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余生的第一天 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2008)

余生的第一天 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2008)

又名: 你余生的第一天 /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Your Life

导演: 雷米·贝占松

编剧: 雷米·贝占松

主演: 雅克·冈布兰 扎布·布雷特曼 皮奥·马麦 马克-安德烈·格隆丁 黛博拉·弗朗索瓦

类型: 剧情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08-07-23(法国)

片长: 114分钟 IMDb: tt0926759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杜瓦尔家是居住在法国某市郊区的五口之家,身为出租车司机的罗伯特(Jacques Gamblin 饰)和妻子玛丽—让内(Zabou Breitman 饰)共同抚养三个儿女长大。长子阿尔贝(Pio Marmaï 饰)早年离家,在外独闯生活;次子拉菲尔(Marc-André Grondin 饰)是一个似乎对凡事都无所谓的散漫青年;最小的女儿弗洛尔(Déborah François 饰)从乖乖女变成叛逆少女,她的反叛时常令母亲不高兴。阿尔贝的离开让玛丽分外伤心,在此之后她转而求学,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子女、兄妹彼此各有各的心事,然似乎总有什么将他们的关系拉远……

演员:



影评:

  1.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们已经不再聊心事。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连被你看到身体都感到不自在。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只想离开这里,暗自决定从这个被许多规定束缚的家走出,开始自己自由的生活。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你那对我充满期待和严厉的眼神,已经成为我沉重的累赘。
    我下定决心,从这余生的第一天起,由我自己来支配。

    凌晨1点,电影结束。我看了看时间,过得真快。一开始看片头,心里便不抱期待,以为只是简单的家庭喜剧而已。慢慢才知道,完全不是。

    我已经厌倦你的喋喋不休,我已经痛恨你的迎头一击。那一切对我曾是多么新鲜,是对是错,我不需要你的经验,我要亲自品尝,哪怕到最后得到的将是一个恶果,我心甘情愿。我要为自己而活,对余生负责。

    大人的世界我们总是无法理解,因为有那么多的叛逆,那么多的代沟。当我发现有一天,我终于能心平气和的与你坐下聊天喝茶,原来我也老去了。而这一切终于有一天将上演在我的身上:恨铁不成钢的挥去一掌;无意或者有意的偷看日记;深夜寻觅外出聚会未归的TA;担心孩子的健康却不得不为TA把烟点上火。而TA,我的孩子,也许也会在某一天对我怒吼着当年我说过的:“你总是对我不满意,从来没把我放在心上过!”然后夺门而去。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每一种关系都是如此危险细腻。前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也许就是天差地别。
    相伴多年的夫妻,总会在时间的冲洗下显得陈旧发白,心生困惑猜疑,然后越放越大。赌气的举动,难免会有代价,却能在最后一刻保持清醒,回归他身旁,重新体验一种熟悉干净的温存。就如七年,必有一痒。留守到最后,也许又是一番新的动人情怀。
    相伴多年的父子,母女,亦是如此。因每个人都是凡人,终有脾性难以控制。伤人的话一旦出口,伤的决不止仅仅是一个人。也许最初不会了解,但总有一天,我们仍是最亲的人,但愿那天不会太晚。
    相伴多年的兄弟,姊妹。也许会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也许会为口角很长时间不再相互搭理。但如果家庭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遇到意外,会发疯似的担心和难过。原来大家的命运早相连在一起。
    这是好的结局。
    但生活中相反的一面也同样存在。没有经起考验的夫妻最后离散;没有选择原谅的父子与母女,一生冷漠;没能忘记前嫌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

    这一切都取决于前进还是后退一步或者爱的多和少。
    有什么比穿越时间的考验更加让人信服。这一辈子,我都会认下。因为想起看过的一段话:
    有些人注定就会与你有关系,有些人就算与你有了关系也还是没有关系。这是一份不容混淆的内心感受,我愿意服从他。

    余生共度。
  2. 海报上的标语写cette famille, c'est la votre...但这并不是我的家庭,我的家里没有会背着妈妈给女儿点烟的爸爸,我的家里没有会为了小妹妹被男人欺负而出手的大哥,我的家里没有漂亮但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二哥,也许只有那个会跟着爵士乐起舞的妈妈,和那个苦闷地度过叛逆期,曾经幻想过死亡也许十分美好的小女儿是真的。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惊叹法国片多么细腻,多么真实,多么涌动着,细细的波纹,像塞纳河的水,不太清澈,不太激烈,却装着生活的味道每天流入我们的身体。

    这部片on档已经足足两个月了...这是很难得见到的。我一直没有去看,因为很介意那个名字,用的是第二人称,而且透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你余生的第一天。

    只不过那么巧在走到电影院的时间点放的片子不多,斟酌过后,我买了5号厅的票,其实当时并没有想看动作片的心情,或者说连着几日的诸多奔波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让我暂时根本没有要看美国片的情绪。电影开场前,独自一人坐在电影院里,想到刚才有人同我一起下电梯的,就顺手拿手册翻了一下,才发现原来隔壁6号厅在上这部片子,且比6号厅还早开场5分钟,于是便踱过去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缘分。

    片头和海报一样缺少新意——我对这部片子始终提不起要看的欲望也跟这海报的设计多少有些关系——家庭录像带的过场已经用到烂了。不过当影片正式展开的时候,我发现那个录像带变得有意思了——因为那个录像带除了记录了三个孩子的成长外,最重要的主角是一只狗。

    le-premier-jour-du-reste-de-ta-vie_206 而影片的第一天,就是从大哥带这只18岁的老狗去人道毁灭开始的。全家人围在狗狗的坟边,小妹Fleur说“没有你,从此这个家再也不会像原来一样了”。

    这也是大哥Albert余生的第一天——他从家里搬出去单独住,且认识了住在隔壁的美女——他未来的妻子。在这天晚上,见过祖父之后,Al和弟弟 Raphaël在两个家里看着同一部古老的配音版美国西部片,熟练地念着角色的台词,回忆他们小时候在房间里假装电影中的人物玩的场景。在这一个场景中,我生出一种预感——我会喜欢这部片子。

    果不其然。

    第二个开始余生第一天的是小妹Fleur。这时候她已经从一个坐在哥哥们的床边看他们演西部片,往死去的狗狗坟上丢玩具老鼠的小女孩变成了画着浓浓的烟薰妆,打扮很in(?)的少女了。就在她十六岁生日那天,她和男友上了床。这一组镜头拍得极有法国式的浪漫意味——就在关上房门的那一刹,Fleur看到昨日的那个单纯loli的自己怯生生地站在门口,她于是几乎是带着残忍的叹息关上了房门,然后血从门缝底下漫了出来,小loli一开始害怕地倒退,最后扬起眼角,冷然扭头走开了。

    可事后Fleur把围巾忘在男友家了,那是妈妈亲手为她织的,于是她打电话去要,却被男友奚落了一通。受到委屈的Fleur在晚餐时听到爸爸与祖父的争论时终于爆发了,哭着回了房间,发觉到妹妹不对劲的Albert问出原由,带Fleur冲到男生家里把对方好好教训了一顿。

    她回来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是我余生的第一天”,作为最后一个离开家的小女儿,她担起了见证者的角色。

    18950845 而与Al年纪相差无几的R却差不多跟Fleur是同时离开家的,只因为他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地挨到明天,因此总比时机要慢上一拍。所以R余生的第一天也使用了倒叙。从祖父那里听到了他与祖母的故事后,R才想到在五六年前,一次徒手吉他表演比赛上,他曾经认识过的一个女孩。

    PS:所谓“徒手吉它”就是明明手里没有吉它,但是假装有的样子,在台上配合背景音乐做出弹奏的动作和投入的表情,个人觉得傻里巴叽的,不过在上个世纪好像外国很流行过这个,在一部美剧里也有提及。

    这是R的一见钟情。女孩在走之前给他留了电话号码。就在R兴奋的时候,一阵风将纸条从R的手中偷走了丢进风中,R和爸爸下车后怎么也找不到。于是隔了许多年之后,R才在梦里想起这个号码,而话筒的另一边却已经不是那个人了。

    至于妈妈和爸爸余生的第一天恐怕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但是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他们的生命似乎总是跟孩子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Al搬出去之后妈妈就重新进入大学念书。不知不觉间和小女儿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Fleur午夜未归,妈妈才在她的床下找到一本带锁的日记。因为担心女儿的去向,她打开了这本红色的日记,却发现从五彩缤纷的装点,到黑暗扭曲的插画,自己的女儿已经历经了生活。从失恋到堕胎,都没有跟家里说起过一句。

    这一段剪得极好,尤其是母亲幻想中女儿抱膝坐在地上与她面对面的时候。

    18950864看日记的事引发了母女间的争吵,当Fleur骑机车离开的时候,还没有拿到驾照的妈妈开爸爸的taxi想去追却被一辆拦腰冲出来的车子撞到。这个时候,虽然Al和爸爸还没有复合,但整个家庭又齐聚在妈妈的病床边。

    而在爸爸查出绝症的那一天,还不知情的家人终于坐在一起。Al结了婚,R找到了一份调酒师的工作,而Fleur也和男友同居了,爸爸总说过一段时间就退休,结果却一直开车直到生命的最后....

    我欣赏法国人讲故事的方式,既不激动,也不卖弄。他们很仔细的描画细节,很精致地调弄颜色,一切的冲突都不需要大喊大叫来表现,而和解的时候也不用泣泪俱下。只要餐桌上的几句话,一个眼神,就把一段矛盾铺排好了,润物细无声啊。

    比如爸爸和爷爷之间,不过是爷爷借爸爸钱买房子,还有关于爷爷有没有好好教爸爸品酒一件事,只要两场对话就足够了。而在Al婚礼当天爷爷去世,R和爸爸主张取消接下来的宴席,Al和妈妈却不同意,不但解决了上一代的矛盾,同时也把Al和爸爸的点点冲突推向了高潮。而Al和爸爸的和解则是一次在路上的巧遇,两个人一笑也泯恩仇了。

    一切都是从日常平凡的小事中件件表出,但剪辑的手法,和画面的布置却不落于沉闷,五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天穿插表出,既不按照年龄的顺序,也不完全依照时间的先后,结构看似活泼随性,却把各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彼此的矛盾关系理得十分清晰,

    演员的表演自是没话说。我一向来非常pf法国的演员们,该要夸张的时候,该要家常的时候,完全都不着一点痕迹,既不会有目光呆滞的表情出现,也不会像背书一般地念台词,尤其肢体语言都十分自然。甚至连小演员们也都很自在——不单指这一部电影,从《放牛班的春天》到Entre les murs,无论是天使面孔的,还是长得很群众的小演员都镜头感很好同时也不会做作或者有故作成熟的嫌疑,其水平是平均是让我一直非常惊诧的(法国小孩的表演水平么,我推荐看Jacquou le croquant中文名叫《雅克的起义》,片子不怎么样,扮演男主小时候的小孩非常惊艳)。

    扮演Fleur的Deborah在La Tourneuse de pages(《翻曲谱的女孩》)中我还颇有些诟病其演技(Les femmes de l'ombre这种片我觉得莫啥演技可看的),再对比这部电影的话,算是极有进步了,至少我没什么可抱怨的地方。

    而Zabou婶婶之前在Les Insoumis的那个形象,虽然样子差不多,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但tone调差了十八里,都没有一丝丝需要勉强的样子。

    我羡慕这样有生活气息的脚本由有这样有生活气息的演员们用如此自然的方法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法国电影别一味的得天独厚吧。其实他们的电影明星根本没有太多的帅哥美女,有好几部电影来来去去就是这些老家伙们,但大家一提到法兰西必然还是觉得一股子浪漫扑面而来——我真奇怪这是怎么办到的。

    不过好歹这部电影里有一个我觉得颇帅的小哥,就是Marc,我尤其爱他那一头的秀发啊~~~我期待在别的电影里再见到你。至于导演Remi同学,好好保持这个调调,这份对生活的敏感捕捉,和对电影语言的灵活运用,我看好你哦(拇指)

    这部电影我给五星啦,绝对的。因为虽然这不是我的家庭,不是我的生活,但在观看的时候,我突然很想要有兄弟姐妹,甚至想要当一个好妈妈(我绝对是看疯魔了),尽管那样的生活并不容易——吵吵闹闹,叛逆无能,孩子们还是会一个个离开,可是那种平凡的努力和平凡的无力感,就这么地让人觉得幸福...就连妈妈把爸爸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时候,也不感到分别的痛,看不到未来的寂寞,觉得这样的生活是能向往的,就这样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开一瓶红酒,讲着无聊的话~~~ 很好
  3. 影片的五位主演在接受幕后采访时,首先被问到的问题都是:你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是否与影片中的相似?
    母亲和老大都坚定地给出了否定。而扮演小妹的Déborah François则认为这部电影展现了真实生活的片断和点滴,并将其形容为一幅family portrait。
    观看的过程中屡次扬起嘴角,在最后Perfect Day响起时也难免眼眶微湿。以家庭录像展现美好时光固然不足为奇,但当母亲熄灭投影,四人沉默于渐暗的光线中时,作为观众的我还是不免小有感触。
    很喜欢父亲去世前的那个夏夜,一家人围坐谈笑的情节。(这种以露天晚餐为形式的亲友小聚,已经被我思维定式化为法国人的专属。)对比此前某次家人团聚时一个个愤然离席的场面,这似乎是印象中全家人唯一和睦的时光。最后父亲说了一句动情的话,接着马上切了一个远景将其打住,给出一种戛然而止的微妙。

    影片的结构其实很清晰,从一家五口12年间的生活截取五个时间点,分别以一位家庭成员作为叙事中心,从而铺陈开一家人的故事。印象中上一部达到如此时间跨度的电影是关于两口子的[周围的事]。妄自推断,以“编年史”来叙述五口人的故事难度更高,着实不容易深刻。而[余生的第一天]说也不长的110分钟却让我感到异常充实并且亮点颇多。似乎也没有法国电影惯有的“絮叨”,行云流水,惊喜不小。
    五个角色各自的性格特征也很到位。看完全片后再回过头去看第一幕,关于怎么处理家里那条狗的争执,老大Al的强硬固执,老二Raph怠惰散漫,其实在一开始就显露无疑。之后,小妹Fleur的迷茫叛逆,还有母亲的中年危机,并未踏入陈词滥调,倒都表现得可圈可点。
    至于老爸,偷偷给女儿点烟又边教育吸烟“不好”,在儿子的演出现场作老顽童状,自然十分惹人喜爱。深情一刻,是在母亲的病床前,看到了另一个男人写的字条,小心地藏好,又深深地吻了妻子的手。而在父亲的角色这里,还带进一个横跨三代人的父子矛盾。而在此不得不提爷爷这个有些傲慢自恃的老头,面对了人到中年的儿子指责其从不在乎自己的发泄后,在孙子的婚礼上悄然死去。懊悔而无助的父亲因此执意中断儿子的婚礼,又因此引发了这一对父子长达两年的矛盾。
    父亲的爱通常是无言的,现实便是如此。责怪爷爷家中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的父亲,在其死后才发现曾被随身携带的自己儿时的相片。而后来,Al无意间坐上了父亲开的出租车,父子恩怨便冰释在一瞬间。

    父亲看诊时那位医生开的不合时宜的玩笑,无关痛痒,却好似父亲罹患癌症这一悲剧情节的调剂和缓冲,保持了影片整体的明亮色调。Fleur初夜前看到的儿时的自己,Raph一段没有下文的艳遇,以及父亲对于儿时的回忆,都是影片颇有亮点的插曲。影片在细节之处和表现手法方面,下足功夫却又不至画蛇添足,这一点绝对值得肯定。
    演员方面,对我来说也算是小有惊喜。大哥Pio Marmaï是个新人。扮演母亲的是Zabou Breitman,其06年的一部执导作品[l’Homme de Sa Vie](他和她的男人)我非常喜欢,此次算是得以见识其庐山真面目。小妹Déborah François来自比利时,从达登内的[孩子]中走出,可以说是一支潜力股。而来自魁北克的老二Marc-André Grondin,在05年的另一部家庭电影[C.R.A.Z.Y]中令人眼前一亮,只是此次Raph在剧中最后年近三十,这么来说Grondin似乎还略显稚嫩。
    另外,影片的配乐不错。作为主题曲的le Premier Jour令人印象深刻。
  4.     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电影迷恋症患者,从小到大也陆续看了无数片子,可很多时候却会跟着片尾字幕一起慢慢回忆自己的观影经历。从这一部到上一部,到以为早已忘了的那几部,再到因为太美或太烂而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几部,一点一点开始怀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好电影。
        电影这个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工业化的产物。从19世纪中期的摄影枪到真正开启映画历史的活动摄影机,再到如今越来越肆虐的电脑特技和视觉特效,这个依附在一个单薄平面上的发明本来就诞生与隔离的实验室。即使后来成功地从西洋镜的偷窥孔走向了大众,走向了主流,也走向了散播艺术理念和文化价值的神圣殿堂,电影却从来都无意脱离最初的技术基因。对于这种原始基因,影评界的态度一向是复杂的。当电影扛起文艺的大旗,如何运用技术,将技术运用到哪里就成了牛逼大师和捞钱混混的分水岭。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媒介像电影一样在原始设定上就显示出这两种相辅相成却互相轻蔑的力量纠结,也就从来没有这样七嘴八舌人人都能插一耙的热闹局面。
        信奉过大师文艺,也瞻仰过技术狂人,可看的片越多,好电影的概念却似乎愈发模糊。是充满创意的剧情,重叠神奇的结构,牛逼眩目的镜头语言,还是深邃犀利的社会意义。装逼装小众装大师装了那么多年,现在的我却似乎渐渐把这些昭示含金量的标签全部淡化,几乎只是靠动物本能来批判。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批判这个动作。

        就说《余生的第一天》这部片子。灵巧的片名,暖色调的欧式布景,甜甜苦苦的家庭叙事,还有美得那么不经意的父母和美得那么嚣张的儿女们。这样典型的法式小清新,或许俗套,或许煽情,或许肤浅到你在片头曲时就猜到了一切故事和泪点,可还是让我无法抵抗乖乖就范,然后在每一个明显的泪点来临时丢盔卸甲瞬间变回那个十三四岁的少女。
        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迷恋的正是这样的法国电影。那段时间正直我人生的叛逆期,一袭黑衣,一本诗集,逃学交白卷离家出走什么的就跟萌芽新概念一样无奈,纯净,遍地忧伤。虽然每天都45度当空思考现世苦难末世哲学以及人类该何去何从,花去了大部分心力脑力体力战斗力,可从来都站在时代前沿的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预见了文艺青年的战场将向电影方向一路狂奔的光辉前景,于是在第一时间将光和热撒到了这一新兴产业。确切的说是该产业的殿堂级形象工程,首席文艺坐台男公关,高卢雄基法兰西也是。战时在德国广电总局关怀下苦逼多年后,这个孕育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国家厚积薄发一鼓作气,苦逼出了一个新浪潮。一支支摄影之笔气势汹汹地树立在巴黎中环线上,在左岸右岸画了一个又一个圈。一时间,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电影,这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邪恶结晶、作坊里的量产商品一转身变成了作者的私有物、净化广大文艺青年的活性炭,甚至冲破意识形态的革命武器。你看,这是多么牛逼的一个潮。当然,当时仍旧写着朦胧诗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在那个黑衣飘飘的年代,我真正在意的是阿兰德隆的灰眼睛,徳帕迪约的大鼻子,路易•德•费内斯的小秃头,苏菲玛索高高的秋千和五颜六色的帽子,朱丽叶比诺士深陷的眼窝和跳跃的雀斑,艾美丽的双风车和鸡胸肉,喊着敢不敢的两个小孩子,看不完的安托万和看不懂的戈达尔。模式化也好,私人化也好,这样风格各异的法国电影无论是沉重闷骚还是天马行空,无论是快转跳接还是超长镜头,无论是人文关怀还是人有三急,无论题材怎么崇高剧情怎么无聊,反正就都散发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这不是来自于大师名伶,意象情景,甚至不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潮,可来自哪里,却一直都说不清。
        
         很多年后,当我只身站在塞纳河的夕阳下时,这种说不清的吸引力才第一次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解开了我的一切疑惑。缓慢西移的阳光带着晚餐的鲜味。河畔匆忙的游人逐渐散去,河堤上却出现了更多光脚酣卧的男男女女。游船驶过时留下一阵阵的口哨声,混着桥灯下巡游艺人舒缓的音乐,有时是大提琴,有时是非洲鼓,有时什么也没有。这样呆呆地站在新桥上,和长着跳跃雀斑的比诺士一样,忘记了背包里的旅行指南,也忘记了只剩5欧的钱包。
         这就是巴黎,这就是高卢雄基法兰西。有种让人能幸福地泄气的吸引力。
       《余生的第一天》里那个最后的夏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旋转的轨道镜头。一盏昏暗的吊灯,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没有眼泪和告别,只有最平淡的吐槽和家长里短。这是一顿最平常的法国晚餐,在巴黎的四五天我几乎每天都这样从黄昏到天黑,和一家之前从未蒙面的异国人说了仿佛一辈子的话,却只用了最短最短的时间。
    我想这也是法国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吧。啰啰嗦嗦得仿佛像一辈子那么平淡,那么长。却在他特有的节奏和背景音乐里渐渐将你磨平,将你放慢,将你一下子拉到桥的那一头、塞纳河的那一岸,拉到心安理得地走完全部人生的那一刻,能微笑着恋恋不舍。
          就像片中那个老帅哥父亲一样,开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然后死去。
          这样的电影,即使有很多个“虽然”,对我来说,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