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如梦之梦(2013)

如梦之梦(2013)

又名: 《如梦之梦》同名纪录片 / A Dream Like a Dream

导演: 杨洋 Stan

编剧: 杨洋 Stan 王云扬

主演: 赖声川 金士杰 丁乃竺 叶锦添 王闹闹 张哲龙 栾岚 胡歌 许晴 王可然 李宇春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3-08-13

集数: 2 单集片长: 23分钟 豆瓣评分:9.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这是开场绕场后,五号病人和顾梦兰说的一段话。当时为了保持新鲜神秘感,我没有看过一点话剧介绍,所以那时我模糊得想着,这大概就是文艺小青年偶尔感慨的“浮生若梦”吧。但说实话,我并不明白它究想讲述一个怎么样的故事。绕场后,演员轮流着说了庄如梦的故事,哦,这大概是要说“庄公梦蝶”吧。

    故事起源于一个刚上班的医生,她负责的五位病人,第一天内就离开了四个,她迫切渴望能帮助最后一个,她决定听他说自己的故事。

    五号病人与他失踪了的妻子,那段过往,或许因为我还太年轻,经历太少,说实话,我并不明白到底想表达什么。只记得一个个片段,妻子总做的一个梦;总在半夜打来却只有呼吸声的神秘电话;五号病人逆着人流寻找突然失踪的妻子…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幕,五号病人A孙强举着烛台,站在二楼,而五号病人B胡歌坐在一楼的椅子上。二楼的人,看着曾经的自己,讲着故事,就像做一场梦;舞台外的我们,看着这场梦,听着这个故事。

    五号病人选择在生命走到尽头前,环游世界,寻找一个答案。他到了巴黎,遇到同样有着过去的江红。他们在一起了,我不知道导演编剧如此安排有什么含义,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互相取暖。吉普赛女郎对他说,他这一生的谜,必须用别的谜来解开。她让他去寻找另一个梦,一个梦中之梦。他们来到了诺曼底,寻找自己。什么是“自己”?江红在湖中看到了悲痛的过去,那就是她,她出不来了。五号病人在湖中看见了伯爵,他举着枪…

    江红选择了活在过去,活在那段痛苦里,她已经离不开那些伤痛了。五号病人终究离开,寻找那个梦,以及梦中的顾香兰。

    顾香兰也有过去,她拿出烛台,点起蜡烛,又是一个故事,一个梦。她出身天仙阁,兜售的,是男人趋之若鹜的“爱情”。她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男人,王德宝和伯爵。王德宝爱顾香兰,周围人总打趣他“真感情”。他拒绝其她人的敬茶,坚持着这份真感情;天天出入天仙阁,即使生意破产了,也依然放不下。伯爵在天仙阁对顾香兰一见钟情,抛妻弃子,即使语言不通,鸡同鸭讲,也要把她带回法国,给她所谓的“自由”。而那个如同古董的烛台也有着它的意义。顾香兰对王德宝有爱情,却因为现实,嫁给了伯爵。离开天仙阁时,一件一件脱下旗袍衣装,孑然一身。

    她曾画过一幅画,《笼中的东方女人》,就像她给五号病人说过的一个故事。笼中的小鸟出笼了,你能叫她不飞吗?可飞着飞着,却发现,那又是一个鸟笼。或许,这个笼子,和世界一样大。她和伯爵,激情褪袪后,终究有着或许无法逾越的鸿沟。她出了笼,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牢子,他却无意识得,想把她装进另一个中。又一次交锋后,伯爵拎着枪和酒到了湖边,朝着湖,开了一枪,正如五号所见。

    伯爵选择假死逃脱这种生活,带走了钱,烧毁了画,整个毁了顾香兰的生活,和她的“自由”。失去一切的她,再次一件件脱下华服首饰,孑然一身,离开。顾香兰艰难的活着,经历很多工作,可她始终想遇见伯爵,或许就像五号的妻子曾说过经历过的,艺术家朋友说过的,她也想要报复,复仇。她一面面向着未来,一手放不下过去。

    顾香兰竟意外找到了伯爵,他假死后与一个非洲的女人结婚,可他已经罹患癌症。而重新出发并取得成功的王德宝也找到她,想带她回国。她穿着曾经的旗袍,端着茶杯走到伯爵面前,叫着他曾经的名字,给他敬茶。伯爵如当年一般主动接过,激动地叫着“香兰”,然后闭上了眼。

    顾香兰对五号说,王德宝说依然爱她,可她早已不是当年的她,她甚至在见他前窘迫地化了妆。或许不只是王德宝,伯爵爱的也只是他想象中的“顾香兰”,这个顾香兰,妩媚,天真,优雅,艺术。当他发现她并不是那样的,失望非常,甚至说她“低”。而当顾香兰穿上往日旗袍,窈窕向他走来,他却又会激动地想拉住她。

    就像最后顾香兰说的:我们一辈子就好像一出戏,这出戏就像我们自己编的,戏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都是我们自在决定。顾香兰,伯爵,王德宝都逃不出这句话,他们各自活在自己的决定中。

    顾香兰去世后,五号又重走了那段旅程,他寻找一个答案。他去了巴黎,读了江红的信;去了诺曼底,参与了那场千年仪式。

    让一刹那的时间扩大成永恒不散的记忆,还不如满满的活在那一刹那之中。就好了。渺小肤浅如我,只能领会到“即时行乐”和一种不可言传的分享。

    一场人生一场梦。什么是真实?或许就是最后伯爵,王德宝,顾香兰,五号的相继离世。或许就是顾香兰弥留之际拉着五号说的:这一刻感觉格外真实,就像能感觉到你的手,特别真实。

    这场梦结束了,梦中的人物大梦三生,过往,如今,未来。有的人既往开来,有的人留连过去。看戏的人也像是做了场大梦,就像五号故事中那个游牧人在草原上的那个梦,一梦数十年,醒来,还是活在当下。

    谢幕时,演员们拿着说故事的蜡烛,一瞬间我觉得,这就是那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正经的讲完,来点不那么正经的。

    话说虽然我一直对这出话剧感兴趣,但我的确是因为胡歌下定决心买票的…是的,我就是个不那么尽职合格的迷妹。但这真的是个很好的故事,开场前真的是模模糊糊,结束后也还是有些迷茫,或许真的因为经历太少。这真的是值得二刷三刷隔年刷的剧。

    话剧中每一个场景都精心设计过。比如开场绕场时,所有演员绕着莲花池走,每个人都有着个自特有的速度和节奏,比如提着公文包的上班族脚步匆匆,又比如饰演老年顾香兰的奶奶老师,以近九十的高龄,慢悠悠地走了一圏,一圏。

    上本大概是因为胡歌出场比较多,所以上本好多粉丝,演员候场时只看着莲花池里妹子们手机对向哪个角落,胡歌一定在那里。灯刚暗下时,莲花池真是一片星空。对此本迷妹很理解,毕竟我也拍了不少,只有一个小小的建议,给很少一部分迷妹(并不一定是粉丝),请不票开闪光灯啊…另外,有条件的强烈推荐下本也一起看,绝对不虚此行!胡歌的台词很好,深情,伤痛,幽默,全都直观的摆在眼前。另外,许晴的身材真的超棒!

    相比之下,下本给我的印象更深,可能是因为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多,卢燕奶奶,金士杰,许晴,胡歌,孙强…几乎所有主要演员都出场了。金士杰略微带着洋腔的普通话,天仙阁中操着上海腔的姆妈,卢燕老师和孙强越来越虚弱的声音…到处都展现了话剧的魅力。到最后,我甚至舍不得让视线离开舞台,舍不得花时间去掏手机拍照。最后几幕,真的让人震撼,没有什么特效,没有炫目的灯光,就只是直入人心的故事。

    谢幕时,每个演员都得到了热烈的掌声,无论是不是出名的,这种尊重,不知道台上的他们能不能得到喜悦和欣慰。

    真的敬佩每一个演员,近八个小时的台词,走位,进程,几乎毫无差错,台上没有NG重来,他们却真实准确的向我们传达了这个故事。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我想我会再去的。

  2.       抢票抢了一个多月,距离演出开始两个月终于抢到,男朋友支援了我一半的票钱,但是演出开始前几天就成了前男友,想想生活也是充满戏剧的。。。看一遍加上看影评依旧是看不太懂如梦,轮回、死亡、生命、追求、命运、爱情、自我、现实,这些主题每一个要说都是要说好久。
          舞台左边的二层小楼是看不到的,是能看到回形的路,投影实在是有点小,导致我下半场睡了一会,稍微有点遗憾。。。
          时间顺序。小医生上班,1-4号病人死去,5号病人打开心扉讲述故事。妻子人间蒸发自己染上怪病,环游世界找寻病因。途中遇到偷渡女孩,在一起然后分手去古堡,古堡找到一幅画,根据画的线索找到老年病床上的顾香兰。顾香兰讲述自己的故事,三十年代的上海名妓,因爱人王先生破产,心灰意冷和伯爵远赴法国,巴黎学画玩乐,伯爵假死,发现伯爵假死,和王先生回国回国,香兰在五号病人面前死去,无号病人回巴黎找江红,找不到。无号病人在小医生面前死去。两个人一生的故事。。。
          轮回。五号病人应该就是伯爵的转世吧,所以能在湖中看见自己,前世炸死欺骗顾香兰,后事怪病缠身终不治。轮回这件事情我是不相信的,但是话剧里呈现的又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震撼。
         选择。王先生破产,顾香兰被迫选择了伯爵,这个片段让人好揪心。为什么相爱的人终究不能在一起,但是又好现实,确实每一次的抉择都不能完全自主。当青年香兰脱下旗袍,穿过观众席,走向中年香兰后停住,中年香兰走向未知的远方,屏幕上有一个逐渐变大的背影投影。这样一个交接的过程是不是说明一种人生的改变?我看的时候在想,为什么一个角色要用三个演员,为了突出意境还是有更加深层的含义,我还是不太懂。
         自我。伯爵城堡前的那个湖叫做看见自己,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湖,让我们看清真实的自己,面对自己,然后活着就会更加坦然

    2015.12.25看如梦
    2016.1.3写观感
  3. 分两天看完这场8小时马拉松大戏还是相当过瘾。胡歌清癯俊秀,许晴美艳婀娜,两人都是第四年演了,台风纯熟不露声色。马思纯戏份酱油,气质尚佳。金士杰卢燕孙强谭卓等一众戏骨也都表现出色撑起全场。喜欢赖氏戏剧构建起的庞大精神体系,以多重梦境身份和故事,解构了生死,轮回,灵肉,因果。。。不过8小时实在太长,每次看一半也还是太长,部分细节也略冗余可精练。最打动我的两个细节,顾香兰身着白裙走向不可知的命运,演员的泪水洒在雪白的胸上,被灯照着熠熠发光。以及剧终时胡歌手持烛火清唱,我想我记得,我想我忘了。。。两次心中都是寂静澄明犹如入定。

  4. 浮生若梦
    若梦非梦
    浮生如何
    如梦之梦


    这是赖声川导演的剧本《如梦之梦》开篇的四句话,听起来非常的梦幻,让人如痴如醉的梦幻。整场话剧是从《西藏生死书》第十三章“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开头一段“刚刚毕业的医生面对患者的相继死亡束手无措,不懂得如何跨越死亡,也不懂得如何安慰临终病人”这一片段开始的,由此引出了新晋医生小梅怂恿五号病人讲述他的故事,史诗般的话剧就此展开。
    关于如梦的架构,有点像《盗梦空间》,在一个梦中有人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故事中有人做了一个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也有点像《云图》不同的故事串联起不同的空间,却没有一点违和感。
    撇开内容不说,在形式上《如梦之梦》 打破了中国话剧舞台上一直以来沿用的单一舞台、面朝观众的表演形式,而大胆采用四面环形舞台,围绕观众顺时针走台。在佛教中环绕的东西往往被视为神圣的,在印度释迦牟尼证悟的地方有很多人绕塔而行,在西藏有“绕山”的传统,文青都曾追逐过的仓央嘉措诗集里也有“转山转水转佛塔”的诗句,围绕圣物就是佛教徒的一种朝圣,赖声川导演巧妙的把这种朝圣融合进戏剧中,把观众当作“圣人”。此外,这种环绕也体现了古老东方哲学中的轮回。

    既然说到轮回,似乎跟整场戏的基点——“梦”脱不开关系,那么梦的内核是什么呢?《如梦之梦》想要表达出的一个人的人生是可以贯通古今、遍及四海的,也就是说我们无从到达的地方、无从寻找的经验、无从经历的故事,所有这一切都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呢?自己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们生命中的故事跟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人生又跟另外一群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往复循环,形成一张大网,跨越时空的联系网,正是这些联系构成了我们的整个生命。台北的医生、神秘的五号病人、上海名妓顾香兰、法国的伯爵……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我们整个生命故事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总会穿插进别人的生命里,这样才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解读。或许这不仅仅是艺术的命题,还是真实的,实在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某一个分子可能是从上世纪来的、从法国来的、从某个不知名的地方来的,所谓浮生若梦大抵就是如此。
    2013《如梦之梦》首次在大陆巡演,当然,这场空前阵仗的舞台剧创下了很多个“最”,而赖声川导演表示:如梦之梦最重要的“最”并非在器物上,它是一场最具转化性的演出。我觉得转化这个词可能过于玄妙了,剖开来说就是能走出小我和本我,从自我的纠结中解放出来,到跟你关联的他人或者外部环境中去,或许你会有所启发,所谓像梦一样的梦,就是生命本身,而有的梦必须穿插进其他的梦才可以被解释。
    这种转化性能够传达给观众的具体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了解一切事物的合理性,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被一些痛苦缠绕,甚至觉得自己生不如人,一般情况下是无法理解原因的。就会异常失落,感到不公平。可事实上我们似乎能够通过一些方法搞清楚这种原因,五号病人的整个故事,就意在探求自己之所以是这种命运的归因,而自己的故事偶然的进入了另一个人——上海名妓 顾香兰 的故事,从香兰的生命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支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世,顾香兰最后感慨“人生就是一出戏,戏中好人坏人都是自己决定的,戏落幕了,走出戏院了,一切都结束了…”五号病人突然释然了,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认识到痛苦和快乐都有其合理性,坦然面对是最好的方式。认识到这种合理性是非常不容易的,作为讲故事的人,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没有权利给观众洗脑: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论。可是一个故事,能让我们觉醒并真实的面对自我才是最美妙的。

    真正的面对自我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往内看之前先要往外看,不然你会迷惑,曾经有人跟我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情,所以你要努力寻找。而如今经过一些点拨和思考之后我才发现,年轻人不需要花费大把的青春去寻找平静,因为作为一个人,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感受力,也就是说不要在没有经历过幸福之前就选择不以物喜,也不要在没有经历悲痛之前就选择不以己悲。当然,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证悟的,正因如此不要在拥有着无限激情、热血和冲动的年纪就茫然求取虚空的东西。

    我一再强调自我对外界的关照非常重要,这种看似缥缈的关照其实是发掘生命通透性的根本,所谓在一粒沙中看到世界,在一朵花中看到天堂本质上并不玄幻,只是这粒沙子是谁?它从哪来?要到哪去?三个问题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探求,也是宗教与哲学的终极命题。我们用尽一切本领感知这个世界也就成为了活着的意义。从外在感知了自我与他人的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能力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也就是将自己的信仰转化为能够感知一切的信心时,联系就从心灵上的变成了物质上的,自他交换就实现了。自他交换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帮助你扎实的建立了同理心。实现自他交换可以使你不仅仅明白悲喜从何而来,更能去主动地寻找这些情绪的归因;在他人身上也是一样,完全的理解他人的情绪甚至性格是由于什么细微的故事或背景影响而来,这不容易,但绝对值得探究。

    最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自他交换之后,我们才能够往内看。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就提过佛教徒藏语发音“nangpa”译为“内省的人”。然而向内看时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一点我很赞同。我同样也同意往外看过之后心性自然会收回来,从而真正感悟到自己是谁,可不幸的是,世界上极少数人可以坦然接受生命的真相,因为愚蠢的太久了,不相信证悟是如此简单,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说“往往监狱的大门打开了,而犯人却没有勇气逃脱”。
    《如梦之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话剧,其中提出的思考比如;自他交换、梦境、看见自己等等都让人深受触动和启发,然而可惜的是2016年2月份在上海的演出似乎是最后一场了,这也是事实,面对一场话剧大多数人是不可能亲临现场观看的,但可以研读一下剧本,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思考和发现。以上文字希望可以与大家真诚的分享,关于梦也关于现实,希望你我都可以真诚的对待自己,并对世界报以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