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卡蜜儿·克劳岱尔 Camille Claudel(1988)

简介:

    罗丹(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是一个名满世界的雕塑家,众所周知的“思想者”就是他的作品。实际上,除了他自己的艺术天才外,还有一个人在罗丹的艺术和感情生命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就是他的情人卡蜜尔(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饰) 。卡蜜尔也是一位极具艺术天份的美少女,与罗丹忘年相恋。但是,大凡和大师的恋情总是充满折磨和坎坷一样,卡蜜尔也一样。他们之间疯狂而充满激情的爱情,会带给卡蜜尔怎样的命运呢?

演员:



影评:

  1.  不知道,是不是她眼里那抹迷人而近乎透明的蓝,和那曾经被维尔纳夫的山水滋养、骄纵的纯朴与天真,狂野和固执,感动了上帝。他把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激情,注入了这个美丽女孩的体内。但是,亲爱的上帝,为什么又要安排卡蜜耶以这样的方式走过她的一生?

             1883年,卡蜜耶·克劳黛在她不到 19岁的年纪,遇到了奥古斯都·罗丹。从此,她的命运和这个艺术大师的名字紧紧纠结,不可分离。
          “她是我所有灵感的唯一源泉,她所拥有的,正是我所失去的”。

           在罗丹创作《地狱之门》的时候,卡蜜耶刚刚成为他的学生,罗丹从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起,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双被灵魂和智慧操纵的手。当然,这个手的主人,这个从里到外都美得如此不可复制的女子,这个唯一能和他分享雕塑的痛苦和快乐的女人,更是宛如他的梦境。
          在他们共事的时光里,卡蜜耶是幸福的,她给予这个男人身体、灵魂和所有的爱。而在他那时的作品中,到处都是卡蜜耶的痕迹。但是罗丹,这个身名日隆的雕塑家的身后,却有另一个女人。一个和罗丹一起生活了将近三十年,曾经和他一起经历穷困、包容他的一切错误和背叛的女人---罗斯·伯雷。
           两个女人的争斗中谁是胜者永远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男人的态度。
           在一次次原谅与伤害的交替折磨、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卡蜜耶终于决定放弃。她所爱的男人不断弃她于割裂的情感沟壑中袖手而去,不仅如此,那些随着声名而来的赞美、酒宴和无聊的社交活动正在把这个男人变得庸俗而陌生。
           她需要摆脱罗丹的生活,要为自己雕塑,要当成功的雕塑家、更要作为一个自由的生命而存在。1888年,在一次展览会中,人们发现了一座《罗丹的胸像》,旁边是一张写着卡蜜耶名字的小小名片,这个罗丹的学生在她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天赋和才能,让人们为之惊叹。
           《沙恭达罗》、《华尔兹》、《克罗托》......尽管附庸风雅的贵太太们不怎么喜欢这个让人害怕的丑老太婆的雕像,但是卡蜜耶自己,在克罗托这个纺织生命之线的命运女神的眼中,已然洞悉了人生的一切。
           1898年,卡蜜耶搬进了蒂雷娜大街六十六号那个幽闭的院落。雕塑、醉酒、独居、发泄都无法让她摆脱爱和恨的心魔。
           1900年之后,罗丹的艺术生涯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和认识“罗丹的学生”这个称呼背后的卡蜜耶,那双曾经如此美丽的天才之手终于渐渐停止了雕刻。
            1905年,悲伤的保罗目送着他最爱的姐姐被埃维拉尔城疯人院的马车带走。同一年,罗丹突然中风。
           1943年10月19日,卡蜜耶在蒙特维尔格疯人院离世。她在疯狂的世界里孤独地活了30年。

    "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卡蜜耶
    "可是我们已经相识了,于是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罗丹

    "在你美丽的身躯面前,我不禁双膝跪倒,顶礼膜拜。"---罗丹
    "你做着田园诗式的美梦,但我们其实是游离在墓园里的鬼魂。"---卡蜜耶

    "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卡蜜耶的遗言

    1932年, Eugène Blot 给卡蜜耶写了一封信,信里提到了她的作品《乞求者》,他说:“有一天,罗丹来拜访我,我看到他突然在这座雕像前停下,久久地凝视,轻轻地抚摸着它,哭了。是的,他哭了,象个孩子一样。今天,在他去世13年后,卡蜜耶,我可以说:他真正爱过的人,只有你......"

    Un jour que Rodin me rendait visite, je l'ai vu soudain s'immobiliser devant ce portrait, le contempler, caresser doucement le métal et pleurer. Oui, pleurer. Comme un enfan. Voilà quinze ans qu'il est mort. En réalité, il n'aura jamais aimé que vous, Camille, je puis le dire aujourd'hui......

    在罗丹的授意下,罗丹博物馆收藏了卡蜜耶的15件作品。
    2005年5月,一个名为《卡蜜耶与罗丹---两个命运的相遇》的展览在加拿大魁北克国立博物馆开幕,之后,它还会去到底特律艺术学院和瑞士, 将在2006年6月结束。

    如果你对对她一无所知,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子---《卡蜜耶·克劳黛》,伊莎贝拉·阿佳妮有着出色的表演。
    如果你对她有兴趣,可以去看《为爱痴狂》和《罗丹的情人》这两本书。
    如果你爱她,最好亲自去看她的作品。


    我想也许,时间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卡蜜耶,或重新认识她。
    上帝从不给我们答案,因为它就在我们之间。

  2. 电影《卡蜜儿克劳戴尔》的结尾有张卡蜜儿晚年的相片:苍老,但表情执拗。这令我想起了张爱玲去世的那年,报章上登出的她晚年的相片,同样苍老且表情不羁,手里握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着“主席金日成昨猝逝”。

    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有某种相似,都认为是罗丹或胡兰成耗尽了她们的旷世才情。女人的一世情殇在男人那里不过是悠长生命的匆忙一瞥。
    这种怨妇似的说辞,我当然始终嗤之以鼻的。这倒不是给他们辩护,我只是认为,爱这个东西,在男人那里和女人那里是不同的,或者更确切的说,在男人的话语系统中根本找不到“爱”这个名词。就像在中国的古典学系统中,只有“仁者爱人”的“爱”,没有情爱的“爱”。

    但对女人而言,女人本身就是爱。

    卡蜜儿自幼显示出惊人的雕塑才华。在电影里,他的父亲扮演了她第一个知己的角色,父亲也是一个男人。父亲希望她能够成名,光耀门楣。既然当时第一流的雕塑家是罗丹,那么卡蜜儿遇见罗丹并不是什么命运的交叉,而是时间的赐予。只是,卡蜜儿对雕塑迸发出了太多的热情,她的心火逼迫她必须前进,去雕塑或者去爱。看电影的时候,卡蜜儿手里雕刻刀的声音像极了呻吟,声音的隐喻似乎暗示,卡蜜儿对雕塑付出的是不折不扣的爱。

    罗丹并非风流倜傥,只是藉才情而放荡。电影似乎刻画罗丹的才情不如卡蜜儿,这是错误的。在历史上,罗丹不仅是现代雕塑的第一位大师,而且是全部雕塑史中的大师,从他上溯只能是米开朗基罗。罗丹甚至是米开朗基罗和古希腊雕塑大师菲狄亚斯的现代合体。正因为罗丹的才华的确远大于卡蜜儿,所以卡蜜儿才会因为对雕塑的爱而过渡到去爱罗丹。

    所以,卡蜜儿爱罗丹多少并不清楚,但她一定是深爱雕塑的。女人的悲哀往往在于,如果她深爱一个抽象的东西,学术或者艺术,就必须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男人身上才行。张爱玲亦如是。因为这种爱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也就可以不怎么关乎肉体,只要“是这个人”就行。
    而男人则不是,他可以深爱某种抽象的学术或艺术或战争,甚至连爱的女人都可以是抽象的。换句话说,对男人而言,只要“是个女人”,可以做爱,就能接受,至于具体是谁差不多就成了。

    所以,男人的爱与女人的爱根本不是一个词。

    这也就是西美尔所描述的,男人与女人彼此都具有“形而上学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是永恒的。所以,男人的悲哀在于永远无法寄托自己的心灵,只得不停的放逐自己。

    电影中,卡蜜儿凭着回忆为罗丹塑了一个半身像,这也是罗丹所有半身像中最好的。在这里,罗丹虽然不在卡蜜儿身边,但她完全可以和塑像依偎在一起,用石头代替这个男人的肉体。反过来,假如一个男人号称思念不在身边的女人,无法排解,就很可能去叫鸡或者出轨了。所以,卡蜜儿塑好罗丹像后,写给罗丹的信里的一句话令我无比伤感:

    我裸身而眠当作你在身侧,但醒来时却不见你。

    罗丹对卡蜜儿的一个作品有着很深的误解。但这不能说罗丹故意中伤她。相反,真实的情况是罗丹尽可能的提携、帮助她。按照电影的情节,卡蜜儿的弟弟保罗能够进入法国外交部也是罗丹的帮助。而保罗最后成为后浪漫主义时期名噪一时的诗人和剧作家,并担任驻日本大使,在中国呆了14年。这多少也是罗丹的帮助。

    卡蜜儿的疯癫,是她原本可以藉着对罗丹的爱,把内心的火焰和才情发挥出来。但是罗丹出于对他的另一个女人的内疚,也出于对卡蜜儿热烈爱慕的害怕而关上了这扇爱的大门。无法排解的爱欲(eros,在这里不是爱智慧,而是爱艺术)导致了卡蜜儿终于疯癫,并疯了整整三十年。她最后的精神支柱不是别人,而是她的弟弟,这也是一个男人。

    但她留下了作品,这是万幸。罗丹亦不是庸人,这也是万幸。因为这世上有太多这样的女子,倘若她衷心信赖、并甘愿为之奉献全部才情和感情的那个男人,最后被历史证明只是个平庸鼠辈,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事,也可以如是观。胡氏其实是乱世妖媚,当然比不上罗丹,也上不了历史的台面,但总算一世之情人,文人之异型,多少留下些东西。而且,张爱玲聪明,自己仁至义尽,早早放手,一辈子也就过来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


    最后说点八卦。
    这个电影通俗的译名是《罗丹的情人》,而这个名字恰恰违背了导演的初衷。所以,我会执著的称这部电影为《卡蜜儿克劳戴尔》;
    主演阿佳妮是我喜欢的演员,她总是演诸如玛戈王后,阿尔黛雨果一类的女子。论演技,比苏菲玛索要好一些。比如苏菲的《心火》,根本没有把心火的味道演出来。阿佳妮和本片的导演当时也是情人。阿佳妮的另一个前夫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说说罗丹,他是上承浪漫主义,下启现代主义的人物。浪漫主义的代表如雨果,这在电影中有所表现。保罗就是雨果的追随者。而罗丹也曾在《罗丹艺术论》中引用过一首雨果的诗,有一句是“女人的肌肉,理想的泥土,奇迹呀……”。这句话饶有趣味,中国人会把女子比喻成水,而雨果和罗丹更认可女子是泥土。个中区别,值得细细体味。现代主义的代表如波德莱尔。罗丹很赞赏波德莱尔,他的雕塑也能体现出这种对不协调、痛苦的肢体等的刻画。这其实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旧文新贴:原刊于《看电影》2009年第九期。
  3. Camille Claudel。罗丹的密友写信给她说,他这一生最爱的,只有你。这时,Camille Claudel的天赋和生命已经被这个享誉世界的雕塑家罗丹毁了,他口口声声地说爱她,却不愿给她婚姻,令她不仅失去了家人,也失去了声誉,他在公众场合极力推荐贫困潦倒中的她的作品,暗地里却嫉妒甚至压制她的作品。她终其一生激烈地反抗甚至疯癫,就是饶恕不了那个因为爱情而毁了的年轻又有才华的自己。而她自暴自弃毁掉了毕生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对这个不容许她的天赋存在的男权社会无望的挣扎。她的一生,一半的悲剧是罗丹造成的,另一半,则是那个她视作灵魂的弟弟造成的。而这所有一切,都从属于不能容忍女性比男性更出色的守旧思想的迫害。



    Camille Claudel,这个名字以伴随其后悲剧性的一生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之一。但凡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过同名书的人,都会拒绝将其真正的名字编译成为“罗丹的情人”。这位有着极高天赋的女雕塑家,一生都在抗拒着“罗丹的情人”这样一个称谓,更抗拒着所有与罗丹的一切。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依然避免不了被这样介绍给大众。



    我是自从Camille Claudel和罗丹分开之后,就一直流着泪看完了剩下的一个半小时的。这个伟大女雕塑家的悲剧,让我对这个世俗的男权世界心寒不已。我们伟大的男性雕塑家罗丹,任凭他的灵感和创作源泉都是来自于这位美丽年轻又具有天赋的女人,那也只是叫做灵感来源。而在我们对艺术认真而怀抱着纯洁美好想象的女主角心中,这不是剽窃又是什么呢?她说,罗丹偷走了她的灵感,偷走了她的才华。如果她不是女人,而和罗丹调换一下身份,谁又不会认同她呢?她的美好青春年华,她最有创造力的年代,她为了爱情,将之全部奉献给了罗丹,为他做model,做模型,给他灵感,给他创作上力所能及的帮助,以至于失去了自我,中止了创作。而等她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创作力之后,却难以从逃脱模仿罗丹的嫌疑。



    他爱上她的时候说,“她是我所有灵感的唯一源泉,她所拥有的,正是我所失去的”。 可是,他不愿意跟她结婚,因为跟他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却也并未结婚的Rose“有病”,他不能不管Rose。他看似理智的决定,实际上是如此不负责任。当卡密耶来到他住宿的楼下吵闹,他都没有出来。甚至当卡密耶穷困潦倒直至进入精神病院,他都没有来看过她,没有给过任何关心和照顾。俩人在工作室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卡蜜耶说,“我的肚子,你甚至无数次触摸过它。”卡密耶说的是她怀孕的事实。但是罗丹,这位闭着眼睛就能摸出雕塑所作为何物的伟大雕塑家,竟然毫无察觉,并在知道她流产之后,并未表现出任何同情与关心,反倒为了那尊“三位一体”的雕塑对着卡密耶大吵,指责她不该用他们的故事进行创作,刻画了他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关系。绝望的卡密耶在罗丹走后,对着雕像自言自语道:他错了,我雕刻的是我自己,年轻的少女是我,年老的妇女是我,那个男人也是我。



    罗丹缺乏对卡密耶的理解,可以归结于他孤傲的男性中心思想,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他甚至反复告诉别人:我给卡密耶指出了一条成功之道,只要她找到了那个秘诀,成功就是她的了。当身边人都这样告诉穷困潦倒的卡密耶的时候,卡密耶是如此的不屑。她何须要罗丹故作姿态,将自己的成就列于他的指导之下。她要做的是卡密耶,不是罗丹的情人,更不是罗丹的学生。到后期,她的作品越来越表现出与罗丹的风格之完全地决裂,用自己毕生的孤独和困苦证明了她是卡密耶,不是罗丹的情人。



    卡密耶说:"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
    罗丹说:"可是我们已经相识了,于是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
      
    罗丹说:"在你美丽的身躯面前,我不禁双膝跪倒,顶礼膜拜。"
    卡密耶说:"你做着田园诗式的美梦,但我们其实是游离在墓园里的鬼魂。"



    罗丹赞美生命,卡密耶看到的却都是生命的空虚与枯萎。罗丹的作品里充满了对人生的热望,而卡密耶对爱情和社会的绝望将她的作品引向了阴暗和忧郁的题材。
      
    她与罗丹的决裂,绝不只是爱情这么简单。卡密耶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又特别执着纯真的人。她第一次和罗丹吵架,就是因为不愿意去参加那些社交应酬。在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卡密耶眼里,艺术是不应该屈服于世俗,屈服于利益的,而罗丹为了争名夺利所做的这些事情是她内心根本不认同的。这位不谙人世的艺术家,眼里只有艺术品,毫不在意他人的评判。她缺钱,但是她对那位写作《罗丹传》而前来采访她的女记者说,你可以买下我的泥土,作品,所有的一切,就是不能买下我。



    卡密耶和罗丹的彻底决裂可以说是从最后一次大吵就开始了。而剩下的时间里,使她最后彻底崩溃的,其主因却并非在于罗丹,而是她的家庭。那个从小都特别支持她从事艺术的父亲,如今只为出了名的弟弟骄傲,当着失魂落魄的卡密耶朗读起了弟弟出版的诗集;那个从小就不支持她从事艺术的母亲,依然不愿意搭理她;那个因为罗丹的缘故被推荐到外交部工作的弟弟,此刻,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姐姐,在她的展览上不告而别。在那场展览会上,长达20秒的卡密耶落寞而无助的表情,让人看了心疼。从此,她彻底孤独了,那个她一直鼓励朝着诗人方向发展的弟弟,如今真的出名了,而自己,却一无所成落魄至今,骄傲的她不能忍受这样的失败,就像她不能忍受只做罗丹的情人一样。她要成功,她能成功,可是,她没有成功。她想不明白。



    她还没有想明白。她还在热情地疯狂地爱着这个弟弟,在石板上刻下弟弟的每一次出使。她却在弟弟的安排下,被诊断为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从此,一住就是30年。这三十年间,母亲从未前往探望,弟弟也只是去过几次。其间,医生们反复告诉她弟弟,她在艺术创作的时候精神是很正常的,不需要住在精神病院。可是,他们不愿意接她回去。于是,她一直就住在疯人院里。当她死去,连尸首都没有家人去认领。作为一个失败的艺术家,她被家人彻底抛弃了。他们不愿接她回去,就像那次展览上,她弟弟不告而别一样,都是因为以这样一个家人为耻。对比想想罗丹的身世,他是由自己的姐姐打工供养读书才有今日的成就。尽管卡密耶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然而,她作为女人的卑微地位依然不如出身微寒的罗丹,想想真让人唏嘘不已。



    她临死的时候说:"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是的,对于一个经历了爱情和亲情的决绝的人,她的此生还有什么能说的呢?

      
    若干年后,在罗丹的授意下,罗丹博物馆收藏了卡密耶的15件作品,而对于一个有一生可以创作的天才雕塑家而言,15件和她所被毁掉的几十年相比,真不过是沧海一粟。罗丹再有心弥补,也挽回不了他对卡密耶造成的伤害。



    最讽刺的是,就在罗丹博物馆,她的弟弟组织了一场她作品的展览会,在会上颂扬她的杰出艺术成就。



    看到这样一段史料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卡密耶到底失败在哪里。



    她败就败在太认真,太较劲,太艺术,不懂得圆滑的处世之道。如果她像罗丹一样,也认真地做好文化部交代她做的雕塑,而不是用藐视的态度寄去一堆垃圾并且撕了政府支付的薪酬,她不会遭到压制,她也不会贫困潦倒到只有一身衣裳。如果她像自己的弟弟,当年借着自己是罗丹的情人,被罗丹推荐到外交部去工作,好好地利用好罗丹这个名人,她也可以像她弟弟一样,过着舒服体面的一生。如果她还能像这两位的绝情,像罗丹选择不纠结而放弃爱情,像弟弟选择声望而放弃亲情,像他们一样抛弃自己,那么,她完全可以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可是她太执着。她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一定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所以,她被社会抛弃了。



    而这个社会,适者生存,生存的都是这些早已没有了纯真之心的圆滑男人们。


    她的人生是如此的干干净净。


    那个享誉世界的大师罗丹和外交官弟弟能配得上这四个字吗?
  4.     我宁愿用《卡蜜尔。克劳黛》这样一个由法文直译而来的名称称呼这部影片,尽管她有个更为人熟知的片名——《罗丹的情人》。这位才华卓著的女雕塑家用尽一生血泪苦痛甚至生命的代价,所求不过就是走出罗丹压服在她头顶的阴影。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用“罗丹的情人”来称呼她,无疑是对她极大的不公正。
        快乐的时光观赏这样苦情的影片怎么也算不上明智选择,然而,如果你对人世间的无助、苦难、绝望还有一丝怜悯和同情之心,也许通过这次的观赏经历,在对待仍在愤怒执拗中煎熬的自己抑或他人,多一分达观,多一分理解。
        罗丹最后一次来到卡蜜儿的工作室,惊讶于后者这些年来刻苦工作的成果,同时也深深的被一种难以言表的嫉妒之情蚀咬,他难以容忍这个曾经依附自己,弱小如鸟儿一般的女子左奔右突,竭尽全力闯出一条自我之路的举动。他尖酸刻薄的批评着,丝毫没有大师应有的风度。这一幕里卡蜜儿和罗丹在工作室内的激烈争吵,罗丹的犹豫和无情终于夺去了她对爱情最后一丝的希望。“正如人们犯了一个错误,无可挽回,就这样了,我不想解释了。”罗丹无法再接受卡蜜儿对待自己“霸道”的爱。毕竟,对男人来说,爱情是生命中的滋润,而对女人来说,却是生命本身。以放得下的心承受化不开的情,这个道理罗丹懂得,卡蜜儿却不懂。
        看天才女子和大师的爱情悲剧总令人唏嘘不已,在我们眼中他们的情感比起平常人更加炽热、猛烈,他们的爱情表现出来甚至是绝望的冲突和撕扯。卡蜜儿作为罗丹最得力的学生,助手和爱人,她娇小的身驱里蕴含着难以企及的天赋和热烈,从某些程度上,她的雄性荷尔蒙甚至超过了罗丹。和罗丹在一起的几年中,正是罗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丰产的时期,他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了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者》,《沉思》中便可以得到证实。“你才是我所要的,你是我的女神!”罗丹对卡蜜儿说。有理由猜测,卡蜜儿的青春,才华,和爱情,浇灌出创作上的绚烂花朵。然而,也是在这几年中,卡蜜儿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作品,她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了罗丹的创中。
        有人说是卡蜜儿无法忍受和别人分享罗丹的爱,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裂。我却更愿意相信,卡蜜儿天资禀异,高傲自尊,然而在众人的眼里无论她的作品如何优秀,总被人冠上“罗丹的女人”称号,人们漠视她的才华,漠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资格,他们津津乐道罗丹某尊雕像模特就是卡蜜儿,他们不公正地认为卡蜜儿的作品是受她的老师的影响……甚至就是罗丹本人,虽然声称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孩有天赋,却不有挖掘她这个天才的意图。
        “用天才的作品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罗丹的情人”,在混乱的后半生中,卡蜜儿决绝独自品尝着由爱生恨,由怨到痴的苦痛旅途。卡蜜儿在1892年脱离罗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孤绝独立的创作时期,离开了罗丹的她依然富有创作力,只是所有富有青春和生命力的美都已经一去不复返,她的作品开始了一种对痛苦的表现,她就是雕塑中年老色衰的老妇,是未长大的少女,也是粗暴的男人,虚空的三位一体。
        卡蜜儿陷入孤立,加上仇恨,她对罗丹的爱变成了仇恨,并渐渐变为一种病态的纠缠,她重新接近他,想掠夺他的创意。她很快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只有一件可以外出时穿的衣服。最后甚至砸毁了曾视做生命的大部分作品,把自己反锁在门窗钉死的屋子里。
        卡蜜儿死了,在生命结束了30年前就已经死了。之后三十年,她生活在一座精神病院里,之有肉身依然伴随着她,灵魂早已埋葬。历史上真实的罗丹浪漫多情,拥有无数情人,直到临死前一年才和共同生活了50多年的女工萝丝正式结婚,就是片中那个多年追随罗丹却根本无力分享他伟大艺术成就的平凡女人。萝丝就是幸福了吗?抑或也是个痛及心灵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