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桥下
导演: 格塔·帕特尔
编剧: Ashley Cardiff 萨米尔·梅塔 奎恩·谢法德
主演: 丽莉·吉欧 莉莉·格莱斯顿 马特·克拉文 米高·比伊 阿努普·德塞 艾拉·迪克森 埃文·雷恩 布莱恩·马克金森 杰文·旺纳·沃尔顿 Maya Da Costa 迪伦德拉 River Codack Jason Chu Arta Negahban Nadia Liebig Naika Toussaint 乔纳森 豪利 普韦思 Isabella Leon Cleo Patricia Annan Diana Smendra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4-04-17(美国)
集数: 8 IMDb: tt1640719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本作改编自著名小说家 Rebecca Godfrey作品, 故事基于1997年14岁少女真实案件。花季少女Reena Virk (Vritika Gupta) 一日外出参加聚会,再未归家;后被发现惨死在小镇外大桥之下。此后警方认为之前与之发生冲突的数名问题少男少女有重大嫌疑。 然而,当地女警堪 (Lily Gladstone) 与好友作家Godfrey (Riley Keough)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真相并非简单。 PS: 被害者Reena 来自印裔家庭, 随着案件调查抽丝剥茧般展开。导演更多的把笔墨用在印度移民在美洲大陆的生存状态方面:其父母结合并非包办婚姻,其父在家族聚会与其母Suman 富家女邂逅并一见钟情,后皈依基督教组建幸福家庭。 但是可是然鹅,Reena 因印裔体毛外形在学校备受歧视。。。此时不良少女CMC众趁虚而入、诱其误入歧途、与父母反目。
虽然悬疑罪案剧还是双女主本来就是我的兴趣所在,但是第二集结尾两人见面短短几分钟的戏份还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推进剧情的同时展现超绝情感张力。Lily和Riley演出很有火花。
着墨不多,却效果显著,真的很期待她俩接下来发生点什么,没想到下一周第三集就进展飞速!
之后Rebecca一如既往超级主动,Cam从被动拒绝变成推拉拿捏?
第六集开头,回忆童年,依旧是短时间内,交代完整前情,同时丰富人物关系。小演员们不输主演,两个眼神双方的情感已经不言而喻。
回忆杀真是画龙点睛,人物的深度和立体型一下子就出来了。女导演在编剧优秀剧情的基础上让人物更真实情感更真挚。
Rebecca,从小就喜欢Cam,并且对她有强烈的占有欲。小时候表达爱的方式比较幼稚,不吝惜赞美,直白地表达要单独和你在一起。长大后经历变故成熟许多,不变的夸奖像眼里的爱控制不住,不变的直接邀请你与我共度时光,但是学会说软话化解尴尬,也不再一味向Cam索要陪伴而是学会付出帮助对方。
Cam,善良的性格,稳定的情绪,是她的底色,虽然Becca一直是主动的一方,但是Cam明显是照顾者的角色。小时候更实在更宠溺,长大后经历分离多了些小心思和小手段,但不论是有情饮水饱的puppy love还是携手工作的成年人的爱情,都有打动人的地方。
十多年后和childhood sweetheart重逢的戏码真是百看不厌。剧情之外还蛮想看童年之后中年之前的二十多岁她们还没分开时的故事的。
两位演员演技可圈可点,也都演过姬片。Riley和Jena在《情歌》中演对手戏,
Lily和Kristen在《某种女人》中演对手戏,
这四人合作的姬片作品好多,
Jena在新片《血爱成河》中演Kristen姐姐,
Riley在老片《逃亡乐队》中也和Kristen(姬片专业户了)有合作也饰演一个姐姐不过是另一位女主Dakota的。
大结局的告别戏,爱在眼神里。
有原著和真实案件作为背景的故事基本是固定的,但是这段双女主间情感的描摹真的别出心裁。
周一的时候看《桥下杀人事件》,一部根据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的美剧,讲述的也是1997年一桩真是发生的案件。14岁的少女Reena Virk被多人施暴致死,但因为是未成年人,所以那些加害者只是判了无期。而其中,甚至有人在2010年获得了完全假释。
结合之前的邯郸事件看是很妙的时间点。青少年犯罪成本越来越低的今天,这种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的青少年犯罪,也应当受到我们的关注。但是不知道为啥,其实我在看前面两集的时候,我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是青少年要不要服美役(真是神奇的关注点)。
Renna是印度裔的,所以黑皮肤,因为饮食文化的关系,她的身型并不苗条。她腿毛比较旺盛,在学校换衣服的时候被称呼为“beast”,她想刮腿毛,在商店买道具,所以才认识了Josephine,也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开始。她想融入Josephine的圈子,但是却没办法。她想变漂亮,把腿毛刮掉,尽量避免太油腻的食物。但是她妈妈是这样告诉她的:“我以前也和妳一样,没关系的。”就像是妳现在才是青少年,没必要这么在乎外貌。
我以前看一些新闻和话题讨论,很多都会提到我们中国的孩子勤劳、刻苦、朴素,我们在该学习的年纪认真搞学习,不像欧美,15、16岁就衣着暴露,开狂欢派对;也不像日韩的少女,从小就开始化妆,日韩社会是有儿童化妆品的。但是我突然很好奇,爱漂亮和学习好,真的会产生决定性的冲突吗?
每年高考后我都会在路上遇见审美特殊的高考毕业生,那是一眼就可以认出来的对于化妆只是如门的一群少女,妆大多都很浓,衣着还是很孩子气的朴素,但是脸上的用色,很大胆。我不觉得浓妆就不漂亮,但是她们的妆,绝大部分都化得很脏。同时有很多女生会疑惑,为什么日韩女生尤其是樱花妹子的妆那么通透,可其实本质上的她们的肤质就很好。但是到了中国,我见过太多家长的:“脸上痘痘多不要紧的,痘痘多没有人来看没人想,就不会早恋了,可以安心学习。”
这样的逻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很佩服的。
我并不觉得爱漂亮的孩子成绩就不好。我关注的一个hk的育儿博主直接带了两个女儿去全身脱毛,每个孩子擅长的点不一样,她家老二成绩很好。我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妈妈非常注意女儿的养育,不用过分吃得精细,因为那样反而对皮肤不好。她不在乎网上有人批评她太在乎外貌,她觉得少女时期的美丽是一个女性美最为根本的基础,所以她要让女儿皮肤好、牙齿齐、体态好。比起在网上刷到女高生放假了就化妆、美甲、染发,我觉得像这两位妈妈的服美役的做法,才是最正确的。
爱漂亮、讲究形象本来就没错,好像真的没必要上纲上线。
未成年犯罪一直是电影中常见的社会话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被中日韩翻拍过四次的《彷徨之刃》。
原著以全知视角探讨未成年犯罪,一度引发读者对法律体系的思考。
电影《告白》及韩剧《少年法庭》等作品,也都通过犯罪悲剧,探讨过法律漏洞引发的社会问题。
这么多年来,国内外关于未成年犯罪的法律一直在不断完善。
而现实中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仍然频频发生。
前两天刚上线的一部美剧,在创作手法上另辟蹊径。
从被害人与犯罪者角度,试图剖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可能因素。
其原型案件,甚至被载入过教科书。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部新剧:
《桥下杀人事件》
众所周知,加拿大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移民。
而在这些移民人口中,南亚裔又是主力军。
生活在维多利亚市的14岁初中生丽娜,就来自于一个印度移民家庭。
丽娜家庭圆满,父母恩爱,还有个非常关爱她的小叔。
但她却住过福利院,还和几个同龄的混混女孩儿成了朋友。
她们崇拜美国黑帮,誓要把团体做大做强。
最终小团体发展成七人组,并取名“恶人帮”。
听着挺拽,其实就是六个精神小妹儿加一个精神小伙儿聚团儿自嗨。
一天晚上,丽娜去参加聚会,结果一去不回。
家人联系不上,赶紧去警局报案。
警察认为丽娜这种孩子,离家出走太正常了,没必要浪费警力去找。
丽娜的叔叔告诉警察,她离家前和一个叫康子男孩儿打过电话。
女警官卡姆决定调查,当晚就找上了康子。
康子并不是恶人帮成员,而是恶人帮“首脑”金妹的暗恋对象。
据他所说,那天聚会之前,丽娜和金妹发生口角。
丽娜为了报复金妹,到处造谣金妹得了艾滋。
这事儿很快就被金妹知道了。
聚会当晚,金妹带一群人追着丽娜去了桥下。
丽娜从此失踪,学校里开始流传她被河水冲走的说法。
卡姆申请搜救,却只从河中找到丽娜的内裤和裤子。
于是立刻把恶人帮其余六人带去了警察局。
然而,卡姆却在桥附近的监控中发现,当晚去过桥下的孩子有十几二十个。
在他们离开后,丽娜活着上了桥,衣衫完整地离开了。
警局由此认为丽娜没死,在其他家长的施压下,只能放了恶人帮。
另一边,一位名叫贝姐的女作家去了金妹所在的福利院采风。
听说贝姐常年定居纽约,金妹马上来劲了。
以交换秘密为条件,让贝姐带她去纽约。
因为金妹最崇拜的黑帮老大,就在纽约。
双方谈妥后,金妹叫上恶人帮的另一个成员小黑,带贝姐去了桥底下。
金妹声称那晚他们在桥下围殴了丽娜。
众人离开之后,金妹单独留下,把丽娜从桥上推了下去,才回了福利院。
小黑本以为丽娜被水冲走这事儿,是金妹在吹牛逼。
她始终不敢相信,金妹真敢杀人。
如今听到她亲口承认,直接吓丢了魂。
卡姆再次登门询问小黑时,接到了警局同事的电话。
丽娜半裸的尸体出现在了河里。
小黑立刻把知道的都告诉了卡姆。
金妹成了最大嫌疑人。
但卡姆却发现由于福利院的宵禁限制,金妹根本不可能在杀掉丽娜后,还能准时回到福利院。
事实正如卡姆猜测的一样,金妹是霸凌的参与者之一。
最终谋杀丽娜的另有其人,且就藏在恶人帮成员中。
而直到第二集结束,凶手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桥下杀人事件》的开头,看上去有股浓郁的青春疼痛文学内味儿。
实际上这是1997年发生在加拿大的真实案件。
印度裔少女丽娜·维克被多名14岁及以下青少年霸凌殴打。
(*依稀记得高中英语课本有这张照片)
其中有两名年龄分别为15岁和16岁的罪犯,在霸凌结束后,把丽娜拖到水中溺死。
尸检报告称,就算丽娜没有溺亡,也会因为伤势过重而死。
更可怕的是,几个未成年将谋杀事件隐瞒了整整八天,震惊全国。
丽娜的父母在女儿被杀后,开始推行反对欺凌和青少年暴力的公众运动。
在案件的影响下,丽娜父母成功推动各省在各学校实施反欺凌计划。
作家丽贝卡·戈弗雷将这一案件写成了小说《桥下:丽娜·维克谋杀案的真实故事》。
不过,在小说中,原型案件只是导火线。
丽贝卡还在其中融入了庭审记录、受害者父母及罪犯们的采访。
因此《桥下杀人事件》不同于常规犯罪作品。
故事涉及谋杀,但目的并非是找出凶手。
叙事节奏并不紧密,悬疑感也没有那么重。
同时采用了作家、警察、受害者、罪犯及受害者父母多个视角进行叙事。
目的就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剖析未成年的犯罪成因。
在同类型题材中,一般涉及到的未成年犯罪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个体的人性之恶。
影视作品中也成功塑造过天生的恶童形象。
比如《坏种》中带有杀人魔基因的小女孩儿。
她不仅具有纯粹的恶念,还非常擅于伪装。
和那些肆无忌惮搞事的熊孩子,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这类恶童出现时,一般会叠加被恶灵驱使的buff。
毕竟相比于后天形成的犯罪者来说,天生恶童还是少见。
后天成因中最不能忽略的一个,就是病态的家庭教育。
孩子善恶观的发展方向,是父母教育理念的投射。
《涉过愤怒的海》中,李苗苗的成长路径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时候父母答应他去玩儿,但因为奶奶病重没去成。
随后,李苗苗就在病房撞掉了呼吸机上的管子,导致奶奶去世。
因为有妈妈护着,他并没有受到责骂。
于是后来他把三岁的妹妹摔到瘫痪,把朋友烧成火球。
这都是因为在恶念第一次诞生时,没有人纠正。
家长的放纵,成了催生犯罪的源头。
《桥下杀人事件》原型案件也有类似的情况。
谋杀丽娜的两个凶手,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中。
一个成长于传统家庭,有家人的陪伴和支持。
另一个家里只有对他不管不问的酒鬼母亲。
按理说,受到传统家庭教育的凶手,本该更容易明辨是非。
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她反倒更加肆无忌惮。
她在法庭大喊“我不是怪物”,还坚称自己无罪。
来自家庭的支持,成了她犯罪的底气。
剧集也将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重点呈现的内容。
案件中的几个犯罪者甚至受害者本人,都存在家庭教育导致的各种问题。
在受害者丽娜视角中,恶人帮金妹等人,以欺凌弱小为乐。
金妹在聚会上看到一个女生戴了好看的项链,直接拽下来毁掉。
在金妹和作家贝姐的视角中,她的行为又有不同的解释。
金妹从小没见过父亲,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但母亲后来却在金妹和新男友之间二选一,把金妹扔进了福利院。
连金妹被抓进局子,母亲都不愿意来保释她。
所以她格外讨厌有人向她炫耀自己家庭美满。
逐渐开始通过暴力,来弥补家庭给她带来的自卑,变本加厉地霸凌那些看不顺眼的人。
看似生活在美满家庭中的丽娜,也曾因家庭问题误入歧途。
丽娜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和自由,总是会落空。
当她在生日那天满心期待父母的礼物时,却只等来一顿说教。
信奉宗教的母亲告诉她,一个人死的时候比出生的时候更重要。
当她因为体毛被同学辱骂,向母亲寻求帮助时,母亲却只说不要在意世俗的看法。
家人不仅企图用宗教禁锢她的思想,还严格控制她的行为举止及社交自由。
可见比起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错位同样会对未成年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桥下杀人事件》还将不良的社交环境及社会文化,作为未成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丽娜在成为受害者之前,也有过违法行为。
她因为印度移民的身份,无法融入集体。
在超市遇到主动靠近她的金妹后,她不顾一切要加入恶人帮。
还听从金妹怂恿,在超市偷了东西。
在不良社交的浸染下,丽娜逐渐抛弃了纯真。
开始和金妹一起霸凌别的同学。
后来为了报复金妹,又到处散播金妹染上艾滋的谣言。
恶人帮的小黑,原本和丽娜关系不错。
但她为了不被集体孤立,也在那晚加入了殴打丽娜的阵营。
不管再正常的三观,在不良社交关系中,都会被逐渐污染。
此外,剧中的青少年们还深受街头帮派文化荼毒。
她们把黑帮老大当成偶像,靠暴力巩固威权。
维系友情的方式,从互相交流变成一起抽烟,一起打架。
在缺少家长指引的情况下,帮派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深。
《桥下杀人事件》除了从不同角度探讨未成年犯罪的诱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元素。
比如种族冲突、女性议题以及社会对特殊群体的歧视。
生活在福利院无人管束的孩子,成了警察口中的“打火机女孩”。
在他们看来这些女孩儿对社会来说都是一次性的,没啥价值。
就算是失踪一两天,也不必浪费警力去找。
丽娜父亲作为虔诚的宗教信徒,同样对她们带有偏见。
为此,编剧还特意为女作家和女警察设置了特殊身份。
让她们作为长大后的“打火机女孩”来反抗偏见。
总之,剧集各种元素拉满,虽然某些设定略显刻意,情节略显套路,但整体立意值得肯定。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最后,大家对剧集涉及的话题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以恶治恶的校园犯罪泰剧《禁忌女孩2》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