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摇摇晃晃的阴间(台) / 影中人 / The Children of the Dead
编剧: 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
主演: Georg Beyer Lukas Eigl Greta Kostka Andrea Maier Tamara Pregernigg Renate Stoppacher-Rainer Klaus Unterrieder Jula Zangger
制片国家/地区: 奥地利
上映日期: 2019-02-08(柏林电影节)
片长: 90分钟 IMDb: tt9130810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相比起照顾观众不同口味而选片多样化的全景单元,柏林电影节的“论坛”单元可谓剑走偏峰。这个单元侧重新导演作品,而且对实验题材与千奇百怪的类型片来者不拒,往往有不少令人避之不及的超级闷片,也有不期而遇的惊喜之作,绝对要看观众的心情和运气了。这部入选去年论坛单元的奥地利影片《死者的孩子》算是一个实验怪胎,是两位美国导演改编了一部他们没真正看过的奥地利小说,仅仅根据小说梗概而编写出来的剧本。采用超8毫米胶片拍摄而成,粗糙模糊的画面像是上世纪的家庭录像带。人物对白一律用字幕卡呈现,却不是传统的默片,因为除去人物对白外,影片保留了很多“声音”,比如在餐厅吃饭时的餐具响声、汽车行驶的声响等,而全程的配乐保持着一种活跃灵动的欢快感。
影片情节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先是从奥地利小镇餐厅里游客们聚餐拉开序幕:一对彼此厌恶的母女、一对形影不离的情侣,还有餐厅的老板和女侍应等人,之后这些游客乘车前往游览途中遭遇车祸。当观众以为要转向悲剧之时,没想到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剧本先后抛出近年常见的欧洲难民和新纳粹话题不久,迅雷不及掩耳地跨越到丧尸类型片。死去的纳粹分子冲破电影院银幕夺路而出的一幕令人捧腹,之后在餐厅民众用活鱼互相攻击拍打的场面将这种狂欢感推向高潮。
除此之外,贯穿始终全片是母女关系的对峙:一个四处行走的车祸遇难者及其分身上演一幕令人难忘的“史上最慢追逐戏”!自杀倾向的护林人和寻找食物的叙利亚诗人也不断增添古怪的笑点,所有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情节逐渐暴露出荒诞喜剧的黑色底蕴。导演似乎根本未能掌握好喜剧与讽刺两者的平衡,有时坠入失控的无厘头闹剧,有时又挑起指向不明的讽刺矛头,最终沦为一部类型实验大杂烩的午夜场电影。
《死者的孩子》虽然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长达667页的小说,并由尤里西塞德尔担任制片,但它与奥地利的关系并不充分。它显然是美国的,因为它的自由与无政府主义;同样可能是德国的,因为它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之所以不是一部“奥地利电影”,原因不只在于两位导演Kelly Copper 和 Pavol Liska是美国人,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自然剧院,以执导戏剧为生,这是他们的第一部影像作品;同样在于一条奇怪却可靠的消息:两人根本没有阅读过原著便改编了小说,信息仅仅来自道听途说。
这倒适合这部电影的风格,它贯彻着无政府主义和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杂糅。影像提供了这种可能可能,将不同电影类型的形式与元素融汇到一部电影中。形式上看,它是默片,但又是彩色的;内容上看,它兼具喜剧和恐怖元素,是家庭电影和僵尸电影的混合。
当界限被取消,鱼龙便开始混杂,一场狂欢徐徐拉开帷幕。嘉年华正是在取消等级差异的基础上才成立,它是民间的,也是审美的。远道而来的叙利亚难民提供了喜剧戏份:对店名的误解、对培根的拒绝,以及诗人身份(着火的笔写在着火的纸上);当然,还有那场影史最慢追逐戏……
它一方面继承了家庭电影的内核,“近亲仇恨”的主题发生在母亲和死去的女儿之间(这是奥地利文化留下的遗产),在结尾引发一场决斗;同时,它也在经典的丧尸片中(乔治·A·罗梅罗)借取灵感,将纳粹亡徒从银幕上引渡下来,制造一场狂欢。
难民到来了,尸体复活了,观光客来而复去,原本平静的阿尔彭罗斯养老院最终变成了生人与死者的狂欢之地。难民和纳粹亡魂不是具有某种相似性?它们都是由外闯入机体的异物,破坏机体的健康:一个从空间的外部,一个从时间的深处。
难民问题和纳粹思想的回潮,不正是当下德国面临的困境吗?正是当年对犹太人的屠杀和驱逐,以及其他在20世纪犯下的异端行为,才导致德国人对难民更有一种包容心,这可以看成一种赎罪心里。而女主人最后无奈的表情像不像今日的莫总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