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悲情花街 Die Freudlose Gasse(1925)

悲情花街 Die Freudlose Gasse(1925)

又名: The Joyless Street / 没有欢乐的街

导演: G·W·帕布斯特

编剧: 胡戈·贝陶尔 Willy Haas

主演: Asta Nielsen 葛丽泰·嘉宝 Agnes Esterhazy Werner Krauß Karl Etlinger Valeska Gert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1925

片长: 125 分钟 IMDb: tt0015842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这是嘉宝唯一一部德国电影,也是最后一部欧洲电影(除德语版《安娜·克里斯蒂》外),很难得有这个英文字幕的版本。看名字就知道是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讲述一战后维也纳某条街道上的人生百态。

    故事主要定睛在两个家庭的遭遇中。某住宅地下室里住着三口之家,瘸腿的父亲脾气暴躁,女儿玛丽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一心指望男友带她脱离苦海。一楼住的就是嘉宝演的打字员女孩一家,女孩也叫葛丽泰,有一个当公务员的父亲和一个十岁上下的小妹妹。这条街上有两个声名狼藉的地方:贪婪的肉贩所在的肉铺,以及与肉贩和俱乐部都有见不得光的联系的服装店老板娘的服装店。

    玛丽的男友在俱乐部同时结识单纯的富家女和老于世故的阔太太,在一次半公半私的幽会后,阔太太摘下珠宝相赠,不料这一幕恰被隔壁房中的玛丽撞见,而当时玛丽为了筹钱给男友买股票,正被迫成为某使馆官员的藏娇对象。玛丽一怒之下掐死了阔太太,造成谋财命案的假象。这里运用的镜头切换法,使我发现早期影片中的悬念亦是有模有样。最后玛丽主动自首,洗刷了男友的清白,这一幕使人心里有种很压抑的感觉;我想男友为此会内疚一辈子。演玛丽的演员长得不漂亮,但表情和眼神把握都很到位,印象最深的情景是她穿戴华丽地重返地下室的家中时,脸上绝望的表情。

    葛丽泰家原本还算是个小康之家,但经济滑坡后,父亲工资大跌,葛丽泰在报馆做打字员也薪金微薄。为了搏一下运气,父亲辞去工作,领了2年的薪水,全都买了股票,却不知其中暗藏无良投机商的诡计,全数赔光,债退累累,而葛丽泰也因为不堪忍受老板的凌辱而辞了职。于是他们将房子出租维持生计,却因小妹妹偷拿了房客两个罐头引起误会,迫使善良的房客——美国中尉退了租。失去经济来源的葛丽泰,在服装店老板娘的巧语哄骗下,准备去俱乐部工作;正当她被迫穿上应召女郎的衣服时,被坐在酒吧里的美国中尉认出,他喝斥并羞辱了她(中尉先前心里就爱着她),眼看误会无法消除之时,葛丽泰的父亲赶来,于是一切焕然冰释。

    很是感触于葛丽泰面对中尉喝斥时说的话:“维也纳的女孩们不得不这么做,这样她们的父母才不会饿死。”

    影片结尾是街道上的居民集体冲进肉铺,一位母亲高声叫着“拿肉来给我的孩子吃!”扑向肉贩。看多了好莱坞的歌舞升平、粉饰太平,如今对这种严肃题材的欧洲电影赞赏不已;从反映战败国人民悲惨的生活,体现出一种反思情绪。

    嘉宝在片中没有漂亮的衣服,甚至连最能衬托她面部线条的帽子也没有,但在我眼里依然美丽。她的表情比上一部《哥斯达·柏林传奇》的时候丰富起来了,尽管那时牙齿还没有矫形;她的毛毛头和描黑的眼圈都很可爱。从中能看出她对贫穷的感受之深,那些痛苦绝望的表情十分真实动人。影片一开头,在一群排队等候买肉的人中间,嘉宝就显得最突出,不知是不是我的主观原因;看到葛丽泰饿得晕过去的情景,镜头切换到酒吧宴乐的画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句子很自然地浮现脑海;这些实在都高于好莱坞那些装腔作势之上啊。

    影片中看似毫无关系的两条线,连结点都在服装店老板娘身上。两种人物和两种结局,编剧并没有显明的立场表露,都敞开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

    演小妹妹的小演员长得十分可爱,长大后想必也是个金发美人。嘉宝在片中基本没有谈情说爱的戏,但是那种为生计而来的凄苦表演,却更为真实有力。

    这里的提示字幕同样叙述性的很多,看出些许德国人的严谨。又想到那个美国中尉,这是否预表了嘉宝后来的美国之缘呢?
  2. Fondation Jérôme Seydoux-Pathé, rétrospective "Greta Garbo, la divine". Accompagnement musical par Hijune Han. 故事在一条街上、几个夜晚里展开,一个屠夫、一个服装店主兼淫媒,掌控了整条街上没有出路的年轻女子的命运——她们除了出卖色相给上层社会的富有男人以外似乎没有别的出路,连买肉都不得不献身给屠夫……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讲述了几个女子的命运,互相之间偶有交错,描绘了同一条街中上层和底层生活的天壤之别的写实图景,既宏大(至少有十几个人物的一幅群像!)又精致。 帕布斯特真的是一个能吸收各种流派动用各种体裁的伟大的多面手:表现主义痕迹明显,但全片显然是现实主义的基底;情节其实有些mélo还加了点悬念,但帕布斯特的故事始终没有强烈的抒情,不直接召唤同情心。当朗在城市与郊区、铁路与地道、地下赌场与假钞作坊里天马行空地构建出一个难以企及的抽象恶人马布斯博士时,帕布斯特就在一条街上细致地织起几个普通女孩的命运线;同样是充满社会关怀的现实题材作品,相比茂瑙的《最卑贱的人》,帕布斯特又有比Kammerspiel丰富得多的表现手法…… 影片在富人和穷人的生活之间不断切换,两边的对比之鲜明,让最后街上居民愤起砸场子的场景显得格外合理和解气。但帕布斯特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更细致也更可靠的关怀:在朗的意识形态中,人性有某种根本的抽象的恶,可以被意志力超强的个体激发,让整个社会陷入罪恶之中(朗的电影里只有大阴谋家为了搞黑市搞犯罪而光顾一些底层场所时才出现底层人,总是以愚蠢的被煽动的集体形象出现,没有个人肖像);而在茂瑙的现实题材的作品里,底层人(《最卑贱的人》)、农村人(《日出》)拥有的某些与生俱来的德性,即使面临困境、历经诱惑,也总是屹立不倒或是在迷失后最终回归。而帕布斯特在这部片中对上层社会的贪婪与堕落自然也是尽情揭露(比如用肮脏手段操纵股市以牟取暴利的情节,也是朗时常采用的),但他对底层民众的表现丰富而有层次:有愚昧也有善良(Asta Nielsen演的女子的父母就是例子),有勇气也有胆怯(一开头两个女子去求屠夫给她们肉的那个场景),痴情女子可以为了浪子而献出一切,逞强父亲可以为了面子而伤害女儿……而屠夫和服装店主/淫媒两个角色则充分展现了这个社会的权力关系:屠夫并不是什么上流人士,但他在这条街道垄断了肉这一必须资源,于是便可以为所欲为,让穷困女子就范;而服装店主则成了女孩们和上层之间唯一的中介:她帮助女孩的表面热心背后,都是在等着机会把她们推向富有男人的怀抱……帕布斯特对20年代魏玛德国社会不公的控诉,可能是最具体也是最有力的。片子描述几个女子艰难挣扎但也难免不幸命运的同时,也直接地控诉了压迫女性的几种不同力量:肆无忌惮地靠金钱占有女色的上层男人;为女德为家族面子而伤害女儿的愚昧父亲;只要一有机会就立刻把能握住的权力关系转化为性交易的卑鄙屠夫;依附于金钱与父权之下压迫女性的女性淫媒……这部作为底层群像的电影可以说首先是一幅女性群像。 主题之外,谈到影像的话,这部片中也有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屠夫把警车叫来街中,从警车的高度以一个轻微的俯视视角拍到的在肉店门口排队的这些穷人的面容和姿态,在冷漠和恐惧之间,几乎看不到怒气;而结尾处聚集在富人喝酒寻欢场所外的众人听到他们放纵狂欢的声音时的愤怒表情,则是通过从楼上向下的俯视镜头展现。屠夫从半地下的房间里透过窗子看到路边年轻女子的腿,露出的淫荡的微笑;到结尾处他被走投无路、对每次都侵占她肉体的女孩砍死的血腥画面,也是通过同一扇窗户展现(而后女子在狭窄的街道里逃跑的那一幕,镜头几乎在跟着跑步的节奏晃动……)。嘉宝在这部片中不再只是靠容貌赢得观众:她冰冷忧伤的表情、犹疑不决的气质和人物的形象完美结合,她和另一位女主演Asta Nielsen一道,为这部片能够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影片提供了可靠的表演。 这部片因为有性暗示镜头(其实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暴露画面)而遭到各国审查机构的删改或禁止,原片已经不在,几个修复版本都是在各国流传的不同版本基础上综合剪辑而成。今天看到的是2009年的最新修复版,被称为是“完成”的版本。但可能跟《大都会》的修复版一样,是否真的完成了,可能还得等很久才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