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千面珍宝金 Jane B. par Agnès V.(1988)

简介:

    这是一部著名歌手和演员 Jane Birkin (珍.宝金)的电影画像。我们发现各式各样的珍.宝金,在各种不同的季节,在各种不同的状况。还包括其它的珍:圣女贞德、泰山的珍、法国著名男歌手 Gainsbourg ,也就是珍.宝金的丈夫的珍……

演员:



影评:

  1. 终于明白了简铂金为什么那么有名了,她实在跟今天那些街拍、机场拍女明星(欧美的名模、名媛、影星也在内)不在一个档次了,她实在太天然,太不在意了。本片她基本不化妆、不打扮,就是我们平常去楼下菜市场或者倒垃圾的着装。难怪专门给她设计的铂金包到今天也没有几个人能够那么潇洒的使用。

    本片随手要描绘千面简铂金,我倒是只看到她的自然、纯真,看来那个时代的审美真是太健康、太正常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她扮演圣女贞德实在是合适,早年有一个黑白、默片的版本,她跟那里的演员很像。

    她在台阶上把铂金包底儿朝天,东西全都倒了出来,简直是对今天拿着铂金包的贵妇们的一种嘲讽。包包就是用来用的,哪像你们还放在几十平米的衣帽间,束之高阁,打上了射灯。

  2. 新浪潮祖母瓦尔达给Jane Birkin拍的一部亦真亦幻,虚构和纪实相见的纪录片。手法真是斑斓,导演瓦尔达自己会作为叙事者、提问者、回答者出现,瓦尔达在片头要求Jane Birkin打破第四面墙,直接看向镜头这个小洞,中间则有一整段摄像机对准幕后剧组,故意制造这些“穿帮”镜头,此刻的Jane Birkin则阐释作为演员面对真实和虚幻、假亦真时真亦假的台前幕后的感受。而在运用动态镜头语言对于静态艺术画作再演绎时,则同时戏仿了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和戈雅的《穿衣的马哈》和《裸体的马哈》,最终拍摄的是穿衣的/裸体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可以说这部的绝妙在于瓦尔达在电影拍摄手法上在实践对于传统叙事规则的反叛,而40岁的Jane Birkin也完成了对于之前谄媚迎合男凝的纯真洋娃娃形象的反叛,演员和导演的自我表达都是完整的。就像瓦尔达说的,Jane Birkin是个纨绔假小子和泥塑夏娃的杂糅。她在这一部里大胆地表现了对于被驯化的美亵渎的欲望,以一头狗啃式的发型和假小子式不修边幅的衣着出现,比起古希腊雕塑式的典范美,更喜欢这些完美雕塑身上的现代涂鸦,以及那些羸弱的、畸形的美,那些瘦骨嶙峋的男人或者乳房过于肥硕的女人,那些肮脏、猥琐与不堪。

    在以她的名字Birkin命名的爱马仕铂金包里,她倾倒出来的那些皱巴巴的钞票、纸张、墨水瓶、笔、杂志、一朵花,脏兮兮的粉扑和空瘪的药盒...是外表体面下的凌乱和琐碎。此刻她面对镜头自述:“当你展示全貌的时候,你能揭示的往往微乎其微。” 更不用说影片中出现了她捧红的菜篮子,是的,现在各大奢侈品牌努力营销复刻的菜篮子,原型只是Jane Birkin花了五英镑在伦敦花室买的一个菜篮子而已。

    影片里的反讽和矛盾对峙特别多,那些创作者笔下不朽的给予他们灵感和欲望的缪斯女神,实质上无聊得想要把自己的指甲啃烂,不是在极乐中啜泣,而是在疲倦和无聊中疯癫,Jane则以类似表现女性被动性的拉斐尔前派的《奥菲莉娅》(John Everett Millais) 形象出演了这个无聊到癫狂的缪斯。现实生活中的她喜欢白百合,但会在家里把朋友送的百合丢到花瓶里,直至腐烂长出霉斑,又或者放在塑料包装纸里,任由它们干枯。她享受魅力、名誉带给她的特权和明星待遇,却又渴望着被拍摄成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透明,梦想着做一个瓦尔达口中的“著名的无名氏”。年轻时候的她觉得拍摄成人杂志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曾在圣诞刊出镜,全身只穿黑色丝袜跪着被铐在暖气上,40岁的她想忘掉那些假发和华美的戏服,穿旧毛衣、牛仔裤,头发乱糟糟的,光脚在花园里走路。

    在片中Jane假冒了法国枫丹白露派名作《黛安对镜》法王亨利二世的宠妃Diane de Poitiers,又转变角色,出演了她身后翻箱倒柜的卑微的女仆(片子指出跪坐翻箱的女仆经常以陪衬背景出现在此类画作里)。16岁的Jane Birkin也曾有过身材焦虑,甚至买了棉花和泡沫缝成假胸,藏在毛衣下面。幸好她的法国猫王老公Serge Gainsbourg害怕大胸女孩。如今40岁的她则可以借着饰演的这个翻箱倒柜的女仆的嘴念出台词:“她觉得她的乳头是人间极乐,我诅咒她早点老去,死去烂在坟里”,然后放出手掌里的苍蝇,它们爬满了这个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裸体典范。

    落在维纳斯身上的苍蝇,夏娃身上的涂鸦,Jane迷恋的绝不是对于美的美化,而是身体上时间的印记,有瑕疵的男人和女人的身体,伤疤,擦痕,静脉浮肿。“在雕像上画了乳头、私密毛发的家伙,他们这么干就让雕塑更像人类啦。” (这句一下击穿女性腋毛或者no bra的耻感)。瓦尔达用缓慢移动的特写镜头一寸一寸记录了她的裸体、平胸和皱纹,Jane Birkin在片中完全将赤裸的自己释放和解构了。想起之前看的一个短片里说,她有次穿透视装出席颁奖典礼结果被媒体的镁光灯闪瞎,她说,早知道闪光灯拍的这么清楚,我连内裤都不穿了。这跟不穿内裤去英国女王面前领取大英帝国勋章OBE的朋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两个人这两年前后脚离世),有着一样不服从规训的桀骜灵魂啊。

  3. 新浪潮老祖母(我觉得是老阿姨)阿涅斯瓦尔达87年的作品,从架子上抽出来看的原因是名字好听!

    珍宝金就是Jane Birkin,这个片儿的名字《千面珍宝金》肯定是香港人起的,来到国内绝对是什么《瓦尔达和珍宝金》。

    瓦尔达说这是部游吟电影,可能是因为随性得很吧,珍宝金以前的角色、她的梦境、神话、童话、家庭、独白、歌唱交织在一起,拼贴出一个千面的魅力女人。

    电影里好多的名画,歌雅的、玛格丽特的、马蒂斯的、毕加索的……似乎瓦尔达很喜欢拿名画来做文章,最经典的莫过于那部灵感来自米勒《拾穗者》的《拾荒者》。这部珍宝金里,提香的《乌比诺的维纳斯》成了又一灵感来源,穿插在影片中的各个桥段,不但前景的维纳斯,连背景把头伸入箱子的女佣也成了角色,瓦尔达对名画的解读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涮”的味道。哦,当然还有夹在达利画册里的钱。

    片子还不算动人的,比起《拾荒者》来说这更个人化,似乎是导演送给珍宝金的一份私人的生日礼物,但不乏细节的用心,珍宝金穿着希腊薄纱拿着白色纺锤穿梭在红色迷宫中的镜头最喜欢,那一刻的感动现在还原不回来,看过就看过了,细想一下我当时的触动是来自演员的表演的,戏里戏外,摄像机的跟踪和演员的躲避,哪场都是戏。

    导演本人是见过的,还得托05年中法文化年的福,瓦尔达似乎一直没老过(也没年轻过),从那时候她拍杨科叔叔就是一个蘑菇童花头的胖子到那次来北京还是蘑菇童花头的胖子,从来没觉得她是老祖母,充其量是个老阿姨……四十年如一日地健康健谈和蔼敏捷,作为代表新浪潮一代的唯一女性,这种精神实在难得。

     
  4. 好美的游吟诗人电影,传记但瓦尔达。来自两位如镜面般相似的女性,惺惺相惜的友情。

    当然电影不止局限于此,瓦尔达更多的通过了对简伯金艺术生涯的描绘,引出了她自身强烈的对艺术思考。例如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包括其中的表演艺术、音乐艺术与雕塑艺术,同时勾连起了现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以及摄影艺术与装置艺术等等之间的的可能性。

    例如,摄影艺术与油画之间那微妙的关系,时时被打破的演员、观众与导演之间的距离,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无数次被展现的影像生成过程。令人尤其深刻的是那无处不在的镜面,变形镜,多面镜,在串联起了许多对简伯金微妙但客观的记录时,也展现了属于瓦尔达自己的先锋与情趣。

    同样瓦尔达还论及了金钱与艺术之间的纠葛,以及两位女性对生命逝去的焦虑,都在电影中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蛇蝎美人独占金钱,还是被掷洒的骨灰。无数的回忆与现实与影视的交叉,共同强烈的敲击并打破了第四面墙,将演员与观众拉进又远推。

    女性与独立意识亦在这部影片中相当的强烈,她对女性两方面意识都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她不吝啬对女性躯体美的赞叹,包括经典的摇镜头抚摸,她也并不避讳谈及女性对自身的凝视,例如简伯金对幼年发育焦虑的回忆。她反思人类原初潜意识的同时,也并不忘记对简伯金反抗与强势的点进行融合,包括贞德、丛林小子、西部牛仔,这些独立的尚未完成的角色。 这才是真正对千面最好的描绘。仿佛是两个伟大女性生命共同的诞物,迷人,实在是过于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