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山花烂漫时(2024)

山花烂漫时(2024)

又名: 大山里的女校

导演: 费振翔

编剧: 袁子弹 丁涵 黄诗洋 李玺威

主演: 宋佳 兰西雅 都兰 合诗雨 杨颜嘉 聂远 张月 翟子路 黄米依 曹曦文 张天阳 姜超 郭涛 保剑锋 童蕾 李昀锐 彭杨 王梓薇 刘锐 邵芸 赵龙豪 赵润南 刘舒祎 王雅佳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4-09-10(中国大陆)

集数: 23 单集片长: 45分钟 IMDb: tt30695066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剧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事迹改编。

演员:



影评:

  1. 看了前5分钟,我就有预感,《山花烂漫时》会是我持续追更的剧。

    第一集,张桂梅的第一个任务,把辍学的谷雨带回学校。

    张桂梅到谷雨家之前,剧集用不同景别展现了草径,水泥路,泥巴路。

    路是双关语。

    它是各式各样的交通要道,也是女娃娃可以选择的人生路。

    张桂梅找谷雨,后来办女高,就是要告诉华坪县的女娃娃们,人生路不是只有结婚生子的单行道,她们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要有新的人生路,既要经历风雨,也要不畏泥泞。

    第六集有大量高光时刻,我最动容的一幕是华坪女高报到日,女学生赤脚到学校。

    从家里到学校,她们跨越的不仅仅是崎岖泥泞的道路,还有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宗法制观念。

    为了让女娃读书,张桂梅需要各种力量斗智斗勇。她面对的第一个劲敌,就是媒婆。

    一、语言才华

    面对谷雨家门口的张桂梅,媒婆笑脸相迎发红包。

    张桂梅说,“给14岁的小姑娘做媒,你亏心不亏心?”

    媒婆不是软柿子,直接开大,“女娃父亲求我来的,女娃本人也都答应了。”

    张桂梅:“你拉倒吧,反正我不同意。”

    乍一看平平无奇,其实特好用。

    此时,媒婆给谷雨提亲,用传统习俗和当事人背书,合情合理。张桂梅如果从“传统习俗未必就对”的角度切入,很容易对牛弹琴。

    这些人是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在她们心中,如重男轻女这些封建糟粕依旧有天然的合理性。

    媒婆说不过张桂梅,开始撒泼式攻击。

    撒泼式攻击,不拼吵架技巧,只拼音量大小。

    我喜欢这一幕。

    这一刻,张桂梅不是温文尔雅的人民教师,而是脾气爆不好惹的中年妇女。

    她知道,温良恭俭让无法击败提亲队伍。这一幕用近景镜头,张桂梅的形象比山更高。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继续分析张桂梅的语言才华。

    媒婆吵不过张桂梅,开始用“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指责张桂梅不讲道理。

    张桂梅直接说,“你懂道理,你还挣这个黑心钱。”

    这个反击很有力量啊。

    媒婆给张桂梅甩一个不讲道理的大帽子,张桂梅不去自证,而是从她的话中找个词“道理”,开局骂她赚黑钱。

    很多人吵架都有个思维陷阱,面对对方的攻击,很喜欢自证。千万不要忙着自证,自证是防御,这样很容易跟着对方的逻辑走,陷入被动。

    因此,当媒婆高声问张桂梅“干啥子”,张桂梅用更高的声音说“干啥子?”

    主动攻击不解释,是很好的吵架策略。因为主动攻击,对方更容易跟着自己的逻辑走。

    当媒婆拿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话术为行为正名时,张桂梅不纠结媒婆的话术,而是反问媒婆:“如果是你闺女,你舍得这样做吗?”

    知识分子容易有个思维误区,把吵架当辩论,于是很容易陷入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局面。吵架不是辩论赛,不是回答对方问题,更不是交流心得,而是敢于忽略对方甩来的问题,积极提出新问题,让对方难以招架。

    有道是,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山花烂漫时》把张桂梅和媒婆的吵架戏放在剧集的最前面,就是在夯实张桂梅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强者形象。

    张桂梅要担任女高校长,校长属于行政岗,她每天都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是她做好工作的基本盘。

    媒婆本是村里能说会道的代表人物,媒婆吵不过张桂梅,可见她的口才一流。

    面对不同的人,张桂梅用的是不一样的口吻,不一样的交流技巧。

    在学生面前,她是严师,也像慈母。

    在领导面前,她善用法律法规,让领导给自己打配合。比如张桂梅为了赶走提亲队伍,在马永强面前大谈谈九年制义务教育。马永强是党·委书记,遵纪守法是他要守住的基本盘。

    当然,张桂梅的口才好,不仅仅是她懂技术,更源于她的真诚。

    第三集,党·代会上,张桂梅讲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我印象很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婆婆坚持传统接生,导致母子双亡,一个是女性不能忍受陌生男子的肢体触碰,最终上吊自杀。

    这些编剧都未必敢写的离奇事件,恰恰是张桂梅见到的日常生活。

    在记者采访张桂梅时,她用朴实精炼的语言聊到自己的梦想(论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我毕生唯一的梦想,就是创建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建一所免费女高,她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善更多人的命运。

    对很多人来说,被牺牲的女孩或许只是一个短句,但它其实是一位一位又一位落后地区女娃的一生。

    想要改善这些女娃的命运,需要给她们带来希望。

    二、希望

    同样在第一集,张桂梅去谷雨家的途中,她遇见了准备生四胎的女学生。

    为什么生四胎?

    因为前三胎都是女娃。

    假如第四胎依旧是女娃,女学生大概率会继续生下去。

    这段谈话最细思极恐的地方是,无论是女学生还是张桂梅,她们用家常语气谈论这件事。

    重男轻女的观念,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监狱,只要时间够长,人可以从讨厌它变为依赖它。

    “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两人说完话,剧集用了一个摇镜头,近处是怀孕带娃忙工作的女子,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

    山像极了监狱,困住了她的人生。

    紧接着,剧集用叠化镜头转向谷雨的家。

    相似的视听语言,暗示女学生的今天,也会成为谷雨的明天。

    在大山里,有很多谷雨一样成绩优良却不能上学的女学生,比如李华和蔡桂芝。李华的困境是重男轻女,家里的资源全部向哥哥倾斜。蔡桂芝的心结是母亲长期遭受家暴,她要留在家里当母亲的保护伞。

    在大山里,有很多不如谷雨的女学生,比如柳细莺。她的学习成绩不好,早早辍学,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只谈利益没有感情的婚姻,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山里的婚姻把女性视为生育工具,而不是一个平等对待的人——那个穿红大衣的疯女人,就是婚姻悲剧的缩影。

    然而,这些道理很难被大山里的人理解。

    世界上有两种穷,一种是物质,一种是思想。

    这些大山里的女娃接触到的思想是女子读书无用论,嫁人生子才是女子的最高价值。这就是思想的穷。

    人类会创造文化,但也会被文化驯化,更可悲的是,人很容易成为观念的奴隶。

    大部分信奉的逻辑是因为从来如此,所以金科玉律。

    然而,“从来如此,便对么?”

    第五集,张桂梅分析即便读书免费,招生依旧困难的原因,她们对抗的是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宗法观念。

    时代变了,人心的成见却依旧牢固。

    我特别喜欢一个剧情设定,华坪女高的校服是红色的。

    在这里,红色不是危险的标识,而是希望的象征。

    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红色代表着健康、生命力丰沛。

    人类无法抗拒红唇的魅力,因为红唇意味着心肺功能好,是身体健康的标志。而健康意味着繁殖成功的机会较大。

    还有一种假说,红色能提高人的专注力,因为毒物或危险的动物具有鲜艳的红色,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红色保持高度敏感。有研究证明,男女约会时穿红色服装,能提高吸引力。

    话说回来,张桂梅用红色校服,就是要在女娃娃的心中点燃一把火,燃起她们对创造新生活的希望。

    而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

  2. 之前看过一些张桂梅校长的访谈,对“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的女高誓词印象深刻。目前剧已追平,看着张校长一次次翻越高山招学生,仿佛感受到了她渴望所有大山女生都能立于高山之上的信念,剧里对张校长的塑造对我而言有展现出不屈的毅力和超前的眼界,且深入想想,处处都是对未来学校誓词的诠释。

    高山,是独立的人格,是“要把自己当人”。

    从教多年,张桂梅对于大山女孩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认知。她看到了被迫需要为父亲和弟弟出嫁的女孩,看到了不得不为三万块“把自己卖了”的女孩,看到了女孩们“辍学、早婚、早育”的麻木的一生,看到了重男轻女观念裹挟下男女迥异的人生轨迹。

    因此,她试图唤醒每一个沉睡的女孩,教会她们把握自己的人生。即使山里有千家万户紧锁的门,也“有一个我踹一个”。在誓词中,高山是独立的人格,每个女孩生来就是高山,都有着坚定且独立的人格,都应该看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华坪女高的学生,都应该勇于对辍学说不,对早婚说不,对重男轻女说不。

    高山,是强大的能力,是“女孩儿可以做得比男孩儿更好”。

    正因为看到了不公平的起点和过程,她才更清醒地意识到,女孩并不是比男孩差,而是缺少了机会。因此,不论是剧里还是剧外的张桂梅都会拼尽全力筹建华坪女高,会跟领导周旋、跟企业家求助、在大会上发声、在记者面前讲述。

    现实中,华坪女高的孩子们也印证了她的观点,她们以出色的表现打破了“女生不如男生”的谬论。

    我生来就是高山,我们也有着不凡的能力,“除了嫁人之外,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女孩们的人生,决不应该被困在山里,成为男性的附庸。

    高山,是坚定不移的信念,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

    别人看到的是大山环境中代代相承的生活方式,张桂梅看到的是女孩儿们生来就被注定了命运的不公;别人看到的是连女孩儿们都妥协了的选择,张老师看到的是“没人告诉过这些女孩除了嫁人生孩子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她们不知道,她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

    因此,张桂梅铁了心要做那个开拓大山女孩人生道路的人,她用铿锵有力的誓词告诉大家:

    我生来就是高山,我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哪怕基础落后,哪怕别人不相信不看好,也不能失去走出大山的动力。

    我生来就是高山,我人格独立、自由而平等,不比任何人低劣。

    我生来就是高山,我的能力同样不应该被轻视。

    我生来就是高山,我更应该像青山一样,坚定、努力、向着目标勇毅前行。

    细读女高誓词,感受颇为深刻,山的外边是什么只有自己站在山顶才会知道,张老师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她们是高山,而非被困于高山的人。

  3. 很高兴终于有一部认真呈现张桂梅校长和华坪女高的剧了,我一直觉得要讲好张校长的故事,就不能只展现张校长一个人,学生们的故事、老师们的抉择、社会各界人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缺一不可,这部剧也真正做到了我想要的它都有,把大山里的生存环境、女孩儿们面临的困境拍得清晰而发人深省

    在华坪女高,有四个很典型的学生:

    成绩优异的谷雨,在家里是妥妥的工具人

    父亲成日酗酒,一天里醉酒的时候比清醒着多,家里只能靠谷雨一人扛下各种家务;弟弟还在走路都蹒跚的年纪,父亲就已经开始谋划让谷雨嫁人or打工来筹备儿子娶媳妇的彩礼了

    张老师带走谷雨,无偿资助她上学,连生活费都不用家里出,按理来说应该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谷老三却找来学校说:“一个女娃娃,养她这么大,总要有点回报”,女儿在他眼里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她不出钱谁出钱”

    大山里,有多少这样酗酒父亲+年幼弟弟buff叠满的家庭,又有多少女孩儿经受着重男轻女观念的侵害

    拒绝上学的蔡桂芝,闭口不谈原因的背后是父亲的家暴

    在外,他的父亲是带领工友们做工的小领导,在家中,父亲动辄骂母亲“丧门星”,一言不合就动手。蔡桂芝在家时,总是毫不犹豫地挡在母亲面前呵止暴躁的父亲,她知道母亲是温柔和善的人,如果自己不在,她一定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父亲的暴力,正因如此,蔡桂芝无声地放弃了上学的机会,选择守在家里保护脆弱的母亲,母亲的困局,成了栓在她脚上的一根绳子

    大大咧咧的宁华,在贫困的家庭中被禁锢住了思想

    老师们去山里招生,听到“上大学”,宁华和爷爷的反应是好笑。正如张桂梅老师所说,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宁华不知道上学的意义,也不知道考上大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她之前全部的人生就是跟在爷爷身边,并且觉得之后的人生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真正打动她让她愿意来上课的,是老师说每个月会给大家发生活费,她说“就算考不上大学,赚三年生活费也好啊”

    眼界受限,认知不全,就是大部分大山女孩儿的真实境况

    爱笑的柳细莺,已然接受了自己要被早早嫁出去的事实

    和宁华一样,柳细莺也觉得“读书无用”,在所有人都觉得女孩儿早婚很正常的山里,她接收到的教育就是如此,而且她还对自己极度不自信,应了张老师之前说过的话:“她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

    柳细莺就这么被动地认可了家里对自己的安排,十五岁就要去相亲、去嫁人,老师无意中的一句你上了大学嫁去市里都行,反而吸引了她的注意,让她露出了笑容

    我从这四个女孩儿身上看到的是大山女性困境的缩影。透过镜头,还有更多困境被或多或少地带出:一窝接一窝生孩子的、比谁的肚子大的、带孩子又做家务的……在大山里,女孩儿们的生活轨迹似乎早已被注定

    是性别歧视,是资源倾斜、是认知扭曲,而一批批沦为工具人的低素质母亲,又继续培养出新一代低素质的孩子,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只有呈现出这个循环,才体现出了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的意义。掰正性别认知,首先就要破壳而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剧里她反复说,“女孩不比男孩差”“不能把自己当猪”,她苦口婆心地唤醒每一个顺应家庭安排的女孩,让她们突破困境走出大山,开辟更加广阔的人生

    这才是一部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剧,不仅是对张桂梅本人的记录,更是对困境的展现和追问,也用镜头告诉每一个观众,张校长所坚持的事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4. 《山花烂漫时》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张桂梅校长的故事。张桂梅,她的名字我早就听说过,大名鼎鼎。关于她的事迹,我也在网上看过一些报道,但都没有深入去了解,只知道她在大山里创办一所免费女高。当我打开电视,看《山花烂漫时》,去了解她的故事,说句实话,好几次我都被剧里的情节感动到热泪盈眶。张桂梅太伟大了,她创办女高的举动功德无量。作为一个小镇女孩,我也是通过读书走了出来,我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万幸,我的条件没那么差,不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但是在大山里的女孩们呢?她们有选择吗?有资源吗?她们的出路在哪里?

    张桂梅校长在丽江华坪县创办了一所免费的女高,华坪县,一个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地方,看了电视剧才知道,它是深山里的一个贫困县。大山里的条件可想而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男轻女的家庭绝对是把资源倾斜到男性身上,而最早被牺牲的,就是这些可怜的女孩子们。辍学的女孩子比比皆是,张桂梅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惋惜这些女孩子的悲惨命运,她想要给她们谋求一条出路。虽然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但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仅仅是初中毕业,很多女孩不过15-16岁,还是未成年人呢。那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女孩,最多只能读到初中,初中毕业之后就辍学了。就像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女孩子要读什么书,赶紧嫁人得了。16岁都可以奶娃娃了。”这恰恰反映了山里人根深蒂固的观点。

    大山里的女孩子,从初中毕业,到走出大山出去读大学,中间恰好就有一个断档,也就是一所免费的高中。一旦高中开始收费,这些贫困家庭是不可能供女孩子继续读书的。初中毕业之后,她们大概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是进城务工,去厂里上班,从事一些底层的工作。要么就是早早结婚生子,一胎接一胎,还必须要生出儿子来。如果这中间能有一个过渡,能够有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把这个断档接起来,那么这些女孩子的未来将完全不同,她们就有希望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可是谁会愿意关注那些辍学的女孩子呢?这么多年来,女孩子就是这样被牺牲掉了,正如电视剧里所说,更可怕的是,她们觉得这是正常的,被牺牲是正常的,家里只能供男孩子去读书,男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为什么女孩子不能成为全家人的希望?为什么女孩子就要被牺牲?张桂梅不愿意放弃这些女孩子,她偏偏要关注她们。她想要告诉她们,人生不是只有结婚生子一条路可以走的。

    最开始创办女高的想法,被现实狠狠泼了冷水,她曾经四处奔波筹钱,但都没什么效果,压根就没人愿意捐款。直到2007年,机会来了,张桂梅作为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开全国党代会。当时华坪县委办公室给她安排了置衣费,但她没舍得花在自己身上,而是给学生们买了一台电脑,她自己就穿着一身旧衣服去参加代表大会。记者因为她裤子上的一个破洞注意到了她,通过聊天,得知她想要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立刻就意识到她不简单,因此对她进行了专访。我专门去把2007年那篇文章找出来读了读,标题是:《访丽江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我有一个梦想》。“我想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这是我的梦想。”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孤儿院院长张桂梅代表一双眼睛里跳动着热切的火苗。一夜之间,张桂梅的“女高梦”全国皆知。在电视剧中,这个情节被原封不动地还原了,非常细腻入微。

    我觉得张桂梅校长是天生的领导者,宋佳演出了张桂梅性格中敢想敢干的一面。我觉得如果她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是不可能把这件事情办成的。创办女高难度实在是太大了,阻碍太多。宋佳扮演的张桂梅,非常厉害,她善于抓住机会,比如说她在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她一个一个读出了那些辍学女孩的名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飞机上遇到鲜花饼老板,她就好说歹说劝人捐款,随时随地想要拉赞助。她为了招聘老师,专门拉着县教育局局长去坐镇招聘会。在招聘的时候,她面对不同的应聘者,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她能够发现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挖掘他们的长处,善于用人。从零筹建学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学楼刚刚建成,一切都是刚起步,教学楼前的水泥地都没铺,还是尘土飞扬,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建筑工地呢。更让人焦虑的是,没有学生。很多辍学的女孩子已经打心眼里放弃学习,因为她们看不到希望,她们也不相信会有免费的女子高中,最初以为是骗子呢。张桂梅校长带着老师去山里招生,没有她搞不定的事情,从最初招收的100名学生开始,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将2000多名女孩送出了大山,她改变了无数女孩的命运。

    除了主角张桂梅,这部电视剧里的其他演员选的都很到位,贴合角色,比如说里面的年轻老师性格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有些青涩,毕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嘛。刚开始她们斗志满满,但很快就会遭遇现实的打击,我肯定有人要辞职。电视剧中几个辍学的女孩子,也都演得很出色,每个人都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坚持到底,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呢?这中途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