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性和哲学
导演: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编剧: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主演: Daler Nazarov Mariam Gaibova Farzona Beknazarova Tahmineh Ebrahimova Malohat Abdulloeva Nadira Abdullaeva Ali Akbar Abdulloev Dilafruz Burkhanova Lutfullo Davlat Malika Gadoeva Nika Gafurova Gulrukhsor Gayurova Turana Ismail Tamanno Karimova Nodira Mazitova Nasiba Nasimova Ahliddin Sharipov Neekqadam Shohnazarov Zarina Shugaipova Nikolai Tibikin
上映日期: 2005-09-02
片长: 105分钟 IMDb: tt0478260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影片由伊朗著名导演莫森导演编剧,拍摄于塔吉克斯坦,但上映地区确是在法国。影片文艺的对白和浪漫的情节有明显的法兰西气息,而且出现了亚当夏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西方文化要素,可以看出本片是莫森导演对于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解构。 整间舞蹈室可以看成男主的内心世界,每个学习舞蹈的女人都是住进他内心的女性。而真爱是应该给那个正确的女人钥匙,让她住进自己的内心,但他却每爱上一个女人,就雕刻一棵树,然后给她钥匙,于是不同的女人住进了他的内心。舞蹈是爱情的象征,男主从她们每个人身上寻找爱情。但影片反复出现的舞者的影子,暗示男主得到的只是爱情的影子,得不到真正的爱情。整个房间以自由的蓝色为主,阳光穿过红色的窗帘将房间里映照成红色,那是虚假的爱情的颜色。玫瑰代表爱情,当玛利亚放上一朵玫瑰,镜头立刻蒙上红晕。当泰莱妮让玫瑰凋谢,镜头中红色消失。玫瑰代表的爱情是短暂的,当它凋谢,内心的那种虚幻的爱情感也跟着烟消云散。 影片的四个女主对应着影片的四种主要色彩:玛利亚穿着黑色,法扎内穿着红色,泰莱妮穿着蓝色,玛拉哈特穿着白色。后三种颜色很明显对应着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红色代表爱,蓝色代表自由,白色代表平等,是对西方传统价值的解构。而黑色是和红色对应的颜色,影片中出现过还好舞蹈服之后,穿黑色的玛利亚从背景红色的房间里出来,穿红色的法扎纳从黑色背景的房间里出来,暗示着两种颜色的对称关系。 1.玛利亚、黑色 男主和玛利亚的相遇是在飞机上,整个飞机只有男主一个乘客。两人的相遇充满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代表天堂的高空,亚当夏娃般的男人女人,女主的名字是圣母的名字,咖啡的杯子上是代表圣灵的鸽子。女主全身黑色,男主黑色外套蓝色T恤,整个飞机是黑色调,女主背后是代表爱情的红色。黑色是与精神的爱对应的肉体的欲望,这个空间是一个肉欲的空间,两人命中注定般的偶然本质不过是肉欲产生的心跳。当男主用秒表记录自己的幸福时刻,也就是爱情让他心跳加速的时刻,其实不过是高空、咖啡、缺氧产生的生理反应。 玛利亚年轻时遇到过一个喜欢她的男孩,她绝对男孩的感情像是对她的围猎,因为害怕而产生心悸。她的母亲告诉她那是心动的感觉,于是她把那种生理反应错当成爱情的感觉。男主通过做爱获得心悸,玛利亚通过被爱获得心悸,任何迷惑她心灵的男人都能得到她的身体。但是这种被爱其实也同样是因为害怕产生的本能反应,但玛利亚将之当作爱情投入男主怀抱。 男主和玛利亚在分手之前有一段拉手的情节,其实是对身体交合的暗示,手是身体的象征。而玛利亚手里那多花也在拉手的过程中掉在地上,当两人沉醉于肉体的欲望时,爱情的美好也就被破坏了。 2.法扎纳、红色 一个晚上,男主和诗人一起喝酒,红色的酒本身是欲望的象征,暗示着爱本身包含一种精神欲望。诗人告诉他“他们喜欢的是我的诗,他们在浪费我的生命。我的时间由一分一秒构成,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在这时男主遇到了法扎纳,他决定不再浪费生命,于是追向了她。影片借诗人之口补充了没有排出的画面,两人相遇是在红灯之下,而红灯是欲望的象征。男主对于法扎纳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一种酒精和红灯之下的欲望,用爱去让时间变得有价值的欲望。 男主说法扎纳的脚步是真正的舞蹈,并用她的脚步创作了自己的舞蹈。法扎纳的鞋分别是红色和白色,暗示平等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它像脚步一样在生命中持续,而不是像男主编排的舞蹈一样在音乐停止激情燃尽后结束。 男主和法扎纳在房间喝酒,无论是男主的法式碰杯,还是法扎纳的中亚交杯酒本质都是欲望的碰撞。所有爱上法扎纳的男人在穿过门帘后,心跳就停止了。因为当他们穿过那道帘,爱的欲望就结束了。 当男人和法扎纳在一起时,她从来都不爱他们,当他们离开她,她又爱上他们。法扎纳其实一直爱着这些男人,只是她感觉不到这种爱的存在,所以在帘的另一侧她不会心跳加速。但当和男主分手,她一直抱着他痛哭,在分道扬镳后又把代表爱的红色雨伞给了他。 3.泰莱妮、蓝色 男主与泰莱妮相遇是在他得了急性腹泻的时候,行动失去了自由,所以他与泰莱妮的爱情本质是追求自由。蜡烛代表的是爱情中的激情,两人手持蜡烛代表着共同追求爱情的激情,也就是通过爱情去追求自由。 而泰莱妮本身是对爱情不感兴趣,她认为爱情已经没有了意义,所以在和男主分手后她的反应极为淡然,直接离开。sdl的秒表,医院里的ln雕像,牛奶浴的报纸,都是政治的暗示,她真正关心的是政治。而男主早已经卖掉了自己的ln和弥赛亚雕像,放弃了政治和宗教,只剩下追求真爱和幸福时刻。所以两人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为了追求激情和自由。 当两人分身,镜头中出现了代表自由的飞鸟,然后镜头采用航拍,暗示两人在分手后都得到了自由。男主最后把伞给了泰莱妮,暗示他还是爱着她。 4.玛拉哈特、白色 白色代表着平等。玛拉哈特是四个女主中唯一和男主同龄的女主,而且是唯一的法国人,暗示着两人的平等地位。在男主告知了她自己有四个女友之后,她也告知了男主自己有四个男友。两人的关系是法国男女关系的缩影,地位的完全对等。两人之间出现过在舞蹈室喝酒的画面,暗示着两人的关系更多的是因为欲望。她曾告诉男主,做爱是为了忘记生活的痛苦。 舞蹈室内的蓝色墙壁以及蓝色衬衫暗示男主对自由的向往,红色的爱只是阳光透过窗帘投射出的欲望的幻影。所有舞者都是黑色舞蹈服加蓝色裙摆,暗示男主对于他们只有肉体的欲望和对自由的追求。落叶暗示男主的人生进入深秋,也暗示他的内心因得不到真爱而变得萧索。当四个女主都离他而去,窗户被打碎,落叶落了一地,他的内心逐渐绝望。酒瓶中的欲望终将饮尽,最终被落叶掩埋。 “爱到了尽头就会厌倦,我开始恐惧女人的专一。开始的时候是炙热,最后的我就是冰冷的。爱只是瞬间的奇迹,如果奇迹不能持久,那么婚约就不会持久。” “我相信我们无法承受永恒的爱。每次爱只是一瞬间的激情,都是产生于琐碎的事情。不存在永恒的爱,真正的爱正在从地球上消失。我一生都在寻找爱,但我现在还是孤单一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只属于过去,我们不能在依赖这些故事。到了自由的世界,一个性自由的世界,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爱。” 西方现代社会的爱情追求的是黑色的肉体欲望、红色的精神欲望、蓝色的自由和白色的平等,于是爱情本身就不再存在了。所有恋爱故事都来自于琐碎的事情:咖啡和缺氧引起的生理反应,诗人感悟和酒精引起的用爱去让生命有价值的冲动,在行动不便是对于自由的追求。爱就变成了一瞬间的激情,瞬间的奇迹。开始是是炽热的,最终必然是冰冷的。这些奇迹和激情无法持久存在,于是那些永恒的真爱就在地球上消失了。而男主把这种短暂的激情引起的心跳加速当作生命中的幸福时刻,并用秒表进行记录。最终他在40年的人生里只有不足40个小时的幸福时刻,其他时间都成了垃圾人生。他感觉自己甚至活得不如一只蝴蝶,因为在它短暂的一生里全部都是那种有用的幸福时刻。但在我们的生命或者爱情中,并不只有燃烧激情的时刻,更多的是那些默默陪伴和付出的时光,而这些才更加接近于真正的爱情以及真正的幸福时光。 真正的爱情应该像是夫妻一同用手风琴演奏的音乐,在一生的陪伴中一直流淌。但现代社会的留声机却把它变成了一手歌曲,在舞蹈结束之后就戛然而止。影片从车内的40根蜡烛燃烧开始到全部燃尽结束,暗示着爱情正成为蜡烛,在燃尽所有激情后陷入黑暗。而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音乐家夫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些人没有那么自由,但是他们还保留着一生的真爱。而我们到了自由的世界,一个性自由的世界,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爱。
今天看的是2005年在伊朗上映的一部电影,叫做《性与哲学》,导演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这部电影的故事围绕一个男子与他的四个情人展开:男主简在他40岁过生日的时候,打电话将他的四个女人叫到了他的舞蹈工作室,决定向他们坦白自己同时拥有4个情人的事实,和她们一一回忆过去并分手,结局便是自己仍孤单一人。这部电影拍得很哲学,整部影片都在思考何为爱,我们为何要去追随爱,爱是永恒的吗,怎样的存在形式才叫做爱。
我们来看看这四个情人的故事碎片吧。
简在坐飞机的时候认识了第一个女人。当时由于恐怖袭击,竟然只有他一人乘坐飞机,而空姐也只有女一。她对他微笑,并递给了他热咖啡。他说,我的母亲告诉我,世界上必须拒绝的有两件事,一件是面无表情的脸,还有一件是冷咖啡。他看着女一的笑容,说自己心动了。
他有一块秒表,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动时刻,简说在遇见女一之前,自己的心动时间只有19个小时,甚至不如一只蝴蝶活的时间那么长。他送给了每个情人一块秒表,让她们去记录自己的幸福时刻。他告诉女一,他们相处这么久的心动时刻是2小时10分。
简和女二的相识是在一个偶然的夜晚,他和诗人朋友离开酒吧。正谈论着生命是由分秒构成,无法浪费片刻时,他看见这个俏皮的妙龄少女用滴滴答的步伐迈着台阶。简觉得可爱,美丽,他心动了。简用她的步伐编了一只舞蹈。他告诉女二,他们之间有3小时的心动。
简说我们分开,是因为我们珍惜爱的方式不同。我享受着现在,而你享受着回忆中的爱。
女三是简生病了在医院遇见的,她是一名医生。她和他一起点蜡烛,打坐思考,在不经意间产生对彼此的情愫,在一起了。他送了她一块斯大林儿子的秒表来记录她们之间的时刻。
女四号在得知简有四位情人之后,悄悄离开,并邀请简在他们日常约会的晚上来她家。这次,她还叫来了三个男子。她不如简直白,却也承认自己的爱情态度。她说,感谢简的真诚,让我有了这次机会,请大家原谅。
在女四号宣布这个消息之后,两位男士愤而离席,女四追了出去。剩下简和另一位男子。男子问简:什么是爱?是和一个人永远在一起算爱又或是同时兼有着几位女子就不算爱?他自言自语说,一旦爱到了尽头,它就会变得厌烦。
我恐惧女人的专一。最开始爱是炙热的,最后就会变得冰冷。爱只是瞬间的奇迹,如果奇迹不会持续,婚约就不会持久。
最后,女四号给简打电话,说祈求一个吻。简说,如果我们共享千年之爱,我们的吻尝起来是什么样的呢?故事“蕾拉和曼君的故事 ”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只属于过去,我们不能再依赖那些故事。我认为我们到了自由的世界 —— 一个性自由的世界,但是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爱。
所有认真的事情都是荒谬,所有重大的声明都是诡辩。我们只有孤孤单单的命运。
简说,每个女人都向他展示了爱中神秘的一部分。每次爱都是瞬间的事情,产生于琐碎的细节。没有永恒的爱。
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因为信息量其实比较大,我反反复复找了好多处对话才将情节尽可能的梳理下来。首先,我佩服导演的镜头表现功底,没有多余的场景,故事连贯,甚至于给我一种话剧的电影版既视感。简在电影里说了4次关于爱情所带来的心动瞬间来自于生活中琐碎片段的构成,其实也是1984年出版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面,托马斯在内心给自己解释,为什么会在那天爱上特丽莎,并决定和她一起生活,他说:
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电影里没有情色的表现,只有简和几个女子认识之初的那种美好与朦胧,甚至是没有什么肢体接触的。就连接吻也像亲吻过花瓣一样。如果像简所说的那样去寻找爱,那最终嫁给爱情的不如说嫁给了最初的那份心动,长相厮守也不过是找一个人相伴终老。可惜啊,现在的爱是奢侈而且速食的。
那些心动的时刻,你透过胸膛能感受到的,心脏突突的跳跃,血液的流动加快,甚至是泛上脸颊的红晕,是美好的,也的确是瞬间的。不过,瞬间之所以可贵,在于它的转瞬即逝,何必又要追求长久。不如顺其自然,不刻意方而为之。
懂得爱的人天生就懂得,不懂得的一辈子都不懂得。毫无疑问,《性与哲学》是一部关于一个懂得爱的男人的电影。因为爱既是性,也是哲学。 伊朗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镜头下的爱情是如此的纯粹。男人的四个情人相继会面的时候是默然的,没有尴尬与争吵,只剩痛苦的安静;男人出面解释是有序的,没有诘问和非难,依旧温柔如春风。他爱上第一个情人是因为一次对视,第二个是因为她走路的样子像跳舞,第三个是因为诗歌,第四个女情人同时也把男人当做第四个男情人。她说是男主让她懂得做爱的愉悦,逃避痛苦生活的窗口。所以她不是一个天生会爱的人。爱不是生活的解药,不是他人的期待,不是伦理道德的要求。 爱只是爱。爱即以眼神以微笑以言语表现出来,爱即以歌声以舞蹈以心跳传达给她。爱的时候和情人说话、交合都是值得记录下来的,生命中幸福的时刻。爱得纯粹,不论灵魂与肉体,都值得好好的平等对待。当男人和他第一个情人在一树金色的柳叶下,当男人和他第三个情人在一缸乳白的牛奶中,秒表的针都在走动着。 爱并不具有惯性,不爱就不爱了。爱的时候男人没有想过脚踩四只船有任何不妥,不爱的时候和情人们直言也未有隐藏。对他的前三个情人来说,他是无情而狠心的,像影片深秋里的寒风和落叶。事实上他确是如自然的四季一样,没有人会去问四季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们却会问爱情为何缘起,如何发展,归于何处。我们一直试图给所有事情找个答案,然而爱是无解的。它是形而上的,如果需要把它说成形而下的话,那就把它说成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吧,如男人说的那样,出生到死亡只有一天24小时。一切都是天性,都是注定了的。我是男人,你是女人,如此罢了。 对于蝴蝶来说,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这是人的悲哀之处。在不断累积的岁月里,人的生活愈加趋同,愈加是昨日的重复。男人说他的秒表一年一定要走一分钟,不然就会坏掉。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哪一年开始用秒表来记录幸福的时间,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他四十岁生日这天,他决定和所有情人分开,他也把那些秒表里的时间留在了身后。尽管这些时间加起来都没有一只蝴蝶的一天长,也已成为翻过去的书页。 一个以爱为生的人,他可以同时和很多人恋爱,也可以不爱任何人。具体的人是无法永远承受他沉重的爱的。从《月亮和六便士》到《河流的第三条岸》,世俗的爱迟早会被厌倦,真正的爱都将达到它的神圣性。 弘一法师以「爱是慈悲」回答诚子,莫森导演则以「爱是单身」回答观众。影片最后,男人开着车又遇到了街边拉风琴的艺人,他再一次载上了他们,并对他们开心的说:「今天是我单身第一天」,同时按下了秒表。 爱源于性,终于哲学。
在没有看到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电影《性和哲学》(2006)前,无论如何,是不敢想象一个伊朗电影大师会用《车队主题》做为电影的背景音乐与主色调,去创造性的表现一个身为舞蹈教授的主角与四个女情人的关系。冷静一想,用《车队主题》再适合不过这部电影所阐扬的主题,激昂、明快又来如风去如电的奔放主旨。
四个情人,从空中到地面,角色不同,自然表现手法与力度不同,而用不同的舞蹈去丰富其不凡的想象,也很有震撼力。因而,情感的哲学,在无尽与瞬息的盘旋中,犹如红色激情旋律中所表现的“激情与哀愁”一样,既需阐发更好的情感哲学,又要在纷纷落叶所铺就的林荫道中缓缓而行。
《车队主题》音乐,仍是当年陈美制造的“小提琴神话”最为飞扬与动听,而本片采用的就是这种节奏明快的和弦。影片始与终都是以主人公驾车而行为主轴,所展开的“性与哲学”也与匆匆、急促和缺乏耐心的人性相关。
影片实在妙不可言。除了《车队主题》音乐外,还融入中亚的美妙风情与特有的伊斯兰音乐和中国笛乐,使影片扣人心弦而大饱耳福。结尾之处更是显示出莫氏电影的惊人想象力,当男主角疲于奔命的周旋至前三个女情人回到室内时,没想到最后出场的女情人,竟带着连同他一起的四个男情人集体亮相,直把男女情感世界的复杂、平等、美妙与无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继而引发人性与情感链接的思考。
一直以为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与阿巴斯,完全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大师,各有千秋。阿巴斯的电影讲究情节的巧妙,深谙电影之道,节奏沉静,但过于缓慢,偏向人文与哲学思考,融入其中,在故事与叙说中,耐人回味之余,却显得好看不足。而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则是说故事的高手,他更注重电影本身的要素,电影本身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故事要有嚼头,视野要开阔,在此基础上,他会恰到好处的渗入人文关怀。他之前的《坎大哈》《万籁俱静》和《骑车的人》等电影,无不呈现出他对电影深刻表现力。而这部《性与哲学》,会让你想起卡洛斯的《探戈》诸舞蹈电影,也会想起阿根廷名导索南纳斯的《探戈,加德尔的放逐》,但他们仍是不同风格的电影。
让导演煞费苦心的是,这部《性与哲学》是在塔吉克斯坦完成的,不言而喻,因为伊朗国内政治、民俗与现状,不可能让其在国内拍摄。好在塔吉克斯坦同属伊斯兰世界,离伊朗又很近。于是故事主人公就像是个漫游于严谨的中亚人与浪漫法国人内心情感的苦泅者。似乎也暗示着人性情感的不可调和性。
其实,伊朗经历过巴列维国王亲美统治不少年,那时阿巴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等电影青年,浸润着正值辉煌的好莱坞六、七十年代末前的电影高潮,加之受欧洲电影的影响,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风格,以至于1979年霍梅尼宗教革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于是这批有着深刻底蕴的电影人走了出来,还带出了马基德、潘纳希、哥巴第和马氏的女儿一批电影新锐,可谓好评如潮。
因而,伊朗电影的深厚崛起,决非偶然,是多种文明与因素融通的结果。另外,很多人在媒体上总是把伊朗误读成中东或阿拉伯国家,其实,伊朗的溯源就是伟大的波斯文明,只不过是信仰伊斯兰的西亚国家。
一直热爱伊朗,感佩那里的电影人。因为《车队主题》的动听,又让我平添更多的感怀。而电影人对情感的各种诠释,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性的乖张、有趣和神秘。想来人活着是如此的无奈与长叹。凄风苦雨,也无法遮挡企盼的眼帘。
生命在旋转中,慢慢学会一些反思得来的顿悟。剥落掉束缚的盔甲,蜕变的蝴蝶翩翩而起,虽只能活过一天,可那也是一生的光芒。你想无论是远去的人与事,留下来的虽只是片思微言,却都会是人生宝库中的闪亮钻石。正如美妙的琴音红色激情之《车队主题》皆所激荡出的“激情与哀愁”一样,总是令人一往无前又幡然醒悟。
20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