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毕加索的秘密 Le mystère Picasso(1956)

毕加索的秘密 Le mystère Picasso(1956)

又名: 神秘的毕加索 / The Mystery of Picasso

导演: 亨利-乔治·克鲁佐

编剧: 亨利-乔治·克鲁佐 巴勃罗·毕加索

主演: 巴勃罗·毕加索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56-05-05(戛纳电影节) 1956-05-18(法国)

片长: 78分钟 IMDb: tt0049531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这是一部记录片,拍摄于1956年,记录毕加索一些作画的过程。作画的材料是一种半透明的板子,毕加索在后面用像现在的油性笔一样的笔作画(后来知道是别人从国外给他带的某种特殊的墨水)。摄影机从反面拍,就像画是从里面长出来一样。
    第一幅画。整幅画是黑白的。画家用线条勾出了一个画家在画一个裸体女模特。画完形体之后,再画了窗帘,墙上的画,椅子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之后又画了些装饰性的线条。而最后一步,却是用大的黑色块把除了人物形体之外的地方全部淹没了。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第二幅画,表现的是两个画家和一个女模特在画室中的场景。这次画家作画运用了鲜明的色彩,风格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有一点值得注意:画家开始勾画女模特这个人物形体的时候,画的是正侧面席地而坐,是那种一般意义上很准确的进行描述。到了最后,却改动了一下,将模特原本是侧面的臀部画成了背面的臀部。整幅画面只有这一处是这样变形。我觉得是画家为了要填补臀部下方和茶几上方多余的空间而进行的改变。
    第三幅第四幅画的风格比较相近,都运用了许多符号化的东西,绿色的块面是草地,蓝色的圆圈是空中的白云,密集的点代表斗牛场的观众等等。
    第五幅画。斗牛士和牛。这幅画由红、黄、蓝、绿、黑五种纯色组合成。虽然都是很艳丽的颜色,但都会在合适的地方被画家用黑色的线条压制住。整幅画面的线条也很激昂,又正好被大面积的色块所镇压。所以这幅画激情而不失稳定。
    第六幅画第七幅画类似。一开始出现了许多直线的组合,类似平面构成。随后,画家不断添加各种线,杂乱中,居然出现了人物的头像,出现了非洲面具,出现了一匹马。画面越来越复杂。到最后已经没有形的概念了,分辨不出那是什么。最后,图像开始倒退,从最复杂,变成最简单的直线,直到变成一张白纸。
    第八幅画。毕加索先画了一只身上带有花纹的鱼。随后一变,在鱼身上加上爪子和鸡头,借用鱼的尾巴,鱼就变成了一只公鸡。而最后,用鸡身上的花纹,他画出了一个黑黑的,似笑非笑的小丑。
    第九幅画,风格与第五幅画接近,不赘述。
    第十幅画,是一幅类似儿童画的静物画。简直就是我教的小孩子画的画。
    第十一幅画,也是静物画,不过是很抽象的静物画。大蒜、水壶、面具,都是把圆的物品尽量用方线去画,颜色也都是很概括的大的色块。
    第十二幅画,和第一幅比较接近,是幅小素描。随后,毕加索觉得这样画有些肤浅,没有层次,画不深入,要求用油彩去“冒险”,导演同意了。
    第十三幅,毕加索画的是一只山羊,此时画面不再是一笔笔的画出来了,而是画面每跳一次,就有一个地方被改变了。这幅画改了无数次。背景的颜色,主体的形象,而且都是很大的改动。我们可以看到山羊逐渐由具象变为抽象的过程,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是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画完的时候,毕加索特地说明这幅画是画了五个小时,而不是观众所看到的只有十分钟。
    随后毕加索还画了五幅画,变形的都比较厉害,就选最后一幅画说一下。
    最后一幅画,如果只拿最后的完成品给我看,我真不知道这个画面所体现的情节是什么。
    毕加索先也是画了类似平面构成的图式,不过里面的人物、房子、船只之类的东西都是很具象的,看的出来是一幅海滨喧闹的场景。毕加索不断的修改,画面逐渐趋于几何图式,原本的人物也符号化了,画面的色调也有过几次大的改变。改到后来,毕加索不满意,贴上了纸继续在上面画。画了好长时间,又不满意,把纸撕下来又画。直到最后,他觉得满意了,他却又重新找了材料,画出了他满意的画。
    修改的过程中,有些色调的变化,比如由原来明快的色调变成主要是蓝黑色这种阴沉的色调,使修改前后完全变成了两张画。而最后的完成品,还是和最开始的样式是一脉相承的。可能画家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用以塑造出心目中理想的作品。
    最后的完成品,原先繁杂的画面简化为几个几何形的色块,上有几组人物,还有花花绿绿的点啊,线啊。看过了他作画的过程,才知道这些单纯的符号都代表了什么,才知道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里面竟有着极其严密的逻辑性。至于体现画面空间的一些地方,我还不懂,没看的出来。
    看毕加索画画,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完全不知道他下一笔在哪里,又会出现什么样子的东西。而他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否定,只是为了找到最令自己满意的样子。看他画画,给人一种无限感,永远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停笔,即使他停笔了,也总觉得他会再次拿起笔来进行修改。
  2. 我想你看完这部纪录片,会爱上他。

    一个在世时就享有盛名,创作精力源源不绝的大师,一个半百的死老头,怎么还会有这么丰富的感受,从未枯竭过一样。在黑暗的放映厅盯着他笔法游走的时候,内心涌起接近神一般的惊奇之美,他的画,一直在进行,没有结束,没有定式,没有顺从,无视规矩。想象力毫无节制,十足幽默感,观众若想看着他画看出点什么来,是一定会被戏弄的。不到最后一秒,你不会知道它是什么。

    看他作画,女人是要迷死的,我这才感同身受地想起三毛曾经大大感慨,想要成为毕加索的女人啊想要。想要做他的模特,被他画。被他那样的眼睛看过去,同时想象着自己被他在画布上分割成无数面,或许还临时拼贴上布和麻绳,手在画布上飞驰,如同轻抚过你裸露的肌肤,摸到了你汹涌流动的血液,手指插入骨骼的缝隙,突然一把捏住你鲜红饱满的心脏——躺椅上的某个夫人对着这个想法简直激动得要昏过去。这驰骋千里的暧昧要比确实地做爱还惊心动魄的。

    女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一激动一欣赏就想献身,就想以床明志。好像自己的身体是个恩赐是个礼物似的,对男人是报答是表扬是thanks from god。高级点的,这礼物送得皆大欢喜宾主尽欢,低级的,送完了还不欢而散过了还得自伤自怜。归根结底这取决于宾主双方的脑子。我建议女人们以床明志的时候还是要用点脑子。说白了,一切活动都是脑力活动,包括嘿咻运动。嗯,扯远了。

    女人是种喜欢折服的动物,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想找到一个让自己甘心的对象。让那点光辉照耀到自己身上,像月球一样有了亮度。毕加索是那个时代最具光芒的人物之一,他给了无数从事艺术的人们最直接的观感,同时呈现给他们艺术世界的无限荣光和俗世里的繁华锦绣。他欣赏女人,他爱女人,他沉醉于女人。女人们也最乐意被他欣赏,他点燃她们的生命,当他离开的时候,他从不知道她们的身躯发黑,渐渐冷却。

    可如果不是他,我们看不见自己身上的美妙。更无从知晓光亮后的黑暗世界。

    那时代,被气死的艺术家不是一两个。也许你更有才,更有想象力,身体更棒,但是这个时代不知道你,这个时代不认同你。你被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才紧紧踩在脚下,你每天吃着最便宜的土豆画着同一个模特借着钱一天又一天直到发狂崩溃。你什么星球也不是,你什么行星也照亮不了,你只是一颗小土豆。

    若我是男性,大概超级理解波洛克未出头时挣扎郁闷,借酒浇愁,半醉半醒之间大喊出,去你妈的毕加索!什么都被你先做了!

    不过我猜,他是给了波洛克很大灵感的,可能。纪录片里的他的行为,已经很接近某种行动绘画,这种偶发感和自动性,正是行动绘画的核心,只是他画里还有着明晰的形象。那么,当波洛克功成名就觥筹交错间,会不会还是会从心底暗暗咬牙咒骂一句:

    去你妈的毕加索。去你妈的天才。




  3. 我对绘画其实不是很熟悉,但是毕加索的话的确很讨人喜欢,连门外汉都会喜欢得不得了,我想这点是绘画和音乐的共同点,诉诸直感,文学、电影、摄影之类是办不到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曾经看过一本毕加索画集和一本简单介绍他的书。那本书上有余光中写的毕加索艺术风格的介绍。毕加索的风格演替并不是线性的:即风格之间并无高低之分,是并置的,像是小孩拿到新玩具喜新厌旧一般,新玩具玩腻了,回头又玩旧的。毕加索从伊比利亚女人肖像,从非洲雕刻中受到启发,蓝色时期,玫瑰时期,伊比利亚时期,非洲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表现主义时期……艺术家没有点玩家气质是不行的。
    我觉得看故事片导演拍记录片有趣得很:资料性,说教性经常被放置到一边,另一方面却有些灵光一现的点子,起码不觉得是在接受宣传攻势。克鲁佐做的很简单:他发明了半透明的画布,让毕加索在上面画,剩下的仅仅是将摄像机对准画布了。然而电影以如此简单不过的方式揭示了绘画的另一种不为人知的特质——它的流变——绘画不再固化于画布上,它可以又一条鱼变成一只鸡再变成一个人物。在这里,绘画与电影发生了奇异的交集,共同揭示了时间作用于意识变化的威力。毕加索的目标并不是要表现出心中已经存在的形象,而是要在绘画这个状态中寻求到一种最后的平衡,因此一幅画的状态甚至可以经过覆盖、再造,以至于令人觉得绘画这样过程更具美感:因为它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百幅的总和,甚至大于其和。绘画这个具有时间属性的过程于是部分地和塔可夫斯基的“时间”概念有所相通。
    特吕弗曾经批评克鲁佐在片中让自己露了个面——那个场景里,导演让毕加索赶快画,因为胶片快用完了,结果画家用十分钟完成了一幅作品——他说这一段削弱了影片的诗意。但是这一段其实有助于让我们理解毕加索其人:首先他和导演是亲密的朋友,这样,我们能够认为我们正目睹的确实是毕加索作画时最真实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到毕加索对于绘画的态度:绘画不是为了生存出某幅作品或诸如此类的功利性目的,它是个乐趣无边的游戏,以至于任何附加在绘画上的压力被转化为游戏的乐趣。
    到了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毕加索提出希望要用真正画室里的方法作画。电影里短短几分钟的片段,画外音却提示我们,那是画了五个小时的缩影。毕加索似乎乐于与他心目中的理想的美玩捉迷藏,那是种心醉神迷的游戏,其本身已经具有足够的美感,而电影里那最后一幅画的创作过程——我几乎为每一幅被涂抹掉从来都状态感到痛心——是只有在电影里才能呈现的。
  4. 背景只有一个——画布。

    演员只有两个——线条和颜料。

    线条在飞舞,轮廓在变化,颜料就是毕加索手里的魔术布。

    刚才还是美女,后来又变成小胡子。

    一开始画的是树木,然后变成一条大肚鱼,鱼又变成大公鸡,公鸡又变成人脸,最后变成惊人的天象。

    画每时每刻都在变,每一秒都是一张完整的画,又是没完的画,只要他手中的画笔不停止,那就是一张有生命的画,永远在生长,永远在变化,你不知道它下一秒会变成什么,也不知道它最终会变成怎样。总是想着不要停不要停。。。

    当他停下笔来,画的生命也即时结束,你看到的,只是画的尸体,并不知道画活了多久,也不知道画是怎么活过的,所以你看不懂。

    天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