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诬罪审判(港) / 失控的审判(台) / 毛里塔尼亚人 / 760号囚犯 / 第760号囚犯 / Guantanamo Diary / Prisoner 760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编剧: 迈克尔·布朗纳 罗里·海恩斯 苏哈·诺什瓦尼 穆罕默德·乌尔德·萨拉希 拉里·西姆斯
主演: 塔哈·拉希姆 朱迪·福斯特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扎克瑞·莱维 谢琳·伍德蕾 沙莫·阿斯玛尼 克里·约翰逊 马修·马什 大卫·芬恩 安德烈·雅各布斯 兰利·柯克伍德 史蒂夫·马克 罗伯特·霍布斯 梅丽莎·海登 阿拉·萨菲 埃文·亨斯特 达伦-迈耶 弗朗西斯·乔勒 克莱顿·博伊德 南希·霍兰德 Meena Rayann Arthur Falko
上映日期: 2022-08-23(中国大陆) 2021-02-12(美国)
片长: 129分钟 IMDb: tt4761112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本篇内容基于讨论得出,不属于个人
2002年1月,美国在其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搭建了一所临时监狱,用于关押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囚犯,由于阿富汗战争转入持续战,全球恐怖主义盛行,临时监狱长期无法关闭,经历四任美国总统后,这所陷入“虐囚”风波的监狱仍屹立不倒,它差点击碎几百年来搭建起的西方人权体系,甚至被冠上21世纪的集中营这样的骂名。随着美国第46任总统约瑟夫·拜登就职上任,关闭关塔那摩再次被提上日程,至于是否可以完成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遗愿,还要拭目以待,但这段历史值得给每个人警示,《毛里塔尼亚人》不失为一次好的记录和捍卫人权的呐喊。
首先,提一下关于《毛里塔尼亚人》这个名字。自出熟肉资源至今也一周了,豆瓣仅有818人评分,imdb有4300多人评分,相比名字更直接、探讨同一事件的《酷刑报告》,观看人数要少很多。不是冷门艺术电影,而且改编自外交部点名的重要事件,为何关注度如此之低?
L:作品的标题从原作的《关塔那摩日记》,到《760号犯人》,再到现在的《毛里塔尼亚人》,不知大家怎么看? 我:我觉得《760号犯人》更好,跟主题“不为人知的囚犯”相关。 Z:760号犯人代表一种特指。 L:我也觉得,好像没有必要特别提及毛里塔尼亚人。 W:还是760贴切一些,叫《毛里塔尼亚人》这个名会让人以为是讲原住民的故事。 F:我也更喜欢760号犯人,有更多寓意,毛里塔尼亚人听着很像是传记片或者地区宣传片。
名字没起好,直接影响片子的关注度,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怎么也不会成为热门地点,更别提作为电影的题眼了。如果就叫《毛里塔尼亚人》,也许以斯拉希为主要视角去叙事会更好,多补充他在自己国家的生活,被抓之前和被释放回国之后的生活对比,而且事实上他在被监禁前后的故事比影片中展示的还要丰富,在他被释放之后一段时间内,他的护照仍被美国扣留,仍处于自由受限的状态。更多故事可以阅读2020普利策特稿奖《关塔那摩最黑暗的秘密》,里面有很详尽的叙述。
本片优点:
1.改编自真实故事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擅长拍摄纪录片,他对于真实故事的把控很有一套,之前剧情片《末代独裁》就表现出不俗的掌控力,加上真实故事的力量和沉重感,还是值得观看的。
关于片尾字幕对真实故事的补充,大家也有很深触动。 Z:每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非国产)电影,在结尾处的真实画面和字幕陈述都挺有力量的,这部电影虽然在前边有节奏乱掉、人物工具化、主题没升华、不深刻等问题,但还是被结尾小小地触动。 C:我也被结尾触动,特别是胜诉了之后,又被抓进去。 W:上诉成功了,竟然又被关了七年。 Z:国产电影在拍真实案件的时候,往往不如国外的电影处理得高级,仅仅是陈述出来。比如《湄公河行动》结尾字幕,给予什么什么沉重的打击,但国外这种题材影片把真实影像和字幕一放就特别有力量。 我:国产片尾字幕让人反感,国外片尾字幕让人反思。
2.表演好(主要是塔哈·拉希姆)
三位主要演员的表演都保持一贯水准,这对于故事的展现十分重要,起码可信度上是加分的。尤其塔哈·拉希姆对于默罕默德·斯拉希的发掘很到位,开篇的自由,中段的怀疑和最后释然,非常完整的表现了一段心路历程。 W:他们几个的表演是水准之内,塔哈·拉希姆是本片看下去的动力。 Z:相比其他演员,男主发挥要更多一些。 我:塔哈·拉希姆有机会提名这届奥斯卡吗?但是博斯曼要是提名男主,就现在这个形势,恐怕博斯曼赢面还是大点吧。得亏博斯曼的表演也挺不错,不然真为塔哈鸣不平。
朱迪·福斯特在第78届金球奖中斩获最佳女配角奖项 Z:朱迪·福斯特的表演严格来说就是女主角。但是如果按照全片只有一个主角的话,她也可以勉强算作女配角,表演不失望但也没惊喜,水准之中的表演。 F:朱迪的表演我觉得挺不错的,像是她这个年纪应有的水准,这个角色很容易往大了演,朱迪在许多地方很收敛,但是能感受到情绪的多种变化,细节处理很丰富。
3.部分镜头拍得好
首先就是展示酷刑的那一段,宗教侮辱、水刑、噪音、强光、威胁等等手段混剪成一段蒙太奇,那份短时间内的冲击力令人窒息,拍得惊心动魄,恐惧感也直抵人心,要是没有这一段,片子的可看性要下降一个档次。 Z:我喜欢后面酷刑的摄影部分。 L:我也喜欢后面酷刑的部分,感觉是片子的唯一亮点,还有短吻鳄的特写也不错。 F:我和大家一样喜欢酷刑部分,这种迷离的氛围给人压抑感,虽然没有触目惊心,但同样可以带来感知上的冲击,而且我还认为这段戏份很巧妙,有种嗑嗨了的浑浊感,有几分《猜火车》的感觉。 这种精神恍惚感除了塔哈的演绎,剪辑、摄影都有一定功劳。
Z:第一场询问戏的时候,摄影的构图、角度都挺有特点。 两位律师第一次讯问斯拉希时,斯拉希坐在黑暗之中向光亮处偏头,代表其对自由的渴望,但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来访者的不信任,从后边我们可以得知,每次有新的来访者,斯拉希遭遇的酷刑都会上升一个强度。这段谈话正反打也挺有特点,选择聆听者脑后的机位去拍摄说话人,双方的沟通和信任逐渐建立起来。
影片也采用变换画幅,用光影表现监狱逼仄等手段丰富视听,也是优点。
本片缺点: 1.角色刻画有问题
卷福以及其他次要角色刻画太差,甚至到了影响影片节奏的地步。《酷刑报告》中有绝对大男主,所有戏份可以围绕他展开,而《毛里塔尼亚人》选择三线叙事,本想做到全面,但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开头三个人物分别登场,以为会是三人平分戏份,但讲到后来,线索全乱,以至最后卷福那个角色讲没了,哪怕给一个欣慰的笑容也比突然退场好。 Z:卷福太工具了。 L:卷福陪跑,谢琳那个角色就更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是为了和朱迪角色的不放弃做对比吗? F:可惜的地方很明显是卷福的部分,可以深挖的地方很多,但不知道是不是碍于时长限制,把这个人物描述得很工具。
2.剧情设置太程式化,跟很多美国上访类片子类似
近年来,英语世界中类似的改编自真实故事,揭露政府恶行的影片不少,套路深的情况下新意却越来越淡,如《聚焦》这种的以特别强剧本撑起的影片也不多,大都是四平八稳,讲完收工,依靠真实故事打动人,而非叙事能力,就好像带表演的纪录片。
Z:按理说这样的真实事件一般都会戏剧冲突很强烈,但导演在这部戏没有这么做。 因为公映时间相差不多,而且表现同一题材,不得不拿《毛里塔尼亚人》和《酷刑报告》作对比,相比后者内容多、节奏快的特点,《毛里塔尼亚人》的吸引力要小一点,而且主题上也不够吃香,《酷刑报告》是直接对抗体质,有以卵击石的壮烈感,但《毛里塔尼亚人》格局要小,虽然也是抗争,但最终落脚在为每一个自由人辩护和宽恕上。
当“爱国”和人权对立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
凡事只要上升到国家层面,问题就复杂很多。大众认为可能给国家带来威胁的人,不管是不是只说说而已,也不管有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威胁,大众都会对他们有一个预先审判,偏见无法消除,但是否就可以因此对他们动用私行?而且是否应该给他们机会辩解和上诉?以及如果嫌疑减轻,是否能给他们重获自由的机会?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更有意思了。但事实是,哪怕只是工作需要给这些尚未被定罪的“囚犯”辩护,辩护律师也会被连累,被骂卖国贼,我们社会的宽容仅此一点吗?斯拉希最后自白那段,本以为来到了有法治保障人们自由的国度,不料却是禁锢人权的炼狱,这可怕的反差就足以击溃一个人了。
Z: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独立思考,保持理智。
昨晚匆匆看完整部电影,说实话,有点心累。或者说有点失望,因为这部电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先说评分,7.3/10,给出五星纯粹是为BC,第一次作为一部电影的主要制片人、独自筹建整个电影班底(找导演、定男主、找Jodie、拉STX宣发,后来还因为始终找不到人演Stu亲自去演),演的过程还重感冒,做的不错,辛苦他了。就是对剪辑的审美有点问题。
整部电影最出色的是表演,不开玩笑。无论是Tahar还是Jodie,任何提名或者获奖都是实至名归(当然,奥斯卡一向对穆斯林演员不友善)。BC算是稳定发挥,但角色基本沦为工具人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和发挥空间。谢琳更惨,她的角色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电影的摄影,尤其是中间那一段,能看出其实相当出色。采用的小技巧也很不错,酷刑、审讯等镜头都是1:1的画面比例,塑造出的颗粒感。还有就是摄影所呈现的压迫和逼仄,做得不错,中规中矩之上略有出彩,算得上是有亮点。
三条支线有人觉得有点太多完成度不高,但其实如果只是将本片作为追求商业化的偏类型电影的艺术片,叙事完成度其实很高,几个冲突也设计得很精巧。但尤其是Jodie饰演的Nancy律师那条线上的小冲突,怎么说呢,觉得有点遗憾。能感受到紧张,但是没别的了。刚刚吊起胃口就解决冲突,要么就是跳去另一支线,情绪上始终没能推进到某个紧绷的点。Stu的支线在前期冲突设计上还算很吊人胃口,可惜最后草草收场,虎头蛇尾,可能也与Stu本人的一些经历、对话较为敏感,影片需要考虑在美国的票房和评价等有关。
男主mo的支线很出色,几乎全程高光。Tahar演技很好,摄影也很给力,编剧虽然拉跨但照着原著写也没拉跨到哪里去。其中的酷刑镜头真的是全片的高光时刻之一,这条支线在那个地方真的将情绪和氛围推动到了极致。但是很可惜的是,mo的支线里闪回太多,让这条仅有的几乎无槽点支线变得有些凌乱,没有原本应有的那么出彩。
然后让我骂一下编剧跟剪辑吧。编剧你的关键情节冲突,Nancy的线上真的太弱了几乎无反转,我看着都觉得顺风顺水除了Teri被人绊了一跤除了那个人群围拢过来的一幕,几乎纯靠Jodie姐姐的演技在撑……Stu的线也太虎头蛇尾了,这个角色有那么多可以深挖的东西,例如电影里一带而过的海军特训(Stu对此到底持何态度?),Stu的朋友死于911而如今他公开说他不能against这个人,那他的朋友妻子是什么反应?Stu最后自述那篇文章题目叫做“一个上校的良心”,那么他面对他所曾经信任的东西崩塌是什么反应?当他要求MFR的时候,他的目的可能不光是想定罪,还包括说服自己这个人没有被虐待过,他就是恐怖分子。
电影所冲击的所直指的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军队的酷刑、对人权的漠视,所以他们高光了那个无辜的mo,高光了人权律师Nancy,却没有说这个无法对抗自己良心背叛了军队给他的任务的人最后得到了什么结局。Stu身为能够成为军事公诉人的人,海军飞行员,曾经经历过反拷问特训,还是TS/SCI保密成员,其实他身上本来也有应该highlight的点。电影只是一带而过,“Stu从海军退休”——相信我,把这一行字背后的东西拍出来,给每个支线都讲一个结局,这部电影会更有冲击力度。而编剧没有写。
不过可能这部电影的初衷并不想如此,毕竟,这部电影终究还是要去冲“自由美国”的奖项,而关塔那摩仍在使用。
至于剪辑,烂得是有目共睹,剪得稀碎,除了酷刑意识流的那段。真的浪费了这么好的表演。考虑到BC是审核剪辑的人,让我怀疑一下他的审美先。
最后来讲讲感受吧。
虐囚题材的我之前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对我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它毫不避讳的拍出来的那一段。作为洁癖,我看到吃shit镜头的时候差点吐出来。催眠那一段的拍摄很出色,演员更出色。这部电影分级应该是R吧?没有warning有点猝不及防。最后法庭上那段发言很感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promised land,也没有公平和自由的应许之地。
同时这部电影里的宗教色彩也很有趣。mo靠祈祷获得力量,虽然241一直嘲讽他的祈祷,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劝他放弃祈祷。而mo在告解、认罪等等关键地方,都在反复祈祷。他的祈祷异常虔诚。而Stu——这个导演一直戏称为trump的角色——正好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见到朋友妻子是在教堂,做出最后的选择也是在教堂悼词的帮助下完成的,一切都有如神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是在声明宗教的真正意义——引导人类的善良、同情、宽恕与良心,也是在营造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和解,试图弥合裂缝告诉所有人宗教都殊途同归。当然,这个想法本身就很有趣,考虑到Benedict现在佛教徒的身份,就更有趣了。
整体来说,一部成功的商业化艺术类型片,艺术成就不是很高,展现力度也不够深刻,铺开角度倒是挺广。电影有太多意犹未尽之意,可能还是Benedict有迎合市场之心。
————我是分割线————
下面是一些电影引发的感想,和电影本身的手法、拍摄技巧等等无关,不想看的可以直接绕路蟹蟹
电影里面美国民众的义愤填膺其实十分容易理解。他们畏惧恐怖袭击,也很可能有在911里丧生的亲人。911飞机撞毁世贸大厦之后,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恐惧总是容易变成愤怒,甚至是无理智的愤怒,因特网上的舆论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部电影里,民众也有着同样的愤怒。政府与军队深知民众的愤怒,除了平息愤怒之外,他们还想要证明自己并非无所作为。所以他们要去找罪犯,追踪元凶,不惜动用一切极端手段;而对于所有的起诉,他们寻求的都是死刑。
这也是为何美国追踪本拉登追踪了整整十年。
但在当时,911发生不久之后,美国政府束手无策。他们找不到那个“招募者”。但是他们需要找到一个人,推出去,平息民众的愤怒。他们找到了slahi ,一个完美的“替罪羊”。如果他们找一个CIA内部成员去当公诉人,或许这件事能够死活拖下去;但他们找了Stu。Stu在他们眼里是很完美的人选:军方背景,经历过特训,军事法庭律师经验,忠于宗教、美国和军队,最重要的是,Stu的朋友死于911,并且其实死于失血过多。
换句话来说,Stu并不拥有恐惧——这让他可以更好的处理这件事;但Stu拥有愤怒、仇恨和哀伤。愤怒、仇恨和哀伤,对于军方来说,是最好利用的东西,他们可以让Stu去寻求一切可能的证据,将slahi 钉死在罪名上。Stu也反复说I’ll make them pay,那种仇恨和哀伤始终淤积,即便他最后毅然公开关塔那摩的罪恶,他仍然说要是他发现slahi 有任何嫌疑,他仍然会杀了他,即便他知道他这辈子再也不可能踏上军事法庭。
Slahi。怎么说这个人呢。我很感激电影并没有美化他——因为他确实,真的,加入过基地组织,并且在基地组织受训。如果不是他眷恋在德国的生活,他还真的有可能成为基地组织的骨干,变成一个真正的恐怖分子。但是他最后离开了,他想回到自己在德国的生活里,有他的妻子,有他的孩子,看着球赛喝着酒,除了古兰经之外和肤色之外与普普通通的德国人并无区别。但他没能回去,他成了the chosen one——当然,这里的意思是,那个被选中的替罪羊。他只是恰好被选中了,当然也不是纯粹的恰好。可以说,他只是被另一个人供出来的——那个人说的都是假话,但那个人想要保命。
毕竟,我们都从电影里看到了所谓special project到底是怎么回事。
残酷的折磨之下,所有人的个人意志、自由意志都能被碾碎。Slahi 并不是那个例外。甚至没人有权利指责他。还记得241吗?电影里不动声色的self-choking,说的到底是什么不言自明。谁知道他是怎么死的?没人知道,除了杀了他的人。不怪乎Nancy会在看slahi 的信时泪流满面,不怪乎Stu震惊到站起来在房间里踱步几乎无法继续阅读下去。special project,没人扛得住。Nancy的震惊来源于她的人道主义,她甚至在读完资料之后去了一次关塔那摩,什么都没干,除了一场交谈,一场“I care about you”的交谈。这不是伪善,这是基本的善良。Stu或许是可以杀人不眨眼的人,但他同样无法忍受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可能无辜的人的身上。当然Nancy远比Stu善良,毕竟Nancy觉得从一开始这场拘留就不该存在,而Stu觉得并无所谓。
slahi。我其实很难开口谈他,因为不知从何说起。他的那些回忆,那些闪回——虽然我说剪辑让故事变得凌乱——是真的令人伤心。宗教贯穿下的平静生活,欢乐,甚至有点自在的爱足球的少年,喜欢听海水的声音——slahi的形象变得非常真实,非常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与每一个普通人别无二致。在关塔那摩,他还能苦中作乐,能踢球,能开玩笑,能学英语。真的,令人胸口一痛。他后来所展现出来的困兽般的嘶吼,对所有人的不信任,那种防备和脆弱......Tahar演得太好,太令人痛心。被毫无来由的囚禁在关塔那摩没有摧毁他,special project却摧毁了他。
“see you later, alligator.”241死之前这么对他说。这句话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意味着永别。
Slahi在与Nancy见第一面的时候说了这句话,得到人身保护令的时候也说了这句话。
他以为Nancy不会再来了。他以为人身保护令就意味着跟这个人间地狱永别了。
当然后来他还是离开了关塔那摩,但那些经历和创伤会永远伴随着他。这是一辈子的事。
当然,作为Benedict的粉丝,我总是对Stu格外留心一些。片中Stu与将军交谈,质问将军是否存在虐待囚犯的事的时候,将军突然问他的那句话。Stu回答说那几天过去之后一切都一团乱麻。
将军问他说......你一定不喜欢呆在绿营的日子吧?
我合理推测,那个地方,其实就是对特种部队——尤其是飞行员这种坠机后有可能落在对方领地的人——进行反铐问训练的地方。这种训练,其实也不过就是把他们的酷刑在自己的士兵里再重复一遍。Stu的一个朋友已经异化了,经历过这些,也可以对别人实施这些。Stu也经历过,但Stu还没有认为这理所当然。
所以如果这支军队对人残忍,那多半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也很残忍。
他们能够对他人实施这种酷刑,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同理心早就在自己经受酷刑的时候被摧毁的一干二净了。
说白了就是,有几个Stu呢?Nancy倒是很多,Slahi,也很多。
可能再看几遍之后还会继续来写,先放在这儿吧。
前段时间,美方从阿富汗撤军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宣布美国军方计划在8月31日前从阿富汗撤出所有部队,并在年底前完成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
拜登至少在明面上表明有意控制美国在恐怖主义时代所拥有的权力,因此关闭关塔那摩集中营又一次提上日程。
关塔那摩监狱(Guantanamo Bay detention camp)位于古巴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三面环海,是美国军方于2002年1月在所设置的军事监狱。
关塔那摩湾集中营的诞生源于美国对911复仇的渴望,现在目前每年花费约1.4亿美元来维持拘留设施的开放,并指派1500名人员来管理它。
2009年,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在一年内关闭该设施,他失败了。
如今,十二年后,他的前副总统正在接受同样艰巨的挑战,需要国会的帮助和军事委员会程序的全面变革。
拜登是第四位试图关闭关塔那摩的美国总统。
今年1月,在拜登准备上任之际,国际特赦组织发布了一份报告,记录了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所遭受的侵犯人权行为,包括酷刑、医疗不足和缺乏公正审判。
日内瓦公约和国际战争法规定,当冲突结束时,因冲突而被拘留的囚犯必须被释放并遣返,除非他们被指控犯有罪行。
关塔那摩的狱警们对关押在关塔那摩里面的囚犯并不被称作囚犯(prisoner),而是被称为拘留犯(detainee)。 因为囚犯是享受《日内法公约》对于实施暴力行为的保护的,而拘留犯却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
今年年初上映的一部电影提示着我们,它现在仍然在运行中,里面关押着有40名拘留犯。
《760号犯人》,又名为《毛里塔尼亚人/The Mauritanian 》,讲述了从2002年到2016年间,穆罕默德·乌尔德·斯拉希(Mohamedou Ould Slahi)在毫无指控与判决的情况下被美国政府俘虏关押达14年之久。
这部电影以穆斯林有色人种为中心,也融入了非常适合“白人救世主”形象的人物。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基于自穆罕默德·乌尔德·斯拉希的回忆录《关塔那摩日记》,该书于2015年出版,当时作者还被关押在监狱里面。
在原书中,斯拉希(Slahi)讲述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虐待行为。他在与蒙面警卫的奇怪X游戏中被束缚、不断被审讯、受到殴打和羞辱,并被剥夺了食物、温暖、空间、睡眠、安静和他的古兰经。警卫威胁要关押他的母亲。他被蒙上眼睛,带出海进行模拟处决。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与从未存在过的 911袭击者的联系的供词。
这一角色由阿尔及利亚裔法国演员塔哈·拉希姆(Tahar Rahim)饰演,拉希姆让电影团队给他戴上手铐,让他的牢房尽可能冷:“不够冷,所以我让他们给我喷水”。 他甚至遭受了水刑,“但我们有我们的安全代码。当我走不动时,我会敲他们的腿三四次......但是,在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会去我的旅馆;这与穆罕默杜所经历的完全不同。”
在最后的酷刑场景中,拉希姆(Rahim)感觉自己像是出现了幻觉,他说:“我几乎在牢房里看到了自己的妈妈。我对导演凯文说:‘我只能再拍一次;对不起,我不能做两次。然后我就崩溃了。” 演员说,“通常,对我来说,融入我的角色比摆脱他们更难。但这一次,我花了三个星期才离开Mohamedou,我无法解释为什么。”
这是一部令人感到震惊的电影,但讽刺的是,这是一部似乎完全由好人组成的电影。
穆罕默德·斯拉希本人是无辜的,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饰演的律师南希·霍兰德,以及她的助手泰瑞·邓肯(谢琳·伍德蕾饰演)一起英勇地为揭露斯拉希的案子而战。
另一位主要角色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美国军事检察官斯图尔特·库奇(Stu Couch)中校,他在911事件中失去了一位朋友,一开始他致力于报复默罕默德,当他翻阅相关法律文件后,决定放弃在没有证据下的诉讼。中校本人的确是jidu徒,电影对这一点也进行了展示。
在最后,连关押斯拉希的狱警似乎都和他成了好友,为他的上诉成功感到开心。
那在全员好人的情况下,什么他要被殴打这么久,被关押这么久?
“系统是恶棍,我们要正视系统对人起的作用,”电影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说,“出于多种原因,我想展示它的法律方面。第一,我们都觉得如果电影的两个小时全是聚焦在关塔那摩,观众很难观看下去;其次,Mohamedou叙述的一主要部分也是律师所做的事情。(这部电影)不是他写的那本书……而是一个关于破坏法治的故事,(以及为何)最终会变成这样。”
福斯特对此表示赞同:“对我来说,这不像是一部白人救世主电影,”她说。“而且我认为电影制作人对此非常小心。这是Mohamedou的故事,从他的角度讲述。有时我们会偏离他的视角,以纪录片的方式给出其他角色的观点。但我不认为南希·霍兰德能让美国摆脱困境;南希·霍兰德是一个从内部挑战系统的人,我们很幸运有她……南希是让Mohamedou写这本书的人,最后,这本书是他被释放的唯一原因。”
康伯巴奇不仅有出演,他还是联合制片人,他说这“正是我想要讲述的那种故事。它照亮了黑暗的地方”, 康伯巴奇决定扮演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保守派jidu徒斯图尔特·库奇,他在特朗普政府期间成为移民法官。
电影除了当事人在关塔那摩被折磨的情节,最为令人压抑的是电影结束后的公告,说穆罕默德·斯拉希(Mohamedou Slahi)即便在上诉成功后过了7年之久才被释放——这是奥巴马政府的命令。
在片尾中,斯拉希本人兴高采烈地聆听着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歌《The Man in Me》,他似乎并不对美国或毛里塔尼亚当局感到不满,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也没有明确地原谅他们。
电影中没有一个角色是所谓的坏人团队,这让剧情显得过于温和和失去了些许戏剧性的张力。本片有着豪华的卡司阵容和震撼人心的原著背书,但最终将可怕的现实生活变成了平淡和公式化的东西。
尽管电影成品一般,可哪怕只是作为披露真相的作品,我们何时才能在自己的银幕上看到?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基百科,The Guardian
真实,参加过毛塔人的婚礼,一毛一样,海边花花绿绿的手工捕鱼船,破烂的汽车,出门就是土路的街道让人身临其境。
震撼,虐囚蒙太奇,让人分分钟回到当年看爆出关塔那摩监狱丑闻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打脸,看得过程中不禁喃喃自语,灯塔真牛皮,善于反思,敢于自省,也许这就是美帝强大的原因吧,能够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律师就像身体里的白细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啊,巴拉巴拉…结果最后一看导演:腐国人,制片人:卷福-腐国人、原著作者-毛塔人…啪啪啪打脸,真疼!
反思,为什么会有那种一看这种片子就情不自禁替灯塔国加美颜滤镜的不自觉呢?反思类的电影我们也有啊,芙蓉镇,蓝风筝,鬼子来了…其实,宣传主管部门应该自信一点,相信大众的对“四个自信”的领悟和理解能力,拍出自揭伤疤的电影不是抹黑,是反思和自省,会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
还有,律师的死磕和检察官的良心发现并不是制度使然,而是人性本善和理想主义的胜利。看到他们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宋运辉,他不顾个人前途死磕到底的劲头,闪耀的正是如同律师们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辉!
最后,关塔那摩监狱直至今天仍然没关,美帝依然以人权导师到处指手画脚,让人看到鼻涕虫那样恶心,又当又立,无耻到极点!!!所以特别讨厌最后一幕主角法庭远程表白美式民主,自黑祖籍国的制度的强行加戏,给人感觉不编这么一个伟光正的结局不好过审的错觉。
那就,让灯塔继续沉浸在拯救大兵瑞恩,独立日,漫威宇宙,星球大战中自嗨去吧,别扰人清梦~~~
PS:原著作者是真厉害,在关塔那摩监狱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竟然学会了英语,最后能用作家一样有力的语言为自己申冤,能流利的在法庭上远程煽情,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