨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施予众生所需,满足众生愿求)、无畏印和降魔印(相传佛陀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干扰其清修,佛陀以右手触地,令大地为证,终使魔王惧伏,即表示降伏魔众),
你说TA是善还是恶?是兽还是佛?
1985年前的金帝释一心向佛,被世人认为是极善之人、弥勒在世、世间灯火。直到他遇见藏传佛教高僧,听到他的预言——百年后,在他出生的地方,将有害他的天敌出生;在TA流血的那一天,他将消灭不在。于是,金帝释心生贪念——贪于不死和永恒;心生嗔念——嗔于预言中的天敌;心生痴念——痴于成为不熄之灯火、在世之弥勒。
或许,那预言于金帝释,如同魔王波旬于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圆成佛果前的身份),是最后的试炼。而金帝释一生向往成佛,修行积善,终究未能真正觉悟,从一开始出场时一身白衣的“在世弥勒”,变成最后身穿一身黑衣,焚死于火中的“兽”,灯火熄灭,被藏传佛教高僧视为弥勒标识的六指被烧毁,最终灰飞烟灭。
你说他是善还是恶?是兽还是佛?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 弥勒非弥勒,灯火非灯火
有影评提出将金帝释或把TA说成在世弥勒是不贴切的,因为弥勒佛为佛陀,不可能再进入娑婆世界转世轮回。Emmmm…… 个人认为影片中的“弥勒”仅仅是指代“未来佛”,能够成为未来佛陀的代名词,而非弥勒佛。而多次提及的“灯火”(也被译为“明灯”)也有其双重意义:照亮黑暗时,它是灯;焚烧事物时,它是火。藏传佛教的高僧和金帝释一直认为金帝释是“活着的灯火”、“不灭的灯火”,但实际上,最终这“灯火”被郑罗汉手中的打火机点燃,并烧死,而这个打火机是TA在蜕变后从土里挖出并给到郑罗汉的。So, 这个“灯火”是指TA还是冥冥之中被安排的灯火——打火机呢?耐人寻味。
4. 故事中的小动物们
(1)黑山羊
影片开头嚎叫狂奔的黑山羊,在基督教中往往代表着恶魔,而在佛教中,有一则故事说,佛陀教导弟子们被供奉为祭品的山羊等牲畜,在轮回中曾经是人,因破了杀戒而转世为畜,以此讲轮回转世之说。
(2)蛇
在基督教中,蛇往往象征着撒旦的化身,多被意为狡猾、诱惑、谎言等贬义。而在佛教中,佛祖端坐禅思,未知暴雨来临,七头蛇神那伽(Naga)现身,自背后弓张挡住暴风雨保护佛祖。(多见于小乘佛教的佛像及绘画)
影片中金帝释将他的天敌称为蛇,在自己撰写的经书中写道:徒弟啊,抓住蛇的脚,蛇将焚烧,法得正果。而最终,他被郑罗汉抓住了脚,郑罗汉用TA给他的打火机将其烧死。
(3)大象
在影片中,金帝释让郑罗汉看大象的眼睛,并说如果看大象的眼睛心生畏惧,便说明心中有恶,以此试验“广目天王”郑罗汉是否叛变。
而在大乘佛教的传说中,佛陀之生母摩耶夫人与净饭王结婚20年没有生育,直到有一天,她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所以,影片中的大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射的是佛陀,而金帝释将其杀害,看似是要除掉心中的恶,但实际上杀掉的是心中的佛。
5. 结语
《大般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也就是说,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无常、无我,所以能实现涅。
所以,那位藏传佛教高僧所说的“人类极限的最后,便是‘不死’,是永恒的生”这一句话本身便是与佛法背道而驰的扯淡,可惜,金帝释终究没能觉悟,甘愿弥留于娑婆世界,自食因果报应。
p.s. 本来为了写这篇内容特意二刷还截图来着,但感觉影评就该与看过本片的影迷们分享,无需太多描述,so, 不啰嗦更多啦~
如有其它见解,欢迎留言交流。
善恶皆有因果业报,故无绝对的二元对立。畜生饿鬼亦可涅槃成佛,天上诸神也会堕入地狱。
【本文含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自其诞生以来,宗教就给人类同时带来福祉与痛苦,在长久以来的文明历程中不断激起或大或小的思辨浪潮。不同宗教因为争夺信仰而发生的冲突与战争曾经并且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历史的推进。同一宗教内部因为对宗教经典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同也会引发教派之间的辩论与争斗。韩国作为东亚最大的基督教国家,截止2014年,全国超过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与新教)。同时,处于亚洲佛教传统的影响之下,有15.5%的韩国民众是佛教徒。以此为背景,今年上半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娑婆诃》,向观众展现了又一次对于宗教的审视与反思。
在影片开头,一位少女讲述了她的双胞胎姐姐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一连串不幸:少女自己的小腿在母胎中被姐姐咬伤致瘸,母亲难产而死,父亲不久之后无法忍受打击上吊自杀。由于姐姐生得异常,爷爷奶奶只能尽力隐藏她的存在,因此不得不频繁搬家。少女对姐姐表现出溢于言表的怨恨。另一边,李政宰饰演了替教会和佛教协会四处调查民间教派,找出其中不合正统或违法犯罪之处并以此谋生的朴牧师。一次偶然,他发现了一个名叫鹿野园的佛教新兴教派。鹿野园里供奉的并非任何一位人们熟知的佛祖或者菩萨,而是非常少见地直接供奉佛教护法神中的四大天王。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四大天王竟然确有其人。不但如此,这四个人还或明或暗地执行过一系列针对少女的犯罪行为。朴牧师进而发现,这一切背后存在着一位传说已经肉身成佛的教主金帝释。四大天王的恶行正是受到金帝释的教唆,为了他能顺利成为“弥勒”而替他剪除拦路的“蛇”。此时,四大天王已四去其三,最后一人则将目标锁定在影片开头的少女身上。朴牧师要与时间赛跑,阻止最后一个天王,找出金帝释,结束这一切……
《娑婆诃》里使用了一系列佛教名词,编剧通过这些名词暗示了相应人物的命运走向。影片中首次出现的佛教名词其实不是郑罗汉与金铁进互称的广目与持国,而是他们所在教派的名称——鹿野园。佛教认为世尊释迦牟尼在古印度的鹿野苑首次讲授佛法,因此将鹿野苑定为四大圣地之一,与佛的诞生之地蓝毗尼、开悟之地菩提伽耶和涅槃之地拘尸那迦并列。乍听之下,似乎鹿野园这个名字仅仅代表了传承佛法之地。但看完全片之后,结合金帝释对自己的定位,我们不难看出他自比为佛的野心。这大概就和一个儒家读书人将自己讲学的书院命名为杏坛相似,难免有自负之嫌。以鹿野园为载体,接下来《娑婆诃》事件中的角色一一登场。他们分别是自称“弥勒”的教主金帝释,以及他座下四位以护法神为号的弟子——增长天蔡太根、广目天郑罗汉、持国天金铁进和多闻天全相梵。这里面涉及到三个佛教概念:弥勒、帝释天、四大天王。下面将逐条阐明。
虽然日常被我们称作“弥勒佛”,但弥勒其实仍然是菩萨。他会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也被叫做“未来佛”。佛教中有大致有六个修行果位,由低到高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菩萨、佛。从阿罗汉往后的三个果位最终能跳出苦海得入涅槃,而前三个果位则尚未脱离生死轮回。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分别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众生因为前世所造的因,在此世遭到果报而转世为相应之身。帝释天原本是印度教中的重要神明,仅次于三大主神梵天、湿婆、毗湿奴。后来帝释天被佛教吸收,成为㣼利天之主,统率天人与阿修罗(即大力神)作战。四大天王正是帝释天手下的四位重要护法神,各自带领八部鬼众中的一部分守护人间四方——《西游记》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的划分正是出自此处。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但金刚并非佛教修行果位。它原本是帝释天手中的武器,后来成为一类降魔法器的泛称,进而被用来形容坚不可摧的修行心。因此,帝释天与四天王虽然是佛教重要的护法神,但同时也是未能脱离轮回之苦的天人,与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金帝释自从乃琼喇嘛(注:乃琼护法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中的传统巫师,也是达赖喇嘛的专属灵媒,通过护法神的附身进行预言)预言他可能会死在未来降世的蛇手里之后,这个原本一心向佛的修行人,变得为了自保可以不择手段。他按照传说找寻自己的四天王,将四个少年犯蛊惑成了为自己夺取他人性命的工具。金帝释以为自己在打一场守护成佛可能的战争,殊不知佛教中从无以杀生成佛的修行方式。他以为乃琼喇嘛口中的蛇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性存在,是一个与自己完全对立的邪恶化身。然而正如海安僧人在与朴牧师通话时所说,佛教与基督教不同,并不相信善恶的绝对二元对立。佛经中常说,人人皆可成佛,哪怕畜生饿鬼都能得到度化。所有罗汉、菩萨、乃至释迦牟尼自身的故事里,他们都是牺牲自我以解救众生,从未有过出手惩恶除害的行为。毕竟,不杀生是佛教五戒的第一条。金帝释以为保住自己性命就能成佛,却不知佛须要行走世间,唤起世人修行精进。他不仅没能好好教化这四个少年,反而将自己的恶念植入他们的脑海之中,与佛的概念背道而驰。可怜那四个少年,以为四天王只需斩尽恶鬼即可成佛,却不知跟随帝释天的四位护法神只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杀戮和轮回。影片中给郑罗汉和金铁进安排的种种幻象与恶梦,正是这一结果的具象化表达。
那么,少女的姐姐到底是不是乃琼喇嘛口中的蛇呢?我个人认为是,也不是。说她是,因为她的确出生时就很奇异。不仅与金帝释一样手生六指,而且她的降临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说她不是,因为乃琼喇嘛口中的蛇更像是一种象征。佛经中常用蛇来比喻贪嗔痴三毒中的嗔,亦即因憎恨而起愤怒并伤害他人,是三毒中最恶的一种。少女与她姐姐,还有所有同年同地出生的那些女生不过是引发金帝释心中嗔毒的诱因。金帝释没有明悟的是,能真正毁掉弥勒的方式并不是肉体上的消灭,而是精神上的变质。乃琼喇嘛第二次来到韩国说法时,曾说过一段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必灭。”这其实来源于佛教的缘起之说。《杂阿含经·卷十五·三六九》中说“十二缘起”有一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这是说万事皆有联系,此处因缘起,彼处果报生,彼处果报又为此处因缘,如此牵连循环。乃琼喇嘛的预言更像是对金帝释的一种警告与劝诫,但后者却将它当做实质的危险,从而真的引发心中恶念,造成之后的一切悲剧。沉迷于争斗与杀生中的帝释天早已不是将在未来成佛的弥勒菩萨,完全丧失了成佛的可能性。另一边,少女的姐姐后来脱去毛发,立地结印并感化郑罗汉。更是不顾自己与金帝释命运相连,豁出性命帮助郑罗汉除去恶人,才更符合弥勒的概念。
影片名所用的娑婆诃(svāhā)也来自佛教,它有两层意思。原初,娑婆诃是印度教的灰烬之神,也是火神阿耆尼的妻子。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真言的结尾词。例如最广为人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以“菩提娑婆诃(bodhi svāhā)”为结尾。这两层意思也预示了金帝释的结局。
影片中,朴牧师曾经袒露心声,质疑上帝为何要让虔诚的信众遭受各种苦难。这是属于基督教的神学问题,但正可以用来为金帝释的恶行作批。连上帝的安排都会遭到信徒质问,一个自私为恶的人又如何能够成为度世弘法的佛呢?
(本文所用影片中的角色名均引自Netflix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