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上帝也疯狂2 The Gods Must Be Crazy II(1989)

上帝也疯狂2 The Gods Must Be Crazy II(1989)

又名: 上帝也疯狂续集 / 上帝一定发疯了 (下) / 众神也疯狂 (下) / 逃脱死亡

导演: 加美·尤伊斯

编剧: 加美·尤伊斯

主演: 历苏 Lena Farugia Hans Strydom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南非 博茨瓦纳

上映日期: 1989-07-26

片长: 98 分钟 IMDb: tt0097443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在沙漠中生活的卡拉哈里人远离现代世界,在干旱的环境里自有一套谋生方式。卡拉哈里人奇哥(N!xau 饰)的两个幼子奇沙与奇尔在父亲寻找食物时被车厢的露水吸引,登上了偷猎者的卡车,却被不知情的偷猎者带走。奇哥自此踏上了追寻孩子的旅途……来自美国的法学博士安泰勒(Lena Farugia 饰)经一位心血来潮的飞行员邀请,登上了他的飞机,却为恶劣的天气影响,和动物学家马歇尔(Hans Strydom 饰)一同被困在沙漠的深处,两位博士术业有专攻,但野外生存肯定不是安泰勒的强项,女博士忙乱的表现为这次历险平添了轻松的气氛……古巴战士与非洲士兵为双方阵营而战,两个人一把枪传来传去,他们也先后做着对方的俘虏……这群人在沙漠深处的动物天堂穿插互动,上演了一出温馨轻松的喜剧。

演员:



影评:

  1. 续集在喜剧方面比第一集更胜一筹,导演很聪明的引入了很多动物,这些动物的喜剧效果比人类要大得多。例如发出怪笑声,留着口水的土狼,只敢攻击比自己矮的动物,所以你不能躺下让土狼认为你比它矮;只要你躺下,鸵鸟就看不见你了,以及鸵鸟奔跑的姿势;咬住一个东西就死也不放的蜜獾,无论如何也要咬住动物学家的一只靴子来报一脚之仇;长颈鹿居高临下,神态悠闲的看着两个士兵玩捉迷藏;为保护孩子拼命撞树的母犀牛;和女主角抢水喝的狒狒;拼命扇昏迷的动物学家耳光的猫鼬;搞定盗猎者的狮子……

    当然人类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布希曼父子三人的亲情;兄弟俩在盗猎者的车上的时光;小儿子头上顶着木头让土狼不敢轻举妄动;动物学家和蜜獾的漫长消耗战;动物学家以脚代替飞机轮子起飞;动物学家偷鸵鸟蛋的过程;女主角是在非洲荒原中最没用的法学博士,她在看到蜥蜴或者犀牛的时候有惊人的爆发力;土著人骑自行车带女主角的方式;两个水火不容的士兵的相互追逐;两个盗猎者之间发生的蠢事……

    和第一集相比,本作完全着重于表现大自然的独特幽默,不再去讨论什么人类社会的本质。毕竟,大自然的奇妙和幽默才是本系列的重点。非常搞笑!完全没有某些喜剧把你按在地上咯吱的那种感觉。

    我很好奇,这个系列的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导演怎么能安排动物和人类那样互动。即便是布希曼人,他们知道是在拍戏吗?如果是在拍戏,怎么能演的那么纯真?如果不是,那就是导演在耍他们,也太残忍了吧。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影片最后是三张重叠的脸,历苏和两个孩子的,这三张脸的微笑让人动心。

    他们来自非洲卡拉哈里沙漠,这是一片一年九个月干旱的地方。外面的人称他们为bushmen。他们对现代文化一无所知,直到外人入侵。在电影里面他们都很单纯,历苏看见死掉的大象,第一想到的是和其他家庭分享象肉;他可以为了寻找他的孩子四处奔走;他在找孩子找得心急如焚的情况下还要首先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他可以很聪明地制止草原大火,可以把手放在别人心上跟人说话,还可以流泪...

    霍布斯说自然状态是一片混乱,所以需要建立利维坦政府;卢梭却说自然状态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我不知道谁对谁错,但是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在现实里重现,我会像卢梭一样缅怀人类的童年。那个童年时代没有私有化,没有等级,更多的是家庭的温情和相互依赖。只是人总要长大,童年只能是过去,如果历史是进步的,那么私有化或者等级或者秩序则是进化的象征。就像现在,有国家,有民族,有法律,有产权,有官衔,有时间观念。我们的自由越来越从积极自由转变为消极自由,虽然有的国家还在“voting with feet”,连消极自由都没有。历苏的自由是饿了吃,吃了睡,而现代人的自由是“不超越法律的限制”,在历苏的语言中还没出现“法律”这个单词的时候,现代人已经在不断靠法律survive了。

    当然,我不反进步,我自己也不愿意去过他们的生活,我更反感有些人以保护原生态为名义反对这些人现代化。他们说,现代化已经太多了,那些还没开发的地区要保护,那些地区的人要继续留在那里当古董。欧洲人也许就是这样看西藏人的吧,他们的心态都是这样---我现代化完了,我就要享受你们的未现代化并且要反对你们的现代化。这他妈的就是赤裸裸的文化殖民主义,你早年怎么没想到要维持这些地方的原生态,现在等你们哥儿几个把世界都分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叫嚷人权和无国界了,人家的民族国家还没像你们建设得这么好呢。我以前跟一群八国联军后代小孩argue的时候说,文化需要相互交流才能繁荣,在全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政府不可能像保护一个博物馆一样去保护一种文化,那种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个所谓的“文化屠杀”根本就是扯淡。

    虽然我总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得很五毛,但是我真不是五毛。

    我只是在想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人与人的差距就真的越来越大了,人们也总是越来越用猎奇的东西去看待很多东西。我当然希望那个共同富裕的迷梦会实现,只是现实表现得越来越苍白,让我越来越不自信了而已。非洲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可是如果我真的到了那里,我的理想主义之梦也只能破灭而已。Matt说做一个idealist很难,就像Jeff Sachs,不过据说他的新书中所体现出更多的是他越来越相信的权力。战争瘟疫暴政贫困不是像我想象的那种状态,我这种长在新中国的城市小屁孩对那一套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肯尼亚索马里津巴布韦根本就不是那几条新闻,现实比我想象得要复杂要恐怖要无奈。

    看着哥哥抱着弟弟的那一刻,历苏抱着两个孩子的那一刻,我鼻子忍不住酸了。当时心情很复杂,超级复杂。有的时候童真不复返,就像已经不再处于童年时代的人类社会看着这些单纯的笑容更多的是感叹和怀念。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古巴战俘和非洲某地的那个战俘手拉手直到最后的和解也只是出现在理想主义者的眼中。

    现实是结冰的。
  3. 原来它叫蜜獾?实在是太可爱了!
    深夜,在爆笑中看完了这部喜剧。然后觉得平凡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也不是那么叫人无法忍受了。
    那个土著人的善良以及他的信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学习!
  4. 马塞尔•莫斯的《礼物》中的一句话掷地有声:“从人类进化的一端到另一端,并没有两种不同的智慧。如此这般,我们应该将它作为答案,还是把句号改成问号?”
    赤足,皮肤黝黑,头发卷曲,衣不遮体,布须曼人就这样昂首阔步的行走在非洲大陆上。在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眼中,以奇哥为代表的布须曼人简直是“未开化”的代名词——以天为盖地为庐,对自然几乎不加改造而是与之浑然一体,与飞禽走兽为伍,“物质条件”可谓匮乏至极。
    但就是这样我们视之为“野蛮人”的布须曼人,对生存环境时刻给予保护,与动物和睦相处,家庭氛围其乐融融,物质上亦能自给自足。而反观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对周遭环境大肆破坏,猎杀珍稀动物,到处都上演着夫妻不和抛妻弃子的闹剧,我们对富足的理解只是狭隘地用一个字便全盘概括:钱——哪怕我们累到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回到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最为明显的反派人物正是一个“文明人”——屠杀大象取之象牙牟取暴利的狩猎者。狩猎者中的头目为了掩饰其罪恶行径,甚至企图杀掉完全对金钱没有概念的两个布须曼儿童。屠杀动物本已是罪恶,而企图杀害无辜儿童,又怎称得上是文明?
    影片中还有一个饶有意味的设定:两个分属不同阵营的士兵,在文明世界里兵戈相向,而在与奇哥相处的过程中竟然对彼此给予理解,以至于最后分别时竟有些许恋恋不舍。文明人在野蛮人的影响下放下了武器,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最后着重谈谈全片的核心人物——布须曼人奇哥。这个寻子心切的人,这个信念坚定的人,这个一无所知却又事事洞明的人,这个聪明机智力量强大的人,这个善良可敬的原始野人,他拯救了所有人,拯救了一切。奇哥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士兵要争斗,却阻止了他们互相残杀;不明白手枪的威力,却从枪下救下了数条生命;即使是对险些伤害过自己的狩猎者,他都给予了帮助……这样一个看似野蛮到了极致的野蛮人,却做着比最文明的文明人还要文明的事。说奇哥善良也罢,纯真也好,压根还是我们这些“文明人”太斤斤计较,太目中无人,太自以为是。
    反思自身,也许我们引以为豪的所谓“文明”,在布须曼人眼里,恰恰是最难容忍的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