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奇幻贵公子 ゴーストハント(2006)

简介:

    谷山麻衣(名冢佳织 配音)是个有预知和感应能力的高一女生,机遇巧合之下认识了长相英俊、颇为自恋的涉谷一也(泰勇气 配音),原来他是个专业的狩灵师,还是专门调查灵异事件事务所的所长,他身边有个叫林兴徐的助手。麻衣所在的学校出现了谣传,说旧校舍被灵所诅咒。涉谷一也受到校长委托,来到学校调查。同时被叫来的,还有巫女松崎绫子、和尚滝川法生、驱魔者约翰·布朗和灵媒师原真砂子。一行人在展开调查之时,发生了种种事故,这究竟是何种力量在作祟?

演员:



影评:

  1. 《恶灵猎人》:从林先生与麻衣的对话,思考中日关系

        之所以观看这部作品,完全是冲着小野不由美来的,以前看了她的代表作《十二国记》后佩服万分,不由得感叹在日本动漫越来越恶趣味的今天,小野的作品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从而正正经经地讲述一个文学性极强的故事。
        《恶灵猎人》虽然同样是小野的作品,但商业化色彩比较浓,故事的气氛也不像《十二国记》那么严肃,相反人物表演很夸张,更多时候还是一种打闹的心态。
        观完整部动画后,我个人最喜欢的两个故事分别是“公园的诡异之事”和“静默的圣诞节”,前者很搞笑,后者则很忧伤、很煽情,不过我被彻底地煽到了。

        故事里登场的主要角色中有一个姓林的神秘人士,为人沉默寡言,虽然常常与主角们一起外出活动,却让人无法猜透他的心思和身世。
        林与其他主角完全不同,作者始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去描述这个角色,让他与观众保持着距离,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亲近观众,这使得林比其他人更具有神秘感。
        在这部与二战毫无关系的动画的第18~19集,我们得知了林是中国人,并且和麻衣之间来了以下这段对话:

        麻衣:“为什么林先生对我总是很冷淡的样子呢?”
        林:“因为我讨厌日本人……”
        麻衣:“!…………为什么……?”
        林:“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做了什么,你不会不知道吧?连这种自觉和常识都没有的日本人,我很不愿意和他们相处!”
        麻衣:“我知道……我当然知道……虽然日本做了对不起中国的事,但我情愿林先生讨厌我不是只因为我是‘日本人’……”
        林:“我并不是讨厌你,只是生理上的反感无法消除罢了……”

        小野不由美和田中芳树一样是属于立场比较左的小说家,而且也都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对于他们的作品可能会出现一些谴责日本侵略者的剧情,我并不感到意外。
        不得不说小野对中国人的心理分析很到位,也很客观。

        如果说德国人普遍外冷内热的话,那么中国人则经常是刀子嘴豆腐心。我就曾见过有些人士在现实中虽然嘴上“小日本”、“小鬼子”骂个不停,但真正有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跑来中国玩时,这些人又会表现得很热情好客,一个劲地向对方介绍一些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

        我曾有疑问,为什么英国和日本都侵略过中国,但今天的大多中国人都不再记恨英国,却对日本的罪行死咬不放呢?
        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像表面上展现出来的那般“心胸狭窄”,中国人对接受他人道歉的底线要求是非常低的,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会要求对方赔偿,只需要听到对方说一句“我错了”,就会感到莫大的心理安慰或者觉得争足了面子。
        我国政府曾将中日交往底线降低到:只要移走靖国神社里几个甲级战犯的灵位、就可以随便日本官方参拜的程度。可是即便如此低档次的要求,日本政府也没有办到,小犬依然在东条等人的“英灵”前一拜再拜,并指责中国人干涉他们的信仰自由。
        英国政府把嘴巴闭上了,而日本政府却在靖国神社里拜个不停。所以我们不再恨英国,但依然恨日本。

        我们常常将二战后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反思态度作比较,结果往往是我们开始尊敬德国了,却更加鄙视日本了。
        其实德国人再怎么勇敢地自我反思,民间也免不了会有“新纳粹”。日本政府再怎么惹人厌,民间也会有一些勇于正视历史的人,如:史野浩二、前田知惠、森村诚一、津田道夫、小林正树等等。
        可是,日本毕竟不是德国。
        我们真正要的,绝不是日本人必须曲膝下跪再三拜九叩认大罪,更不是日本人隔靴骚痒的“检讨”,而仅仅只是日本官方能够拿出“起码”的诚意,明确地声明那些军国主义者曾经“侵略”过中国,就这么简单,可日本政府却没有这么做。
        当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在演讲中将日本的的侵华罪行说成是“给中国人添了一些麻烦”,当场没把周总理给气昏过去。事后周总理说:“什么叫‘添麻烦’?就是你走在一条泥泞的路上,从一个姑娘的身边经过,结果不小心将污水溅在了姑娘的裙子上,这就叫‘添麻烦’!”。

        在德国,否认犹太大屠杀是会被判刑的,而在日本,政府却放纵那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并美其名曰“言论自由”。

        从以上的这点差别,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德国人获得了欧洲人的原谅,但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却让东亚人无法释怀。
        人们不会因为德国禁止本国人发表美化犹太大屠杀言论,而去批评这个国家缺乏“人权”或者“言论不自由”,也不会因为日本右翼频频否认他们的罪行而认为这是“自由”的体现。
        一件事件的关键不在于“出于什么目的而做”,而在于“做了没有”,否则你脑海想一千万个如何如何,却始终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那也没有任何用处,相反一个明星若为了出名而去捐款,那就让他多出几次名吧,这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因此你说德国人能够办到正视历史,是出于战略考虑也好,政治退让也好,外在压力也好,内在反思也好,德国人至少是认真地施行着他们的反思活动,而日本人没有。德国人的反思不是停留上口头上,而日本人大多时候只是嘴上说说。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可以成为德国,而日本就仅仅只能是日本了。

        如果对被害的死者连起码一点表面上的尊重都没有的话,那么就已经丧失了“做人的条件”(小林正树的影片《做人的条件》)。自由是建立在尊重生命之上的,如果连这点都无法办到,那还谈什么“自由”呢?日本放纵右翼言论,不过是一种伪自由罢。这种“自由”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政治——对右翼妥协让步、百般讨好的无耻政治。

        我们真的“记恨”日本人,对过去的仇恨“念念不忘”、“斤斤计较”吗?
        没有。

        我们放弃了对日的官方索赔;
        我们主动提出重新和日本友好;
        我们在战后不计前嫌将日本侨民遣送回国;
        我们在沈阳审判后不久释放了所有日本战犯;
        我们至今都还与日本保持着密切的贸易来往……

        中国从二战结束以来,没有主动对日本撒破脸皮过。

        上世纪80年代,中日之间曾有过非常友好的来往,当时的报纸一说到日本无一不是夸赞和滥美之辞。
        可是今天,中国人再次恨上了日本人。
        因为,小犬拜社了,石原放屁了,日本申常了,右翼叫嚣了……
        所以,我们恨日本人,如果说这能够叫作“记恨”,那么完全是日右逼的。

        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小野安排给林先生的那句台词吧:“连这种自觉和常识都没有的日本人,我很不愿意和他们相处!”,那么,什么是林先生口中的“自觉”和“常识”?其实就是他前边说到的“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做了什么”。
        林并非一个逢日必反的激进民族主义者,他只是讨厌那些没有“自觉”和“常识”的日本人,讨厌那些侵略了中国却连起码的一点歉意都没有的日本人,讨厌那些干尽坏事但事后却还表现得“理所当然”的日本人。

        麻衣说“虽然日本做了对不起中国的事,但我情愿林先生讨厌我不是只因为我是‘日本人’……”,我想这也是小野这类左翼作家的立场吧。他们能够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被中国人讨厌,但无法接受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人,仅仅以“日本人”这一种族概念来作为唯一的理由,仅仅因为他们出生在日本这片土地上,而被理直气壮地讨厌,仅仅因为他们出生在与中国隔一个海洋的对岸,就被认为是应该讨厌的对象。
        看了太多“这事已经过去,别再记恨”的辩护言论,我的心早已麻木了,不再奢望娇柔造作的日本作家能够真诚去反思中日关系的未来,可小野笔下的麻衣所说的这句话,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林说自己讨厌日本人,很多时候是“生理上的反感无法消除”,我相信很多中国人恐怕也是如此。
        我的祖父曾在抗战时期遭受日本兵的欺侮,也许正是因为这点,无论我在平时表现得对日本文化多么的宽容,都会特别敏感地在意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我可以对一个美国人骂中国的话视而不见,却无法容忍一个日本人对中国有半点不敬,更别谈国内某些青年的那些什么“都已经过去的事了,我们不要再记恨日本,况且他们也挨了原子弹,也很可怜”之类的狗屁言论。
        我可以接受别人提倡尝试平静地去看待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但是很难以去接受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更不想去“理解”日本人,因为我不是日本人,我是很传统的中国人,“中国”这一概念根深蒂固地殖入了我的脑海里,尽管国家的概念不是人类生来具有的。
        如果有人叫我尝试着从日本人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那么我会反过来叫他尝试着从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731实验室里的“马鲁他”、抗战中的殉难者、中国远征军的将士们……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日本的二战影片和二战漫画,我算是看过不不少了,可是真正能够打动我并引发我去思考的,却只是林和麻衣之间这段短短的对话——它出自小野不由美的这部与二战毫无关系的作品。

        真诚,其实并不需要长篇赘述。
  2. 那鲁,这个称呼可能一开始有吐槽的成分吧,但是后来感觉是一种朋友之间很有爱的称呼。抬眼

    的一瞬间,转身的一瞬间,还是说话那种冷漠语气孤傲的小表情,加上傲娇的动作,感觉涉谷一也

    的人设放到现今动漫里面,依旧是一个迷人的男孩子。
        
         觉得翻译成奇幻贵公子,乍一听以为是什么豪门恩怨啥的,但是曲子一想起来就知道事情并非

    这么简单了,灵异的动漫是最爱的,完全听不下来。麻衣和那鲁的互动真的是超级甜的,虽然男主

    他哥会时不时的从梦境里面出来帮助麻衣来解决案件,这个时候觉得麻衣还是很有潜力的。和尚、

    巫女、驱魔者、灵媒师各类驱恶灵的几把好手们,都在这一部动漫里面聚集了,还有助理林的功

    夫,加上那鲁深藏不露的能力,太精彩了!虽然有好一两个故事那里觉得真的要放弃了,最后顺利

    解决真的心情舒畅的。

         驱恶灵之路漫漫,看几个人斗嘴的日常也是有趣之事一件。能感受到每一个人物在每一个案件

    之中都有自己的成长,相互支持相伴成长,有这些朋友实在有幸。听说小说后面不太好看了,第二

    季也迟迟没有等到,但是这里的故事还是吸引我可以刷n遍的。
  3. 我讨厌大坑,你呢?
    犬夜叉TV版虽然在漫画版华丽丽的落幕下沉默的终结了
    柯南摇摇无期的连载NN集的剧场版就是不肯长大的新一永远的小学生
    SKIP BEAT虽然开始TV话,漫画的主角们仍旧嘴硬口是心非坚持到底扭捏的为作者骗稿费中
    我讨厌大坑,可是又喜欢往坑里跳
    我说,你是不是呢

    这部TV我是在不紧不慢中看完的,拖沓了2、3天
    不是我钟爱故事的习惯
    看完后先给了4星
    然后开始找评论然后开始去百度吧一页页往前翻贴
    然后心里开始纠结 我掉坑里了

    原来最初是小说,可惜我找不到完整十篇,可惜我才疏学浅看不懂全日版
    所以我放弃小说了

    那我就只有TV版了
    我不是更绝望了?

    故事非常出彩,人设性格鲜明
    推理与暗示处理的游刃有余
    有人说这部TV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完全赞同
    正是因为女主的普通人的形象也是有人厌烦的地方但是正是这样的她让人觉得真实,仿佛那个进入SPR的就是自己,从搬仪器斟茶开始

    科学与灵异是相悖论的吧
    这就是本剧的新异之处
    严谨的对待出状况的问题冷静的分析实地的侦查最后得出时论
    太棒了
    于此同时还有机智缓解紧张气氛的幽默感,真得很智慧
    于是我决定给5星了,在开始明白掉坑里之后

    有爱情吗
    是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
    还是少年封闭内心的偶起波澜
    如果过于追究
    如果涉及小说
    这坑就无限放大了
    无奈的悲哀 伤感与铭记

    那么我回到初衷
    大坑未填之前我只支持TV
    可是亲爱的TV啊
    推理灵异暧昧
    请你慢慢填起来吧

    弃坑是不道德的哟
    小心得到诅咒

    呵呵 我掉坑后无聊的碎碎念
  4. 第一次看《奇幻贵公子》是什么时候?12岁,还是13,。不记得了,但每每看到有关《奇幻贵公子》的话题还会莫名的激动。高中,失去双亲的少女,莫名出现的摄像机,和那个冷淡又自恋的男子,凑成了一段故事的开始——谁也没想到,平凡的我,会和不平凡的你,相遇。
          作为小野不由美老师的作品,《奇幻贵公子》有别与其他同类动漫甚至真人电影的地方是:情节由优于恐怖感之上。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即使是上初中的我也甚少有恐惧感。当我接触到这部作品的时候,适当的紧张,和绝对精彩的情节,碰撞出深刻的回忆。无需多言,这就是刚刚好。
          我曾经一度把这部片子当做我“青春”的代言,从初中到高中,一遍一遍,直到现在,我已经记不得我看了几遍《奇幻贵公子》了,可怎么说呢,还是有记忆的,会想起窝在电脑桌前两眼放光看动漫的我,会想起一到阴暗场面就立刻后退的我,会想起在心里yy小恋,麻衣的我,会想起提起《奇幻贵公子》就满血复活的我······
           这些样子的我,会让现在的我,很感动。
           很多时候,想起《奇幻贵公子》中的每个人,偶尔会有种发笑的冲动。想一想,穿着很正常的水手服和日常装的女孩子,无论春夏秋冬总一身黑色西装的小恋,雷打不动的和服媒灵师,哥特风格的助手帅哥,外加一群平时拌嘴偶尔变装的伙伴。青春中二剧标配有没有啊。
          现在的我,相对于初中的我,已经长大了,不在在心里yy男主女主,不再为一部动漫熬夜早起,一些往事已成云烟,当我再回想起它,已不会再有激动,可我想,我还会笑的。
          还好,没被这部片子的标配给骗了。
          真好,能遇见你,在懵懂时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