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忽男忽女 Glen or Glenda(1953)

忽男忽女 Glen or Glenda(1953)

导演: 艾德·伍德

编剧: 艾德·伍德

主演: 艾德·伍德 贝拉·卢戈西 Lyle Talbot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53-09-30

片长: 65 分钟 IMDb: tt0045826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是好莱坞著名烂片导演伍德自编自导并化名自演的邪典名片,混合了大量现成的资料片镜头(stock footage),手法超级笨拙却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笑果”,比如在讲解男人阉割变女人时,配以钢柱冶炼的镜头,十分搞笑。本身有异装嗜好的伍德借助当时一桩轰动的变性新闻,解释了变性和异装的区别,并呼吁大众宽容这些社会的边缘人。著名恐怖片演员勒古西的表演极其夸张,梦幻场景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解说词幼稚而真诚。跟后来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烂片的《外星第九号计划》相比,本片似乎略胜一筹。

演员:



影评:

  1. (去年的稿,原载……)
           1953年,艾德·伍德以一部[忽男忽女]开启好莱坞烂片王的戏剧人生,也许手法还没那么光怪陆离,想象也还不是脱缰野马,但极其坦诚地以自身异装癖作为素材,也实在惊世骇俗。其实,这已经奠定了艾德·伍德一生的事业基调——他实在太爱自己了,爱自己的才华,爱自己的怪癖,爱自己头脑里所有火花,爱自己的一切。他对自己的爱,对电影的爱,全部体现在作品里,即使是广泛意义上的“烂片”,都烂的那么阳光可爱,那么自信十足,那么朝气蓬勃……

    艾德,一位异装癖导演

           [忽男忽女]的故事从一次自杀案调查开始。一位女子衣着整齐倒毙家中,在警察、法医和记者的包围下,“她”身边的遗书被公布于世:“我是个喜欢穿女人衣服的男人,已经因此四次入狱……”出于调查需要,警长去咨询一位心理医生,就这样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开始了葛莱和阿伦的故事。葛莱是个表面正常的男人,芭芭拉是他的未婚妻,他内心对异装的欲望一直横亘在他们之间,芭芭拉偶尔提出的“你的指甲都和我一样长了”、看到报纸关于异装癖的报道当新鲜事讲给他,都他感到心惊胆战,害怕真相会让他失去她。另一个故事关于阿伦,他从小被母亲当女孩抚养,上学后对性别感到迷惑,并因此同时受到男生和女生的排挤,从二战战场完整归来后,似乎更明确自己心之所向。

           葛莱和阿伦都经过痛苦挣扎,葛莱最终决定把秘密向芭芭拉坦然,最后得到她的理解和接受;阿伦则选择接受变性手术,正式成为女人——虽然异装癖和变性人并非同一个概念,但关于阿伦的小段故事,其实更加契合本片最初拍摄的主旨:纪念富有勇气的变性先驱克里斯汀·乔丹森。

           影片的叙事是用非常简单粗暴的套层结构实现的:比如主体讲述人是面对警探的心理医师,葛莱和阿伦的故事本身已经是片中片,葛莱纠结无助时找到同好朋友强尼倾诉,又牵出强尼的小段婚姻失败的故事,在正常叙述期间,还时不时穿插了贝拉·卢戈西饰演的奇怪科学家画面。这个奇怪科学家大概是全片被讨论最多的地方,一方面艾德·伍德盛情邀约已经过气又染上毒瘾的贝拉·卢戈西出镜——细节过程在蒂姆·波顿的[艾德·伍德]中被意淫得相当感人,另一方面,如果理解艾德·伍德神神叨叨的表达方式、迫切又有点找不到重点的倾诉心情,这个奇怪科学家的存在并不违和,他始终在对故事做情绪上的补充和渲染——在比我们早六十年的时候,人家就拍出了什么是“雷”;同时,他也是处在一个更高的上帝视角来看待整个“人类异装”的行为,比如把他的脸和大街川流熙攘芸芸众生剪接在一起,再联系到“葛莱”的饰演者正是艾德·伍德本人,或许又可以理解为,葛莱和科学家,刚好是他自身两个人格的写照,一个是自我的体验,一个在超我的批判,一个偏向于肉体,一个则指向意识和精神,这两个人格在“色情电影”一幕果然合二为一了,足以用来佐证。

           出于自身异装癖的爱好,艾德·伍德拍摄本片的意图非常明显,他希望带着亲切友好的引导和倾向,向世人解释关于异装癖的一切,因此在故事的主线里,他夹叙夹议,除了将葛莱和阿伦塑造的温和可亲,还用大量旁白来做科普,从历史、伦理、行为学乃至生物学的角度证明异装癖并不是个绝症和危险现象,而是需要社会包容的特异行为。在一开始,艾德·伍德所强调的观点便是,异装癖并不等同同性恋,也不是想要“成为”异性,而是只有女性服饰能够带来舒适和满足。包括内心和身体的。当然这种欲望只能在门户紧锁的私下满足,“当穿着女人衣服时,他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思考,更好地玩耍”。

           影片最为大胆的段落,大概是贝拉·卢戈西在电视上看色情小电影,用来模拟异装癖患者眼中的性感挑逗,看她们宽衣解带,玉体横陈,加上捆绑、鞭打等性虐暗示,还有两个女性之间的性行为暗示,其实都是在说异装的最终目的仍旧是和“极端的性”等同的领域,是出于男权主导的,以取悦男性为目的的性倒错行为。而最终指向的愿望是,他希望穿着女装的自己能够被女人所接受,他对女人存在着欲望,也希望女人能够接受“穿着女装的他”的欲望,这似乎矛盾,又非常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恐惧和挣扎也都被具象化,经常出现的天雷,幻想中被雷得压在树干下的芭芭拉,只接受他男性面目的帮助,到幻觉最高潮,袒露自我的愿望、成为社会笑柄的恐惧,伴随着歌谣的童年阴影、恐怖的父亲形象交错出现,让他最终做出决定,而芭芭拉脱下安哥拉毛衣抛给葛莱的一幕,在四十余年后,出现在[艾德·伍德]的海报上。

    伍德,一个烂片王姓氏

           在拍摄[忽男忽女]之前,艾德·伍德在好莱坞已经混了7年,写过不具名的剧本,导过比肥皂还肥皂的剧集,改编过自己从未出版的小说,因此在听说制片人曾拿着[忽男忽女]这个项目找了克里斯汀·乔丹森多次却都被拒绝的背景之下,不惜自爆自己也是异装癖的隐私,并以此换得执导电影的机会。当然,联想到他还大谈特谈自己在二战战场上穿着胸罩和女士内裤冲锋登陆的经历,也许对艾德来说,这连隐私都算不上。由此可见[忽男忽女]对艾德的特殊意义,它既是一种隐秘,带点自传的性质,也是他向整个社会舆论示好的姿态。

           在这部电影处女作里,艾德·伍德已经把他粗糙、笨拙、却足够天马行空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使用大量旁白,显然是因为缺乏镜头素材和更丰富的镜头技巧;在故事主线镜头之间,他时不时插入一点古怪的东西做衔接,比如模拟法庭的离婚诉讼,让一些妇女向法官解释忍受不了丈夫的异装行径;又如插入一段夜间广播对话,让两个主持人持嘲讽态度谈论这个当前社会热点,同时画面是炼钢的镜头,又是提前六十年预言了如今的热词“回炉重造”;又如全片几乎有14分钟是剪辑的资料片镜头进去,包括闪了六次的天雷,重复三次的大街川流熙攘,两次的学校操场,还有作为理论背景的土著舞蹈、铸造钢铁,尤其作为叙事背景的二战场面用得尤其简单粗暴——提到阿伦去参战,然后便是整整一分钟的乒乒乓乓开战资料片,接下来马上切入医生旁白“很快战争结束,阿伦回家了”,非常好笑;还有一些段落透露出独特的幽默感,比如用旁白解释一通“在动物界,都是雄性花枝招展试图吸引雌性,但放在人类就反了过来,这个世界上的女人多么庆幸,其实是男人在设计和决定衣服、珠宝、化妆品、发型、香水”,然后插入一个男人在沙发上看报纸的镜头,对着摄像机的一面报纸标题大字是“易装行为震惊世界”,男人缓缓放下报纸,悠闲地伸懒腰,我们看到大胡子的他本身就佩戴着夸张的女士耳环。诸如此类或荒谬或逗趣的编排,显得特别随意,但是显然,和艾德后面作品相比,这部仅仅用了四天边拍摄完成的电影,已经是其中最认真严谨的了。

           因为影片涉及许多精神分析理论的具象化,因此毫不意外被大卫·林奇宣称为最爱影片之一,他还用了其中葛莱受恐惧逼迫段落“瑟瑟寒风”的音效在自己的[橡皮头]里。而随着80年代被评为“史上最差导演”,艾德·伍德“烂片王”的美名愈加被追捧,这部电影也顺理成章进入经典名录,在影评人票选“50部史上最烂电影”里荣获第50位殊荣。

           尽管如此,我宁愿相信这仍旧是荣誉,而艾德·伍德的拍片初衷,其实也明明白白写在片头,措辞恳切,令人起敬——“在整个制作电影的过程中,大家都像看怪物一样看这个项目,我们历尽万难,毫无捷径。影片中许多细节都取自真实生活,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情。电影基于客观现实,无倾向性,仅仅是用写实主义表达,而影片中的一切,至今在现实中仍在上演。希望你作为普通人,不要戴着有色眼镜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