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战争序幕 Prelude to War(1942)

演员:



影评:


  1.         《我们为何而战》,是一个讲述二战历史的系列纪录片。其中有一集,专门讲的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据说以前在国内央视播出过,但其中的中国部分,据微博里的某位网友说,被偷偷地换成了国内自己拍的东西。言语真伪,不得而知,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若真有其事,为什么要换?带着问题看电影,可是并未找到我的答案。我细细猜来,也许只可能是:与大陆教育所宣传的抗战历史不同,“中国之战”部分“过分”关注于正规军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只略带提了提我当领导的敌占区游击队的情况。或许这与我们宣传的东西大有出入吧。但是,这似乎也没什么啊。

           虽然影片以蒋介石作为中国的领导者,而且以“新中国”之名冠于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民国,并且留给Chairman毛只有一个几秒的镜头,可能会让很多人不爽,特别是从小被灌输了红色历史观的我们。可是,历史总是会由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像台湾和大陆,像整个中国和日本,对同一段历史,总会有不同的看法。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再加上利益上的纠葛,抑或再像日本人一样掩耳盗铃、冥顽不灵,就更容易引起纷争了。

           但是话说回来,历史总会有它的真相,我们所需要的做的,可能有很多要比一上来就给出反驳更有意义。蒋公的正面战场,抑或毛某的敌后战场,到底哪个歼敌更多、到底哪个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大,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毕竟这部纪录片也不见得就有兴趣去暗示什么。相反,中国人的团结,中国人民面对强敌时所体现的勤劳、勇敢和不畏困难,却是这部分影片集中表达的内容。我所看到的“中国之战”,并没有区分,哪是国军,哪是共军,而看到的,只有坚持抗战的军人和团结一致的民众。政治纷争,立场去离,真的不应该影响我们对历史的客观评价。让一个美国人,用翔实的真实影像,去还原一些历史的东西,也许比单纯的大陆片或者台湾片都要来得客观。这也是我愿意去看这一集“中国之战”的原因。

           影片的开头,说“China was a country, but not yet a nation.”直译的话,是“中国是一个国度,但不是一个国家”;意译的话,应该是说,中国形式上完整,但内部有纷争。更加直白加稍许过分地翻译的话,也许是指“中国,形式上统一,但实质上一盘散沙。”

           以上这句话,在影片里被用来解释日军侵华前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换做今天,在日本人挑起的钓鱼岛事件引起国内万千义愤,而千万匹夫却又无所作为的今天,这句话,仍然显得很现实。

           纯属有感而发,我们应该操钓鱼岛的心,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同胞,是不是也该先关心关心。对英勇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先烈和尚在人世的革命先辈,是不是先应该放下党派的偏见,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 给予他们等候了几十年或许都等不到的关怀?毕竟,他们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党派的利益而上的战场,洒的热血。

          我印象最深的两个老兵,一位是《凤凰大视野》专门播出过的《老兵》系列之一的主人公仵德厚;一位是低调半生,去世时才广见报端的吴其轺。前者为国军少将师长,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官敢死队队长;后者,黄埔军校毕业生,美国援华“飞虎队”中国成员之一,空军少校,曾获盟军司令部特别嘉奖和荣誉勋章,作为代表曾现场见证了日本投降仪式。两位老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舍家报国,堪为人表。可是后半生的经历,却又何其相似。前者,仵德厚1948年内战时被俘,历经10年的牢狱之灾,17年监外工作生涯,整个人生经历了士兵、军官、将军、囚犯、工人几种身份转变。1975年,仵德厚回到了老家,学起了放羊,当起了农民,隐蔽乡间30年后,2007年于陕西僻静的乡村辞世,享年97岁。后者,吴其轺1948年以优异成绩进入美国西点军校航空分校留学,并在进修结束后到了台湾,前途无限,却因一份家书毅然起义回国,却饱受质疑,之后因政治运动经历20年牢狱,出狱后就蹬了30年的三轮,后虽然获得了平反,但是韶华易逝,光阴不再,2010年于杭州逝世,享年92岁。

           同样的传奇故事,同样的唏嘘不已。忘不了仵德厚耄耋之年在妻子坟前的痛哭——结婚数十年,戎马半生,他与妻子总共相处不到2年,甚至连妻子的死讯都未能及时得知;也想起了吴其轺的悲情遭遇,为了父亲的家书而决然起义,父亲却因他的身份,在解放后的运动中无辜地毙命。虽然两位老人晚年都得到了各界的关怀和慰藉,但是亲人的远离,和历史斗争的无情,已然是一道抹不去的伤疤,不是刻在二者的身上,而是划在了旁者的心里。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整个“中国之战”贯穿始终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最著名的抗战歌曲,铿锵而有力。国家的统一,民众的团结,是千千万万个华夏儿女奋不顾身的坚强后盾。

           以民族之公义,为国家之生死,义无反顾;以民众之利益,解党派之恩仇,时所应当。
  2. 战火为何而燃,秋叶为何而落?天性不可夺,吾辈心中亦有惑…… 哈哈,今天刚看了其中的the batlle of china,虽然是战时宣传片,有很多扬长避短的地方,但是观点总体上还算客观。影片是给美国人和其他国人看的,所以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在(1943)的叙述条理很清晰明了,触动很大。 片中的南京沦陷以后,国民党政府和群众西迁,带走一切能带走的东西,迁徙的人有马车,有步行,还有爬着走路的,让我感到很震撼。中缅公路,外国大公司说要中国提供最先进的机器,并且需要5~6年时间才能建好,中国人只用了人力和不到十二个月就建好通车,影片中修路现场有背着小孩的妇女,还有坐在地上4~5岁的幼童,老人,都在敲击石头,为民族的存亡作斗争,真的很感人。让我相信中国人并不是无可救药的也没有什么劣根性,一切都是社会制度和教育的结果。同样的人,到了香港,台湾,到了国外就能变好?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一个好的体制,并且重视教育,国人也可以在世界上不再被人轻视。

  3. 若要说二战,老美也没少打,可谓全球性,且陆海空一并开打(这个只有美国),《虎虎虎》《中途岛战役》及《乱世忠魂》等电影都能感受一二。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时即说日本只能小胜,最后必败于美国。熟谙美国的山本深知打仗并非简单的战术、决心、意志、武器比较,主要是打后勤、生产力及综合高效运转的制度。当“沙漠之狐”隆美尔得知美参与北非战事,吓得病倒。希特勒也一样明白,只要美国一插手,德国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但他仍一意孤行,所以,他命令邓尼茨率领海军全力阻止美庞大的商用船队进入英伦。

    而在太平洋上,美对小日本的激烈蛙跳岛屿争夺战,燃烧了整个太平洋,海战更是遍布太、印及大西洋,中途岛、瓜岛、所罗门群岛、硫磺岛等,及世界至今都是最大海战的菲律宾莱特湾海战(那种惊心动魄的较量令今人难以想象)……北非、西西里岛登陆战、直至诺曼底登陆,更为壮观的是战时出动飞机对德国所有城市的集密轰炸,说实在的,基本都给德国轰瘫了,在外作战的德军已无可支撑的大后方,盟军取得胜利只是早晚的事,在外的德军都无家可归还打个什么仗。

    对日本的轰炸也一样,冲绳岛战役后,“神风”敢死队几乎被全歼,日电影《永远的0》中,日飞机想一头撞上美航母都不可能,还没靠近就被打下来,而曾是世界最大海军的日本二十多艘航母悉数被击沉,其他舰只就更不要说了,最后美国还扔下两个胖男孩。

    战后,美国人对日本的管理,从黑泽明自传中一目了然,他说美国人大大解放了日本的文化及电影业,没有了战时的审查,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美帮日本建立起现代民主国家,真正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在西德也是这样,相比苏联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东欧则是另一个样,至后柏林墙的倒塌,显示着东、西德制度较量的结果,现今的南北韩比较也一样,时间是最好的孵化器。另外,二战时,美国通过白令海峡,空运援助苏联各类物资不计其数,单飞机、大炮与坦克都在上万件以上,十年前俄罗斯还拍过一部这样的电影。

    英伦三岛正是美国的支援,才得以支撑,也让德国人打消了进攻的念头。大导演卡普拉拍了这部“二战”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详细地纪录了美为商船护航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当时德国如幽灵般的u 2潜艇,颇让美国人头疼,无数美国船只葬身茫茫大海,但美国人坚持下来,敲牛皮糖般一个个灭掉了德日潜艇。约翰·福特全程参与拍摄太平洋美日海战,连詹姆斯·史都华这样的大明星都弃演从军,成为赫赫有名的空战英雄。

    美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也难以尽数,单驼峰航线,就 牺牲了上千架飞机,帮助中国开辟了当时唯一的战略生命线—中印缅公路,让中国抗战得以继续,史迪威统领远征军孙立人新一军等从印度进击缅甸的日军,逐一消灭日精锐。当然,中国抗战的胜利有赖全国人民的坚持,上千万中国军民的牺牲即是明证,连南斯拉夫都牺牲了上百万人的生命,由此,二战反西斯的胜利,并非全赖于哪一个国家,实乃全人类各国参与的伟大胜利。轴心国德、日、意的灭亡,道理也很简单,引用犹太人一句话“上帝要毁灭它,就先让它使劲膨胀,然后再一点点的毁灭它”,世事因果相循,只有对二战历史有一个清晰、深透了解,才能知晓现代国际秩序的由来,也就不会认为凡事皆理所当然。

    20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