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K-19:寡妇制造者 K-19: The Widowmaker(2002)

简介: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K19是苏联第一艘战略核潜艇。

演员:



影评:



  1. wiki上有很好的介绍
    1 ‘洗礼’时摔的香槟真的没有碎。电影里是一个女人给潜艇洗礼,实际上是个男人,这是很不吉利的
    2 去修理反应堆的7人在之后一周内都死了,之后几年内又死了20几人
    3 真的没有装后备冷却系统。船上也真的没有防辐射服,都是防化服
    4 真的跟美国驱逐舰取得了联系,并且最后由苏联潜艇救出人员
    5 船长在2006在戈尔巴乔夫的奔走下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 1958年10月17日,K-19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1959年4月,K-19潜艇建造完毕等待下水。潜艇的下水仪式中“砸香槟瓶”的工作通常由女性担任,但这次为保密而改由一位苏联男性将领砸香槟。而该仪式中香槟砸向潜艇後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而这一切也被人们视为后来潜艇一切事故的“凶兆”。经过了长达将近2年的改进和系泊试验,该潜艇於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


    服役编辑
    “广岛”

    1961年7月4日,K-19号由扎特耶夫指挥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海域准备进行发射训练。潜艇浮出水面后核反应堆主循环泵和辅循环泵发生卡死,反应堆反应区温度急速升高。但与此同时更不幸的是当时无线电系统发生电器故障,他们无法联络本部寻求救援。反应堆温度很快就超过了控制极限并达到了900摄氏度的高温,这个高温已经达到了反应棒的熔点并使得原来反应堆内的反应更加加剧。尽管当时自动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经插入了反应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由于潜艇反应堆如果再不控制则很可能发生反应堆爆炸,同时艇上携带了3发核导弹以及导弹的液体燃料,一旦发生爆炸,该海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同时100千米以外的北约基地也将可能受损。艇长惧怕潜艇爆炸之后会给当时美国以借口发动核战争,艇长和艇员一致决定组成一个7人小组,由艇上工程师和船员组成,潜入反应堆舱,切断空气调整阀门,重新焊接冷却水供应管,从而安装上备用冷却系统。这7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充满核污染的反应堆舱内对反应堆抢修,从而使得潜艇反应堆逐渐得到控制,随後K-19艇艇员转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由在S-270艇拖回。而这些进入反应堆舱的艇员们由于受到核污染,有人当场就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发生的一周内陆续死亡,而由于通过管路漫步整个潜艇核泄漏则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员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员中包括舰长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年内就有至少20名艇员死于核污染导致的疾病。
    美国海军在K-19附近的战船收到了由K-19备用无线电与S-270的无线电交流之后主动向K-19艇发出无线电说可以提供帮助,但当时艇长恐惧苏联军事机密泄露给北约而没有理会。同时当时艇长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兵变,收缴了除了6把亲信军官手中的手枪以外的所有轻武器并把它们扔到了海中。
    返回港控制后,K-19迅速开始进行修复工作,但不幸的是K-19残余的核污染造成了船厂船台的核污染,所有维修人员必须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才能进入封闭船厂内进行维修,这无疑增加了维修时间和难度。经过检修,工程师们发现该潜艇这次灾难是因为K-19主循环回路中的一个焊点质量不合格,从而造成整个循环回路的核泄漏以及循环泵的卡死。1965年,K-19艇修复返回北方舰队,但这个时候他却多了一个外号“广岛(Hiroshima)”(在美国电影中则被戏谑为「寡妇制造者」(Widowmaker))。
    2006年2月1日,前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向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这次事件发生时所有K-19上船员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在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核战争。同年6月,K-19号时任艇长的扎特耶夫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69年11月15日7时13分,K-19艇与当时停车监视海域的美国攻击潜艇小鲨号[1]在巴伦支海海峡60米深左右的海域相撞。撞击後因K-19艇的主水柜紧急排水以及储备浮力大而没有沉没。这次撞击造成了K-19艇的艇首受损,其中弓形声纳阵被彻底破坏,鱼雷发射管外舱盖也脱落掉了。而小鲨鱼号的耐压艇体则被撞出一个大洞,潜艇迅速失去平衡下沉,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挣扎後才浮上水面勉强回港。
    当时小鲨鱼号上的鱼雷长已经准备发射反潜鱼雷击沉K-19,但长尾鲨号艇长L·巴克霍德为防止苏联以此进行核报复发生核战争从而制止了他。[2]


    1972年2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1300千米开外120米深的海域中,正在战略值班的K-19号艇艇内轮机舱突然着火,当时值班的28名艇员不幸阵亡。着火的原因是由于液压机液体泄露到了热滤器中引发大火。着火之后该艇立即上浮并接受附近北约水面战船实施营救。军舰很快赶到後撤离了除尾部着火轮机舱后面的鱼雷舱内12名艇员以外的全部艇员。撤离後因海风而使得战船对潜艇的拖拽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K-19艇不断辗转直到4月4日才被回到塞维洛莫斯克(Severomorsk)港,而被困於尾鱼雷舱的12名艇员在度过了缺少水和食物,低温以及近乎无光的空间中度过了漫长的40多天後被解救。而这次事故则使得K-19不得不又回到港口大修,之後返回北方舰队。这次事件也是全世界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阵亡人数最多的事故


    1991年,K-19艇度过了命运多舛的30年服役生涯後终于除役。但就在除役前的1991年6月4日,K-19艇又一次发生了反应堆故障,尽管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潜艇没有受到污染并且无人伤亡,但这次事故也让苏联政府决定以START-II协定让这艘艇除役。随后这艘艇的核反应堆、武器和电子装备後,拖到位于科拉半岛的「核潜艇坟场」等待最後拆解。2002年5月,K-19艇拖到了摩尔曼斯克的Snezhnogorsk港等待拆解,2003年10月,俄政府决定在「近期」完全拆解这艘艇。
    2006年,原来在K-19上担任厨师的Vladimir Romanov成为了富翁,他买下了这艘已经随时将要拆解的潜艇并准备将这艘潜艇停泊在莫斯科作为苏联时期退役潜艇水兵的俱乐部或博物馆。一些K-19艇上的退役水兵强烈反对此举。[3]
    据悉,现年59岁的罗马诺夫出生于苏联的立陶宛。从1966年至1969年,他作为一名厨师在K-19潜艇上服役。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罗马诺夫回到家乡立陶宛下海经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了一名亿万富翁。后来,他旅居英国苏格兰,并且成为苏超爱丁堡勇心足球俱乐部老板,拥有近10亿美元资产。据称,罗马诺夫赎买K-19号之举“纯粹出于感情,与金钱无关”,是为了完成该艇已故艇长尼古拉·扎杰耶夫的遗愿。
  3. 这是一艘倒霉透顶的船,搭载着一群倒霉透顶的船员。

    看了一些影评,似乎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是表现苏联官兵不计个人牺牲,为国家而战,宣扬爱国主义的影片...这其实大错特错了。我认为,这部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体现人类在面对困难时被逼出来的团结一心的精神。我记得邓尼茨说过,为什么世界上各国语言都有同舟共济或类似的说法,而没有“同营共济”来形容陆地生活的?这是因为,在喜怒无常的汪洋大海之中,只有共济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同舟共济是一种什么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为战友堵枪眼,而是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要有高度责任感。艇长的职责就是发号施令,指挥全局。副长的职责就是成为衔接艇长与船员的桥梁,监督命令的执行或是反馈船员的不满。航海长的职责就是领航,机电长的任务就是负责技术维护等等。一名合格的军人应当尽到自己的职责义务。

    从本片中看,虽然船上人员都有各种性格缺陷,尽管船员与艇长关系恶化,但他们大多数都把职责放在第一位,从一盘散沙直到形成一个优良的团队。K-19虽然发生严重事故,但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船员已经在职责范围内为同伴付出了最大努力。他们并不是喊着国家口号去战斗的,而是出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K-19事故是一个失败,但这个失败主要是由苏联政府造成的,事后却要让K-19官兵们充当替罪羊。苏联解体之后,K-19幸存的官兵们又重新聚集在一起,为死去的同伴默哀,点出导演的真正意图。这部电影的确是在唱颂歌,但并不是为苏联政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部美国电影),也不是歌颂苏联官兵对国家如何忠心,这部电影歌颂的是K-19的128名成员在接踵而至的危险当中同舟共济的精神。

    本片故事与历史上K-19事故存在很大出入,导演也已声明只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成,所以不应该以看待历史片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导演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4. 虽然有人说这部影片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虽然有人说这片子是票房毒药,但看了还是觉得震撼,毕竟里面还是有很多人性的东西。
    勇气;抉择,国家,职责,怯懦 等等。演员们的表演也很到位,哈里森自不必说,就是里面如那个跳海逃生的小配角表情都看起来很真实。

    看着看着,我就把自己代入了影片的环境,想象着人面临着这样的危急时刻会怎样?那第7个进仓修理的人思想转变也比较自然,他是最了解辐射危害的人,他自然最害怕,何况,他还有远方的未婚妻在等待,他还只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军校毕业生。 表现人性的真实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毕竟人性是相通的。忘记了哪本书上写过:战争就是两帮极度恐惧的人面对着面相互厮杀。所以,在那样的环境里,害怕才使正常的,恐惧并不可耻,而恐惧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才是可贵的。



    只是结尾有点... 多此一举。