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向电影发明致敬的作品?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条线索。
奔跑的骏马--疾驰中的萨利-加德纳
燃烧的工厂--工厂大门(它们都有马和马车,以及类似的大门。
第一次尝试涂色。 这太荒诞了,或者说太奇怪了,就像一个刚学会画画的学徒,试图画出一幅卷轴。
动态影像。 需要阅读 Delezue,以加深理解
瞎说电影《马你太美》……啊不对……《柏林之马》
鬼畜视频到底哪家强?
以鲲鲲为创作对象的《鸡你太美》系列前段时间貌似火爆地不得了(老了,跟不上潮流了……)
这些有着重复、倒放等效果的鬼畜视频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但有这么一部作品,创作于近50年前,也有着堪比《鸡你太美》系列视频的鬼畜剪辑,简直可以叫做《马你太美》。
但这部作品却不为大众所知,嗟乎,实在令人痛心。
今天,我就要在这里,为这部作品打call!
《柏林之马》(Berlin Horse),由Malcolm Le Grice创作于1970年。
这部作品主要讲的是……
马儿跑
来回跑
跑至重影
跑成负片
跑到身上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相!当!魔!性!
你看是不是跟今天的鬼畜视频很像?
但在这些鬼畜视频中,画面中的主体大多是一个知名或有趣的人物(比如鲲鲲),那些剪辑的手段,是辅助主体人物,强调出TA身上有趣的点。
而在《柏林之马》和同时期类似的作品中,剪辑手段反而占据主体地位,“主体人物”往往处在辅助地位,帮助这些剪辑手段大放异彩。
可以说
在鬼畜视频中,主要内容是人,“鬼畜”作为一种手段,辅助人物变得更有趣更具娱乐性
而《柏林之马》中的人物往往处于辅助地位。
可以说,《柏林之马》的主要内容,不是马(人物),而是鬼畜本身!
创作于1970年的《柏林之马》是Le Grice在伦敦电影人合作社(London Filmmakers Co-op)时期的作品。
六七十年代,合作社的电影人和艺术家们大多在创作由Peter Gidal所称之为的“结构电影”(Structural Film),这些实验影像作品以形式作为内容,强调影像创作的过程,让创作过程的痕迹留在影像上,奋力探讨影像的可能性。
《柏林之马》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
从传统的角度看,《柏林之马》确实就只是马儿跑。
但这匹马,你们知道它多努力么!
嘤嘤
它只是个孩子(咦画风跑偏了)
这匹马,从一匹马,到观众眼前的模样,可以说是经历了万劫千难!
它生活在柏林的郊区,有一天,被Le Grice用超级8mm格式的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拍了下来。
这段8mm影像被从不同角度、不同速度投影出来,而另一边,是从各种角度、各种速度对这段8mm影像进行翻拍的16mm黑白胶片。
这些黑白胶片,在暗房中,又被Le Grice施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在转印时留又用颜色滤镜,给马儿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色彩。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没有!
除了Le Grice自己拍摄的素材之外,老爷子还找到了一部1900年的新闻影片
此新闻片记录了马厩失火的场景
Le Grice用同样的手法虐了一番老电影
最后,新老结合,老电影作为新电影的结尾,老电影又因新处理焕发了新生
Le Grice在《柏林之马》中施加的各种暗房技术,让原本无关的两段影像联系在了一起,也让本来无意义的记录素材开始对影像材料进行反思。
这些影像效果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对抗主流电影,用展示暗房发生的事情,来探讨影像在叙事上的可能性。
所以,《柏林之马》其实是关于胶片受虐的电影,它在暗房里遭受Le Grice的“凌虐”,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
而这些作品,都在无意中,强调了影像媒介本身的质感。
这些质感,其实一直出现在我们身边,却很少被真正强调出来。
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着大大小小屏幕上的人和事,已经很难去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像《柏林之马》这样的实验影像,它们给予的,恰好就是我们所未能看见的角度,展现的,是影像的一种可能性。
之所以提及这部作品,是因为,在当下的数字时代,在我们关注影像所指代的人和事的时候,忽略了,胶片这一种影像材料,已经渐渐消失在大众的目光之中。
最近突然关注到跟《柏林之马》有相似元素的影像,有感而发(并没有)。
编不下去了,,,,,
这其实是一篇广告
第一接广告
有点紧张
都不知道怎么话锋一转,话题变成面膜
然而,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打的广告… 所以没有钱(求金主)
献上海报:
欢迎大家来观展 (这个展的题目翻译成中文的话有点诡异有没有)
你可以在London Gallery West 的Project Space的某个角落找到我的拙作
时间:2019年9月4日至9月7日,10:00 – 18:00
Le Grice的几部早期作品是我非常喜爱的实验电影,是我的启蒙电影之一吧,打破了我对电影的认知。
鄙人拙作的灵感来源,也是Le Grice的《给罗杰的小狗》(1967),大爱,吹爆,赶紧去看……
再会。
参考文献:
Gidal, P. (1974). Theory and Definition of Structural/Materialist Film inStructural Film Anthology.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 1-21.
Hein, B. (1979). The Structural Film in O’Pray, M (ed.) Film as Film, Formal Experiment in Film 1910-1975. London: HaywardGallery, 93–105. Translated by Marian Malet.
Rees, A. L. (1987). Berlin Horse. Monthly Film Bulletin, 54 (646), 349.
文中使用的部分图片来源非本人,文章不作商用,若有冒犯敬请谅解。
文章原载于我的公众号“”
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