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2005)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2005)

又名: 哈利波特4:火杯的考验(港/台) / 哈4

导演: 迈克·内威尔

编剧: 史蒂夫·克洛夫斯 J·K·罗琳

主演: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迈克尔·刚本 玛吉·史密斯 汤姆·费尔顿 蒂莫西·斯波 罗伯特·帕丁森 梁佩诗 大卫·田纳特 马克·威廉姆斯 埃里克·赛克斯 詹姆斯·菲尔普斯 奥利弗·菲尔普斯 邦妮·怀特 克蕾曼丝·波西 加里·奥德曼 杰夫·劳勒 詹森·艾萨克 斯坦尼斯拉夫·雅涅夫斯基 罗伯特·哈迪 阿什莉·阿尔图斯 亚历克斯·帕尔墨 罗格·洛伊德-派克 希拉·艾伦 Su Elliot 大卫·斯特恩 玛格里·梅森 马修·刘易斯 罗彼·考特拉尼 威廉姆·麦灵 大卫·布拉德利 戴文·穆雷 艾芙珊·阿扎德 沃维克·戴维斯 弗朗西斯·德·拉·图瓦 谢发丽·裘德胡里 安吉拉珂·曼蒂 艾伦·瑞克曼 普里德拉格·比耶拉克 Tolga Safer 布莱丹·格里森 阿尔弗雷德·伊诺奇 路易·多伊尔 杰米·威莱特 乔什·赫德曼 夏洛特·斯凯奇 米兰达·理查森 罗伯特·威尔福特 Tiana Benjamin 亨利·劳埃德-休斯 贾维斯·考科尔 强尼·格林伍德 菲尔·塞尔维 史蒂夫·麦基 Jason Buckle Steve Claydon 雪莉·亨德森 拉尔夫·费因斯 阿德里安·劳林斯 杰拉丁·萨莫维尔 拉斯科·阿特金斯 Jack Bagley 葛蕾·贝拉玛西娜 Paul Davies Barry Dowden Natalie Hallam

类型: 悬疑 奇幻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美国

上映日期: 2005-11-18(中国大陆) 2024-11-01(中国大陆重映) 2005-11-06(英国)

片长: 157 分钟 IMDb: tt0330373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学期,魔法学校的盛事:三强争霸赛在霍格沃茨举行。学生们争先报名,希翼获得永恒无上的荣誉。火焰杯在选出三所学校的三名勇士后,竟将未足年龄的哈利也挑选出来。

演员:



影评:

  1. 题目来源于剧中人卢修斯·马尔福的一句对白
      
      
      作为一个囫囵看过原著的哈迷,我的心情是异常复杂的,实际上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的,只怪我太看重它,观影期间一直“心怀千岁忧”,当我试图把自己拉到一定高度来从整体上审视这部电影,发现这已经成为一项超越我智商水准的高难度课题.
      
      
      浮云蔽日的魔法世界
      
      火焰杯是哈利·波特原著系列的中心,这一年里出现了一个转折,一直遥远如天际隐雷时伏时现的伏地魔终于复活,正当学年结束原本一切应该尘埃落定的时候,也正是魔法界黑色噩梦真正揭幕的时候。这还是前四部中唯一的一次哈利没有取得胜利的荣誉就惨淡收场。而在此之前忧患的战鼓就已声声难断,魁地奇世界杯营地大火,半空中的黑魔标记,三强争霸赛,这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无论在身外亦或在心灵,哈利邂逅拉院秋张,懵懂的心灵开始小鹿乱撞;赫敏结识了魁地奇冠军克鲁姆,演绎着灰姑娘式的传奇。这是雷霆雨露交并的一年,青春的破土而生与黑暗势力的卷土重来,交构成圣杯的两股火焰,而魔法界的歌舞升平在盛况空前的魁地奇世界杯和三强争霸赛雄赳赳的进行曲中走到颠峰,似乎忽然新生出的诸多魔法部政客和两大国外魔法学校的庞大人物体系不过是最后狂欢的点缀品,我们发现读了四本书,才草草了解到魔法世界令人叹为观止的社会构架,而马上,这些芸芸众生的盛世欢歌就沦为一曲咏叹及时行乐的后庭花。
      
      我们从不指望哈利·波特系列能拍成魔戒那样的史诗,原本它也不是史诗。但火焰杯的确是迄今为止的几部哈利·波特中最磅礴大气具有史诗气质的一部,无论是回肠荡气的场面,庞杂繁复的人物还是暗流汹涌的人性,原著胚子都不乏被循循善诱的潜质。而电影对原著的发掘,说句我认为还算公允的话,是有得有失的。
      
      最先期望的是电影能表现出由太平到乱世的转变过程。影片开始,伏地魔的反扑阴谋如同落入波心的石子,掀起重重涟漪之后复归平静。自从哈利被手执烛台的赫敏从噩梦中唤醒,我们体会到虽缺少温情却宁静平和的德斯礼家在哈四中已经不复存焉,而后一伙人马不停蹄地奔向魁地奇赛场,世界杯上宏伟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在观众还没享尽光影魔法营造的视觉冲击感时,它便随着金色飞贼划出的光线隐遁而去。第二次让我感受到重重危机下的盛世的是哈利由墓地回到迷宫赛场时的举众欢呼和进行曲。不知就里的人们在余欢未尽中赞叹欢呼他们的英雄,而另一边是啜泣的哈利抱着塞德里克僵直的尸体。Patrick Doyle欢快昂扬的音乐与场面的巨大反差摄人心魄,我甚至联想到此刻在墓地弹冠相庆的魔头诸人,得承认纵使逃脱了哈利,这也是食死徒们迄今为止打得最利索漂亮的一仗,讽刺的是胜利曲正应该为他而歌,邪恶的胜利配上原本阳光向上的音乐,如同《沉默的羔羊》中汉尼巴医生在巴赫赋格曲中杀人一般变态隐忍。
      
      
      一个鸡肋故事
      
      无疑作为一部成功商业电影,首要条件是它必须讲一个好故事。而面对具有庞大繁复结构的原著,情节如何取舍是一个关键问题。厚道地说我们不能要求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展示在电影中,在“阿兹卡班囚徒”的时代我们开始体尝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随着原著篇幅的增长而越来越浮光掠影。在此我们能够了解到编剧的难度。
      
      并且哈利·波特电影并非需要拍成原著的展示品,又或者我并不赞同先入为主地以原著的繁详标准来衡量电影,毕竟艺术上没有先来后到之分,然而,却有着境界高下之别。在此,重要的是无论如何改编,都应该抓住原著的精神。
      
      在火焰杯中,原著中的情节在电影中简略了不少,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一些重大桥段是绝对不敢省的,即使因为它和情节主线无甚勾连而沦为不咸不淡的过场。诸如德拉科变白鼬和天狼星的火中警告,前者是精彩搞笑桥段却于情节演进无关痛痒;后者原本能将剧情引向扑朔迷离却在无法瞻前顾后的情节线索下被浪费。然而一旦删除这些情节,却着实降低了影片的精彩度,于是乎第一根鸡肋,在于追求精彩桥段的同时牺牲了影片鲜明的线索。
      
      其次是一个改动较大的地方,关于小克劳奇在天空变出黑魔标记,原本原著中始终都在暗线发展,找了小精灵闪闪做替死鬼,看书时我自然没有相信是闪闪做的,但却严重地怀疑着老克劳奇,而电影中完全忽略闪闪,让小克劳奇众目睽睽之下将标记射到天上,当然我们原本不该知道这个无名的帅哥就是小克,直到哈利带我们到冥想盆里看到法庭审讯的记忆。那时候基本上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们知道了之前吐舌头的假穆迪就是小克,而他的死爸爸以及帅老头卡卡洛夫都只不过是烟雾弹而已。我认为省略小精灵是可行的,无损于原著的精神而可以使情节紧凑,然而让小克在营地现身变法以及过早对着老克劳奇吐舌头却是不应该,这降低了影片扑朔迷离的可观性。不管是罗琳原著还是前三部电影,关于幕后真凶的包袱都铺设得很好且留到最后,即使没有怀疑过魔法石中的斯内普、密室中的马尔福父子与囚徒中的天狼星与卢平,我们也不会料到关键人物是奇洛、金妮和彼德,真相总是令人扼腕唏嘘不已。而火焰杯原本是更加迷离的,卡卡洛夫、老克劳奇和体育部长卢多都是严重嫌疑犯,电影中的包袱却抖得并不精彩。基本上穆迪在迷宫入口向哈利指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可怜的孩子落入圈套了。
      
      整体说从故事角度讲,影片还是高潮跌宕险象环生张弛有度的,从世界杯赛场的高绝广厦到乘风破浪的飞车行舰,从暴烈的火龙到雪塔之巅温柔的秋妹妹,从罗恩搞笑蕾丝到塞德里克顷刻殒命,影片可谓展示了光影世界所及之万众风情,基本上两个半小时间不会有人舍得上厕所。然而在目不暇接之后,却又觉得缺少点什么。在此,我想如上所述,缺乏稳妥如一的情节主线与环环相扣的衔接是一点原因。
      
      关于衔接,比方说魁地奇世界杯那一段,我觉得原著中引入这段主要有两点作用,第一,为了引出食死徒火烧宿营地与小克劳奇变黑魔标记一事,第二为后面出场的德姆斯特朗和布斯巴顿预热。而电影中只是为了交待而交待,那些头重脚轻的面具人走过之后,我们仍不知道他们的组织与来历。原本构思缜密的桥段被拆卸得松松散散,使得影片如同回家不走直线的孩子,在对精彩风景左顾右盼的同时却丧失了目的性,我们自然觉得它很精彩,却发觉似乎最后的落脚点并不是影片开始想要带我们来的地方。
      
      
      被重视与忽略的人物情感
      
      是否塑造出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是成为重量级影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火焰杯花在几位主人公情感刻画上的力度比观众认可的范畴更加慷慨。我们看到徘徊在哈赫恋or罗赫恋之间的选择远比对幕后真凶的疑团铺设要有扑朔迷离得多,三人组的情感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观照。即使是在哈六出版后地球人全知道罗赫恋已经尘埃落定,火焰杯还在乐此不疲地做着掩耳盗铃的把戏。只不过哈利哥哥赫敏妹妹的耳鬓厮磨因为赫敏过分表露的母性气质而显得过犹不及,不过,毕竟我们看到了小巫师们开始在青春的懵懂间如钟摆般摇摆。
      
      哈利神勇依旧,从勇敢斗龙到为秋张意乱情迷,从毫不犹豫地将斗龙秘密告知塞德里克到水底搭救加布丽,从迷宫中奔回被藤蔓缠绕的塞德到勇敢地面对魔王赐予的死亡,使我们慨叹小哈也是一位至情至性宅心仁厚忠孝两全英明神武的大侠胚子。此外还有天国羔羊塞德与暴力倾的假疯眼汉穆迪和精明八卦的丽塔,特别是展现纯恶之美的伏地魔,即使是一个原本就缺乏人性感染力的祸害精角色,也被灵气逼人的拉尔夫表演得入木三分,他们都可谓在铁三角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然而电影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情感关怀却是我无法谅解的。当然请放心,在此我不会谈到马尔福父子,而是比他们更有资格和条件得到关照的人物,诸如克劳奇父子、秋、克鲁姆与芙蓉以及斯内普教授,除却老克劳奇临终前的父子交锋令人颇为动容,这些人基本上全部沦为黑白背景。我诚然知道对配角形象完满化的追求如同让德拉科在火焰杯中演出个《像天使一样堕落》一样不可奢望,但是有时候一两秒种的专注就能让意境刹那高远。这时候思念起阿方索的“囚徒”,虽然我觉得他在人物造型上并没有纽威尔成功,但他就可以用简短的镜头把握刹那人性,从而打造出人性的境界。尤其喜欢那场卢平在空中长廊为哈利追忆莉莉那一段,美丽而忧伤,特别彰显出狼人经历的沧桑与亲世代那段回肠荡气的坎坷人生;然后是天狼星第一次看到月下的霍格沃茨城堡,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刻,他能够和哈利停下来,在悠扬的配乐下感叹母校的美丽,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十秒,却瞬间提升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味道,意味悠长境界深远。而在火焰杯中,即使是克劳奇父子的玄机暗藏与老迪戈里痛失爱子这些易于发挥的桥段,也在影片刻板粗糙的行进中被忽略了。此外,也没有了傲慢骄矜的芙蓉以及一切原著中有待发掘的属于人性的刹那灵光。
      
      
      关于美人
      
      首先说,没有詹森·艾萨克斯以及一干蛇蝎美人的话我很有可能不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感叹这个速食文化的社会环境培育了我们感性而直接的性情,周二有学生要求我在课上给他们介绍成龙《神话》的时候我还有一掌将其掴倒的冲动,而四天后我就堂而皇之地坐在影院面对银幕上的香艳风景嘤嘤呀呀起来,也许这两年对斯莱特林精神的参悟真的对训练道貌岸然嘴脸颇有裨益,又或者它激发了我的潜在本性,在此就不深究了。
      
      原本一场哄孩子的电影,被我们预先归类为观赏美人的饕餮大餐。
    首先,关于那个卢修斯·马尔福大人,三年的时间并没有改变詹森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他仍旧把他定位于粗鲁霸道狡猾阴毒。《哈利·波特》不需要一个多复杂的卢修斯·马尔福,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所以詹森所能给他的,只是对儿子随时随地的训斥和对格莱芬多学院一干人等永无休止的奚落和诅咒。配角就做配角该做的事,这简直是幼儿级的道理。感谢詹森给了卢修斯一个与他的灵魂颠覆而生的面孔,在他耀眼的黑氅金发面前,那颗邪恶的心化为崇高的黑塔;在卑劣的灵魂面前,无辜的美貌又是那么漫不经心地邪气横生。而那原本单薄的戏份和不足以给他带来好口碑的角色定位,都不足以阻碍观众顺着铂金发梢飞白出的无限遐想,这个人物因为耀眼的造型和强势的邪恶掘住了我们的心。蛇头手杖和铂金长发是他的两项杀手锏,我想詹森应该是把道具演绎得最为出神入化的演员之一。赞美头发的言辞早在密室时代就为人津津乐道,的确即使记不得他的名字,也会记得他的头发;而手杖也随着卢修斯的敲敲打打逐渐成为斯莱特林学院的强势文化符号,我想这个角色至死也不会放弃他的手杖,不会停止对这个世界轻蔑而暴躁的纠正与干涉。
    德拉科的出场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相互映衬引发的震撼性美学效果,一直在小英雄哈利·波特周围扮演着反派精灵的德拉科,似乎注定有违天意,即使魔法石中的Tom和Dan、Rupert一样也是个可爱的小孩,但也许没有人想过几年后的他会变成和原著中的苍白瘦削异常吻合却眉目清秀毫无猥琐之气的少年公子。黑色高领衣和西装使他显尽青春优雅的气质,与父亲同行的惊鸿一闪让人感受到黑魔法玄酷的重量。这时间的确太短了,但是他们难道还能表达得比现在更好吗,该达到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即使只有一秒,也与持续千年无异。直至德拉科从树上跳下企图对哈利下手又被父亲的食死同仁变做雪貂后仓皇逃遁,这个总是要把爸爸挂在嘴边壮胆充势的孬种少年,在Tom卖力的表演下,也并未使我产生丝毫厌恶之情。难道美丽真的能宽恕一切,这似乎与童话里少年放弃蛇蝎心肠的美貌公主的故事精神并不相符。
    斯内普教授还是那个教授,不像三年不见就皱纹严重加深的马尔福爸爸,依然风采如昨美人依旧。从他出场开始我殷切等待着听到他严肃低沉的声音,但他似乎一直没有开口的机会。除了他捋胳膊挽袖子对哈罗二人施以毒手的那段我认为不合时宜的恶搞戏,这个角色基本上没有耍新花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苟言笑且对哈利克尽厌恶腻烦之能事。心痛的是没有原著中他亮出黑魔标记的桥段,对于Alan Rickman的演技是个绝对的浪费。
    下面谈到从大锅里出来的婴胎同志,自打看了《辛德勒名单》就一直对那个坐在摩托车斗里伤风咳嗽的纳粹小军官无法释怀,似乎直到看到了拉尔夫在火焰杯纽约首映上神情疲惫的照片,才晓得再以当年纯洁少年的脸庞来构想伏地魔大人已经彻底不合时宜了。拿出“美貌”二字来铺垫魔王的黑暗美学气质是真正的亵渎,他让拉尔夫垫高鼻子不屑于我们用忧郁气质来为他加分,原来还是英俊少年的汤姆·里德尔就已经懂得如何利用美貌而又不为它所累了,而今,一切华而不实的花招在他眼中沦为粪土,一个不需要再靠外表取悦于人的人,他的世界只有征服、惩罚和一招毙命的阿瓦达。
    塞德里克是被吝啬的罗琳赋予美貌的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而这些男生却无一不命运多舛不得善终,原著走到哈六,汤姆,塞德里克,天狼星和比尔,纷纷在命运和欲望的绞杀下支离破碎,而纯洁如天堂羔羊的塞德里克却是最无辜的一个。哈四中他如同这部阴郁电影的一缕天然阳光,单纯而美好,却很快为黑暗吞噬,这个命运颇有象征意味的悲剧人物,游离于正格邪斯之外,也许正因为其无欲无求近乎理想才难容于这个以激情和癫狂为规则的魔法世界。
  2. 1.邓布利多:被选中的人只能靠自己,相信我说的,懦弱的人绝对不适合参赛。 Dumbledore: If chosen, you stand alone. And trust me when I say these contests are not for the faint-hearted. 参加巫师三强争霸赛固然能让优胜者得到无上的光荣,但是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邓布利多在讲解参赛规则的同时,也要求大家深思熟虑,一旦中选,便再无回头之路。三家的选手们都在摩拳擦掌了。 2. 穆迪:这是索命咒。至今只有一个人逃过这个咒语,而他现在就坐在这个房间里。 Professor Moody: The Killing Curse. Only one wizard is known to have survived it. And he"s sitting in this room. 阿瓦达索命咒,一道绿光,一句能致死的咒语,不可饶恕咒中最严重的一个。唯有哈利・波特在这个咒语下活了下来,并且导致了神秘人的力量全失从此倒台。“大难不死的男孩”因此而成为了魔法界家喻户晓的小英雄。 3.哈利:对啊,我希望是你而不是我。 Harry Potter: Yeah, rather you than me. 看着高年级学生纷纷把名字投入火焰杯,罗恩与哈利的表现却有着天壤之别,罗恩一心想要成为英雄,哈利却只是想做个简单平凡的小巫师,而且他真心希望好友能够实现愿望。 4. 双胞胎:这才是它了不起的地方,因为它又可悲又愚蠢。 Fred Weasley&George Weasley: But that"s why it"s so brilliant. Because it"s so pathetically dimwitted. 韦斯利家的双胞胎兄弟可以算得上是这个系列小说中的大活宝,即便是面对邓布利多的年龄圈,他们亲手炮制的韦斯利产品依旧展现出不凡的功效。 5. 麦格教授:每个女孩心中都藏着一名优雅的舞者,渴望展露本性大显身手。 Professor McGonagall: Inside every girl, a secret swan slumbers longing to burst forth and take flight. 麦格教授的这句话仿佛是给赫敏的注解。头发乱蓬蓬、一对大门牙的赫敏,平日里仿佛只知读书,连最好的朋友哈利和罗恩也不把她当个女孩子看待。然而当新年舞会来临,维克多・克鲁姆执起她的手,所有人都对她的改变感到了震惊。 6. 罗恩:男生一个人去参加舞会没什么,女生这样就悲哀了。 Ron: It"s one thing for a bloke to show up alone for a girl, it"s just sad. 罗恩本打算邀请赫敏参加舞会,但这个情窦初开的傻小子似乎还不懂如何讨得女孩子的欢心。 7 . 巴提・柯罗奇:人生再也不完整了,对不对?但是人生还是要继续,我们依然屹立。 Barty Crouch: Never whole again, are we? Still, life goes on, and here we stand. 从当年强硬的魔法部执行者到如今循循劝导晚辈的长者,巴提・柯罗奇确实改变了许多,这段话是说给哈利的,但同时也是说给自己的。即便魔法界依旧有很多人对他存有偏见,好在邓布利多深知他的为人。 8. 小矮星彼得:父亲的骨头,不知情的给予;仆人的血肉,自愿奉献;再来是仇人的血,强迫取得,黑魔王就要重新复活了! Petter Pettigrew: Bone of the father, unwillingly given. Flesh of the servant, willingly sacrificed. Blood of the enemy, forcibly taken. The Dark Lord shall rise again! 食死徒们里应外合,终于通过三强赛的奖杯诱饵,把哈利波特骗到了里德尔家的墓地。父亲的骨,仆人的肉,敌人的血。小矮星作为忠实的仆人,终于为伏地魔聚齐了这三个条件。黑暗公爵东山再起,即使还缺了个鼻子。 9. 伏地魔:那个活下来的男孩,这个传奇是多么的虚伪。我该不该说出13年前那个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该不该说出我到底是怎么失去了力量?是的,我应该。那就是爱。 Voldemort: The Boy-Who-Lived. How lies have fed your legend, Harry!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really happened thirteen years ago? Shall I divulge how I truly lost my powers? It was love. 伏地魔对于哈里这个“活下来的男孩”的称号似乎充满了憎恶。想当然尔,最为自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黑巫师,对自己当年的失败依然耿耿于怀。而他亲口承认,一切的缘由都是“爱”,莉莉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结成了一个比他更强大的魔咒。 10. 邓布利多:从这件悲剧所感受到的悲痛提醒了我,提醒了我们大家,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的感情却是相同的。 Dumbledore: Now the pain we all feel at this dreadful loss reminds me, and, reminds us, that though we may co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peak in different tongues, our hearts beat as one. 在失去了塞德里克・迪戈里之后,在福吉部长不愿面对伏地魔归来这一事实的时候,邓布利多选择了告诉所有人真相,并且号召所有的人,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障碍,联起手来,同此一心,共同对抗黑暗。就跟俗话说的那样,化悲痛为力量。

  3. 《哈里波特》到现在已经写了六本,一本比一本厚,电影也拍了四集,一集比一集阴森。对于哈里波特的小粉丝们而言,看书需要越来越大的臂力,也越来越需要胆子。照这个劲头拍下去,第六集应该列为恐怖片级别了。说到格调阴冷,不能全怨导演,书里写得也是这个调子。随着越来越多的成人读者和观众加入波特的粉丝群,原书作者也有心照顾成人读者,波特渐渐长大(在电影里长得尤其快),故事也成人化了。
    波特身上多了一些复杂气质,在书的前半段被当成Cheater遭到嘲笑和误解,又加上好友Ron的鄙视,书里写得阴郁沉闷,而电影里一带而过,几乎看不出波特内心的郁闷和恼怒;后半段隐隐约约地揭示波特与Voldmort的复杂关系,远不只是英雄和坏蛋的关系。但是电影里表现得也过于简单。所以说来,电影表现出的阴冷格调只是表面上的,人物仍然显得过于简单化,可能导演是照顾到小观众的理解能力吧,只是挑战一下他们的胆量而非智力。书的阴冷则布满字里行间,两相比较,我更喜欢书,相信小朋友们也是如此。
    情节的剪辑大有问题。前面的Quidditch世界杯赛拍得太简单,删掉了可爱的Dobby,对魔法部里官员与伏地魔的关系也没有交待,没有看过书的人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Death Eater。后面跳舞的那段又太罗嗦,可能是因为导演认为这里有波特为数不多的感情戏吧?幸亏小演员演得不错,否则这一段毫无可观之处。其实在我看来,书里暗含的主线就是魔法部体育司的官员Croutch和他儿子及伏地魔的关系以及正邪两派的恩恩怨怨。这个电影也是潦草带过,可惜可惜。
    对于波特迷来说,电影里的可观之处也还算不少,例如两个魔法学校的交通工具极为夺目,那条龙也不错。湖底世界在书里阴森可怕,在电影里却明亮得很,那些Merpeople电脑作得太糙。最后那场迷宫赛也太不过瘾,迷宫里安放的各种怪物都一概被删掉了,而最让人不解的是在迷宫的奖杯前,波特和Cederic的关系给改掉了,把书里表现的那种君子之风都搞没了,从教育意义上来说也改得不好。
    总的来说,仅靠拍壮观景象来吸引波特迷越来越难了,前四集里大家已经“见多识广”,不会再满足于看看龙和凤凰之类的东东了。我建议导演就按成人片拍得了,反正现在的小孩子们也见多识广,爱打听大人的事,爱说大人话,不爱童话了。
  4. 我是在这个寒假,把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从第一部看起,这既是完成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也是形成对哈利波特电影的总体认识。看系列电影总是这样,如果想要缕清电影的大剧情,必须找一个时间把整个系列完全看一遍才行。这种感受在我看《电锯惊魂》系列时尤为突出,如果只看中间三部,电锯惊魂只能沦为彻彻底底的血腥恐怖电影,失去了对人性的终极探讨和对社会秩序的重新定义。回到哈利波特,很遗憾的是我还从来没有看过小说,当时有一家书店是可以外借的,但是哈利波特的七本都很抢手,我一连等了两个星期还没有等到,也就从此打消了读原著的念头,也许看完八部电影,我会看一看小说也说不定,在此按住不表。

    回归正题,这一部哈利波特,是我目前看过的最黑暗的一部,如果说每一部哈利波特电影都能对应一个主题的话,《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讲述的是“初生”,《哈利波特与密室》关于“成长”,《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关于“因果”,《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则是关于“阴谋”。前三部的铺垫在这一部终于有了关键性的进展:伏地魔复活了,并且召集了以前的老部下开始蓄积力量准备大干一场。说到伏地魔这个角色,我是可笑又可憎。可笑他成为黑暗之王的初衷只是因为要完成消灭不纯种巫师的“伟大任务”,被击败后寄居在别人的身体里生不如死,还要四处寻找能够续命的东西防止灵魂破散;可憎他不知悔改以为自己复活就能一统江山称霸魔法世界,杀了不知多少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角色(当然也包括哈利夫妇)。但不可否认的是伏地魔确实复活了,而且力量也回来了,现在万事俱备,只欠在最后一集被哈利波特反败为胜了。

    为什么称这一部是关于“阴谋”的?影片中有很多处可以体现出来。

    1.影片一开头描述的场景贯穿全片:伏地魔预谋复活,让“虫尾巴”和巴蒂•克劳奇Jr.去部署工作。那位无辜的老头其实是哈利自己,而巴蒂•克劳奇Jr.在后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伏地魔的复活。“虫尾巴”第一次出现是在上一部,当狼人变身后它也就趁机逃跑消失无踪了,叛徒终究是叛徒,黑了的心是无法再变好的,它果然去找它的主子去了。这个奴才还真是尽心尽力,砍掉自己的手来让主子复活。它难道没想过主子如果觉得它没用了会对它怎么样?

    2.影片的主线是“火焰杯至强巫师挑战赛”,从哈利被莫名入选,到第一场魔法扫帚的到来,到第二场Neville提供的呼吸草的奇特功效,到第三场迷宫中中了邪的Krum,再到被施了魔法变成“港口钥”的火焰杯,一切都是巴蒂•克劳奇Jr.的幕后操作,为的就是引哈利去墓地,取他的血来完成复活仪式。至于为什么巴蒂不直接取哈利的血或者挟持哈利到墓地去,一是因为邓布利多校长会怀疑并阻止,二是巴蒂本来就是通缉罪犯,贸然行动露出了本来面目也可能被邓布利多发现其阴谋。于是他很巧妙的让哈利自己去墓地,既排除了自己的嫌疑,也完成了任务,一举两得,狡诈至极。关于他酒瓶里的液体,有一个小伏笔,在影片前半段有所提及,有人问穆迪酒瓶里装的什么,哈利说:“肯定不是南瓜汁。”他在一出场(霍格沃兹天花板雷声大作、阴云密布,来者不善!)便把焦距对准了哈利,一切行动以诱使哈利上钩为主,这也是一处伏笔。

    3.小天狼星的戏份不多,但是引出了影片的一条暗线:友谊。这一集中哈利和罗恩,和赫敏之间出现了一些小矛盾,罗恩以为哈利不再信任他了,有什么事不跟他说就擅自行动,而哈利感到很无辜。小天狼星对哈利的最后一句嘱咐是“Keep your friends close, Harry.”预见了哈利和罗恩以及赫敏之间的矛盾,但是哈利并不是真的和他们有矛盾,只是一点不愉快而已,他们的友谊情比金坚,从罗恩托赫敏告诉哈利龙的事,还有哈利在湖底下想要同时救罗恩和赫敏的细节,还有赫敏在圣诞晚会末尾对哈利和罗恩的告白,都看得出他们深厚且真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感情因为小矛盾的化解而更加坚定,为日后大战时形成统一战线打下基础。

    4.马尔福家族在这一部里面出现次数较少,一次是马福尔Jr.被穆迪教授戏弄,一次是马福尔在伏地魔前一表赤心,并声称今后为伏地魔的统治大业鞠躬尽瘁、不择手段。因此可以断定,马福尔在下一部电影中有阴谋诡计。

    5.哈利波特系列最大的阴谋者当属邓布利多教授了,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邓布利多施展乾坤大挪移,假借哈利和赫敏之手利用时间倒转释放了小天狼星,欺骗了魔法部部长,还让哈利大彻大悟,此乃阴谋之高境界。这一部中,邓布利多明知哈利是被人利用的,还让哈利参赛,其实是想查出幕后真凶,也就是巴蒂•克劳奇Jr.,难怪在巴蒂要将哈利置之死地的时候邓布利多及时出现并制止了他,但是每一次都这么及时就肯定不是“刚好路过”这么简单了。试想如果没有严密的监视和早就打好的算盘,谁会无缘无故出现在那么巧的时刻?另一件事是邓布利多故意让哈利透过记忆盘了解那一次审判,为什么让哈利看见这一段记忆?因为邓布利多知道哈利梦见的是巴蒂•克劳奇Jr.,但是他不说,他要让哈利自己发现;因为邓布利多要暗示哈利,警惕巴蒂以及他儿子。在影片的结尾,当邓布利多和哈利谈到他父母突然出现在墓地时,邓布利多不等哈利开口就知道了哈利见到了他父母,还说什么闪回咒,明显这里邓布利多又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出来,比如哈利和伏地魔的关系,比如哈利父母出现的原因,比如哈利为什么能单独和伏地魔对抗那么长时间,一切有待后面的影片揭晓。要说邓布利多的谋篇布局,早就从第一部开始了,在每一个需要他出现的时候他就小施魔法解救哈利,让哈利走上正轨,他才是哈利波特故事里最大的布局者,最闷声发大财的人,最伟大的救世主。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起,哈利的故事不再是给小学生看的皆大欢喜的儿童剧了,剧情转向了黑暗和光明的对抗,转向了拯救世界的艰巨任务,转向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转向了深层次的哲学讨论和人性揭露。严格来说,哈利波特系列(至少就电影而言),并不是浅薄的“少年哈利的魔法大冒险”之类的故事,要说小孩儿看这些,或许还真不容易想到背后的东西,所以我妄自下了一个结论:《哈利波特》是一部给大人看的魔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