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离去与回来 Vai e Vem(2003)

离去与回来 Vai e Vem(2003)

又名: 来回 / 来与去 / 离去与归来 / Va et Vient

导演: 约阿·凯撒·蒙泰罗

编剧: 约阿·凯撒·蒙泰罗

主演: 约阿·凯撒·蒙泰罗 Rita Pereira Marques Joaquina Chicau 曼努埃拉·德·弗莱依塔斯 Ligia Soares José Mora Ramos Rita Durão Maria Do Carmo Rôlo 米格尔·博尔赫斯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葡萄牙 法国

上映日期: 2003-05-16(戛纳电影节) 2003-06-03(葡萄牙)

片长: Portugal: 179 分钟 IMDb: tt0367195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赵小毯、@leo

    特邀嘉宾:@消亡之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葡萄牙冷门影片《离去与回来》。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Leo

    三星,其实得益于拍摄此片的时候导演已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这样的前提下,这部电影的性质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更像是一种氛围感的电影(虽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氛围感的电影),更多的是要去感受而不要去解读。而且这色胚老头儿真的挺有意思的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给的2分,剧情上没有特别吸引我的特点、但是导演在视觉效果上设计的十分吸引人,那只眼睛让我印象深刻。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2分,太自我,太过度,即便这样一个热爱女性到了些许女性崇拜地步的形象有些趣味性,也很快消解在了他散漫游走在各个女人之间的过程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问题是,本片的主角和《野蛮入侵》的老头都是人之将死,也都还显露出油滑好色的“生命力”,那么这两个形象对你来说,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场刊嘉宾 赵小毯

    《野蛮入侵》的老头一直在与身边各种人产生链接关系,我通过周围人来间接感受老头,(虽然搞不懂这个老头怎么突然就想死了),然而本片的主角更像是导演的化身,对于生命都有股坚决的力量

    场刊嘉宾 Leo

    《野蛮入侵》更像是表演型的,我是有感觉到他的好色有一种虚张声势的部分,他是希望被人感受到他的这部分的。但是本片的好色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我会相信这就是他,他的这种好色揉进了骨子里,是不可拆分的。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就像短评里所说,我觉得本片主角的程度是更深的。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他雇了那位女保姆,然后让她休息,自己干了她的活儿。他对女性并非是一味索取的,即便谈不上奉献,至少他知道自己是需要付出的,而《野蛮入侵》里的父亲就是将女性当做彻底的客体,和一本书一幅画一种“主义”没什么区别,都是用来标榜自己的工具。《野蛮入侵》里的父亲躺完全场,没有为任何人付出任何东西就这样依然得到了所有人的谅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这种彻底的工具化,反而消除了一些“猥琐”的味道。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的确消解了猥琐,但依然令人厌恶,很像布努埃尔那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同意,所谓的好色成为导演表达的工具,少了猥琐,多了共鸣。

    场刊嘉宾 Leo

    确实有令人生厌的部分但是我感觉作为导演本身他其实完全不在意,他就是想这么表达,剩下的看客要怎么评说就是爱谁谁。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大家对片中“女色”的展现又是怎么看的呢?那些女性为什么会愿意理会这个老头的渴求?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就和franzcopy喜欢老人一样。

    场刊嘉宾 Leo

    我是觉得"女色"展现的越多,越能感受到导演那种对生的渴望,有种从她们身上汲取活力的感觉。关于为什么会理睬他我的理解就挺肤浅的,我会觉得是一种交换,各取所需。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作为交换的话她们得到了什么?

    场刊嘉宾 Leo

    我就时常想跟博尔赫斯谈恋爱,我可能会享受那种交谈的愉悦。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我觉得本片的老头让我产生的厌恶反而少很多吧,猥琐是有,但他是将女性作为平等的人来渴望的,所以他和女人的交谈占了更多篇幅,而不是凝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就觉得我老成那个地步了之后,也想每天找几个小帅哥过来和我聊天,我也很圣洁罢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也是,但是估计没有男人,不是所有人都是franzcopy。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笑死,我觉得老了不妨碍做爱吧。

    场刊嘉宾 Leo

    有票子好说,《如沐爱河》。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现在就已经不喜欢做爱了,更喜欢爱抚之类的,讨厌插入。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现在就已经讨厌插入了。

    场刊嘉宾 Leo

    (我就是)首先要爱抚自己的伴侣之后才管自己,很gentle。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对于片中一些占比重不大的、属于社会空间的场景展现,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比如在公园、在公车上。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我觉得这些空间是他认识女人的场所,和其他人交接的场所,也是他扩展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

    场刊嘉宾 Leo

    展现这些是因为他还想与外界有联系,但是展现的颇少其实也是种无能为力吧。所以大部分场景都设置在室内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那些生活场景和他与女人相处的场景有一些对照的意味吧,他生命里仅存的光和乐趣都在那一部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人在死期将至之至总会寻找生命的意义、对他来说或许青春活力的女性象征着这些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尤其在公园里有一个他被一群小孩一起拿弹弓还是什么攻击的画面,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忍能对面为盗贼。

    场刊嘉宾 Leo

    公然抱茅入竹去。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好了停止背诵,再背诵、今晚都来给我做1。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本片对生死的表达,尤其是结尾那个瞳孔的变化里,你觉得表达了什么情绪?是不是提示一种死亡的迫近?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对这电影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觉得是是对整个世界最后的凝视、对他所爱的、所追求的、所愤怒的,所不甘心的、和终要到来的。

    场刊嘉宾 Leo

    我感觉他的表达已经结束了,死亡的迫近对他而言尽然是个事实。所以反而像是他在审视我,审视观众。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死亡迫近肯定有,但我觉得不需要很确切的解释,眼睛就是一种很好的神秘主义的载体,他看见的是什么留给我们想象不是更好嘛,也或许是他这辈子唯一爱过的女人的幻象,总之就是,他看见了一切。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这片的生死观是我很喜欢的,一切最后都留不住,但我们还是要去热情地经历。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确实,很热烈。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的时候会一直想到里维特,但我觉得比里维特有趣笑死。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不一样,我面对即将逝去的一切、我愿意去经历心碎,我无法释然自己。

    特邀嘉宾 消亡之人

    总归也就那么些日子了,尽量过得开心点呗。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喜欢难过和折磨自己了,可能习惯了。

    场刊嘉宾 Leo

    要开心。

    ##DAY6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神奇乐器hurdy gurdy是出现在电影中的一个9分钟的长镜头
    咸湿老头对制服诱惑的女警察述说
    右手摇琴头一个木轮擦动琴弦发声的,伴奏用

    这种乐器在中世纪的欧洲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中世纪后期它被指责为诱惑人们去犯罪的“魔鬼的乐器”
    咸湿老头对女警察述说的内容中也涉及他犯罪坐牢的儿子
    老头述说完后他儿子就刚好出狱回到家中即挑拌性的面对制服诱惑

    电影开始,老头(导演自己主演)接那应聘而来的美女清洁工,进门的时候,即看见一幅巨大的Robert Bresson的《扒手》电影海报在客厅墙上。

    导演向Robert Bresson致敬,我们应该找机会向Joao Cesar Monteiro致敬
  3. 这是一部平缓流淌的作品,但其中却将光与影的魅力展现无遗。是的,这是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影片。
      
    葡萄牙导演:约阿·凯撒·蒙泰罗,自己本身就是整部影片的主角,所有的事件都围绕他展开,怪异的风格以及晦涩的内容俨然就是一部个人的自传。片中场景的转换非常有限,情节也可谓非常简洁。始终围绕着孤寡老人的,只有几处熟悉的地点。颇具特色的便是他絮絮叨叨冗长的对白,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异乡的看客而言,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也就合乎情理的在所难免了。
      
    本片是非常典型的运用静止镜头的一个范例,从导演偏爱的静止的长镜头中,看到他的心理活动以及他想要表达的那份无奈--生活就像是牢笼一般困扰着他。影片中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反复出现在公共汽车的车厢里,固定来到公园的长椅前小憩,然后镜头再次回到车厢里,通过乘客的悉数离座表示这是回程;老人的客厅几乎被曝光的令人有些厌烦,立体的六面空间是展开剧情的主要场所。通过车厢、客厅的各个角度的镜头之间的频繁切换,年老的鳏夫的无味生活就像是一声软弱无力的叹息,如此无奈。
      
    片中几处视觉效果非常有趣,也借此告诉世人:震撼心灵的视觉效果未必一定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或是电脑特技。被刻意摆设的客厅是最具特色的一个布景。在角度各异的客厅的长镜头里,虽然镜头始终静止不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能产生非常有趣的效果。通常我们的脑海里对客厅地面的第一反映,不是铺设地板就是地砖,然而片中却巧妙的将地板“移植”到了天花板上。四面墙壁的简单摆设以及光线作用之下,奇妙的幻觉开始源源不断的出现。起初会有坐在沙发上的人似乎倒悬在半空的错觉,随着长镜头的延续,从侧面射入的自然光开始发挥作用。此刻被“移植”的木质天花板似乎变成了盒盖,而我们似乎是在窗口中俯视被困在盒子里的人。然后镜头转到原来的反面,即前一个镜头中的对面,凹陷的墙面上的两个挂件似乎是一张面无表情的脸,默默的注视着牢笼里发生的一切。
      
    与清洁女佣苟合的那段描述极为喜爱,没有丝毫的情色画面却巧妙的阐述了事件:瘦骨嶙峋的老头跪在地上卖力的擦拭地毯,有意思的是,他还和着背景音乐的《啊,朋友再见》的节奏。然而奇怪的是,擦拭的范围始终都局限于极为狭小的一个范围,奇怪的举动联系到上一个镜头让人产生了强烈的悬念。此时镜头转到了另一面,女人慵懒的伏在沙发上。角色对换的谜底通过被染红的手帕来揭示,耳际传来刺耳的老头擦拭地毯的声音以及激昂的《朋友再见》,两种声音的混和在这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还有两处的处理也相当出色。一处是在咖啡馆,室外的明亮对比室内的阴暗再次产生幻觉,打开的窗口由于强光照射显得格外显眼,静止的画面摄取了窗外的美景,窗口的边框勾勒出窗内怡人的画卷,若非远处故意安排了人群的来往,感觉就像是两人坐在一幅画前侃侃而谈。另一处在老人经常去的公园里。骑脚踏车的小女孩不断的在眼前出现,路过的行人与前面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头最终按奈不住跟在车后追逐,则反应了他好色的本性难移。
      
    将长镜头进行到底,乃至片尾的处理也是长得让人无法忘怀。那只眼睛的特色留到了结束,而看着他的瞳孔似乎又能够解释一些片中难以言语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