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荒野会谈 第二季(2023)

荒野会谈 第二季(2023)

又名: 荒野会谈2

导演: 廖莹莹

编剧: 王维莉

主演: 李雪琴 赖冠霖 李嘉琦 席瑞 杨九郎 沈奕斐 熊浩 陈鸿宇 吴彼 洪泽鑫 蒋先贵 詹秋怡 安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3-08-03(中国大陆)

集数: 9 单集片长: 25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荒野会谈第二季》是知乎首档荒野系青年谈话节目,节目聚焦新职人在社交、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面临的困惑——「新型社交」兴起,年轻人如何缓解社交焦虑?打破「社会时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身处职场,哪些建议「真实且有用」?如何构建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演员:



影评:

  1. 虽然有些小瑕疵,但无碍于我对它的喜爱,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雪琴(她值得)。 以前我看这种语言类的节目,会想要从其中的议题得到我想要的答案,然而现在我会在屏幕外成为讨论的其中一人,会随着他们的疑惑而说出自己的建议或感受,真的是很有参与感呢。

    第二季的议题还是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困惑。 在这个急急忙忙的当下,我们忙着旅游,忙着看演唱会,忙着追逐潮流,忙着寻找共鸣,忙着失去特性,无限趋向同质化..... 其中在沙漠星空那集,谈论人生的虚无与意义存在,这也是我曾经陷入迷惘的阶段。 我试图在各种书籍和他人的对谈中,看看这些过来人或者人生经验丰富度饱满的人,能不能扫除掉这种茫然。 表面上看,我是“忙”起来了,沉浸在各种国内外的综艺和影视剧里,看的东西多了,但能留下,留在我记忆里的,却寥寥无几。 即便如此,我还能“忙”里偷闲去追个星,去培养给小的爱好。接着,我又很迅速地“不爱”脱粉了,因为兴趣而购买的材料也闲置在一旁。 这种忙忙碌碌下的空洞,有时候会让人更显虚无,而我就在这种状态下,看到安久小姐姐说的那段抚慰我的话。 “人生除了体验别无所求。”套句国人爱说的话,来都来了,那就好好体验一把吧。 原来,我培养起来的“热爱”就是在抵抗生命的四处渗透进来的虚无。 我不再渴望留下些什么,也不想再焦急地往前赶。 突然间,就想慢下来了。 或许,对抗虚无的答案,我一时之间找不出来,但我允许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 不急!

  2. 去年写过一期来推荐荒野会谈这档节目,

    没想到经历了一年社会毒打,社恐已经想要离开地球了!

    至少也是在工位上哼了八百遍:“想要离开,以这种方式存在,是因为那些…”

    所以今年的《荒野会谈2》也特别适合我,就想问,某乎你这是为I人量身定做了一档节目吗!

    为什么每期看了都破大防…

    我承认是我脆弱,但李雪琴、席瑞、熊浩…这几位“刽子手”也有够扎心啊!

    谈职场焦虑、谈社恐社交、谈快乐变难,谈恋爱性价比,个个都是当代年轻人的软肋。

    看这档谈话节目有被扎心窝子的快感,被消毒包扎再撒点盐~

    01 你也有碎片搭子吗?

    科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促使了一些新型社交涌现。

    比如说,搭子式社交。

    饭搭子,电影搭子,打牌搭子…只承担垂直细分领域中一项功能的对象。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狐朋狗友的变相解读?(没有贬义)

    但细想,我确实也有这种搭子,骂工作搭子,看演出搭子…

    略琴他们讨论的“碎片搭子”,主要用来填充某一个时间段和某一个需求度,满足我们生活日常中的碎片化需求。

    彼此之间,类似高于同事,接近朋友的关系。

    我们的确是在跟有共同点的人一起做这件事,

    但有时会想,以前可能跟一两个人分享生活中大部分事情,而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社交变成这样了?

    席瑞的话给了很好的解答,“其实人跟人社交互动很大部分的变化,跟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今天我们如果认为社交是碎片的,其实极大程度反映了人的生活节奏已经被切割成碎片化的方式,不是人们自我主动选择了社交,而是在他碎片化的生活当中,只能拼凑出一个碎片化的社交,在碎片化社交当中只能拼凑出一个碎片化的自我。”

    很好,以后请叫我“片片”~

    我很认同席瑞的说法,不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这样进行社交。

    不得不承认,碎片化搭子也向彼此提供了很大帮助,填补了生活中的空白,一起遛狗,看电影,逛商场,健身…

    在当下知音难觅,老友难见的世界,搭子有时候才是最了解我们生活某一部分的人。

    令人难过的是,不是搭子不够贴心,而是人的深层需求无法从拼凑的碎片化社交中得到满足。

    “你可能有很多搭子,有很多朋友,你在这个碎片化相遇中不断流转,但是你还是匮乏,还是会感觉到孤独。孤独这个情绪不等于寂寞,不是今天找一个人陪伴,就没有这种孤独,因为你最终还是没办法从他人的整个意义世界里面看到你自己。”

    从牙牙学语到读书走向社会,我们历经时间的淘洗获得了珍贵的友谊。

    而现实生活又让我们天南地北,置身于全然陌生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开始全新的社交。

    我们不得不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他人,也重新认识自己。

    这点真的很困难,尤其对社恐来说,连跟搭子社交都是渐进式。

    处于浅尝辄止。

    杨九郎说的对,还是要和老友多见面!

    记得去年写荒野会谈时,李松蔚感叹“互联网时代,真是救了我。”

    以及他开完百人会议后,要一个人散步独处很久缓解。

    心理咨询师都社恐成这个样子,我又有什么负担呢?

    时隔一年,做了接触很多人的工作,我的感想就是“我超恐的!”

    那些人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我社交的一部分。

    工作时都是表演的,装的社牛(并没有

    所以当我面对一些感兴趣、有疑问的人或者事情,还是百般纠结不敢开口。

    据我观察,E人基本上没有这个毛病,只有像我这样局部的I人很难打开话题,怕冷场也怕尴尬。

    “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那别人说的就是我。

    所以,多数情况下,都自动闭麦。

    我一般都是围观几个E人在麦当劳门前磕头拜把子,我在角落卖呆。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并不觉得难受,因为没有参与其中的欲望。

    I人的磁场大概就是享受独处,默默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而E人更享受交流和互动,喜欢众乐乐的氛围感。

    这本身并不相斥,这个世界的宽阔度完全可以容纳我们平行存在,偶尔碰撞。

    主动走向人,功利性社交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社交是一个不看成功率的事情。有一个底层逻辑,就是要主动,后半句是要能接受拒绝。”

    熊浩老师说:“把成功的社交当成生活中的一个奖励,就会轻松很多。”

    本I人狠狠共情了!

    要加倍珍惜我的I人和E人朋友们,谢谢他们主动走向我!

    没有他们,我只是常见的流泪猫猫头,而如今我是扭曲尖叫阴暗爬行的流泪猫猫头!

    02 社会时钟与人的成熟

    随着年纪增长,我们很难不感受到社会时钟的存在。

    社会给出的一套体系,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每个人都在其中受到影响。

    比如在同样的环境下,同龄人还在读书,有的人辍学走入社会;或者其他人都在结婚生子,有人多年来孑然一身。

    不是没有背离社会时钟的例子,只是大多数人都在被社会时钟推着往前走。

    家人的观念,他人的劝说,周遭的现实,构成了一座座转动的时钟,好像无处不在。

    就连我们的身体都在提醒自己,你并不是一个钢铁侠,只是一个会生病会疲惫会变老的肉体凡胎。

    不照镜子,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可社会时钟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很难有人在掰手腕当中胜过它。

    很多人不得不紧赶慢赶一溜小跑,生怕被落下。

    但也有些人选择了主动,或被动脱轨。

    李雪琴谈大学时期感受到的同辈压力:

    “北大的人一进学校他就知道以后要干什么,假期这个出去交流了,那个夏令营去了,那个晒英语成绩呢,你就觉得我在干什么,我在我的床上躺着,我在床上沉淀…后来就把朋友圈关掉了,压力就没有了。”

    再后来你也知道了,略琴走进了娱乐圈,在脱口秀领域大鲨特鲨,成为《桃花坞》情感价值输出担当。

    现在,是略琴让大家感受到同辈压力的时候了!

    社会时钟是必须遵循,不可打破的吗?

    有时候,比起纠结是否要遵循社会刻度,把当下要做的事做好,关注自己当下的感受,我觉得更重要。

    “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时钟,其实更关乎到个人的生活方式问题,优雅是一种生命姿态,有些人是追赶着的 ,有些人是漫步的,但不管哪一种生命姿态,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你不自洽,总是什么都想要,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动作的失衡。”

    不去评判其他人的人生步伐,不把压力太当回事儿,而是去走脚下的路。

    让自己的精神状态无限be like《健将》:

    可我真的需要一首歌的时间放空 我不在乎这是比赛 我要发疯 我用哑铃砸碎你刻板 哥们儿全都是怪客 虽然卧推推不到三个 至少镜子里面是帅的 我虽然败了 但我back的非常的 非常的非常的快乐…

    做不了,就砸了(鼻子喷气)

    说到社会时钟,我们顺理成章谈一下,人一定要成熟吗?

    最近看到一个帖子,大意是即便我多活一岁,过了生日之后的自己其实还是上一年的自己,甚至十七岁的自己。

    大学毕业,工作这几年,我愈发意识到我并没有真的长大,只是被时间推着走,被迫套上了一层大人的外壳。

    多了一些经验和阅历,仅此而已。

    我的爱好,我的思维方式,我憧憬的很多东西,都在过去。

    甚至觉得,我这辈子很难成为井井有条的大人了。

    成熟意味着人要承担起很多责任,必须遵循某些既定规则,我并不是说要逃避哪些责任,

    我只是不想,心也变老。

    小孩总被评为心智不成熟,但同时心情也自由自在。

    大人们就连批评歧视,潜意识里都绝对带着羡慕。

    像李雪琴说,“我认为人在表达需求时至少分三大步,第一步是我们孩童时期就靠哭喊,第二步是我们假装成熟时隐藏自己,到第三步你真正成为一个比较开阔的人,才能清楚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现在对感受的表达还停留在…哭喊。”

    好嘛,我也是。

    INFP,流泪猫猫头货真价实。

    某一时刻习惯了“哭个大的”,泪水带着盐分排出身体时,好像也能冲散一部分表达不清的拙笨。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成熟当作褒义使用,

    但“我们看到的成熟,很多时候是把情绪和正当需求压抑过后,“阉割”过后的状态,那个一点都不成熟。”

    我不觉得天真有多少坏处,我们无可避免的会踏入成人世界,直面其中丑陋污糟的部分。

    这一小块的纯白,能让我们拥有不大不小一个自我保护的角落,容许曾经的那个小孩短暂避风,继续南飞。

    所谓,“天真比成熟来的更可贵”。

    请查收,童真代表蒋先贵同学的成人世界生存法则——

    一、学会好好告别;

    二、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四、关心他人,对生活葆有热忱。

    行,偶尔也扮演几天成熟的大人吧。

    也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不要用错误来折磨自己。

    这一课不太容易,容我再慢慢学习吧。

    03 拒绝焦绿,我的快乐会回来的…吗?

    上班使人变丑,焦虑,发疯,长胖,抑郁,暴躁,失眠…

    漫长的岁月,没有一天适合上班。

    过去一年,我感受到的很多焦虑和不快乐,90%都来源于上班。

    包括我最近经历的至暗时刻。

    别人看来可能有点夸张,但对我来说确实到承受的极限了。

    作为一个I人,我精神内耗的程度有点登峰造极了。

    日常反思有的人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错误带来的不止经验教训更多是懊悔自责。

    E人擅长外耗别人,I人擅长内耗自己。

    举个经典的例子,VaVa在《毛雪汪》上说自己第一次见面,就邀请郎朗以后有机会给自己伴奏,震惊I人毛不E。

    那是钢琴大师郎朗!让他伴奏!第一次见面!

    I人就算身后有把枪抵着,也很难说出这句话。

    我每次想起来都很佩服,我什么时候能有这种能力!

    没错,这就是一种能力。

    代入到职场中也是一样,有的人会在职场中更有自信,不管TA是否具备某些专业能力他都会得到更多认可,有更大的市场。

    但目前为止我还是很难做到,再就业后一直有种经验归零的感觉。

    学过的东西好像全然无用,旱鸭子被一棒打入深潭里。

    开始溺水,尝试潜水,狗刨扑腾两下。

    短暂适应了节奏,结果发现大家根本不是一个起跑线,有人自带游泳圈,有人如唐僧取经般有老龟驮着。

    缺失安全感和归属感,让我更加容易疲惫和情绪波动。

    繁重的事务,令我陷入又忙又累的循环,

    总是感觉人生无意义,工作就是在浪费生命,丧失自由,扼杀创造力,从而陷入更大的虚无。

    于是我报复性熬夜,报复性消费,无节制囤货,再看着蔬果烂掉。

    我知道我不开心,但我没办法,我状态不好,我焦虑难过,我愤世嫉俗,我解脱不出来。

    那段时间,感觉像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曾经喜欢的事物,看到也很难开心了。

    一位豆友说,“我越发觉得人生不是旷野”,我深以为然。

    李雪琴说她不快乐的点在于二十八岁,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而我不快乐的点在于,我正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且距离自己喜欢的样子只会越来越远。

    当然,我也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才过的一塌糊涂的。

    上了岸但那不是我想要的岸。

    无法放手,只能过着无望的生活,积累到某一点时迎来了溃堤。

    那段时间,我不断的把“死”挂在嘴边,去消解,抵抗巨大的虚无。

    也做了一些事,但收效甚微。

    在此,我要感谢那些天陪伴我的朋友们,倾听我祥林嫂般的絮絮叨叨,边哭边骂(骂别人)的宣泄,陪我度过万物凋零的凛冬。

    人生总会有陷入死胡同的时刻,我逐渐明白,需要的是一段时间修复,停留打盹儿,才有力气走出来。

    转变自己的认知。

    活儿晚一会干别人又不会死,单位没我又不会倒闭。

    有在做一些事情排解:

    自从把《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本书带到工位上,心情好些了。

    我必须承认,我做的就是狗屎+狗屁工作!

    但每天完成这些工作,还顽强活下来的自己很了不起!

    寻找,也找回一些让自己快乐的办法。

    像席瑞分享的,他要独自吃夜宵,还必须半夜十一二点吃,让人最近很快乐。

    那我不太配,我想要下颌线…

    其实还是做回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事情重逢。

    发呆会想太多,那就剪视频,恨不得一天剪八百个视频。

    也探索自己和事物的可能性,用空气炸锅烤万物:烤地瓜,烤柿子,烤苹果。

    还做了不太成功的两次蛋糕,烘焙的快乐你想象不到,就是蛋糕它没有发酵。

    还想推荐一个办法,看《快乐老友记》。

    虽然在这儿推荐不太道德,

    但多看看这群有感染力的快乐的老登(朋友起的)还是很解压的!

    就像略琴说的,及时行乐喝奶茶的代价那么低,喝就喝吧~

    像蒋先贵说的,偶尔做一只citywalk流浪猫,只为了散步。

    少纠结,多把自己抽离出来。

    热爱自己所热爱的,快乐为上,自洽一点。

    拿着我主治医生陈奕迅的转诊单,去找治疗专家大张伟会诊,药方是学习精神偶像单依纯,一言不合:

    什么东西?

    别收场了,都别活了!

    哼哼

    都在说短视频占据心智,但它至少有一点说得对——

    不要老在乎自己是个I人还是E人,反正都只是个爱崩溃的B人!

    很喜欢席瑞的这个形容,我要放在最后!

    看似残忍的是时间,但最后治愈人的还是时间。

    当然了,本质上是自己给自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