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猎罪图鉴(2022)

猎罪图鉴(2022)

又名: Under the Skin

导演: 邢键钧

编剧: 贾东岩 武瑶 张晗 张帆 张敏 刘伊菲

主演: 檀健次 金世佳 张柏嘉 朱嘉琦 陆妍淇 秦海璐 房子斌 张陆 金丰 刘美彤 武笑羽 张籽沐 冯兵 柳明明 米咪 蔡珩 马吟吟 林乐炫 屠芷莹 徐敏 李雅男 陈碧舸 马波 田原 王骁 朱刚日尧 于明加 章涛 傅淼 王晴 蒋龙 林晓凡 孙立韬 芦宏 安亚 许歌 张圣岳 曾柯琅 冷海铭 张燕 李斌 徐海为 于恒 陈诗敏 晨阳 徐艺瑄 孙乐天 王小伟 葛兆美 王屿 孙梦佳 孙延笙 墨阳 黄毅 张芯宁 孙斌 曹苏苏 徐崴罗 王雅婷 王雅琴 彭亚辉 王彬 何南 戴明 古铭璐 孟凡珏 王萧琪 黄泽伟 卢生伟 李楠 夏奇 贾巍 姜蓉 李静一 苗苗 李宏磊 小苹果 陈卓 张思佳 雷珊 毕瀚文 吴明 韩姝妹 袁国政 潘彦妃 梓恒 吴岱恒 刘诗颖 程蓝镜 陆萍 闫京黎 叶清风 阮样华 刘文贤 钟楠 吴宇 楚淡然 冯子文 陶陶 赵杰 廖宝升 黄伟业 姚鹏程 郭茹楠 李意衡 孙绍峰 尹王鑫 陈泽杨 郑涵瑞 周了钶 徐彤瑞 王靖丰 杨毅春 李睿竑 曹存 魏博 尹腾喆 刘文杰 赖建萍 廖成霖 王浩东 许恒华 符昊 钟林煜 杜瑞森 赫乾坤 张磊 张成名 嫣新雨 敬波奇 丑敬元 沈昕 郑东川 陈诗慧 苏文文 王沈兰 刘伊 赵紫卉 展昊 朱国涛 张文希 毕洁浩 汤文静 高原 王亚平 程小刚 张恒 郭心仪 谷雨 俞庆 汪洪 林一凡

类型: 悬疑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2-03-06(中国大陆)

集数: 20 单集片长: 45分钟 IMDb: tt18774086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剧讲述了因一起尘封旧案而结怨的模拟画像师沈翊和刑警队长杜城,在机缘巧合下被迫搭档,两人联手侦破多起离奇疑案,共同追踪谜底真相的故事。

演员:



影评:

  1.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2019年,猎罪故事刚刚定型的时候,就想找个甲方,把剧本卖出去。

    坐在对面的人说:把这个画像师的故事,放到我们买过的某某IP里。两个主角的名字,就用IP的主人公名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做这个项目。

    我们拒绝了。

    整整一年后,才遇到愿意接受并承认这个原创项目的柠萌影业。

    这一趟经历,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了原创之难。

    影视行业惯例意义上的原创剧本,基本都是委托原创。或由一家制片公司设想了题材,邀约编剧来写,或编剧想了题材卖给制片公司来做。编剧求的,是经济上的保障。

    我们之前的几个原创项目,比如《勇士之城》,就是这样来的。

    但《猎罪图鉴》不同。

    这个故事是我们完全原生型的创作,一直到把整个剧本写完,才开始寻找拍摄方。所幸,我们团队的编剧们,都愿意为这个故事承担颗粒无收的风险,总算种出了这块庄稼。

    我们时常说,编剧最像的是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要看天吃饭,有好天气,才有好收成。偶尔多收了三五斗,可希望的肥皂泡还是时不时的破碎。

    总还是幸运。

    2017年,写完剧版《风声》之后,或许是在封闭空间故事里憋得太久,饶舌太多,就一心想做个强调画面的故事。

    在《风声》到《猎罪》之间,我们也尝试了强调视觉风格的委托项目,甚至完成了自己当时最满意的剧本。但因为和片方的理念之争,我们被迫退出了已经写完32集剧本的项目。

    我们一度想放弃在视觉风格上求突破,几乎相信了行业一直说的,视觉不归编剧管。直到在公安系统采风时,我们遇到了画像师。

    那是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屋子里摆满了各种犯罪嫌疑人的素描画像。桌子上是头骨、石膏像和画笔。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边一角,有一张小幅的复制版梵高《向日葵》。

    在这片氛围里,向日葵燃烧的格外热烈。

    这和我想象中的警察相去甚远,原来在与犯罪相邻的世界里,竟然有艺术的存在。

    更惊讶的发现是,其实美术史一直在记载着犯罪史。无论是神话中、传说里,新闻上的犯罪,都曾经被画家们记录在画中。

    虚构如神话中凶杀的犯罪场景,真实如死刑女犯临行前哀伤的一瞥。

    在苏格兰场的调查过程里,会有侦缉人员绘制犯罪现场素描。因为用照片拍下的场面,虽然能完整的记录现场,却不能立刻发现异常。而在绘制犯罪现场的过程中,就能找到眼前微妙的不和谐点。

    更何况,就算具体到画家本身,也曾经出现过卡拉瓦乔这样的传奇犯罪者。

    确定了要创作这个题材,难题才刚刚开始。

    因为没有参照物,没有对标作品,就导致整部戏的审美风格和调性,都必须自己来摸索。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一开始,我也混淆了画像师与心理侧写这两个职业。后来在经过一次西安采风之后,我正式接触到了“画像师”这个职业,才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工种,回来之后找了好几本关于模拟画像师的教材,越看越发现,这个职业本身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画像师首先是一名警察,所以在绘画方面,他有着和一般的艺术家不同的要求,要会画,而且要为职业而画,在求艺和求真的道路上,它选择了后者。其次,他需要懂一点医学,了解人体组织结构,才能够画的精确。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和各种人沟通,分辨证词中的真伪,激活人们的深层记忆,透过最模糊的语言,用画笔呈现最清晰的真相。可以说,画像师是横跨刑侦、艺术、医学与心理学领域的特殊职业。

    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猎罪图鉴》就从“有概念”能写变成了“有内容”可写。

    在启动剧本创作之前,我们就在构想表现形式,是单元案件,还是一案到底?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现在翻回去想,如果是一案到底,那么我们主人公,可能就是另一种面貌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单元形式,因为在最初构想阶段里,我们认为比起留下故事,更想留下一个的人物。像加拿大的《天才棋探》,乌克兰的《嗅觉神探》等,凭借自身的特殊技能,来面对各种不同处境的人物。

    我们最初设想在24集里,做15-16个故事。但最终还是遗憾地裁掉了五个故事,并不是这五个故事不好看,而是每个案件之间的节奏和气质不能相似,也不能过度反差,否则会使得整部剧的风格出现偏差和混淆。

    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的把握是要从一而终的。把美学和刑侦结合在一起,是《猎罪图鉴》从一开始就想确立的风格。

    剧中沈翊一直强调的一个信念:艺术干预生活。

    绘画一直是人类留存记忆的方式,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文字之前。

    美术史中,有大量犯罪相关的名画,可以说美术史,就记载了人类的犯罪史。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塑造一个画家神探呢?

    侦探是画家,那就意味着本剧不仅仅要讲刑侦,更要将绘画元素充分地使用到每一个推理点上。“名画谋杀”这个概念是最先被排除掉的,因为这个方案显得陈旧,其次是陷入了形式主义,也不能提现出画家的特质。我们希望让美术与刑侦做一次深度结合,让画像师利用自己独特视角来观察犯罪现场,再用非传统刑侦的绘画技能来破案,比如通过光影来破解AI换脸,通过色度来推断指甲杀人等等,这些是能够彰显画像师这个职业属性的推理点。

    这种风格之前是没有见过的,开拓起来格外的艰难,创作过程中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设计和颠覆。比如绑架案中,如何将三张脸统一起来,是一个概念。要想画面完成呈现,该怎么做?一开始想过用硫磺纸将两者重叠起来,但是显得笨拙和传统,修改过三五次之后,才想到利用平行窗,来完成重叠,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最佳效果。

    将所有的过程视觉化,对于编剧来说,是个挑战。

    我是个美术经验为零的人,幸亏有个学生生长在美术世家,给了大量的知识参考,才将这些设想直接落到了剧本里,完成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视觉风格尝试。

    现在回想《猎罪图鉴》的开发之初,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在第一个案子《千分之一的脸》设计完之后,也没有完全定下来故事的讲述方式。但是当瞿蓝心那个故事出来之后,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刑侦剧,就基本清晰了,可以确认的是,这的确是市场上绝无仅有的品类。

    但也正是在那个案子之后,我确立了一定要将《猎罪图鉴》做到底的信心,因为必须要让这样的故事留存下来,于是抛却了种种犹豫,把心一横,一路闯过去了。

    幸好,遇到了制片人张翼芸。

    如果不是她,《猎罪图鉴》或许会在我们山穷水尽之后,成为哪个IP的魔改版,是她给了我们证明自己原创力的机会。

    她也选到了最合适的演员。

    基于巧合,18年我在采访完画像师之后,离开西安,去浙江卫视录制《我就是演员》,在那个舞台上,认识了檀健次与金世佳。

    两年多以后,我们在《猎罪图鉴》会师。

    不止他们俩,每一个选角都是张总当面试戏敲定的,这样《猎罪图鉴》的表演质量得到了保障。

    原创作品,试错成本很高。

    原创之初,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拍完之后,都会更恨蓬山一万重。

    说来说去,就像是戈雅的两幅画,一副叫《裸体的玛哈》,一副叫《着衣的玛哈》。两幅画的来历众说纷纭,两幅画的先后也莫衷一是。

    但总归,画的都是玛哈。

  2. 我不知道这部剧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图鉴”是极有误导性的标题,这部剧本身就不是单元刑侦案件合集,更不是yxh吹捧的双男主CP磕死我了,仿佛我看了个假剧似的。如果标题改为“画像师之猎罪图鉴”,那我觉得会比原标题接受度高一些。这部剧的故事线其实就是大男主沈翊核心走向,涉猎的案件不一定是全貌,有些小案子只展现出画像师参与的那部分,因为需要渲染烘托的只有画像师这个职业和男主的心理活动,有些案件的最终结果留白了,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旁视角很难给出一个准确定义,所以不如开放式的留白处理。

    (本文定义男主横叉一脚的案件为“小案”,从出现场就参与的案件为“主案”。)

    ? 仰视的角度

    全剧出现的第一个案件是插入式小案,沈翊在授课期间快速画像,几乎与杜城同时找到了凶手。这个剧情一方面说明了沈翊的职业水平之高,另一方面阐述了他的职业素养。画像师,不是简单的根据目击者的口述画出他们口中描绘的人像,而是要通过各种细节来揣测人的心理活动,对目击者来说涉猎视觉角度与惊恐的心态,对嫌疑犯来说暗含其生活习惯与犯罪动机,刑侦科的画像师,画的不是简单的人像,而是嫌疑人的内心世界,更准确的说,他们是画心师。沈翊的敬业,在于他不是草草画完了事,他会很认真的揣测口述者的每一句话,当画完之后又被目击者全部推翻的时候,他没有对目击者报以厌烦的情绪,而是很理智的寻找新的突破口与违和原因,因此才能画出最真实的人像。

    ? 美貌陷阱

    为什么第一个主案是美容院的案子?因为涉及到整容。画像师关注的不是人脸五官的位置,而是人物表达的情绪,所以即便换了脸,但眼白眼神是无法骗人的,这也是剧中沈翊台词明确指出的内容。很多人包括杜城在内,最初都不信任沈翊的推论,那是因为并不了解这个职业存在的逻辑性,也是因为见过了太多只会按部就班画像的同事,却鲜少见到如沈翊这般有崇高职业信仰与悟性的画像师。再后来他就再也不质疑沈翊的推论了,甚至比其他同事都更支持,那是因为沈翊与他对案件的理解方式其实是相同的,只是一个用行动抓人,一个用画笔画出结果。美容院的案子不是很复杂,主要是沈翊在80名患者的匹配过程中显著提升了破案效率,分辨指甲油的颜色是沈翊的职业优势,这个案件破得轻易并非因为复杂逻辑的迅速推论,而在于画师的细节观察走了捷径。

    这个案件更重要的地方其实是送居里夫人画像这个升华,沈翊说建筑师出名不是靠这张脸,而是她画里的野心,其实他说得也是他自己,他自己作为画像师只追求还原真相的初心,而这种职业信仰不应该被外界环境所污染(比如因为破案时长的限制就对某些细节疑点得过且过),他说他相信以前的那个相貌平平的设计师总有一天会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可,只可惜她走了一条通往毁灭的捷径。一个聪明睿智能完成高智商犯罪的人却因为对自己容貌的不自信而掉进了一个简单的陷阱,最后愈行愈远,只是因为她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遗失了奋斗的初心,一失足成千古恨。

    ? 三张抽象画

    这是第二件插入式小案,注意这个小案最典型的地方,就是这三个人的职业是画家,三个画家画出的嫌疑人竟然是三个样子,为此争执不休,但实际上没有一张画对的。这个小案渲染的其实是沈翊的绘画天赋,哪怕他之前只是个普通画家,三岁画老绝对不是一句虚言,因为沈翊笔下的作品画得是带入人物后的换位思考,而众多普通画师画得只是自己作为旁氏角自以为是安置给作品人物的形象。

    ? 日记里的男孩

    这是全剧的第二个主案,我对其很有感触,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剧评的原因。

    我们先来谈谈案件本身的内容。

    晓玄到底知不知道蓝心是女儿身?我认为是知道的。一个学校里性别不明的人一定是大家好奇的对象,喜不喜欢跟蓝心亲近是一件事,蓝心到底是男是女是另一件事,八卦是人的本性,而她们都属于绘画小组,即使晓玄再不合群,但连这种经典八卦都没听过的可能性很低。晓玄虚构了日记的天气,也暗示了她的日记内容可能作假,所以沈翊推断出性别作假,其实带入思考,说明晓玄也同样明白蓝心的真实性别。

    这个案件的结局留白了,因为画像师的解谜任务已经完成了。其实我更喜欢这个留白的处理,校园时代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百合之恋,两个不合群的少女的灵魂碰撞,相离又相依,以一方的脆弱放弃为定格,让这段禁忌之恋镌刻着学生时代的青涩单纯,难道不好吗?现实总是会打碎梦幻的泡泡,就像蓝心穿着裙子出现逼晓玄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一样。剧里没有解释蓝心的手伤,沈翊说树下有衣服碎片和血迹,蒋峰说蓝心没有说实话。其实事情的真相更可能是蓝心带着对晓玄的怨恨去见面的,因为看了晓玄画上的喉结,蓝心认为晓玄和其他人都一样,蓝心倒是没有想过杀人,但更可能的原因是两人起了争执扭打在一起,结果意外造成了晓玄的死亡。根据蓝心的回忆,晓玄自杀捅了自己一刀,但一个学生怎么可能一刀毙命直接准确刺中心脏呢,而且就算晓玄说了不要救,但有人快要死了,蓝心怎么可能不本能地拨打120求救呢,所以真相很可能就是刀刺中晓玄心脏与蓝心有直接关系,所以蓝心才会因为惧怕承担责任而放弃求救 因此蒋峰推论正确的可能性偏高。剧情没有对此盖棺定论,是因为它终究是个艺术品,留下一些人性的美好与希望,让这对仿佛漫画里走出的百合情人不带有现实的污垢,难道不好吗?

    说完了百合案本身,我们再来谈谈这个案件与男主沈翊的联系。蓝心的十年,是带着爱的怀念,但更有悔恨与愧疚,在这一点上,与沈翊的七年是一样的。沈翊烧掉了自己的画,致力于留在警界,这一切的动机都源于对雷队的愧疚。当一个生命因自己而坠落,无论有多少个借口,都是他人生中一辈子的烙印,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这就是生命的沉重感,即使沈翊明白自己不是真正的凶手,但在他心里自己永远都是帮凶。杜城说沈翊就业的理由没有说实话,他说得是对的,这也是警察的敏感度。百合案,明线是晓玄蓝心,暗线其实是沈翊雷队,为什么这个案件是第二个主案,就是要打开男主的背景,引出他的前尘往事。

    ? 见不到的爱人

    这是第三件小案。在男主的职业信仰方面,作用与第一件小案是一样的。为什么前面五位画像师画了六张截然不同的画像,就是嫌疑犯说得那句话,他们都没有走到她心里。沈翊虽然是个画家,但他其实也算心理学家,他能够拿到真正的描述,是因为他攻心了。他与她是天平的两端,要想保持平衡就永远不能见面,要短暂的坠落还是一辈子的沉沦,沈翊指出了嫌疑犯最不肯面对的现实。

    当然,这件小案还有其他的作用。在沈翊的心态方面,解释了他为什么这么执着的追求真相,他对职业的信仰远超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原因就是他在病房里说的那句,他现在画画能够帮助到人。在杜城方面,推进剧情的作用更大,沈翊被挟持,让杜城真正感觉到了生命流逝的恐惧,就跟沈翊当年面对雷队之死一样。沈翊去那么偏远的地方,杜城本来应该安排车接送的,所以沈翊出事杜城有间接责任,他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并承认对沈翊的抵触源于自己破不了雷队案子的迁怒,二人之间的关系正式破冰。杜城开始懂了沈翊苛求真相的执念,其实他自己就是始作俑者,是因为他的那句话“你不配当画家,你的画只会害人”,当年他气头上口不择言的宣泄,却成了另一个人一辈子的枷锁。

    ? 被偷走的人生

    这是第三个主案,也是目前最简单的主案,破起来相当容易,但前提条件是找到了那个唯一的切入口,也就是骨相皮相的问题。案件的结局与百合案异曲同工,杜城与沈翊说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剧中没有给出女生视角的真正答案,其实沈翊说的那个才是真相,就像嫌疑人说得那样“你们的眼里从来没有我”。剧里再次留白了,给那些不愿面对现实的人留下一些幻想的空间。

    这个案件最主要的功能是对两位男主之间的关系的升温,杜城坚定不移地相信沈翊的水平,这应该就是伏笔,后面的案件明显难度加大,需要两位男主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才能查明真相。

    ? “亲生”父亲

    这是第四个主案。从这个案件开始,侦破的难度明显提升,因为需要两位男主共同协作破案了,不像前几个案子那样警队内斗也不妨碍进度,侦破过程中也陷入过误区。金店抢劫案只是个引子,牵扯到后续一系列案件,也是雷队案子侦破的开端。

    这个案件真正的破案关键其实在法医,两次亲子鉴定直接指明侦破方向,而沈翊主要做的是排除错误选项,以及拿到小安的DNA样本,不过沈翊早就怀疑过小安不是亲生的这件事了,因为第一次见小安的时候沈翊就拿着她爹的照片比对了一阵子,只不过杜城那边也提出了同样的怀疑。罪犯与艺术创作者有着一点相似,犯罪也是另类的“创作”,所以沈翊对犯罪标签的理解带入更为深刻。

    这个案件能够被详细刻画,主要是因为它是雷队暗线上极为重要的一环,整个剧集虽然在主线上插播了各种案件,一方面层层递进男主在画像师职业上的造诣,另一方面在彻底解谜雷队的案件,也就是男主的心结。沈翊画出了神秘女人的画像,却在数据库里没有匹配,致使他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了怀疑,杜城首先进行了安慰,然后当母女鉴定的结果出来后,再一次坚固了沈翊的自信心,这就是他在刑警这一行业里的成长。

    同第二、三个主案一样,本案的结局也做了开放性延伸,两位男主对小安得知自己身世后的反应持不同意见,杜城认为养育之恩更重,而沈翊却认为血缘关系的欺骗会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其实他们说得都有道理,然而编剧很善意的抹掉了小安视角里最残忍的真相,那就是假母亲对自己的好也只不过是为了她自己的伪装罢了。

    ? 无法逃离的他

    第五个主案。这个案件是目前为止与画像师关系最不紧密的主案了,能入选主案被详细展开,一方面是沈翊的贡献不太大,全程破案关键在法医验伤与刑侦询问,以小案的方式插入容易讲述不清,另一方面是因为题材共鸣感高吧,被压迫后的反抗、以母爱为出发点的谋杀、家暴、女性独立,这些都是现实社会里比较常见的问题了。

    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案子,但是剧组在拍摄与故事编排过程中,还是尽最大可能地展示出本剧的个性。这个剧拍摄角度运镜还是很考究的,包括两间审讯室的分镜对比,包括最后走廊相遇两位女性最终的释然一笑,也包括沈翊讲述红桃Q的绘画背景与本案的共通之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又是最残忍的东西,以爱为名,可能是无私的奉献,也可能是坚定的犯罪,陆婷如此,楚天启亦如此。

    ? 三眼怪物

    这是第四件小案,却是一个刻画得较为详尽的小案,这个案件在刻画男主人设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基本上就是靠他一个人的能力破案的。

    第一个作用是在画像师的职业素养方面,沈翊说受害人的描述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着重描述视觉效果的,另一种是描述感觉效果的,其实这也是画师的分类,只能画出视觉效果的可能只是人才,像沈翊这种着重感觉效果的则是天才,也就是杜城对沈翊的评价“能从人脸看透人心”。因为视觉效果,所以普通的侧写师只画出了杂糅后的扭曲结果,而通过沈翊的分析,剥离出了三张画像,最终锁定了嫌疑人。

    这个案件的第二个作用是承上启下,为许老师的案子做铺垫。沈翊教那个女警官画像,其实就是传承,和他老师做的是一样的。而最后锁定第四个嫌疑人的蝴蝶也是有重要作用的,沈翊最后说要给那些蝴蝶标本自由,其实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暗示,与他的画作和他的侧写推断一样,思维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没有既定规律的,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案子上他才能找到奇怪的突破口。

    ? 奋不顾身的亲情

    这是第六个主案,也是沈翊职业成长中必要的一环,警察最需要的情感是理智,最需要克服的是冲动,在沈翊以前的人生中,只是不小心间接害死了人,只是经历了队友的牺牲,还缺熟悉的人的违法行为,还缺熟悉的受害人,所以他还是会有擅自行动不符合警队规定的业余行为,只不过以前他不上前线,队友自然会对他的这种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这个案件是目前刻画最草率的案件,我认为很可能在结尾处有大篇幅的删减,因为从沈翊单独行动到杜城赶上救人,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的时间差的,但剧里面直接就切镜头带过了。所以我推测,原剧本里的沈翊很可能是以自己为诱饵引嫌疑犯刺杀自己,以此定更大的罪,因为目前嫌疑人的罪名只是诈骗,没有杀人,虽然很多老人就是因为被诈骗才导致的死亡,但是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在量刑过程中是本质的区别。沈翊是个半路出家的警察,所以他的行为带着较高程度上的感性,这就是与体制内培养的警察(比如杜城)最大的区别,体制内毕竟是正规警校批量生产的,所以原则性逻辑理性的程度更根深蒂固。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公权私用甚至诱导加罪,会严重影响职业形象吧,所以后期才严重删减。因为接下来的小案是两位男主办的私案,更反应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所以我认为老师案子的刑侦破案只是辅助,而真正想刻画的是男主的内心世界变迁,否则再回顾整个破案过程,你会发现现场勘测、小组分析过程、关键嫌疑人抓捕、整个团队落网这些很重要的破案步骤基本上都没有,更大篇幅用在了男主画画和回忆录上,叙事重心明显偏移了。

    ? 被切割的头像

    这是第五件小案,甚至都不能严格算成一个案子,因为不是工作时间,也不在案件编制内。这个案子看起来很无趣,甚至有些脱离剧集节奏,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在这个案子本身,而是因为上一个案子的结尾被大量删减,导致了角色情绪的断层。

    只要是人,都是有个人情感因素的,如果上一个案子讲得是沈翊因为私人恩怨违反纪律,那么这个小插曲讲得就是由杜城家引发的杂七杂八琐事。除了那个跟屁虫小迷妹,沈翊在警队也不算沟通很良好,前期跟杜城杠,后期也基本上只和杜城配合,行动上也是两人一起出入,所以在下一个案子杜城不在的情况下,蒋峰没把沈翊对玩具店主的推测当回事,这一点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前面那个变脸案里大家不就怀疑过是沈翊画错了吗,结果是杜城直接在白板上划掉了沈翊画错这个选项。

    这个小案有个最重要的情节,就是沈翊明明很早就看出了嫌疑人切下照片头像的目的,但他没有直接揭穿,而是通过画册书籍来给杜城暗示,然后聚会的时候也找机会提示杜城,你会发现沈翊这个人的处事变圆滑了,不再是我行我素有机会就出风头了,他会觉得这个小案是杜城在负责并且自己也不是直接参与者,所以他收敛了自己的光芒隐藏在幕后,专心等着杜城出面就可以了。对比在上个案子里一声不响就脱离团队去堵嫌疑人的行为,很明显这就是角色的成长,角色开始懂得团队性了,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必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只可惜前面删戏了,导致这个对比不仅不强烈反而很尴尬。

    沈翊与杜倾的对话,其实说得也是他自己。杜城最初当警察可能是和家里怄气,但是日子久了就开始享受破案的成就感,沈翊也是同理,最初入这行是为了弥补错误,现在他觉得比当艺术家更有意义。杜城也有看不透的地方,比如他姐姐对他的纠缠,相比于沈翊,杜城就缺了点感性,沈翊说得那句“什么都往坏处想”,其实也算杜城的一个小小心结。两位男主在以后的工作中互补又互相影响,会渐渐修补自己的短板,完善自己的性格。杜倾与杜城姐弟这么多年,却不如沈翊更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像杜城在警队里也很多年了,但工作上最合拍的搭档却是才来没多久的沈翊,和不合拍这种事情确实与相识长短不完全挂钩,生活与工作里都是一样的。

    ? 自以为是的审判

    这个案子我认为写得很潦草,前面那个IT换脸案还可以解释成过审被删减,但这个案子就很明显是剧本固有问题了。这个案件最明显失败的地方在于没有凸显核心思想,比如说百合案你可以感受到校园纯爱的那种简单与无奈,再比如说监狱案你能看到沈翊对职业的真诚甚至感染到犯人的共情。其实我能理解这个案子存在的意义,这是两位男主搭档之间的默契,以前是一起查案,到了模特案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而这次的爆炸案是在二人之间零沟通的前提下在现场进行的临时搭档,相比于前面的剧情这两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也是在为后面m死亡案杜城执法钓鱼做铺垫。这个案子应该从哪里体现二位的默契呢?就是等待的那十五分钟,从沈翊遮挡狙击方向来暗示嫌疑人手里有引爆装置不可轻易开枪开始,沈翊这边如何细致的与对方谈判,如何安抚,如何用画画来拖延时间,杜城那边如何留意沈翊的牵引暗示,如何在外部布局配合,如何计算时间差,如何找准闯入房间的角度与方式,明明是争分夺秒的信任与配合,只可惜剧里只是干涩的走过场,既每个很好的刻画刑警队的破局手段,也没有很好刻画父亲为子报仇的人格扭曲。综上,这应该是全剧目前为止我最不满意的部分了。

    ? 被偷走的隐私

    作为结尾的案子,作为贯穿剧集始终的案子,这个案子得刻画是真的很精彩,对得起这一季的品质。

    首先,很多散落在前面的细节点(刑侦方面和人情方面)在这个案子里凝结成线:开篇杜城与嫌疑人搏斗时划碎的表盘成为沈翊发现其在案发现场的线索;杜倾带沈翊出席的商务宴会巧遇幕后boss;杜倾与杜城姐弟之间的感情修复,杜倾不再缠着杜城想让其转行了;雷队冥冥之中引导了两个天才成为优秀的警察。

    对案件侦破过程的刻画——攻心术:杜城的钓鱼执法;杜城在被审讯过程中引导路警官说出自己被设计的逻辑;沈翊与陈舟一语双关的棋局;警方的心理布控暗示修改密码。在这个案件的刻画上,编剧做到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故事节奏也是高潮迭起紧张刺激。在最后的这个案子里,展现里李晗不是个迷妹花瓶而是信息技术流专员,路队理性与感性兼顾,警队板报以全员绘画为创作把艺术精神贯彻到底,包括前面牺牲的队友,最后以画册做结对全剧案件逐一回顾。海边雷队的画像是全剧的起点,而结尾再次取景此处,黑白线的新作就在雷队画像的上层,黑与白也代表了正邪的准线。七年了,两位男主终于可以彻底释怀了,这一路走来他们从相看两厌到彼此信赖,沈翊成了杜城的底牌,杜城嘴里也很自然的说着自己的判断受到沈翊的启发。冥冥之中,一切都变了,但一切又似乎还保持着原来的牵绊,或许这就是本剧的艺术性。画像师是结合刑侦、医学、心理学、绘画的交叉专业,最后这个案子虽然不需要嫌疑人的侧写,但是提出对桐城公司主动出击的人正是沈翊,沈翊虽然不是一线行动派,但绝对称得上核心军师一般的存在。沈翊算得上一介天才,在他还只是个普通画师的身份时,他就已经在遗传学和心理学上无师自通,而随后的七年时间他完成了从画师到画像师的蜕变。技术是什么?技术终究是人脑创造出的产物,终究,人定胜天,这或许就是最后这个案子传递给我们的理念。

    (全文 完)

    ? 补充:对大结局黑白画像的理解。

    正如我本文的标题“心理暗线”,所以第一季的内容讲得是沈翊经历雷队的事在这七年里的成长,在故事的行进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杜城的原生家庭情况,杜城如何从一个叛逆求关注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警察,杜城的家庭也有着普通家里具备的职业与陪伴的矛盾。沈翊说不是每个人都像杜城这么幸运,但全剧却留白了沈翊的原生家庭,他是怎样习惯于孤独的涂鸦才被许老师发掘,在从业普通画师的时期他为什么选择涂鸦式的三岁画老。在boss方面,桐城集团落网了,但人口贩卖组织七年前就已解散,陈舟很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位重要头目,但未必是唯一最高领导人,所以说这个组织会不会再次凝聚卷土重来,一切还都是未知数。沈翊的自画像,彩色剖开后是黑白的呈现,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也没有人看到他辉煌背后的孤独。世界与人都一样,它们的深度永远不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穿的。

  3. 我是一个看过几部有他的戏的普通观众。看这部之前就觉得他的演技挺好。

    看这部的时候最直观的不是他那些细腻的情绪处理,也不是一直特别稳的台词。因为对他来说那只是基操罢了,这么多年看了他几部戏已经从有点被惊艳到,变成了我也懒得夸。

    我想说的就是他超级有“演商”,也很有信念感,演戏不仅仅只演一场戏,而是演了个真人,甚至活成了那个人。有时候没台词但能看出很复杂的内心戏。

    有个词叫做冰山一角,这就是沈翊这个角色给我的感觉。

    他给我们看到的部分特别特别立体,而有血有肉,就像你看冰山棱角分明晶莹剔透,以为那就是真实。

    但是 No No No。那只是沈翊让我们看到的部分,这部分我很喜欢,但没看到的那部分一直勾引着我想要进一步探究但是又摸不到门道。你可以叫它神秘感,你可以叫他人物的故事感。

    以前一直觉得他帅,精致的那种美。看这部戏以后我觉得他美得很有故事感,很有灵魂。观众们说的那种“破碎感”我其实觉得是真的刻进沈翊骨子里了。他的脸看上去有些苍白,状态也有些疲惫,肢体语言表面看起来是松弛的,可是眼神又让人觉得这根弦其实根本没松过。随时随地都能睡着,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秒醒。可见这个人物是时刻警醒的。你说他整个人看着疲惫吧,他又随时可以认真起来闪闪发光。

    他外露出来是温柔礼貌的样子,特别具有亲和力。但是他本质还是一块冰,遇到需要温暖的人,他会变成水。但当人要去走近近他,他又对人有壁。

    脸上永远是笑容,我觉得很多时候都笑得皮笑肉不笑,偶尔的镜头甚至有一点点瘆人。我以为我过度解读,直到我看见编剧发的番外里用“营业式假笑”形容……我才发觉这也是演技,真的服气。

    他作为画像师,观察入微,每一秒都在过度分析(所以他一直紧绷的状态非常贴合这人设),同理心极强,洞悉人心。你会觉得他感性,然而他的内核是极度理性。看他课堂上分析画都是讲逻辑而不是感受就能看出来。所以他永远懂别人,但没人真正懂他。(就真的他输出永远是降维打击)

    檀健次演的除了艺术气息和破碎感,看似松弛其实紧绷这些,还有一点就是很直观的,沈翊看着就非常非常非常聪明,特别有说服力。

    这个人物他真的狠狠的拿捏了。从头到尾立住了,完全没有“在演”的痕迹。我感觉是“消失的舞台”,就是我认为沈翊就坐在我对面画画,我们之间隔得不是冰冷的屏幕而是一张平平无奇的桌子。

    谢谢檀老师的精彩饰演。

  4. 不谈选角、演技、只谈玄学剧情。

    1.密室的发现。

    不是装个隐藏门就叫密室。密室因为足够小,才能隐秘不被人发现。一个比主卧还大的房间怎么才能不被人发现。知道了房屋结构,真的没必要用铅笔墨去找一间这么大的密室。

    2.80几个默默无闻的受害者。

    顺利迷奸80几个了还能逍遥法外,没一个报警的。编剧你安排十几个我觉得足够了。80几个受害者就这么乖乖的忍辱负重,你确定不是在侮辱女性?

    3.受害者视频中的人和病例中的人无法全部对应?

    整容不是变脸?整容之后80多人就认不全了,需要玄学画家还原。确定是这整容医院,不是变脸医院,刑警集体脸盲。这么不合理的剧情就为了突显主角玄学画工。

    4.凶手整容的理由。

    是我不了解建筑设计师专业吗?要靠脸吃饭,不整容、不漂亮就做不了设计师了? 编剧把给凶手安排到影视圈不好吗?

    5.凶手杀人的理由是为了自由。

    80几个姐妹都忍了,就你一个跳出来为了自由杀人。

    6.最大的bug,凶手知道用视频制造不在场证明。但是却忽略从杀人现场出来的视频,还被保安抓到威胁。如果没有保安掉换视频的“突发事件”,凶手早就被抓了。

    一部悬疑剧,剧情崩到这种程度,看3集足够了。

    对豆瓣的影评很失望,以前还能看着豆瓣评分选剧看,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