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president convention,台面上是驴象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力争支持率,幕布背后是几家电视台的收视率厮杀,在这样的环境下ABC电视台的 Williams Buckley和Gore Vidal的辩论节目成为被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这场受到举国关注的辩论深远地影响了争论节目的发展,正如电影自己也做出了叙述,所谓的”吵架“成为电视台的一剂春药把公众视野推向了狂欢的深渊。但不可否认,电影节选的辩论片段又看得欲罢不能,真想把他们的完整节目都扒来看看,因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名嘴,其在节目里用的语言争锋相对却很少出现脏字,最严重的攻击事件即纳粹指控被看成是相当具有杀伤力甚至告上法庭的污蔑,但大多数时候,公众看到的是两人运用复杂的复句长篇累牍地攻击对方的观点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辩论本身就不枯燥。
我们今天看外国的政论节目,更多的是以一种隔岸观火看热闹的心态,加之现在舆论管控的深入,不少激烈争吵的政论片段更被当作民主乱象的论据加以鞭挞。这部电影至少告诉我们,即使芝加哥的街头暴力不断、反战的情绪漫步全国,人们依然能够坐下来以思想和话语作为武器去呈现这个社会的矛盾,这种难能可贵在于从不间断的民主讨论为社会带来的思辨价值,也许过度的争吵会撕裂一个社会,这是那个社会该探讨的问题,但作为另一种制度下的我们,只有鼓掌的会议则会让人失去对社会的理性认知和思辨。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多元的,再富足的国家也有贫穷,再贫穷的国家也有统治阶级,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成熟度。 今天我们讽刺讨论政治的年轻人too young too simple,但大洋对岸的年轻人举起反战旗帜时他们大概不会想这些人问题。
电视台作为电影里的第三主角聪明地呈现了两人的交锋,虽然电视棚还一度塌掉但电视台干脆也把塌掉的情况也播出来。当两人的的辩论节目成为经典,众多电视台争相模仿,与其说传媒改变了大众的关注点,不如说社会情绪影响了传媒的选择判断。真是活脱脱的社会传媒说经典案例。人们说两人的口诛笔伐改变了电视,电视改变了社会,但不如反过来想,在美国的60年代,技术发展为电视直播成为某种新的可能,大众发现了电视可能呈现的新的面貌新的可能,是社会发现了电视呢?
总之是推荐所有人看的纪录片。
刚看完觉得很有趣,后来意识到是因为题材本身,拍摄似乎就略差了些。
关于左右之争极为碎片和浅显,从截取的辩论片段来看,简直不知道是两位没水准还是纪录片导演没水准,没有一句触及政治、经济或文化的核心。
关于电视对政治的影响几乎没有,好像只有结尾部分评论提了提。全篇叙述倒更像是这个节目对美国政治报道方式的影响,并且同样不深刻。
关于电视对面辩论对两位知识分子(就这部片子得来的印象我不认为他们是政客)私人的影响,倒展现了更多细节——虽然我觉得可以更多。面对“直播”的原生态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对生活的影响程度。这是本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和所有事情一样,当我们熟悉,我们就不真实,如囧司徒说“你们本该来辩论,但更像在表演”。分寸与真诚之间的平衡,将是现代媒体人的追求。
但对技术发展和论点频出,以及关键意见节点小型化,我依然是乐观的,“越来越多”是好事,因为这说明环境的包容。开篇说“美国已经分裂成两半”,但这两半的代表只是坐着争论,最狠的一句不过是骂对方是gay……所以,在“美国分裂”至今,已经又过了一个甲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