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欧洲国家,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经历了全球化殖民历史的移民国家,如片中的荷兰,还有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而另一种则是,未经历大规模移民史的中东欧,北欧,巴尔干半岛,及南欧的意大利希腊。
此片以一个欧洲移民国家的视角,刻画了近年来的各色新晋移民,但也是带有刻板之印象:如崇尚高雅,学会了尊重孩童的瑞典人;屠杀波黑裔,在加油站不讲规矩抽烟,贩卖东欧女性的肮脏塞尔维亚人;一心复仇,颠沛流离的战后波黑中年人;啥啥没有,一心向往西欧大城市,住苏式老破楼的保加利亚少女;蜗居贫民窟,虔诚信仰基督,做日结小工的法属非洲裔。
这些新晋移民分别代表着:强大又高素质的日耳曼北欧,巴尔干半岛的侩子手,巴尔干半岛的受害者,东欧前共可怜小国,被宗教愚昧,无力反抗的殖民地非洲,大体符合这些地区之国情,可算以小见大,突出了各族裔新移民间的游离感,与好莱坞的美式大融合完全不同,若观影者在欧洲长期居住,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强烈推荐。
值得一提的两点:
1,影片的几波移民里,唯有非洲黑人男子最后脑门挨了一枪,以身亡结束,而其他新移民或悲或喜,生活终究仍在继续,是否暗喻被殖民地化的非洲人,只能死路一条?挣扎无用?
2,瑞典孩子练习用的钢琴是日本的卡哇伊牌,妈妈也是外派去的日本东京,是否暗喻在欧洲人眼里,日本是更高一层次的发达国家? 而欧洲已被新移民带来的各种问题,搞的焦头烂额?
看来影片名气太低,没人捧场,那我就带头自嗨一个了。 本来是冲着说是有激情片段才看的,没想到激情过后品品余韵居然是一部不坏的影片。今天看到介绍说扯的是“欧洲梦”话题,一下觉得如果真是这样反倒无聊了。 科长的《天注定》我没有看,因为觉得名字好土,所以不知道简介里的比较是否有理,也许哪天克服了名字控的心理后会找来看看。 比起《低俗小说》、《爱情是狗娘》、《11:14》、《心迷宫》等等一大票多角度叙述同一件事的形式,我更喜欢这种几个故事并行叙述而有所相交的形式。这部电影我觉得是我看过的多线叙事影片里最不落窠臼的一部,主要体现在呈现的手法上的轻盈。六个主要人物分为两组,Stig,Lucas父子是连接的桥梁,但和其他成员都是轻轻一碰,只有一个画面,甚至没有一句台词,可却能够既完成交织又给整个事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这样安排使得整个影片有主次,有层次。另外整个故事连起来看,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分明是三个有关失与得的事:
1.Seka失去的孩子被偷来的Ivica补上
2.Yaya失去生命换来Jenta的存活
3.出走的Lucas最终回到Stig的怀抱
虽然说得是这么三个故事,可拍摄时穿插得当,是我看过的多线叙事里最不落窠臼的,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人物相关的并不仅仅靠事件的发展,导演还注重人物心理起伏造成的影响,意思是不是在生硬的玩巧合,而极其自然,甚至增加了整体的可信度(当时喜欢的《心迷宫》跟此片相比显得粗暴)。 整体印象:导演刻意营造一种略微哀伤的风格(包括音乐的选用),叙事简净,所有线索在画面中都点到为止,细节呼应的自然;人物若即若离,重点却放在每个人的心理刻画上,很多地方不言自明,仿佛能听到他们心绪的颤动。最后逃出生天的Jenta给她妈妈打电话哽咽不能语的那段直接令我泫然;Yaya令我惋惜;Seka让我拍手称快。
另外本片导演看样子还处于名不见经传的状态,但我觉得他很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