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多少要求永久性的,一部抓新聞眼的作品,在新聞性過去以後,反而會看着有些地方不順眼,甚至為這些新聞性的東西,影響到全局,則是更不值得了,看《香車美人》,就有若干這種感覺。
這是香港那年選「香車美人」時候拍的片子,但到現在才上映,香車美人早成明日黃花,只在片子裡留下並不高明的跡象。平心而論,這部片子主張夫婦間應以愛情為重,而不該重視物質享受,這主題是很見健全的,導演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裏,在鏡頭運用上,能如此「化開」,可謂不易,主要演員的表演也很說得過去;可是就被那輛「香車」拖死,萬多呎的膠片,只在一部「香車」上糾纏,無論本領再高,素材究屬不夠,於是演員的表演,自無法求深求廣,導演為了「化開」,只好拚命在鏡頭角度的新鮮上打主意,有時就流於詭異感到不舒服了。例如俯攝之多,本片恐是創紀錄的。然而這些俯攝,表現了什麼呢?什麼情緒?什麼氣氛?什麼意境?除了為鏡頭角度變變花樣之外,是說不出什麼道理的。
如果能擺脫這部「香車」,把它只作為物質享受的象徵,而把愛與物的衝突寫開去,多方表現,求深求廣,本片的成就決不止此!而那場「香車美人」的選舉,在事隔甚久的今日,看去只是俗氣無聊,過氣惹厭而已。
片子說的是一對青年夫婦(葛蘭、張揚),因為葛蘭舊日情人(雷震)向他們兜銷了一部車子,惹起許多煩惱,最後把車賣掉,才天下太平。除了上述的大毛病之外,可稱道之處也不少:主要的,第一是擺脫了國片過去追求曲折故事的死症,能選用故事簡單,着重在小情節上的題材;其次,以細膩筆調,寫夫婦間日常情趣,親切自然,不再專找「驚人之筆」,像以前國片那樣脫離現實的「語不驚人死不休」——這都代表了國片的進步現象。
三個主要演員,葛蘭的會做戲,自是今日女星中之表表者,只是她的表演,永遠缺一點什麼——也許可以說是缺少發自內心的真摯;張揚算是自然、生動,同樣也沒有內在(他的內在應是表現一個在社會上掙扎向上的青年的心情,才可使情與物之衝突有深度);雷震角色寫得貧血,表演自無從說起。
一九五九年七月十六日
看完好多天了,印象依然很深。
妻子的节制、明智、理智,男人的虚荣、小脾气、甚至爱嫉妒,都有点可爱。
全没有没有任何狗血的地方,只围绕着纯洁的爱来展开,甚至女主角前男友马先生,作为卖车的,看起来很富裕了,或者说对女主也表达了一点爱慕,可两人仍没有一点让观众芥蒂的地方。
就是清清爽爽的人物关系,每个人该干嘛就干嘛,突出一个你为我,我为你的家庭爱情,一个能还多少钱就消费多少的小理念。
这样的还款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太常见,未来也会很多。消费主义刺激下,希望人们别迷失自己。影片就是讲述这样一个道理。
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