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是成功的,记录片中采用了一些特别却不突兀的技巧,如用不同的画幅表示不同的时间线、场景、情绪,更重要的是在我所参加的影展活动中引起了最多的讨论,即使我在后半段总会产生一种“怎么还不结束”的焦躁。 在看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为什么要拍裸体。直到听到他说“限制太多了”,我终于确定他要追求的主要是突破限制,而不是美。如果有一天裸体不再是禁忌,我想他便不会如此追求了。然而,如果没了这些禁忌、神秘与含蓄,人世也会丢失很多美与意义。当裸体与喝水一样稀松平常,谁还会在意它?当任航所说的那种“自由是当有一天人们不再谈论自由”实现,自由是否还有意义?有人心痛地说:如果任航做这些事很顺利,他是不是就不会死。我想,他依然会去死。他追求的是突破禁忌,当他找不到什么可以突破的禁忌,他便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FIRST影展首映,非常珍贵的影像。之前有幸看到任航的第一本画册,那种纠结狂放的裸露充满让人窒息的压抑感。今天又在片中看到任航,他真的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幽默,温和,才华横溢,却又经常显得无所适从。
任航说他拍摄这些裸体照片的原因,大概就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一些,“让生活变得更平顺,更流畅”...而他也意识到自己做的这些努力可能又成了更大的阻碍...任航没有想过要标新立异,他渴望融入,他对着镜头真诚地说“我想成为大多数人,我不想成为少数人”。
可惜生命让他太痛苦了,他做了这么多努力,最终也没能建立起一套和世界温和沟通的法则。
看完片跟拥有那本任航画册的朋友聊到“艺术到底有没有加速他的死亡进程”的话题。朋友说也许不当艺术家,逃避一下生活,很多事情就不至于尖锐到无法忍受。
要保持锐度不妥协,同时又渴求被世界温柔相待,也许这是内心单纯的艺术家最大的困境吧。
今天老荣偶然也幸运的参加了一个电影放映活动,看到这个独立电影。
感触很多,既为这样一个艺术灵魂的消散而惋惜,也为他遭受的折磨而愤恨。
但是
联想到很多社会现象,发觉一个问题,现在人们特别酷爱结果主义,最后导致我们反而更加的落后。
今天就借这部独立纪录片谈谈我的看法。
任航对于美的追求,对于自由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在影片中,他对于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叩问是我不赞同的。社会的主体是由人构成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价值观则构成了道德准则和法律。就目前而言,任航对于美的表达形式和对于自由的表达都是超脱了社会价值观存在的,这就是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看似是自由主义,看似是个性,是艺术,是不羁洒脱,是勇敢,说一句不敬的话,其实是愚蠢,是懒惰,是自私,是缺乏思考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只追求结果主义,他只希望看到社会制度和法律能够对他的包容和接受,对他所谓特立独行的容忍。虽然表达美的动机是好的,可是只要结果不付出过程就显得粗暴了。如果有一天,大多数人都像这样表达艺术,表达美,那么社会制度和法律一定会保护大多数人,根本不用刻意去抗争。过程做到位了,结果自然而然就来了,拼了命的去争一个结果,那就是以卵击石,等着天下掉馅饼。
大众审美的水平,大众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大众对于性的看法,都是需要长期培养的,作为艺术家不能简单粗暴的把最后的结果端出来说:你们看,这就是你们应该觉得美,觉得好的东西。你们必须接受,必须热爱,必须和我一样看到其中的美,看到其中的精神。这是不对的,对于结果的盲目追求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艺术家应该聪明的,循序渐进的为大众觉醒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只有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美学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去理解其中蕴含的美,通过多种手段都可以增加大众的修养,艺术家都可以在这些渠道积极去参与,这个过程是一定要做的,空喊口号,搞几次出格的展览是无法提升整体水平的,是飞蛾扑火,看似壮丽的牺牲,却没什么意义反而拖了后腿。搞得其他艺术家受牵连,整个创造的环境还不如从前,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以为是反叛时代的英雄,却成了历史的罪人。
其实,不仅仅在艺术创造上,在社会里,这几年所有人都陷入了结果主义的怪圈。所有人都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物质社会,就是一个结果趋向导致的现象。人们疯狂的追求物质结果,疯狂的去拥有,至于过程,没人在乎,只要能有钱,过程完全被淡化了。
最近几年的爆出了社会焦点,大众对于问题的解决诉求也很粗暴和结果主义。一定要让那些“恶人”遭受十倍的痛苦,只要这些“恶人”能被处理掉,大家就满意了。这些事件下面的评论大多数都是“人肉”“枪毙”“去死” 似乎大家对于发生事情的过程都不关心。个例的解决并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一定是从过程的解决才能让社会更加的进步。当然,这话说的有点上帝视角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改变和影响过程,但是一定要有人是往过程的解决去思考,这个比例越大越好,社会最终会在这些人的努力下而更加美好。你能影响到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的伴侣,你的朋友,这个“你”越多,这个社会就会越向你期望的结果靠近,过程有了,结果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现在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等不及,只想要结果的想法存在你我每一个人心中。领导对于问题的批示很简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于是就有了“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个伟大的发明
罗辑思维和喜马拉雅的课程这类付费知识这几年火遍了每一个上进年轻人的手机里,大部分课程其实都是在告诉你结果,最宝贵的反而没有参与到,那就思考过程,尽管对你有所启发,但是之后你也基本忘的一干二净。年轻人也没有时间去重复那些复杂的思考过程,都只希望找到一条最快,最实用的成功方法。
举个例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当年上学背诵的时候,知道是作者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可是内心毫无波动,根本不理解。
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了吗?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 鲁迅
现在再读鲁迅,是不是有种别样的感觉呢?
别着急,慢慢来,结果主义会害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