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长了一张没有被生活摧残过的脸,所以她可以在每一部电影里天真无邪,然后被生活撕裂,又在下一部电影中满血复活。好的导演只用在适当的时候撕裂这张脸,就可以让观众感到真实的痛苦。
不过我觉得电影滥用了这张脸。明明是后来的我们,最后却只有后来的林见清。
方小晓呢?
相对于电影所展现的林见清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和人生经历,电影对于方小晓的刻画几近潦草。她的母亲一闪而过,她没有自己的朋友,甚至久别重逢后,她,除了坐经济舱一个确定因素,观众和林见清对她的现在都一无所知。
这作为刘若英这位女性导演的作品实在有些诡异,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女文青刘若英希望塑造男人眼中的小晓,甚过真实的小晓。
我很喜欢林见清和方小晓在一起的时候,年轻人恋爱时眼睛都会放光,那种相濡以沫,是很真实的甜蜜。但电影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说前半段的两个人还在写实,后半段的两人就开始沉溺在导演的自我表达中,逐渐崩坏。
电影的后半段,连两个人的争吵分离都表现得支离破碎,这种破碎在于它并不打算告诉你林见清和小晓真实的心理状态,只能看到他们的对抗。对抗世界,对抗彼此,我们不知道这两个角色为什么明明如此相爱却要如此伤害,只能笼统地将其称之为“作”。
然后穿插着看着黑白镜头下的井柏然和周冬雨,听他们矫情地问着“你爱过我吗”?
雪地里为了点题出现的对话出现得非常突兀,是一段为了表达而引起的发问,难道当年不是因为确认爱着才感受到幸福吗?为什么要在多年后再度确认?
唯一的解释是,导演太想摇着观众的肩膀说——看看吧,周冬雨是白月光啊!
为了体现这段白月光,电影让林见清的父亲给小晓写信,让林见清在之后的婚姻生活表现得毫无幸福感,好像拥有着周冬雨的林见清才是闪光的,之后的他被抽走灵魂了。
至于小晓,我们只看到她在多年见面后的面无表情,泪流满面,看到她只在回忆过去时才开心的笑。这些年她过着怎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她只为多年后的重逢存在着。
这部电影,真的配不上周冬雨这张青春的脸。如果说林见清尚且能从这段感情中找到了做游戏的灵感,小晓却只是得到一段情伤,并且在多年之后依旧未愈,它为了成就伤痛而被迫让她表现伤痛,实在是太浪费了。
人生第一次想中途离场的电影居然献给了《后来的我们》,没想到躲过了《栀子花开》,却栽在了这一部上,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看完呢,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有那么多的明星为它站街,预售过亿的电影,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当我的朋友告诉我还有40分钟就结束了,不会有什么好看的,我还是傻逼的认为我应该看完,然而这部电影用它惨无人道的矫揉造作狠狠的打了我一个大耳光,到最后基本上对电影绝望了,但秉持着看完电影才有资格吐槽的原则,强忍着心理不适和三观崩裂的风险看完了。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的基调很稳,非常之稳。比如矫情造作的人物人格,男主说他觉得女主很特别,因为女主喝酒、骂人、打牌,我去你他么从小到大没见过女生是吗?会喝酒、骂人、打牌的女生遍地都是好吗?傻逼吗你;还有女主都最后了,男主说有房子住,有钱花然后你还矫情个屁啊,你俩是他么刚认识是吗?对方到底是什么人心里没点儿13数吗?然后几年之后又搁那儿如果如果的,我他么想打爆你俩的狗头,滚一边儿矫情去;再比如没事找事的态度,时不时吵个架,发个疯,女主说每到跨年遇到男主准没好事,对不起我不同意,你俩一直都没啥好事儿,不过你俩要是学会温和一点的话,说不定就会走到最后了(不过也许也不会,毕竟男主是个觉得女孩子喝酒,骂人打牌就很喜欢的傻逼)到处炸裂三观的剧情安排,男主作为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居然去买碟,多年之后重逢的女主都知道男主结婚有孩子了还不打算放过,我也真是real不懂,总之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自己的三观还在真是万幸了。现在只想问问刘若英导演,知不知道晚节不保四个字怎么写,她是问隔壁梁静茹要的勇气吗,拍的这么烂还敢上映,关键是还有一票明星为它站街,我写完这些就去查一下到底都有谁说它好看,以后这些人的作品都好好考虑一下,毕竟怎么烂还敢昧着良心说好,他们的三观炸裂成什么样、审美烂到什么了地步。希望看了电影的好好洗洗眼睛,没看的别浪费时间和金钱了,这破电影不值得
讲北漂的,我一直不爱这种讲着情怀却无病呻吟的片子,打着情怀的幌子拍个那么长的mv,不累么。
整片冗长,全程坐下来腰疼,两位主演演的北漂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剧情也啰嗦,人物刻画不足,好似台词堆砌出来,金句很多但反倒让人觉得有些架空,拍个mv就好了,拍啥电影啊。
演的最好的田壮壮演的老爸的那封信,有点意思。
如果不是我有一段时间没去影院,猫眼也刚好组织了见面会活动的话,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不是说看了这电影觉得不好,而是没看之前,我就已经对国产爱情片不抱任何希望。
近几年,别说拍好,能算得上合格的都很少。
哪一部在豆瓣打开,不是四分五分?
现在的国产爱情片全都一副德性。
几个三流编剧生硬拼凑出来的故事,找不到半点真实感;
随处可见的霓虹灯装饰搭建起来的粗糙场景,美其名曰复古情怀,而实际上除了在声色场所,你压根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痕迹;
烂俗无下限时刻透露着直男癌气息自以为搞笑的黄段子,好像只有这么拍才符合国情;
还有尴尬到爆、矫情到死、强行感人的正能量,
该有的细节找不到,没必要的想法一大堆。
如果电影院可以按下快进键,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快进多少遍。
既然没有快捷键,那我宁愿选择不看。
带着这样的心态,或者说现状本是如此,我不觉得刘若英能拍得多好。
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拍得很好。
整体缺点明显。
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太多太散,整体节奏混乱还不紧凑。
导致你观影后,没法明白导演真正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就像男主一样懵逼,不知道女主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瞬间想脑补一下男主的咆哮体:“你不是想要嫁给北京人吗?想要北京户口吗?喜欢有钱人吗?现在我有车有房,啥都不缺了,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你却说你不要我?我特么真的不懂你!”
嗯,电影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和突出地输出一个价值观。
所以,如果你能从电影里悟出个什么道理,那只能归功于你过往的经历,或者,你的想象力。
好,说完这些,我终于要来转折了。
虽然这电影有结构上和主旨上的问题,但是哪部电影没有问题?
这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电影,豆瓣排名最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9.6分,这么棒,还不是照样有人不买账。我特意算了下,一共一千零二十个人给了一星差评。
想说,权衡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很简单。
无非是将它自身优点和缺点去对比,优点只要明显多于缺点,那就是一部不差的电影。
然后对比完自身,你再纵向地和过往其他同类型电影对比,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答案。
显然,比起目前大多数国产爱情片,这片已经好很多。
前面提到的那些烂俗伎俩,这片几乎没有,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贯穿始终真挚的情感。
是这些真实到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情感被拍出来一样的东西打动了我。
可能你会说,卖黄碟,说一堆日本AV女优的名字,还有俩人的床戏,这和那些烂片没区别吧?
对,没错,是有这些情节,但你要看导演拿捏的程度。
床戏不等于瞎恶心人的黄段子,重点要看你怎么拍,你拍这个的目标是为了引起观众的生理反应,还是纯粹为了故事需要,其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Ok,要开始剧透了,请自行选择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说床戏。
等了太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非常渴望和对方成为一体。
啥也不用多说,眼神对上了,嘴唇便顷刻碰到了一起。
随后便是火急火燎地拉起对方的衣服,井柏然和周冬雨俩人抱着彼此滚到了床上。
背景音乐响起。
镜头切换成了航拍的画面,我们看到他们生活在逼仄的北京出租屋里,镜头慢慢往上升,周围是和他们仅仅一块木板作为一墙之隔的邻居。
我不能说我没有看到性,但我知道导演想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生活里、情感上的困境。
电影全片就是围绕着各种“困境”展开。
周冬雨饰演的女主方小晓是穷人家的孩子,没啥学历,却有一个想闯荡的心。
2007年,在北京返回老家过年的绿皮火车上,丢了火车票,被井柏然饰演的男主林见清捡到了,从而相似,成为了朋友。
方小晓一心想着找个北京户口的男朋友,这样就可以在北京这座大都市扎根。
林见清在北京读游戏专业,毕业后却做着各种奇怪的工作,始终没混出个名堂。
林见清一边吐槽着方小晓的历任男友,一边心甘情愿当着备胎。
我以为是林见清先喜欢方小晓。
但其实,也许早在火车上相遇的那一刻,方小晓就已经喜欢上了林见清,比林见清更早。
方小晓表面上目标很明确,而事实上她压根就没明白自己想要的什么。
所以才会在十年后,哭着说自己错过了,错过了那个她真正爱的人。
她说着“I Miss You”不是我想念的意思,是我错过你的意思。
这样需要解释的对白其实挺尴尬的,还要痛哭流涕更是不能理解。
多年后,如果我有机会和曾经爱过的人相遇,我情愿对话流于表面,也不想出现如此难堪的画面,当然最好是永远都不要再相见,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
电影用两条时间线展开叙述,一条是2007年火车上第一次相识,一条是10年后,也就是2017年飞机上的偶遇,画面很有创意地用了黑白色调,对比着过去彩色画面加了滤镜的美好回忆。
故事从07年讲到08年,再到09年,10年……分分合合,一年又一年持续地讲述下去,不时地跳回来17年,他们偶遇了便和着观众一起回忆过去。
打动我的都是回忆里那些很细微的地方。
有一幕,是他们在等公交车,天气挺冷,他们穿着棉袄,一讲话,能看见嘴里呵出来的热气。
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
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让她坐到栏杆上,估计是怕她站累了。
方小晓也许领会了林见清的用意,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被抱起来,带着手套的双手摸起了林见清的头发,把自己脸贴上去,眯着眼开心地笑。
随后又环抱着林见清的脖子,借着拉力,往后仰着头,看着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
那一刻的他们是穷的,但穷得开心,穷得幸福。
他们对未来还充满期待。
有一次因为卖黄碟,林见清被抓入狱,过年没回家,方小晓替他回去看望他老爸,骗老人家说他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法回来。
后来出狱了,方小晓去找他。
他们走在落满枯叶的林间大道上。方小晓二话不说,掰过来林见清的脸,就对着他的嘴亲了上去。
我觉得那一刻方小晓的爱是伟大的,我吻你,是因为我爱,但我也希望可以给你力量。她希望林见清能振作起来。
还有被迫搬家的那次,因为实在带不了太多东西,他们把沙发扔掉了。
沙发不仅仅是沙发。 沙发是他们过往爱情的见证。
就好像你搬家的时候,把前任送给你的大公仔扔掉了一样的道理。
有些东西在那一刻就已经彻底消失不见了。
后来林见清终于有钱了,买了房,叫了方小晓回老家和林见清老爸吃年夜饭。
“我房子都装修好了,到时候你们一起搬过来。”
他老爸不想搬,俩人吵了起来。“那是你的好日子,我的好日子在这。”
方小晓把林见清拉到屋外说他不应该这样做,他却觉得自己没有错,“我们当初分手,不就是因为我没房子吗?”
方小晓说他不懂,湿着眼眶,转身离开。
他明明不懂你,却还自以为很懂你。
你想要的他未曾给过你,你不想要的,他却以为是你所渴望的。
当初和他分开,从来就不是因为嫌弃他穷,此刻的他仍然不懂。
再后来,林见清谈了新的女朋友,过年带她回家,老爸已经老眼昏花看不清了,但是牵过女孩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不是方小晓,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恍惚和失落的。
我想大多数期待美好故事结尾的观众,内心也是如此。
但是爱不到想要爱的人,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你可能会遇到,但一定不会是我。
“我真希望时间就停在现在这,就永远停在这。”
方小晓和林见清好的时候,说过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的真相是,时间永远都在流逝,它不会为谁停留一丝一毫。
2017年,偶遇的时候林见清问方小晓: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那时你没有和我分手呢?
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
如果我当时足够有钱,
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
如果我们当时就是不管不顾,
我们就是结婚了呢?
方小晓回他: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分手,
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如果当初我们冲动领证,
那现在已经离婚很久。
如果当初你一夜暴富,
那你已经有十个小三。
如果我们能坚持到最后,
那你就不会事业成功。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
这世界哪来那么多如果?
没有了原本那些遗憾,也会出现新的遗憾。
这电影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对这些或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做了真实又细致入微的刻画。
虽然细节多而散,甚至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却也是这些细节才更还原和接近普通人爱情的样子,它们真实地存在每一段恋情里。
只要你真心爱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可以勾起你记忆的画面打动。
就像奶茶所说的那样,她拍的是每个人的爱情故事,她希望观众会觉得拍的就是自己。
这电影讲的故事,你可以说和奶茶无关,因为拍的不是她的故事,
但你也可以说和她有关,因为她拍的就是每个人的故事,包括她自己。
至于奶茶和陈升的故事,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过多讨论了。
爱一个人本身是没有错的,表达对一个人的爱也是没有错的。
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不破坏别人家庭的基础之上,所以电影的结局没毛病。
最后补充一点,后来林见清和方小晓一起去了酒店的情节,总让我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
他们也是分开多年后,再次相遇,然后在酒店里聊起过去。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